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第70期 70

看山不是山

旭初

看山不是山

 

旭初

 

 

禪宗史書《五燈會元》卷17《惟信》: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這是一個很有名的公案,它的意義得到很多的解釋,各有各的妙趣。因為所談到的主體是山,所以從地質學的觀點,我也來分享一下我得到的啟發。

對普通人來說,山就是山。有大山,小山,高山,矮山, 丘陵等等。只要是個平地上的突起,就是個山,或者是個丘。這就是「見山是山」的意思。

但是在地質學上,「山」是有特殊的定義的。丘陵不一定是山,要看它的成因才能決定。火山也不是山。所以在英文裡它稱為Volcano,而不是Mountain。只有所謂的「山脈」(Mountain Range) 才算是山。反過來看,大多數的高原,像青藏高原或是科羅拉多高原,雖然不像山,但是在地質上卻真正是山脈的一部分。進一步來檢視真正山脈中的一座山,例如台灣中央山脈𥚃的梨山或武陵,細看它的組成卻是板岩。細看它的結構卻是成板塊的形狀。雖然有一個山的外表,但是究其根源卻是來自海中鬆散的岩石碎屑。這種對山的認知,與外表雄偉的山脈相差甚遠,所以當一座山窮究其根源時,那麼這座山也不再具有原來山的意義了。這就是在了解山的成因之後「見山不是山」的意思。

看一個人或一個事物有兩種看法,第一是看外表,第二是看內在。對於山來說,若只看外表,只要是個大土堆,就可以說它是個山。但是如果看其內在細節,一個大土堆就不一定是個山了。 然而我們看萬事萬物還有第三種看法,就是外表與內在同時兼顧。譬如看個女人,要外在美與內在美兼具,才能令人刮目相看。看山也是一樣。要把山的外型,與其內部的材料,結構,與淵源同時看,再加上看到它將來可能的發展,才算真正的看到了那座山。在地質的研究上,這個講究就叫做地形學。從地形學的角度來看一座山,不但是看到了一座山今天的形狀,而且要了解它昨天的形狀,也還要預測它明天會變成什麼樣的形狀。這就是在看山不是山之後,看山還是山了。

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所以把現在的一座山看為空,因為它以前不是山,它以後也不再會是山。那怎麼說在看山為空之後,又在空𥚃看見山了呢?那就是看山還是山的意思了。當一個人把人間萬事都看空之後,事實是,他仍然是活在當下呀。

 

Print Friendly and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