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第71期 71 (10/30/2025)

一粒沙的道途:和光同麈

旭初

一粒沙的道途:和光同麈

 

旭初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經四章-

這段經文敍述天道無所不在的強大力量,但是卻不為人們所察覺。在這𥚃不逐字逐句去解釋(有很多在網路上的註解)。但是用沙石在河床上滾動的自然現象為例(註),來說明這個天道。從山上崩下來的一塊礫石,稜角分明。被暴漲的溪水沖刷前行。這塊礫石在河床上翻滾碰撞。經過一段時間,尖角銳稜都慢慢的磨損了,就變成一塊卵石("挫其銳")。卵石繼續被流水衝刷下行。途中與別的卵石碰撞,就不斷的破裂開來成為沙礫。岩石是多種礦物的組合。因為不斷破裂就被打散分開,成為單礦物顆粒("解其紛")。不同的礦物有不同的顏色,一旦成為沙粒,顏色就會混在一起("和其光")而成為下游河沙及海沙的特殊顏色。在水流搬運途中,有些較柔軟的礦物沙粒會繼續分解而成為黏土。這些黏土就是海底下,地面上,以及空氣中塵土的來源("同其塵")。 這個從山上的幾塊礫石,演變成河口巨量泥沙的過程無聲無息,完全避過了世人的感知。正驗正了"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敍述。

「和光同塵」,與「頭角崢嶸」相反,代表著合群,有彈性,有韌度,能變通,能長久的生存之道。與只有在山上才能看見的崢嶸礫石相比,沙粒與塵土卻廣泛的存在於廣大的丘陵,平原與海洋之中。覆蓋了地表90%以上的面積。這樣的能力卻不為世人所注重 ("湛兮,似或存")。回顧這些沙塵的起源與歷史,那潺潺的流水晝夜不停的往前行,才是力量的根源,大道的所在。一點點流水能攜帶的沙粒土石似乎不多。但是流水不斷,晝夜不停,就能把山上的巨石無聲無息,逐漸的消化成為沙麈,而使之能遍布全地。這就是"淵兮,似萬物之宗"的意思。

我們的神是高高在上無比榮耀的。祂所創造的天使們也是大有能力的。但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卻卑微的誕生在人群之中。祂並沒有一生下來就榮光煥發,主宰了這個世界。而是和光同塵,無聲無息的生活了卅三年。祂埋下了救贖的種子,然後揹負著無比沈重的罪孽而去。祂所傳給世人的福音,在早期還經過了風雨飄搖,動盪不安的日子。但這無比的力量,卻像江河之水,有長期的韌性和潛力。現在終於傳播到全世界,拯救了無數的人。基督徒雖然成聖,但是也暫時還要入世,生活在衆人之間。這就是天道「和光同麈」的表現。世人看不見神榮耀偉大的作為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只有像海邊的沙一樣多的基督徒,在人世間把神表現出來。

註:沉積學 (Sedimentology)

 

Print Friendly and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