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83期 懷念雷公專集

聽胡國楨神父導讀盧雲作品有感

羅高雄

 

  我可以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老教友。這次聆聽了胡國楨神父在灣區連續五場的「盧雲靈修」演講後,提供了我許多對信仰思考的方式,感覺似乎過去對信仰的認識很死板、僵硬,一絲不苟。但經過胡神父抽絲剝繭的解說,使我衷心體會到天主比我知道的要寬大很多,將我的信仰完全提升了一個層次,願意藉著這個機會與大家分享一些我的領悟。

  胡神父問我們耶穌在那裏?是不是被鎖在聖體龕裏面?每次參與彌撒領聖體時,與耶穌相遇一次,彌撒禮成之後,我們回家,耶穌留在教堂,直到下次彌撒時再相聚?

  其實身為耶穌的信徒,我們每個人都是祂的肖像,當我們去參與彌撒的時候,我們每個人不是到教堂才遇到耶穌,我們每個人是帶著活在我們身上的耶穌基督進入聖堂的。我們因耶穌之名而相聚,彌撒中的耶穌基督臨在於聚會的團體中,主禮彌撒的神父是這團體的集體位格,代表耶穌基督在這次聚會中的臨在。

  彌撒中的讀經,無論是舊約、書信、答唱詠,與福音都是寫成了文字的天主聖言,這時聖言成了我們聽得懂的話語,我們聆聽聖言而與耶穌基督相遇。感恩聖祭,神父擘餅舉杯,這時聖言成了血肉,我們稱之聖體聖血,教友們吃餅喝杯,將聖體聖血領入心中,這是最具體而實質地與耶穌基督相遇、並將耶穌基督的生命,融化於我們自己的生命之中,「我生活已不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了。彌撒結束前的遣散禮,我們被遣散,將活在我身內的耶穌基督帶回家,在日常生活中繼續活出耶穌基督的生命來。過去我曾覺得天父離我很遠,高高在上,只有在教堂參與彌撒領聖體或祈禱的時候,天父才與我在一起,但現在我明白,天主的臨在超越一切的時空,祂其實隨時都跟我們在一起。

  至於聖經中有名的「浪子回頭」的故事,胡神父也根據盧雲的說法,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在彌撒一開始的懺悔禮,神父帶領我們,痛悔我們在思言行為上所犯的過錯,求天主原諒憐憫我們,我們與基督和好,好像回家的浪子。但是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們大部分的時候都視自己是在父親身邊任勞任怨的大兒子,足堪以鄙視不平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兄弟,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是與天主在一起嗎?寬大的父親,既接納了那個散盡家財的浪蕩子,也接納了這位人在心不在的大兒子。小兒子回頭值得學習,大兒子值得引以為鑑,而父親的愛與包容更是我們將心胸與眼光可以伸展的深度,那是天主愛的深度。

  胡神父講話有些困難,但是從他口中所表達的字彙卻是異常生動與豐富,不但引人入勝,還值得再三咀嚼回味,更重要的是,透過胡神父的言辭,我們真能被天主無盡的愛觸動,受感動。在胡神父的宣講中,神父講了他自己的故事,他說有一個小孩,小時候發燒,毀損了某部分的學習功能,到四歲還不能正常說話,父母急如熱鍋上的螞蟻,帶著他四處求醫,一直到十九歲,才踫到一個說了實話的醫生,告訴他們不用再治了,是治不好的。

  這是一個打擊,也無疑是一個失落。漸漸成長的孩子想,沒關係,大不了將來找一個不用說話的工作就是了。但是天主有天主的打算,這個孩子成為神父,成為神學博士班的指導教授,成天要用他的嘴主持彌撒,講道理,講課,帶避靜,帶研究生。胡神父藉著盧雲的口氣說:「失落的已經失落,不可能改變,也不可能尋回,要能接受失落,才能繼續往前走。我們不能改變過去,也不能預測未來,我們只能活在當下,活在當下最重要。」

  說話的障礙本來大可以是「憂傷之杯」,就如耶穌悲慘地被釘在十字架上。但是耶穌第三天從死者中復活,燃起信徒們信德的希望,「憂傷之杯」轉為「喜樂之杯」。不活在後悔中,就像胡神父將它融會貫通,所理解天主的愛的道理娓娓地傳達給我們。「憂傷之杯」、「喜樂之杯」都成了天主的「祝福之杯」,也成了我們每個人生命中的「救贖之杯」。

  其他有關胡神父介紹當代靈修宗師盧雲所寫的《熾熱的心》,《你能飲這杯嗎?》,《念玆在玆》等三本書,聖荷西華人天主教會網站已有詳盡大綱與筆記,請上網參考。盧雲一生也相當坎坷,他充分體會了隱藏在憂傷之中的喜樂,他有四十多本著作,英文淺顯易讀,所用的字彙不過是小學三年級的程度,其中多本已譯成中文,供大家參考。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