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珍妮絲.思普靈博士與麥可.思普靈合著( Janis Abrahms Spring.,
Ph. D., with Michael Spring )
譯 者:鄭嘉珷
出版社:商周(城邦集團)
頁 數:二四六頁
售 價:二五六元
以下是嘉珷的女婿 黃士鈞 博士寫的序:
這是一本要深呼吸才能往下讀的書,這是一本讀了以後要咀嚼許久才能安穩入睡的書。同時,這也是一本好書,讀完之後讓人可以看見綠樹的綠,感受到陽光的溫暖,更能專注的接收眼前孩子的真心笑容,好好的、真正的活著。
作者身為一個女兒,她用日記形式寫下照顧父親最後五年的真實歷程;身為一位諮商心理治療師,她也書寫著在晤談椅上,陪伴照顧那些經歷失落經驗的個案,彼此對談的珍貴話語。在生命經驗與專業諮商的對照書寫裏,面對父親的暮年處境,身為一個女兒的脆弱徬徨與慌亂,是那麼真實的與身為治療師的專業智慧並存。
隨著書頁翻閱,不禁想起一年多前,一個輕鬆開心的午後時光,突然接到媽媽從大甲家裏打來的緊急電話,爸爸突然心肌梗塞,送往醫院,情況危急,要我趕快回家。開車返家的路上,握著方向盤的我,哽咽地對陪著我的妻子說,如果爸爸平安度過這個危機,我要常常帶我的女兒回家,讓爺爺可以享受更多與孫女的美麗時光。
老天眷顧,我的爸爸被救回來了,一個月之後裝了三根支架。我就真的,很珍惜的帶著大女兒小女兒,回去看會慈祥微笑的爺爺。這樣的生死交關的生命經驗,專業上稱之為「覺醒經驗( awakening experience )」,歐文亞隆( Irvin D Yalom )在他的書《凝視太陽》裏,描述各種覺醒經驗,包括:失去所愛之人、得了可能一病不起的重症、親密關係的破裂、生命中重要的時間里程碑(例如四十歲的到來、五十大壽、六十/七十大壽)、劇烈的創傷(例如火災、強暴、搶劫)、孩子離開家、失業或事業發生劇變、退休……等等。這些覺醒經驗,把我們從日常生活裏的枝枝節節裏,狠狠的、大聲的叫醒!
作者在書裏這麼寫著:「但願還有另一種方式,但願我能為這段平常時刻而感恩,並仍保持著一種特殊感與敬畏。但願我不需要被驚訝或震撼,才難以忘懷」。這段話裏的「但願」同時也在說著,人真的好容易淹沒在平常的時刻裏,看不見值得珍惜的時刻,聽不見彼此的聲音,直到覺醒經驗劇烈地搖醒我們、叫醒我們。
親愛的朋友,你真的要等到那個時候,才醒來嗎?可不可以不要?因為,常常真的來不及了。
另外,在這本書中也很喜歡作者看見了她父親一生與人真誠互動的寶貴之處。
「這時,你的成就不再幫你立足於世界,你如何與人建立關係比你是什麼人物更重要。在像爸爸這樣的年紀,讓你富足的不是你的錢,而是與人的相處能力。」這段話清晰的提醒著,有一天終將老去的你我,如何成為一個別人願意真心互動的可愛老人家,這似乎無關成就、地位與財產,而是你我能不能從年輕時候,就開始擁有好好對人的能力與態度,真心誇讚身旁的人,微笑迎接有緣相識的朋友,並且用心聆聽。
這些話語讓我想起了阿公。
阿公一輩子愛過好多人。記得父執輩說過一個關於阿公的故事──
鄉下有個失去丈夫的婦人,帶著嗷嗷待哺的幼兒,來家裏請求阿公幫忙。阿公想,給錢也只能幫得了一時,於是想了又想,阿公這麼說:「我給你一隻公羊跟一隻母羊。可以生小羊,也可以有羊奶。」婦人感恩的離去。於是,在長大的過程裏,總會有一個婦人在中元節前,帶著新鮮的羊肉來阿公家,這時候我們這些孫子,可以開開心心地喝著難得的羊肉湯。
怎麼活,似乎就怎麼死去。
一直記得自己的阿公是怎麼度過他最後幾年的。
阿公生命中的最後兩年,我的姑姑,阿公的女兒,從遙遠的南非回到苗栗客家庄,細心照顧陪伴她的爸爸。還記得六十歲的姑姑,手裏拿著認真閱讀的西藏生死書,問我這個當諮商心理師的姪子說:「有什麼是照顧臨終的阿公可以做的?」我深呼吸地看著可愛又可敬的姑姑,說:「多和阿公聊聊他最得意的事,問問他還有什麼遺憾或心願。」
阿公生命最後的那段歲月,十年來我一直忘不了這麼一幕畫面:那時候的爺爺已經沒辦法控制自己的身體了,不小心就會摔下床,因此兒子媳婦女兒們在床邊裝上了保護的鐵窗。緊密保護著阿公的鐵窗,像極了冷冰冰的監獄柵欄,可是,每到晚上,姑姑會拿著一本書,鑽進鐵窗裏,窩在阿公僵硬又彎曲的身體旁,一手翻著書,一手輕輕撫摸阿公的手……。
有人這麼說,好活,所以好死。這本書在一個又一個真實互動的細節裏,在一次又一次該握緊或該放手的掙扎裏,提醒我們不用等到生命盡頭,就可以好好的愛身邊那個好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