人生若只如初見
王慧敏
二零二三年底,我從台灣回美國後,寫了一篇重訪童年故居的文章,文中提及失聯多年的好友陳昱。令人驚喜的是,一名北一女校友在報上看到這篇文章後,幫我們重新聯絡上了。原來,陳昱與她丈夫十多年前已經在台北定居,上次和她通電話,是一九九九年,當時她身在紐約,那還是上個世紀的故事。
我與陳昱的相識要追溯到初中時光,我們同班於基隆市立二中,我的座號是三十號,她是三十一號,兩人緊鄰而坐,朝夕相處。那三年裡,我們一起學習、成長,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兩人都學業優秀,學校在每次月考後,總會在公告欄上公布成績,並張貼成績最好的學生照片。我們經常名列前茅,輪流占據第一名或第二名。我與她最大的不同是,我必須努力不懈地取得佳績,她則天資聰穎,過目不忘,似乎總是輕而易舉地脫穎而出,我們惺惺相惜。
後來我們一起去台北參加高中聯考,學校的老師們雖然樂觀其成,卻有所保留,謹慎評估我們最多有可能考上北二女。放榜結果,我們雙雙進了北一女,在綠苑裡又同學了三年。雖然我在平班,她在禮班,也都各自有了新朋友,但仍然時常互訪,持續著年少時的友誼。
大專聯考結果,我們的分數不約而同考進了台大圖書館系,再度成為同班同學,一起上課,參加舞會和其他校園活動,享受難忘的新鮮人生活。
大一結束後,我決定轉系進入外文系,開始了一段充滿挑戰的補課之旅。
課餘時,我常去耕莘文教院三樓的自修室讀書,也參加那裡許多天主教大專同學會的活動。那段忙碌卻充實的日子,讓我體會了社群的溫暖與純真,我邀請陳昱來耕莘文教院聽天主教的講座,而她也毫不猶豫地接受了洗禮,並參與聚會。我們的友誼和共同的信仰,使大學生活更加美好難忘。
大學畢業後,陳昱去了美國田納西州深造,我去了俄亥俄州。我們各自成家,在異鄉艱辛打拚,慢慢失去了聯繫。直至二零二五年二月,我們終於在她台北的家中重逢。當年身材高挑、氣質優雅的清秀佳人,如今略顯消瘦。五十年未見,再次握手相擁時,我內心有著深深的觸動與感恩。
我們曾經年少無知,卻有最純粹的友誼,如今歲月在彼此身上都刻下了痕跡,但當年互相扶持、不知愁的日子,仍是最珍貴的回憶。我發現半世紀的斷層並未減少我對她的愛與思念,經歷了人生的高山低谷,重逢時難免有「人生若只如初見」的感慨,但她的笑容溫暖依舊,彼此的心没有隔閡,彷彿又回到了當年。
我們一起翻看舊日的黑白照,其中有一張她受洗時的照片,她手持蠟燭,頭披白紗,站在右邊的是已經作古的馮允文神父,左邊是我,三人都洋溢著喜悅的笑容。還有一張大學四年級同學會送舊的團體照,我們穿著漂亮的洋裝,手裡各自握著一朵玫瑰。
好友陳昱大學時領洗,從左到右為馮允文神父、陳昱、王慧敏
那天,她還給了我一些咳嗽藥,因為我正咳嗽,回去服用了幾次,果然見效。雖然我們無法重拾過去的時光,但未來仍有相見的機會,起初的友誼與愛串連起時空,銜接了昔日的相知與今日的相惜,像柔和的月光,灑在彼此心間。這份情誼没有「秋風悲畫扇」的惆悵,而是充滿「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福。
*轉載自世界新聞網 (2025-04-02)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50/8648934?from=wj_catelist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