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80期 愛的淨化

愛的淨化

杜敬一神父主講/賴惠珠、易利利整理

 

賴惠珠整理

1.
  「愛的淨化」是進入教會內的每個教友一生不斷要追求的過程,也是主耶穌要求我們實踐的主題。人要淨化就該去愛,因為愛即是淨化!在此我採用聖十字若望的「攀登加爾默羅山」一書的內容,希望能就其中重點來講解。因為這本書的中文版尚未出發行,我徵求同意後抽印了書中卷一至卷三的部分內容,並且附上聖安博主教論遠避世俗等跟淨化相關的文章,提供給大家參考。

談避靜

  聖經上有記載,耶穌曾與門徒們一起乘船私下往荒野去,到安靜的地方去休息一下,這是教會內最早的避靜。一講到避靜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感覺?對我而言,避靜是靈魂與身體的休息,而休息又是什麼?是使靈魂得到安息,因為靈魂在心裏平安時才能得到休息,祈禱的氣氛也會有幫助。想一想,耶穌跟他的門徒是如何避靜呢?你們也可去體認我們在此的避靜是多麼豐富。正如聖詠一三三篇所提到兄弟(姊妹)共處一起是多麼幸福快樂!因為耶穌是我們的安息,藉著兄弟姊妹彼此的愛,使人認出祂存在這樣的氣氛當中,會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最大的安息與新的力量。有人問最幸福的經驗是什麼?發生在什麼時刻?答案應是聖家在納匝肋的生活。耶穌與聖若瑟、聖母一家人天天祈禱、工作、做飯、打掃等,一起度過幸福的大家庭生活,我們要過這種聖化的生活,便要跟耶穌在一起。這兩天我們很難得有機會去體會這種經驗。

摘錄《攀登加爾默羅山》一書

  有關「淨化」的主題,到底空虛大師──聖十字若望的文章與我們有什麼對話?希望大家先概略地瀏覽過講義之後,在心中能有一些印象:也許有人覺得文章內容很奇怪,也許覺得很有意思,但是很難做到……。總之,我們一起來看看其中涵義,如卷一第十三章;卷二的第六、七章(這章非常深入且特別有意思),卷三的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等;若看完之後,仍覺得不易做到,我在講義後面還加了一些聖人的意見,或許可以幫助大家有更完整的想法。

進入感官黑夜的目的與途徑

  「為了使人認識進入此黑夜的途徑,並能照樣實行,現在我們要依次提出一些勸諭。」(《攀登加爾默羅山》卷一第十三章 1 )

  首先要問:我們為什麼要進入黑夜,而不是進入白天?從聖十字若望的生平來看,他曾被自己的修會關在會院內的監獄,每個晚上在團體用餐時要跪下,每週三次有人會鞭打他,直到一天夜裏他覺得受夠了,以奇妙的方式成功逃走了!後來與比他年長十多歲的聖衣會聖女大德蘭一起革新修會,在四十九歲還年輕時就過世了。其實黑夜既不是目的,也不是出發點,而是途徑。

  「是為克勝感官偏情的猛力,不只要求愛他的淨配,也必須灼燃殷切的深情。因為感官的偏情以這樣的貪念,被推動也被吸引朝向感官的對象,若靈魂的心靈不點燃其他更切望屬靈的愛火,靈魂既不能克制本性,也不能進入感官的黑夜;他也沒勇氣棄絕尋求食慾,而生活在黑暗中。」(卷一第十四章之 2 )

  因為有對上主的愛與渴望,所以人應該試圖接近上主。聖十字若望提醒人:尋求上主時,最安全的路徑就是在黑暗中。因為上主超越人性,人性無法憑自己的行動觸摸到天主性;因此我們需要在上主內,即是要人在聖化後以行動跟祂(有來往)的關係。上主不斷把自己賜給我們,但是人如何在心中保持上主的臨在呢?換一個方式思考:剛領洗的教友心中總是熱忱如火,這是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這是上主的愛火在我們心中點燃。領洗之後,這股熱火漸漸淡化消失,便覺得自己退步了,因為相較於從前的我,會覺得自己越來越不虔誠。聖十字若望卻對這些人說:其實你的黑暗是進步,不是退步。問題在於人常不願意接受這種缺乏上主安慰的情況,認為上主是安慰人的天主,沒有安慰就表示上主不在了!聖十字若望是個畫家,他作畫時喜歡用黑色,使整幅畫灰灰暗暗,就像水墨畫一樣。他常安慰人不要怕心中的黑暗,如通過黑墨般枯乾的感覺,並不是不好的情況。

  他要人主動選擇黑夜,依靠上主的恩寵,把自己放在黑暗中,目的是為了全心全意選擇祂,事奉祂。聖十字若望教導我們:「第一,在你的一切行事中,習慣地渴望效法基督,使你的生命與祂和諧一致。」(卷一第十三章 3 )在此,他強調我們應該效法基督!

  人與基督的關係,就像我們效法父母,祂也給了我們能力與機會去效法祂。因為基督救了我們,給我們新生命。基督稱呼祂的門徒有兩種說法,一是在最後晚餐時,祂稱「孩子們」表示祂與門徒的關係如父母與子女;當祂復活後跟瑪利德蓮說:「妳去跟我的兄弟們說,上主是我的天父,也是你們的天父……。」耶穌稱我們為兄弟姊妹,意思是我們可以效法祂。

  「為了滿全這個效法的渴望,你要棄絕和空虛任何非純然尋求天主光榮的感官滿足。在耶穌的一生中,除了滿全祂在天之父的旨意,祂沒有其他的滿足,也不渴望任何其他的事物。」(卷一第十三章 4 )譬如:與事奉天主、光榮天主無關的聽覺、視覺之物出現時,你們不要聽,不要看!當然吃還是要吃。這些對你們而言是不容易的!除非是到水里鄉的熙篤會去隱修,以工作、歌詠、祈禱、靜默等生活方式比較可能做到。否則,在俗的人很難避開追求這些滿足的經驗,面對這種情況時,重要的是不要渴望就夠了!這有點像感覺神經麻痺一樣,好比你的手指頭被打到,當時痛得不得了,因為太痛,過了一段時間,就沒有感覺了。

  聖十字若望提醒我們在心態上應該這樣做,即經常努力傾向於:

  不是最容易的,而是最難的

  不是最愉快的,而是最艱辛的

  不是最稱心如意的,而是較不如意的

  不是使你安息的,而是最辛苦的

  不是那安慰的,而是沒有安慰的

  不是那最大的,而是最小的

  不是那最高超與尊貴的,而是最卑賤與受輕視的

  不是企盼什麼,而是什麼也不企盼

  不要四處尋求現世中最好的,而要尋求最壞的

  並且渴望為了基督,在世間諸事中,進入完全的赤裸、空虛和赤貧(卷一第十三章 6 )

  以上這些雖然很難做到,卻提醒我們注意這個渴望──即心理要作準備:無論在我身上發生什麼事,都不要認為太難,其實都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在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是為了基督。「你該熱切地接納這些格言,努力克服意志肉身對它們的反感。若你按照規則,謹慎誠懇地實踐,你會從中尋獲深度的喜悅與安慰。」(卷一第十三章 7 )經過這種感官的黑夜,便能超越自己。這種「積極」的情況,對我們的聖化很有幫助。接著進一步要談到「努力」:

  第一、努力在行動上輕視自己,並渴望所有人同樣對待你。

  第二、盡力在言談中輕視自己,並渴望所有人照樣作。

  第三、努力貶抑和輕視自己,並渴望所有人這樣做。(卷一第十三章 9 )前半句我還可以做到,後半句很難。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知道我的國語講的不好,如果有人對我說:「你的國語不好」時,嗯,我心想:「這是當然的事,還要你說?」

  為達到一切的滿足,不要渴望佔有一切。

  為達到一切的佔有,不要渴望有什麼……(卷一第十三章 11 )

  前面先談到「不要渴望」,接著又談到「努力傾向」。除了進入感官的部分,不要專注於渴望任何對象之外,也希望我們的心靈努力保持淨化,靈魂不斷向天主開放,讓天主在生活中淨化我們。保持心靈的黑夜,就要在具體生活中,不尋求自己的滿足,棄絕一切,全心全意跟隨上主。為了祂,願意奉獻一切。

2.
   在這一刻,究竟上主要我做什麼?這要一步步去找去看,另外就是要保持意

向,也就是為了主而做,不論我現在做什麼,都是為了祂而做。

  記得我剛來台灣,認識聖衣會的會長,他動不動就講默觀:「聖十字若望所

說的默觀是什麼?就是以愛不斷注視。」什麼都看見,也什麼都看不見,因為上

主就在這裏,但祂隱藏了自己,祂在痛苦中,在喜樂中,在我心中,也在兄弟姐

妹中。上主希望我在哪裏找到祂,祂就在哪裏。這是積極的、有對象的一種態度

,這樣我們一定會忘記自己,好比一邊吃飯一邊聆聽對方說話,由於過分專注而

食不知味,一頓飯吃完,不知道吃了什麼。

  又如和朋友一邊走路一邊講話,你根本不知路上有什麼,因為你專注於說話

的對象,完全沒動用眼睛。同樣,你把上主放在眼前,有一清楚的對象,你的心

引導你,你跟隨祂的態度就會專注。這是一段艱辛的歷程。我之所以如此說,因

為你們已有一些經驗,多少可以了解聖十字若望所寫的書:《攀登加爾默羅山》

了。

三超德與靈魂黑夜

  聖十字若望說,三超德是為了淨化我們的三種官能:理智、記憶、意志。理智是指人有能力去了解、計劃、決定……種種的能力。當我們領洗後,天主賜給我們三超德:信德、望德、愛德,這些官能都有一特別的對象;為了聖化這些官能,第一是信德可以聖化我們的理智。信德是在理智不能了解的事上的確定,如天主之母,耶穌如何可能是她的兒子,又是她的主?又如耶穌的復活也是個奧秘,都是理智不容易接受的;耶穌是人又是神,這怎麼講?這也是我們的理智不容易理解的,但是靠著我們領洗後的天主恩寵,能接受天主所啟示給我們的真理。我們可憑信德,一方面空虛自己,一方面聖化自己,以接受這些奧蹟。

  第二是望德會聖化我們的記憶。如我們不想得到看得見的事,而想得到看不見的事,如與上主在一起的幸福圓滿。

  第三是愛德,聖化我們的意志。我們若不是出於愛自己,而是愛天主,即是成就了愛德。「人必須從萬有中撤回他的愛情,使自己完全專注於天主。所以,藉此三超德在萬有中,置靈魂於黑暗與空虛中。」(卷二第六章 1 )如果在天主前,此三超德即置靈魂於光明與安全中。

  練習的方式是,要常常想起我們所愛的對象──想天主,另外要常常講天主。耶穌說:你心裏想什麼,你的口也講什麼。所以我們可以檢討一下:自己常常講些什麼主題!在聖經中有尋求上主的主題,正如今天的早禱──聖詠一三九篇,是一篇很適合祈禱默想的經文。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有一次,我們修會在日本的靈修祈禱學校辦活動,有一位信佛的小姐請教神父如何祈禱,希望得到幫助。神父建議她打開聖經,找聖詠一三九篇慢慢念。她不但很喜歡而且背起來,最後還領洗了!每次看這篇,就記起這篇聖詠能夠吸引人回到上主的實例。因此常祈禱使我們可以看到天主跟我的關係,知道我是誰。

  在民間信仰或是寺廟裏,跟神講話時,都先要告訴神我是誰,否則神不認識

你。在我們的教會,不用說明,天主就知道你來了。台灣是宗教的天堂,大家不

怕講宗教的主題。當你準備要去介紹有關天主時,不妨先多跟朋友分享內心真實

生命的經驗,使周遭朋友體會到被接納、支持,建立一個好關係與氣氛之後,耶

穌的精神與生命便容易進來,這種不同於以往習慣在教堂、靈修中心聽神父講道

理的方式,相信也是另一種很有效的福傳。

生命之路是一窄路

  「講論靈魂三官能的赤裸與純潔,我委實需有更淵博的知識和成全。因我們願在此導向永生的窄路上,給神修人清楚的教導。」(卷二第七章 1 )聖十字若望──空虛導師,他提到感官的空虛,都是為了愛上主。另一方面,你跟主的關係該如何保持?聖人有一個看法,就是任它來去。我們的主耶穌也傳授極好的教導……馬爾谷福音提及: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因為誰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緣故,喪失自己的生命,必要救得性命。」(谷八 34 ~ 35 )再看以下的勸諭:

  啊!誰能使我們救主的這個勸諭明瞭易懂,能實行且又吸引人?使神修人能夠知道,許多他們認為很好的方法,與旅行此路時該用方法,其間的差別有多大!(卷二第七章 5 )

  有人以為只要離開了世俗,或改善一下生活就已足夠了。有些人則滿足於某一程度的反省、恆心祈禱、克苦,卻從沒得到主在此勸告我們的赤裸、貧窮、無私或心靈的純潔。因他們仍以心靈的感受和安慰,去餵養、裝扮本性的自我,而非為天主之故剝除、棄絕本性的自我。認為在世上棄絕自己即已足夠,不須滅絕、淨化心靈的財富,(滅絕天主內的所有甘飴)。當某些堅實、成全的食糧使他們陷於乾枯、乏味、考驗時,便避之有如死亡,且徘徊流浪,尋求的只是天主甜蜜、愉快的交往,這樣的態度只顯露出「愛好甜食的心靈」,不是自我棄絕與心靈赤裸的印記。由於這樣的行為,就神修來說,他們成了基督十字架上的敵人。(斐三 18 )

  純真的心靈,在天主內尋求乏味甚於美味,傾向痛苦甚於安慰。為了天主,傾向一無所有甚於持有事物,他喜愛乾枯憂苦甚於甜蜜安慰。他知道這是跟隨基督,捨棄自我的深意所在,其他方法或許只是天主內的一種自我尋找──完全違反愛德。在天主內尋找自己,與尋找天主內的愛撫安慰,是同一回事。在自己內尋找天主,不僅天主之故,不去渴望這些安慰,更為了愛基督,選擇在天主內或在世上最乏味的一切──這就是天主的愛。」(卷二第七章 5 )

  我們不見得完全明白以上這些話,雖然這些話也許可以聖化我們,指引我們走上這條道路。但是我們不必專注在這些知識內,以為什麼都不要。重要的是在上主面前,我們尋求什麼?不要尋求自己,因上主說:在我之外,沒有別的神!例如人很像照相機,到處照了許多照片,以為有那些照片之後,代表我已認識所有的了,在上主面前我們很容易這樣!因此要不斷捨去,不要尋求以自己的方式去尋找恩寵、安慰或其他幸福;不要專注於這個才是上主,乾枯的、痛苦的、死亡與恐懼都不是……其實不該這樣想,因為在上主面前,黑暗等於光明,為了上主,喜歡不是你的部分、不易了解或不易接受的部分。

  採用聖保祿的說法:「可是你們還需要有人來教導你們天主道理的初級教材;並且成了必須吃奶,而不能吃硬食的人。凡吃奶的,因為還是個嬰孩,還不能瞭解正義的道理;唯獨成年人纔能吃硬食,……」(希五 12 〢~ 14 〢)。剛出生的嬰孩與成人的區別在哪裏?前者需要天主給許多恩寵;一開始,耶穌吸引我們,就是用這個方式。如歐瑟亞先知書中:「我要誘導她,領她到曠野和她談心。」……,讓以色列感受到天主對她的愛,這是嬰兒程度,讓人感覺很幸福。其實,我們都有這個感覺,認為自己找到了所要的安全幸福。上主要我們進入這個軟弱階段,沒有這個階段,其他部分就不容易進入,這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有過這種軟弱的經驗,所聽到的道理才會覺得有意思。

基督是道路,祂是我們的光明與榜樣

  如果有人說你應該高興,就強迫自己高興。這種喜樂是虛假的。若你的喜樂是自然而然來的,有人會說你的喜樂是從耶穌而來,不是強迫自己在耶穌內一定要喜樂。天主教與佛教的不同是天主教有寬恕。人要寬恕很不容易,往往別人寬恕了你,你卻不願寬恕自己。其實天主寬恕我們每個人,耶穌的寬恕使人相信祂豐富的愛,使我們不只找到耶穌的恩寵,也要找到賜恩寵的來源──耶穌。好比你喝水,也想找到水的泉源。我不只得到恩寵,也要得到賜恩寵的耶穌。

  十字若望寫道:「這條導向天主的道路……必須由內到外真實自我棄絕,藉著在萬有中為耶穌受苦、捨棄自己而委順……若人在此神修上失敗了,即使有如天神般高貴的心思和天主交往,其他的方法只不過等於打圈子、繞原路,不會有任何進步,人只有藉著師法基督才能有所進步……我不認為任何有價值的神修會是逃避師法基督,又沈迷於甜蜜和輕便的。」(卷二第七章 8 )

  若我跟天主沒有來往,只跟自己有來往的話,有如在自已設想的牢籠裏,神修是沒辦法進步的!也許你經過混亂或黑暗,像生了一場病,痊癒後,體會到與天主的關係更健康,更進步了。又如在霧中,雖然我們眼睛看不見,但我們知道房子道路仍在。我們深入這些痛苦經驗,也是更快邁向天堂的方式。記得嗎?耶穌來也是這樣做了。我們的痛苦經驗是為了找到耶穌,如果祂在天堂,這些問題就不存在,何必降生為人?所以在痛苦中,我門更可以體會耶穌帶來很大的恩寵,也感謝祂介紹這條道路,靠祂的幫助,相信我們一定能持續地走下去。

  聖十字若望說:「基督是道路,這道路是我們的靈魂與感官死於本性的自我。我願意證明,為何這個死是效法基督的死?因為祂是我們的榜樣與光明。為何祂是我們的榜樣與光明?因為「在祂的一生中,祂以屬神的方式死於感官的感覺……」(卷二第七章 9 ~ 10 )

  有關「若翰來了,不吃不喝……人子來了,又吃又喝」,「祂以屬神的方式死於感官的感覺」,這兩句話是指吃喝是屬於感官,耶穌提供一般普通人的榜樣,沒有過獨修的生活。這是一般人不曾深入去思考的問題。

十字架是聖三愛的極致

  「臨終時,在祂靈魂的深處,祂確實被毀滅,沒有任何安慰與解脫,因天父把祂遺棄在感官最深的乾枯中。祂不禁放聲呼喊:我的天主,我的天主, 為何捨棄了我?」(瑪二 七 46 )這是祂一生所受痛苦中,感官上最極端的捨棄。藉此,祂完成了全部生命中最神奇奧妙的工程,遠超過祂在天上或地上完成的所有工作事業和奇蹟。亦即經由恩寵,祂帶來了天人之間的和好與結合 ……就祂在人前的名望而言,由於目睹祂的死亡,人們嘲弄譏笑祂而非尊敬愛戴;就祂的人性而言,祂被置於死地;就來自天父的心靈援助與安慰而言……在那時,祂被祂的父棄捨。」(卷二第七章 11 )

  耶穌在十字架上時,感覺不到父跟祂在一起。部分不信祂的猶太人認為祂被詛咒了。耶穌的死因,其實不是被釘十字架,那需要兩三天的時間,會死於無法呼吸。因人在十字架上要靠腳站起來才能呼吸,而手腳被釘,使得每次呼吸都非常痛苦。過一段時間之後,才力氣用盡而死。耶穌被釘三個小時是不夠的,為什麼祂死?根據若望福音所記載:耶穌的肋旁被長槍刺透,有很多血水一起流出,這是因為心臟破裂而死。當祂說:「為何捨棄了我?」注意這句話,仍然還是問話,表示希望得到回答,證明與天父的關係還在。如果祂沒有問,而是肯定的話,那就不是祈禱,而是關係真的已斷絕。因此,天主子在世上最大的痛苦中,也有天主的存在。耶穌建立了這個關係,以引導我們。為了解十字架的意義,可參考若十七 2 ~ 4 :「因為 禰賜給了他權柄,掌管凡有血有肉的人 ……我在地上已光榮了禰 ,完成了禰所委託我的工作。」耶穌為何要來?是為了讓世人知道他愛父,這是愛的 啟示。如聖十字若望所說:祂完成了全部生命中最神奇奧妙的工程,帶來天人之間的和好。當耶穌被帶到虛無,死在十字架上,即謙虛的最高境界,必然獲致靈魂與天主間的結合。

3.
如何答覆天主的恩寵

  上主會在我們心中給我們一些特別的啟示、靈感、話語、回答、安慰、圖像等,這些禮物你收到了嗎?這是人人都有的,還沒有的請等一等,到時候一定都會有,上主正在包裝禮物。當我們收到禮物後,該如何保存?聖十字若望希望我們不要主動抓住或控制,不要用人的想法去了解。先前「空虛自己」的說法在此沒道理可講,我的意思是說:先有上主恩寵,才有我們的回應。例如,上主透過我們的心,來拜訪我,我往往感覺(自己)這房子不夠乾淨,要先打掃房間;其實恩寵來時,並不需要我們準備好,再來迎接。為了答覆上主的恩寵,我們要怎麼做?按照聖十字若望的教導:不只不要追求,還要拒絕棄置,即使是天主所賜予的。顯然,這樣作是為了美好目的的有效果。「或許你們的問題是:為什麼許多神修人士勸告靈魂,努力在天主給予的交往和感受上尋獲益處,又渴望從天主蒙受恩惠,為能有些什麼回報祂呢?如果祂什麼也不賜給我們,我們將無所還報於祂。……不要消滅神恩(得前五 19 );也要用雅歌中新郎告訴新娘的話說:請將我有如印璽放在你的心上,有如印璽放在你的肩上(歌八 6 ),因為這印璽就是某種領悟。你們還會說,我們絕不可拋棄珠寶。拒絕天主恩賜是某種驕傲,彷彿我們是自我滿足的,不需要天主的恩賜。(卷三第十三章 2 )

  關於這些異議的答覆,必須牢記在卷二中的解釋,即已透澈述說:在靈魂內從超性領悟來的好效果,來自好的根源,是被動產生的,沒有任何官能作用,就在剎那間,這些領悟被呈現於感官。因此,意志不須為了容許它們而去行動。人若想以他的官能行動,他會以卑下的本性作用,阻礙了超性的賜予,這是天主藉超性的領悟在靈魂內所產生的;而非從自己的勞苦取得益處。但因為超性領悟的神恩是被動地給予靈魂,靈魂必須維持被動的態度,不要對任何事物使用內在或外在的行動。

  此一被動的態度便能保持對天主神恩的感受,因為那時人不會因自己卑下的官能作用而失去它們,他也不會消滅神恩。人若消滅神恩,是因為想要以不同於天主引導人的方式來指導自己。若他希望藉理智工作,或在其中渴望什麼,他就是消滅神恩。這是很清楚的,因為那時靈魂如果想要工作,他的活動必然只是本性地依靠自己,他便一無所能。因為靈魂既不會,也不能引導自己達到超性的化工。而是天主引導他,將他安置在超性的活動中。那時若人想運用自己的努力,必會以他的活動阻礙天人之間被動的交往,亦即神恩。他會作他自己的工作,那是比天主通傳給他更卑下的交往。天主的工作是被動和超性的,而人的工作則是主動和本性的,就是消滅神恩的活動。(卷三第十三章 3 )

  因此,人對待恩寵的方式要小心,不要以自己的主動行為去控制。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其實這會消滅神恩。應該使天主的恩寵透過我們的心,自由來去,都能接受;畢竟你不能捉住天主,祂說什麼,你只要去感受,不必想太多。恩寵會銘刻在你心中,你不會忘記,不需要保存紀錄,其實當你要用的時候,或許早已忘了紀錄在哪裏?當你需要時,上主自會讓你記得。因為上主常引導我走祂的路,好比人在大瀑布下,不斷受到上主的愛如水的沖擊;如果你要抓住上主的愛,就像在瀑布下要捉住水,是辦不到的。不如將自己置身在瀑布下,不斷讓水沖法接受此刻的恩寵吧!不要以為你什麼都知道,恩寵常從你想不到的地方來到。當人得到恩寵後,常不願放棄,常常想念過去的恩寵,不容易接受此時此刻天主的來臨,會說:我比較喜歡昨天的天主,不喜歡今天的天主。

  「為了引導心靈去愛,靈魂應該去回憶那些能夠產生愛的形象和領悟……當再回憶起這交往時,有種對天主更新的愛,和靈魂的高舉。當靈魂憶及某些形狀、形像或超性感受時,尤其真實。深深刻在心靈上,有些存留很久,有些則從未消除。幾乎一回憶起這些領悟,便會產生愛、甜蜜、光明……等神性效果──因為天主就是為此緣故,使之留下印象的。因此,這是一個大恩寵,因為在天主賜恩的這個人內,擁有蒙受降福的寶庫。」(卷三第十三章 6 )降福的寶庫是人人心中都有的,使人可以想起天主的恩寵,目的就是為了去愛祂!讓恩寵像瀑布流過我全身,不去抓住。你們是否聽懂沒什麼關係,從你個人的經驗去了解就行了,在你此刻的位置去享有,去聖化自己。聖保祿說過:生命、死亡一切都是屬於你們的,這些話都是為了你們的益處而寫的,是為了安慰與鼓勵,不是為了使你們難過或失敗。聖十字若望並不希望我們覺得太困難辛苦。你讀了之後,也許過了十年,也許到第二天你就說:他深得我心,說出了我心中的感覺。

推動我們聖化的,就是聖三內的愛

  聖十字若望這些空虛的道理,算是回答,不是準備。因為人無法準備天主恩寵的來臨,只能謙虛地接受,跟隨祂去作。像聖若翰有先驅的聖召,是跟隨天主去做。耶穌也是靠著天主,在祂恩寵內去做。這裏有一個積極的指引:(若:十四 23 )「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他那裏去,並要在他那裏作我們的住所。」我們的心成為聖三的居所。聖三是我們所相信的,聖三彼此當中有愛的對話。我們的救恩就是進入聖三彼此之間愛的來往,在我們身上實現愛的對話。我們是天父的受造物,為了聖子而創造的禮物。耶穌打開了這份禮物,看一看裏面有什麼?他如何處理這禮物?為了向天父表達他的愛,傳達祂愛的訊息,於是聖化我們,讓我們學習祂的愛,再回送給天父。在我們內有聖三彼此之間「愛的來往」,我們不但是聖三愛的一部分,且要學習聖三的愛。如聖十字若望所言,我們生活在天主的愛內,要把收到的天主還給天主,因為推動聖化我們的,就是聖三內的愛。這個愛稱為聖化,希望在我們心內,不要有任何不屬於天主的行動,要讓天主聖化我的行動。

  請看封底(本期心泉 25 頁)這幅畫:首先要看的,是經過耶穌的心由長槍刺進去的方向,通到天主的心,即藉著耶穌的聖傷,我們可以看到天父的心、天父的愛。第二個方向,是從(畫中的鴿子)聖神的眼睛望向我們的心。是指默觀若望福音:耶穌如何進入天主的愛,同時感動了我;耶穌的愛催迫我,接受聖神的引導,成為天主子女,進入天國的奧秘。

4.
易利利整理

空虛自己

  最後,為了空虛自己,要充滿自己,如一個空杯子充滿空氣,並不是空空如也。我們沒辦法空虛,必須充滿空虛的行動,「忘記自己」是更好的方法,那麼,如何忘記自己呢?

  為了忘記自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醒來到睡覺,不斷地想起耶穌,就一定會忘記自己,內心充滿甜蜜的感覺。常常記得耶穌,為建立和耶穌的關係,要常說:「耶穌,我愛 禰!」

  我們的真理在我們的語言中,你說什麼,就是什麼。 Theology 就是「講天主」,意思是你講耶穌,你想的就是耶穌;你講錢,你想的就是錢。所以我們應用言語表達祂是我生活中的意義,否則我就可能崇拜其他的偶像。如果我和耶穌的來往是一天二十四個小時,我即知我信的神是耶穌,無論我的行動好或不好,祂都會治好我的行動,聖化我的行動,因為祂是我唯一的對象。如果我的對象是其他的,我有病的、污染的態度也會污染我的對象。耶穌則相反,祂會使我成為祂,這就是聖奧思定的道理。所以領聖體時,承認是祂改變我們,聖化我們。我們要小心處理這句話的主詞、動詞、受詞。

  保祿在斐理伯書二 7 說:祂「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我不認識空虛,只有祂認識空虛是什麼?「為愛,忘記自己,空虛自己」是耶穌教訓人的話,是我們對佛教徒的回答。祂不只知道空虛是什麼,而且引導我們進入聖三內的愛,請參閱日課聖安博的話,我們會發現不同的聖人在不同時代所講的話卻是一樣的。他在「論遠避世俗」一文說道:「我們遠離此世吧!你雖有肉身之累,但你的心儘可遠離此世。只要你的心靈依附上主,常懷念祂,真心實意遵循祂的道路,投奔他,你就可在此世與上主同在。因為祂是你的避難所,你的能力。達味曾向上主說:『我逃到了 禰那裏,我就沒有 受騙。』」這是忘記自己最簡單的方式。

  我們可以試著把自己的心當成一把箭,射進天主子心中,通向天父(見全文後聖三圖)。如何做呢?昨天早上,我看見一個人不停地唸「阿彌陀佛」,我們也可以用短誦的方式常常唸,如「耶穌,我愛 禰!」、「禰知道,我 愛 禰!」

  希伯來有一首歌,有個女孩問媽媽:「你愛我嗎?」媽媽說:「孩子,我愛你。」她常常問,她媽媽終於被問煩了,就說:「孩子,你為什麼常常問我愛不愛你?」孩子說:「媽媽,我知道妳愛我,可是我很想聽妳說。」耶穌也很喜歡聽我們說這句話,可不可以不講話呢?不可能,因我們內心常常在講話,那就不如常常向耶穌講,使祂成為我們講話的對象。

我們住在耶穌內

  「我們住在耶穌內」這句話要以具體的方式去瞭解。所謂的「新世界」就是我住在祂內,在祂內呼吸而存在。如果一個人懷有新世界的種子,去面對舊的世界,那麼按照別的意向而建立的世界一定會被打敗。如果我們心中常保持耶穌這個意向,天主就真的在我們心中。格前十四 24 :「如果眾人都說先知話,即便有不信的人或不通的人進來,他必被眾人說服……這樣他必俯首至地朝拜天主,聲稱天主確實在你們中間。」

  對耶穌復活,我們是否要有像聖保祿一樣具體看見耶穌的經驗?其實某些教友就可以看到耶穌。請看聖大良教宗講道集「瞻仰主耶穌的苦難」一文中說:「真正恭敬主之苦難的,要以神目瞻仰被釘十字架上的耶穌,以便在祂身上認出我們自己的人性。」後二句跟前面談到的空虛自己、忘記自己有關,可幫助我們深入耶穌受難的奧蹟。

  重要的是最後一段:「那毫無生氣地躺在墳墓裏的身體原是我們的。」我們很不容易這樣想,一聽到人性就覺得是抽象的概念,其實這是大家都有的。比如我們都有 DNA ,那我們可不可以說 DNA 即是人性,當然不行,因為我門的結構雖同,但還有種族的不同。那麼耶穌來了,是否分享我們的 DNA ?當然,因為祂是人。為幫助我們不那麼抽象而以具體的方式去瞭解人性,耶穌才來分享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靈魂的靈魂。換句話說,如果我的靈魂是我的,我的靈魂的靈魂就是祂的,就像前面所講的,我們「領聖體」,與耶穌是一體的,這不是抽象的,而是相屬的。

  現在要講的是「在祂身上認出我們自己的人性」,認出十字架上屬於我的部分,以解決我們的痛苦。是否痛苦將我們分裂?通常我們不喜歡、不接受痛苦中的自己,如果我靠上主的恩寵,認出我的痛苦即是祂的存在,我們不會拒絕去找新的答案:我的痛苦是祂,如果我相信耶穌是我的幸福,我的痛苦也是耶穌的,因為我的痛苦和幸福已分不開了。這時,我會接受我自己,因為祂先接受了我。

  由「那毫無生氣地躺在墳墓裏的身體原是我們的。」這句話可以這麼想:在痛苦中的我原是祂。我們的宗教不是要讓我們逃避痛苦,而是超越痛苦,在痛苦中得到意義。否則痛苦還在,我們無法面對,那麼最後的經驗便是死亡。所以,我一定要在耶穌的痛苦經驗中找到我。也就是說,按我的眼光看這痛苦,只是死亡;若按耶穌的眼光去看這痛苦,則一面是死亡,另一面是希望。「我曾說:領聖體時是我領祂,吃苦時是祂領我們。」聖十字若望默觀十字架上的耶穌可以成為我們生活的方式。我們可用以下的方式訓練自己。

自我訓練

  你若發現自己在痛苦中,給痛苦一個名字,如牙齒痛或我很生氣,然後看看十字架上的耶穌,是否有同樣的痛苦。若是身體上的,要忍耐;若是心靈上的,嘗試認出耶穌身上有同樣的痛苦,祂也被得罪、被輕視,這時你可選擇不按個人對痛苦的瞭解,而是按耶穌對痛苦的瞭解去接受自己,原來我自己就是 禰。 為了證明我真的選擇了 禰,我 要時時刻刻按上主的旨意去完成,全心全力去做,有時心靈的痛苦會消失不見,因為痛苦是我與上主結合最重要的處所。

  有人說在喜樂中會找到 禰;不一定,也許是驕傲的喜樂,但在痛苦中一 定找得到 禰。

分享

  我們各種心靈的經驗,一定要跟自己的神師或團體分享,這是天主給我們的禮物,但全要還給祂,就是要去分享,不是為告訴人我有多好,而是耶穌有多好,跟人分享祂的愛。

  多俾亞傳十二 11 :「隱藏君王的秘密固然是好,但傳揚天主的工程卻是應當的。」第一句是說你不可以告訴人上主的恩寵,但下一句話是你一定要分享天主的恩寵,也就是分享你的經驗,因為上主在我身上行了大事,我要常常讚美祂。

  你們應當以分享的方式說出你們寶貝的經驗、恩寵,相信這是一個有效的工具,為了讓其他的兄弟姐妹在我們友愛的氣氛中認出耶穌。

      ※   ※   ※

黃長春簡介「聖三」圖像

  關於杜敬一神父那天發給我們講義封面的那張「聖三」圖像,是文藝復興時期葛雷柯( EL Greco,1541-1614 )所繪的,他出生於當時屬威尼斯的克里特島 (Crete) ,後在西班牙落地生根而成名。

  十年前,我正編輯一系列西洋美術史的入門書,認識了這位名家,剛好又有機會到西班牙旅遊,到達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當所有團員和姐姐隨著領隊參觀畫作時,我獨自脫隊跑到葛雷柯專室欣賞他的畫作,這是其中一幅。

  他的畫作特色在人物拉長的軀體、色彩的強烈對比,以及神祕戲劇化的氣氛等,很特別,也很吸引人。

  我想杜神父從瑞雲姐那兒得知,小會特別強調聖三之愛,會徽又是以聖三主題設計,所以才挑選葛雷柯這幅「聖三」作封面。

  藝術史學者張心龍(啟迪我的好作者, SARS 那年肝癌病逝)在其著作《文藝復興之旅》說:

  葛雷柯晚年的宗教觀更為虔誠,雖沒有證據證明他研習靈修,但可以確認他對此學說有深切的了解。」

  著名哲學思想家史作檉,在其著作《光影中遇見林布蘭》說:

  「葛雷柯以其深奧神祕性的純美學的人性悲劇感,在精神上深得米開朗基羅三昧的人,假如要在十五至十七世紀中,舉三個藝術的代表人物,那就是米開朗基羅、葛雷柯和林布蘭(感謝胡神父在文化查經組中,藉《浪子回頭》一書,讓我們有機會更深入認識林布蘭。)而介於其間者,多半是風格畫家,而非人性畫家。」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