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朝聖者 - 聖堂光影
王玉梅
傅義修士:「聖堂應被視為上主所在之處,具有莊嚴和令人敬畏之感。」
114年10月2日上午,仁愛聖紐曼天主堂朝聖團,參觀台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正在展出的:「聖堂光影」特展。
「聖堂光影」特展,源於2007年,白冷外方傳教會傅義修士,捐出珍藏的二千多張建築設計圖。傅義修士1965年來到東台灣偏僻山區,先後為教會蓋了五十多座教堂,無時差地與教會禮儀革新運動接軌,成為教會禮儀革新運動亞洲地區的重要見證,因而被譽為「從阿爾卑斯山來到都蘭山的建築使者」。
展出的建築設計圖和模型,不僅記錄了他在東臺灣的所作所為,也展示出白冷會對在地的貢獻,及原住民部落的發展史。白冷會不僅為台灣偏鄉居民帶來全新的體驗,也為台灣天主教會啟動了禮儀的更新。展覽聚焦於傅義修士為花東地區所設計的七座教堂,包括長光、小馬、泰源、桃源、寶桑、都蘭天主堂及臺東基督長老教會。傅義修士設計的建築,線條都十分簡單,風格如下:重視採光通風、扶壁代替柱子、扇形的教堂空間、教友座位面朝祭台、前低後高的傾斜地板、磨石地板上有利於安置座椅跪凳的銅線標誌等。這樣加強群體共融的空間設計,使禮儀更新後的彌撒轉向整個教會團體和諧的參與。
我們可以從這些東海岸山脈原住民的教堂,串連起各部落的發展、文化交流、資源分享的歷程,亦可透過天主教教堂的建築,來認識其歷史、價值與特色。傅義修士的珍貴圖稿,的確幫助我們更深的了解,傳教士們如何身體力行,活出基督精神,和傳遞「祂」的愛。白冷會的神父、修士長年在東臺灣傳福音,他們將聖經與文化融合,造福無數山區部落的兄弟姐妹。推動腳底按摩不遺餘力的「吳若石神父」、挽救無數婦女與新生兒生命的「聖母醫院」、栽培偏鄉孩子學得一技之長的「公東高工」、為失學的孩子創辦的「東區職訓中心」⋯等等,均耳熟能詳。欣賞、探索東臺灣獨特的風情,和跨國、跨文化與族群的發展歷程,使我獲益良多也深受感動。
傅義修士的才華也被基督教會認可,因為臺東基督教長老教會的教堂就是傅義修士的傑作。長老教會建築平面是四角菱形的設計,對角線兩端安置祭台和浸池。祭台後方兩側斜牆向一邊平移,呈現非對稱的祭台空間,側牆上十字架因兩側非對稱的側光,創造出三個十字架的光影效果,十分動人。入口兩側外牆上的人形浮雕,則是傅義修士與蘇德豐神父的共同創作。他們經常利用當地的大理石廢材,拼貼出有意義的美麗故事,也因此成就了白冷會與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之間合作的一段佳話。第一次驚艷於蘇神父簡潔有力的作品,是在台南後壁的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聖堂外牆的主教拼圖。
展場中有一張傅義修士坐在工作桌前的放大照片。他戴著眼鏡、手持鉛筆,對著鏡頭面露微笑,雙眼充滿了睿智與慈愛的光芒,他是在思考要下筆製圖了吧!桌上有一台小機器,導覽老師說,那不是電腦,而是專門幫助傅義修士輸出建築專用語彙的工具。展出的現場,除了照片、圖表,教堂模型,還有一個居民捐贈的老式的、傳統的大祭台。
記得小時候,「祭台」面向牆壁,神父以拉丁文背對著教友舉行彌撒聖祭,那時,我們真的是在「望」彌撒。第二屆大公會議後,禮儀革新,彌撒成為教會生活的高峰與泉源。我們不但聽懂神父所唸的經文,也漸漸了解禮儀和福音的關係,教會團體真正「共融參與」了彌撒,聽到天主對我們說的話,也歡喜地領受天主所賜的正能量和超性恩寵。
仁愛堂朝聖團參觀了數個聖堂,親身體驗教堂內的光影變化,聖堂裡的「光」,不只是照明,更象徵來自上天的愛,引領我們的靈魂更親近天主,走向光明。真正感受到傅義修士在設計教堂時對聖言、空間與光影的深刻思考,以及沒有過多的裝飾,卻創造出神聖氛圍的奧秘。
感謝天主,多麼幸運、多麼美好,我們五十幾個朝聖者(有八位不是天主教徒),不但了解這段感人的歷史,亦同道偕行,親臨見證了他們的貢獻。天主愛我們每一個人,希望我們彼此相助,成為一個可以對話和傳教的教會團體。感謝高福南神父全力推動、支持、鼓勵我們到台東朝聖。也很感謝聖母健康農莊的王志弘主任、賈德蘭女士,和東區職訓中心的王國輝主任,因為他們妥善的安排與帶領,使我們都成為希望的朝聖者,在聖堂、彌撒中、博物館、藍天白雲之下,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