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之旅
王玉梅
崔姐邀我參加聯合報有行旅主辦的:「日出英迪格/漫步阿里山」,我欣然同意,因為前往阿里山搭小火車、看日出,是我「口袋清單」中的一項。英迪格酒店位於阿里山的半山腰,是一座充滿森林和鐵道意象的綠建築。酒店大門前有一株高齡四百,令人不由得先抬頭仰望一番的銀杏樹。酒店外觀以大片石材搭配檜木格柵,設計成類似火車車廂的造型。酒店的餐廳除嘉義美食,還有原住民以在地山產料理的風味餐點,供遊客品嚐。
沿著建物邊的竹廊,我們走到酒店的大廳。挑高的造型、燈飾和擺設,都有阿里山鄒族文化的元素。往大廳後方走去,路經一彎道時,聽到森林中樹葉婆娑和台灣藍鵲的鳴叫聲,彷彿進入山區,使我深深的意識到,阿里山探索之旅已開始上路了。走廊盡頭,有一件藝術家洪郁雯的創作《無盡藏Infinite》。隨作品的轉動,呈現出她以銅線編織:紫藤、菖蒲、楓紅、白雪等,阿里山春夏秋冬四季,明媚動人的風光。
入住這座海拔一千多公尺高的酒店,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即清晨搭電梯上頂樓,就可欣賞到精彩的日出景觀,不必半夜起床摸黑上山。第二天大清早崔姐和我上樓時,許多團友已在享用香醇的熱可可了。人們一面開心的談天說地,一面欣賞美麗的晨曦和壯闊的雲海。頂樓還有一個漂亮的泳池,據說全年水溫保持在28度左右,若在水中享用美食和遠眺山巒美景,那將是另外一種滋味吧!太陽公公終於不負眾望,完美地跳出了山頭,贏得頻頻讚嘆,其展現的萬丈光芒令人驚艷,彷彿置身世外桃源。
阿里山小火車是臺灣第一個重要的文化景觀,其最初的功能是運送木材下山,林場砍伐業務結束後,客運和觀光成為鐵路的主要功能,起點在嘉義市,經過平地、熱帶林、暖帶林、温帶林,終點在海拔二千多公尺高的阿里山上。2012年,阿里山森林鐵路通車100週年。小火車不僅讓人感受海拔高度的變化,更帶我們穿越歷史的長廊,暸解天災人禍造成的創傷。1912年開始通車,1945年動力來源由蒸汽改為柴油,因山形無法直線行駛,故以螺旋型右行二圈,最後在山頭以8字型左行一圈離開獨立山,共環繞獨立山三圈約5公里,此路段已登入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最長的鐵路展現。
檜木是台灣的國寶,日治時期,台灣獨特地理環境孕育的檜木,被大量砍伐運至日本建造神社。其中最知名的是日本東京明治神宮,1920年落成的大鳥居所使用的建材,即樹齡超過一千五百年,由台灣總督府貢獻的阿里山檜木。1966年雷電擊毀了大鳥居右側的柱子,在日本他們遍尋不到合適的木材,直到在台灣高山找到巨大的檜木後,經開採、運送⋯才得以修復。阿里山巨大的紅木群是日治時代僥倖未被砍伐的,其中一株樹齡數千年人稱阿里山神木的紅檜,因雷擊起火燒毀,之後有人在殘留樹幹內栽種紅檜樹苗,象徵世代傳承。
阿里山歷經921大地震、88風災等,鐵道嚴重受創,2015年9月又遭風災侵襲,路段崩塌、隧道毀損,數次長期修復⋯。2024年5月阿里山林業鐵路42號隧道竣工,新採購的檜木列車「福森號」同時啟用行駛。7月27日,聽到凱米颱風造成多處土石崩落,嘉義至阿里山段暫停行駛的消息,不禁使我想念起阿里山,以及所走過的秘境——美麗的水山步道。
記得那時,我們由阿里山站搭小火車至沼平站,走過林木高聳的美麗公園,才進入有雲霧繚繞,宛若仙境的水山步道。此步道由原鐵道支線改建而成,全長3.4公里,路面平緩,行走其間令人悠然忘我。除參天古木,還會見到一些殘留的枕木、鐵軌、月台和木橋。所經之處均綠樹成蔭,充滿芬多精,令我不自覺地放慢腳步,深深地、認真地呼吸起來。
搭乘阿里山小火車不但使我欣賞林木之美,完成嚮往已久的心願,更使我認識山林保護的重要、管理的不容易。希望人人愛護森林、保護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