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87期 以信德交託.以愛德分享

從梅瑟看基督徒三聖職

姜嶺神父主講/張惠敏整理

 

前言──先知、司祭、君王

  在此四旬期的開始,讓我們跟著梅瑟的腳步走一趟曠野,進入福地。梅瑟這個角色是舊約裏最肖似耶穌基督的人,耶穌基督當然是大司祭、大先知、大君王,我們如何看待梅瑟在這三個職務上的發揮,可幫助我們看到自己如何扮演基督徒的角色。我們每個基督徒也都有先知、司祭、君王的角色,透過這些角色活出基督徒的生命。

  在猶太人的傳統,只有這三種人可以被傅油,然後才能執行任務。基督就是受傅者,耶穌基督是活出這三個角色最完整的人,是先知中最偉大的那一位,也是我們傳報天主是誰的那一位,他自我祭獻,也成為君王,我們在梅瑟身上,同樣可以看到耶穌的這些預像。

  按以色列歷史,這三個角色司祭是最先有的。天主挑選亞巴郎成為選民時,亞巴郎自己也作祭獻。當他打勝仗回來時,耶路撒冷王默基瑟德(天主的司祭)歡迎他,祝福他,亞巴郎成了選民的始祖。他最著名的祭獻就是祭獻自己的兒子,這是司祭角色。

  先知角色的開始是因應需要而發展出來的。在民長時期,天主直接對人民說話,不需代言人。但當以色列人到了埃及,就斷了這個管道,愈來愈聽不到天主的聲音,只有梅瑟還能聽到天主的聲音,所以梅瑟是先知中的一位。天主透過先知來傳達旨意,就慢慢有了先知職。以色列人在埃及四○○年,後又被流放到巴比倫,在這麼長的外邦經驗中,需要先知來告訴他們天主的話。

  君王是最晚形成的角色,撒烏耳君王是由撒慕爾先知傅油而成為以色列的第一個君王,因為以色列人一直向天主要一個君王,像外邦人一樣,他們認為有了君王來領導,才能國富民強。

  這三個角色哪個最重要呢?最重要的是司祭職,我們若不成為耶穌基督,其他角色也不可能扮演好。這要先祭獻自己,才能讓我們屬於天主,聽得到天主的話,完成天主的旨意。否則王道若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執行,自以為聽到天主的話來宣導天主的國,是極其危險的。

  神父可以管理好教友工作,講得好道理,但如無法祭獻自己,本質上就不是司祭,不是耶穌基督。為我們基督徒來說,也是一樣,除非我們交出自己像耶穌基督聖體一樣,被擘開,分給其他的人,否則無法宣講天主的話,按天主的旨意來服務別人。

一、先知的角色──自我認同

(一) 梅瑟的自我認同

  先知職務強調的是自我認同。梅瑟原是埃及王子,親生母親是奶媽,在這樣一個扭曲的血統及王室環境下,他選擇認同希伯來文化;當埃及人與希伯來人產生衝突時,他選擇站在希伯來人這邊,擊殺了埃及人。

  我們基督徒,也是凡夫俗子,在這兩種身份起衝突時,通常不太容易讓基督徒的身份戰勝。這個埃及人的身份就像我們對世界的認同,當我們對世界的認同愈多,對基督徒角色的認同就愈少。

  梅瑟認同他希伯來人的身份而成為流亡者,天主才能揀選他引導以民出離埃及,經過曠野進入福地;也就是他先成為人子,認同選民的身份,然後成為領袖。當他身為人子時,特別的是,他喝的是希伯來的奶水,對既是天主之子,又是是世俗之子的我們來說,也需要喝教會的奶水,把體質養好,讓我們在世俗生活當中,接受教會的滋養,聖事的滋養。

(二) 剝離是為了經驗新的合一

  我們最早的剝離,就是剝離母胎,當剪下臍帶的那一刻,是我們第一次與母體剝離。第二次的剝離經驗是斷奶,從此要吃世界的硬食,再來就是上幼稚園與家庭初次的剝離。每次的剝離讓我們更成長,更向大我躍進,進入更大的世界和社會,這個大環境幫助我們經驗到生命的過程,直到圓滿之後,才進入生命合一的歸根復性,重新回到與天主的合一當中。

  對自己生命的過程掌握愈多,對於天主的認同也愈多,巴斯卡講過一個有名的比喻:「我們如何知道有沒有天堂呢?一個小孩在媽媽肚子裏時,小孩覺得好溫暖舒適,不想離開,所以生出時就會哭鬧、不甘願,覺得外面太亮太刺眼,沒有羊水的包圍。當他慢慢習慣外在環境,發現外面的世界很新奇,就像我們留戀世上的美善事情;但將來到天堂,會感受到天堂是多麼的美好。所以每次的剝離,都帶給我們更新的天堂般的經驗。」

(三) 人都是有求同性的群居動物

  我們生下來就是為了走向大我,這是必然過程,需要跟大我的團體認同,如此才能認同造成團體的那一位本身,所以天主造人是為了和我們每一個人合一,祂讓我們進入團體經驗大我,是為了讓我們分享天主聖三共融的經驗,所以梅瑟的先知職是先認同了他自己,再交付自己,掌握到天主在他身上的使命和訊息,按照天主的旨意去帶領以色列人。

天主引領人認識自己

(一) 天主對人的深度認同

  梅瑟的先知經驗一直在認同天主,反過來說,天主也一直在認同梅瑟、認同人,包括讓祂的愛子取得人性,賜給我們祂自己的體和血,這是認同的極致。

(二) 過程:從埃及到曠野

  天主如何讓以色列人進入與神共融合一的境地呢?整個的過程、經驗就是出谷紀。埃及不比曠野好嗎?在埃及有肉、有食物、有水,曠野卻很貧乏,但在埃及沒有神,只有世界的美善,以色列人在埃及四百年忘了如何敬拜天主,和祂溝通,也忘了天主是誰?所以要喚起以色列人對天主的記憶,就必須離開埃及,才能與神同在。當他們一進入曠野,天主就與他們同在,白天用雲柱、晚上用火光來帶領以色列人。

  若望保祿二世說:「這世界最大的悲哀,就是世人誤以為沒有天主,還能活得很好。」我們可能覺得有房子、車子、金錢、電腦,就過得很好了,不需要天主,就能建構美好的世界。天堂是什麼?離我們太遙遠,我們需要的是看得到、摸得著的世界,這是人最大的悲哀。德蕾莎姆姆說:「人最大的貧窮,就是不認識天主。」這也是世界的最大災難。

(三) 天主的拯救計畫

  天主為了把以色列人從這個世界的大災難中拯救出來,祂給沒有天主的埃及降下了十個災難,這十個大災難在人認為是痛苦的,可能也認為天主是殘忍的,但天主為了讓人重新經歷到屬神的生命,必須要有這些過程。所以災難不是毀滅的記號,而是救贖的記號,如果沒有災難,我們會一直活在這些虛幻的希望中。

  奧斯定說,人的悲劇有兩個,一個是活著而沒有希望,另一個更悲慘的是懷著錯誤的希望。因此我們要掌握的,是能真正帶給我們永生希望的天主,要重新認識祂,必須把這世界帶給我們的災難消滅掉。天主用的方法就是這十災,可歸納成以下七類:

1. 第一類:第一災變水為血──埃及人崇拜尼羅河,把祂視為神,所以將水變成血,表示殺死這個神。水是生命的資源,血是生命的本質,所以以色列人不吃血。用生命的資源來取代生命的本身是危險的,所以天主用變水為血的方法,讓人看清生命的本質,滋養生命的水,可篡奪生命的本身(血)。尼羅河的水代表我們的財產、健康、工作等,也許我們認為有這些就夠了,但這些都是我之所有,而非我之所是。我的生命本身是來自天主,所以我是屬神的。我的聖召是什麼?我來到世界的目的是什麼?怎樣光榮天主?是我們逃避不了必須要思考的。

2. 第二類:第二災蝦蟆。蝦蟆是一個醜陋的記號,牠的出現表示這個世界允許醜陋的事物發生,為何有醜陋的存在,〈創世紀〉中天主創造的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為何人會看為不好呢?因此當醜陋的概念產生出來,必是人的經驗,而非天主的經驗。人會從自己的角度,去判斷美與醜、好與壞、對與錯,之所以會有不好,是人吃了善惡樹的果子之後,開始有了分別心,因罪惡進入,人就開始用自己的標準去判斷事物,醜陋就進駐了我們心中,區別心帶來了醜陋,醜陋是這個世界的記號。

3. 第三類:第三災蚊子、第四災狗蠅及第八災蝗蟲 ── 蚊子、狗蠅、蝗蟲啃食了世界外在財富及生命能量,損傷了我們的肉身,所以把牠們視為災難。這些災難在現世表現出來的就是享樂主義、放縱肉慾、追趕流行、喜歡八卦,像吸毒就是啃食生命能量,讓肉體愈來愈枯萎。這些享樂主義,讓人沉溺在感官世界,誤以為是美好的肉體感覺,卻不斷地損耗我們的肉身。以色列人在曠野中,不斷抱怨無肉可吃,即是受到埃及文化的影響,食不可無肉,是享樂主義作祟。

4. 第四類:第五災獸疫、第六災膿瘡──啃食人內在的生命能量,是從內在爛到外在。例如:瘟疫和褥瘡。耶穌說不是由外而內的東西讓人不潔,而是內在的東西讓人不潔。心理學家說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三條巨獸,第一個是追求成就,第二個是擁有權勢,第三個是活出意義──對我有利益的才有意義,才願去做。那些意義包括了知識、自我價值的認同等。這三個巨獸捆綁著我們的生命,使我們要朝這三個方向去餵飽牠,受制於牠,這是我們生命的黑洞,傾生命所有的資源,去投資這三樣東西。

5. 第五類:第七災冰雹──表示生命的失溫。冷漠是對世界的失溫。我們常在網路世界或都市叢林把人隔成愈來愈小的單位,人與人間的溫度下降。以前眷村的小孩不用擔心沒飯吃,大人不在,小孩可以到左鄰右舍吃飯,現在則是要擔心小孩安危,防詐騙,因此人與人之間,一直在防範別人,築起高牆,人與人的關係不再有溫度,這個冷酷的世界要靠冰雹來提醒我們,讓我們意識到與天主的溫度要回溫,要增加屬靈的溫度。

6. 第六類:第九災黑暗──表示不尋求光明,為了治療世界不追求真光的錯誤。這個世界有很多東西是讓我們遠離真光的,例如:目光一直盯著電視看,沉迷於電腦,對於制式的追求讓我們忽略了真理。任何地方充滿了光和熱,卻沒有愛,沒有天主,這個地方就是地獄。在這世上充斥著很多的假光,魔鬼是最厲害的說謊者,他一直不斷塑造美麗的謊言,讓你看到美麗的光,卻看不到天主。他的第一個謊言是對厄娃說:天主真的說了不能吃這果子嗎?妳吃了善惡樹的果子,就會和天主一樣聰明。魔鬼一直在描述世界的光在哪裏,這光造成的光害,讓我們看不到天主的真光,這是世界帶給我們很大的損傷。最大的光源往往要在黑暗中才能看見,就如同在沒有光害的黑夜中,才能看清發亮的星星。所以黑暗是天主讓以色列人看到光明的一種方法。

7. 第七類:第十災殺長子,這是最嚴重的一個災難,是要破壞世上結不出生命的果實。這個世界像亞巴郎的元配撒拉,撒拉長得漂亮,但不會生小孩,就像這個五顏六色的世界不會帶給我們生命,不會讓我們意識到真我,擁有天主的本質,將來還要回歸天主;這世界讓我們覺得今朝有酒今朝醉,應當及時行樂,讓我們不把這個世界當作一個旅程;這個世界像是耶穌詛咒的無花果樹,只長葉子不長果子,也是耶穌所說的,不長葡萄的葡萄枝,是要被修剪的。這是世界的實況,因此天主要破壞它,把所有的長子殺掉,賜給他們新的生命。這是透過這個災難,拯救以色列人的方法。

  以上十個災難各有特別的目的,它們代表審判、譴責和宰殺所有埃及的假神,代表這個世界帶給了我們一些錯誤的希望,我們要從中被救贖出來。從埃及到曠野,即是天主為把以色列人從埃及救出來,從這十個災難中救出來。

十災與七罪宗的關聯:

  十災的七大歸類,與七罪宗有些連結:第一類水變血(代表生命的掠奪)是貪婪──一個人若只想得到生命的好處,卻不去珍惜愛護生命的本身,就是貪婪,篡奪了生命本身的意識。第二類蝦蟆(醜陋)和嫉妒有關係──知多知少難知足,總是和別人比較,不以自己擁有的為滿足,總看不到自己的美麗。第三類蚊蠅蝗(啃食人外在生命能量或肉身)與迷色有關──看到肉體的美好,就想去擁有,這是對肉慾的渴望。第四類瘡疫(啃食人內在生命能量)和驕傲有關係;第五類冰雹(冷漠,對生命失溫),比較像是貪饕的形式──只知道吃,不知道品嚐生命的美好,對生命抱持冷感的態度。第六類黑暗(不尋求真光)與憤怒有關──憤怒是生命很強大的負面能量,這個能量需要引導到光明去,因為憤怒常讓人活在黑暗中。第七類殺長子(結不出生命果實)常是懶惰的生命型態──人的受造需要強壯的精子,才會創造生命,所以懶惰的人停滯不前,結不出生命的果實。

  我們來思考一下,天主為何創造人,卻讓人容易犯罪呢?人的罪惡(七罪宗)是在吃善惡樹果子之前就有了,還是吃了之後呢?

  如果沒有這七罪宗,我們就不會受善惡樹的果子吸引吧!因為我們心中只有天主。罪宗不是罪,與罪還有一段距離,是罪的雛型而不是形成;當人受七罪宗的雛型驅使後,一心一意想用惡的方式完成它,就變成罪了。但如用善的方式完成它,就是善的。比如,嫉妒的產生,這個情緒原是中性的,當想使壞時就是罪;但若讚美別人的美善,善就進入心中。所以七罪宗是在犯罪之前就有,已內存於我們靈魂當中,如果人沒有犯罪的能力,就不會犯罪,不會去吃善惡樹的果子。反過來說,人若沒有犯罪的能力,人就不是自由的,因此這善惡樹的存在,代表人是有自由的。人最肖似天主的地方是人有自由意志,天主是自有者,人是按照天主聖三的聖子而造的。所以在吃果子前,人就有犯罪的能力,和內在渴望的趨力,但這不見得會把我們推向壞的一面,也可以是向好的一面發展。例如:驕傲往好的一面想,可以是好的領導能力;憤怒則是正義感,所以內在的趨力可以往好的方向發展。又如貪婪和企圖心、進取心有關,迷色則是愛的能力,純然靠理智來愛的話很辛苦。天主對人的愛情,〈雅歌〉寫得很美,如同人與天主的戀情;我們愛天主也是需要迷色的能力,所以迷色是很重要的愛的趨力。此外,貪饕可以引發很強的求生能力,嫉妒可以訓練出很好的分辨能力,比較孰優孰劣?懶惰則可以帶來愛好和平。

二、司祭的角色──自我給予

(一) 梅瑟的自我給予

  這個過程是從曠野到和以色列人訂立盟約,在這階段,天主要不斷餵飽一無所有的以色列人,這也是梅瑟司祭職發揮的時期。他不斷地祭獻自己,向天主要求,按以色列人所需,賜給他的子民,這是梅瑟的自我給予,為人民捨命。

(二) 為朋友捨命的愛情

  人若為朋友捨命,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若十五 13 )。耶穌基督給門徒所立的盟約(誡命)僅一條誡命:你們要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這不是你們人彼此間的相愛方式,而是我愛你們的方式。耶穌愛人的方式就是祭獻祂自己,愛人到底。除非我們以耶穌的方式來愛人,否則沒辦法成為完整的司祭,祂在十字架上的愛情,就是祂祭獻的極致。

  伯多祿和保祿捨命的形式不一樣,他們都願意為了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方式來捨命。伯多祿剛開始向耶穌說,我願意為你而死,他的表現方式是當羅馬士兵帶人來捉拿耶穌時,他第一個往前衝,削下了大司祭僕人的耳朵,他願意用這樣的方法為老師而死。當耶穌叫他把劍放下,說這樣就夠了,表示你願意為我被釘在十字架上,以被羞辱、被世界否定的方式而死,你願意嗎?伯多祿打退堂鼓,直到伯多祿晚年才走上這條路。所以,那個為朋友捨命自我祭獻的愛情,在伯多祿身上,他年輕時是以自己的方式來領導教會,到老年被別人束上腰,帶他去他不願意去的地方,用他不願意的方式受死,這才是耶穌要他祭獻的方法,而不是用他自己的方法。保祿則是用逮捕令抓所有基督徒,他很愛教會,但耶穌要他用的祭獻方式,是讓他從馬背上被光打下來,還瞎了眼,這個羞辱改變了他的生命,讓他慢慢接受耶穌基督的光,這些來自基督愛的催迫,使他體認到,「我若不傳道就有禍了。」因此,他祭獻出自己的生命。

  每個人的自我捨棄,都有不同的方法和故事,需要我們不斷反省,才能交出自我。耶穌說,你們若願意跟隨我,要捨棄自己,背起我的十字架。看天主要我用什麼方式為祂服務,這就是自我祭獻,每個人都受邀作不同的捨棄。

(三) 梅瑟的自我捨棄

  捨棄身分:從宮廷到曠野 ──這是他身分的捨棄,包括放棄埃及王族地位,選擇選民的身分,讓天主忠於祂拯救以色列人的承諾。同時梅瑟也是一個默觀者,他喜歡與天主在一起,此時他臉上會發光;但天主要他成為發言人,要他下山告誡已經背叛的以色列子民,要他接受新的身分去扮一個黑臉,所以他是按照天主的旨意,改變自己身分的自我捨棄者。

  捨棄能力:

  第一個能力:脫下鞋子 ── 因為他腳下所踩的是聖地。這鞋子包括自己的經驗法則、價值判斷、聰明才智等等一切行事風格,這些都是鞋子的記號,脫掉鞋子才能進入天主的領域。

  第二個能力:捨棄能力和任務 ── 要交付他的能力,才能擔任天主要他做的事。什麼能力呢?梅瑟對天主說自己口才不好,笨口結舌,但他放下自己能力不足的這個藉口,任天主安排,召叫他的哥哥亞郎代言,兄弟二人合作,去完成天主交付的任務。

  第三個能力:在帶領以色列人打仗時,他手杖一舉,起就打勝仗;手杖一放下,就打敗仗。他選擇消耗自己的體力,高舉起手杖,體力和手杖就是自我能力的給予。此外,他接受岳父分工合作的建議,選擇權力的下放、權力的給予,沒有選擇成為領袖,而是成為僕人,老百姓要什麼或抱怨什麼,他就去解決;放棄自己的權力,實行長老制;放棄領導者角色,懷著祝福,目送子民進入福地。梅瑟是舊約中耶穌基督的預像,所以他必須是以死帶領人進天國的那一位,因此要自己先死亡,這是蠟燭人生,燃燒自己,也是每一個司祭的使命。

(四) 愛是自我祭獻

  愛是捨棄自己,滿足對方,當對方得到滿足時,你也會喜悅,這就是愛情。被愛者不一定會改變,愛人者一定會改變。自我祭獻是在天主的旨意下,改變自己。有時內心平安是天主旨意的憑據,有時內心不平安也是天主的旨意。德蕾莎姆姆在修會中原本很愉快,但耶穌一直以「我渴!我渴!」去挑動她內心的不安,讓她意識到窮困潦倒的人亟需幫助,因此她為了這個不安自我祭獻,走出修會高牆,去完成天主的旨意。

(五) 主動與被動的自我祭獻

1. 主動的有四旬期的刻苦、祈禱、奉獻等等。

2. 被動的是伯多祿晚年被帶去他不想去的地方。年紀大的人常會有些痠痛的毛病,把自己身體的這些疼痛當作祭品,祭獻給天主,因為我的身體不是我的,是天主所創造的,能有這種想法,會讓我們的老年生活充滿了司祭精神。

  梅瑟的特質非常有利於他的自我祭獻(戶十二 3 ),梅瑟是謙和的人,所以能夠給出自己,考慮到別人的需要,按照天主的計劃去行。謙虛並非想到自己處處不如人,而是有勇氣成為天主要你成為的樣子;聖母瑪利亞也是一樣,她信德的謙卑使她在〈讚主曲〉中讚揚天主的偉大,一個十五、十六歲的小女孩之所以成為默西亞的母親,來自於她的謙卑和勇氣。

雙軸線:天主的自我給予

  謙卑的人容易自我祭獻,不僅梅瑟給出他自己,另一方面天主也為以色列人給出祂自己,這個雙軸線是梅瑟帶領以色列人走向天主;天主也不斷下來走向人。在天主這部分祂完成的自我祭獻,是〈戶籍紀〉中提到的 ── 從曠野到立約的這個過程中,天主不斷滿全以色列人的需要,交付自己,祂給了以色列人四樣東西:約櫃、瑪納、泉水和銅蛇。總歸起來,就是代表著天主。

  約櫃裏面包含了聖言和聖體,有約版及生命之糧(瑪納和鵪鶉),這也是耶穌的預像,同時也代表天主是第一行動者,因為約櫃總是走在最前面;泉水則象徵天主聖神恩寵和淨化的來源。所以天主聖三:約櫃、生命之糧和聖神的水,是帶領以色列人走在最前面的記號,銅蛇也是耶穌基督十字架上救贖的記號。所以耶穌基督的自我給予是一個很重要的行動,表示祂是最大的司祭。

  耶穌在人越是一無所有時,給出的恩惠也越多,相較於五餅二魚,祂在十字架上的一無所有,反而是給人最大的救贖:祂給了天堂、給了寬恕、給了長衣、給了若望母親、給了教會、給了祂的血和水以及祂的聖心。當耶穌吐了最後一口氣,交付了靈魂之後,聖神就開始運作,完成了天主的旨意,這是耶穌基督的自我給予。天主在曠野中的自我給予,是預告了將有給出自己的這一位耶穌基督,領人經過死亡,進入永生。就像帶領以色列人,經過紅海,進入福地,將來也要有帶領人經過死亡、進入永生的耶穌基督。

三、君王的角色──自我管理

(一) 梅瑟的自我管理

  梅瑟執行他君王的使命,領導整個以色列人的方式和僕人式的領導雷同。他之所以能成為君王,實踐王道是最典型的法則。他僕人式的領導可歸納出下列幾個方法:

1. 一方面施恩,一方面管理(望德):既給以色列人吵著要的東西,一方面也立十誡給人民一個規範,並且毀了金牛。讓子民看到立法規範出來的新方向,不僅僅是吃瑪納、鵪鶉就足夠了,也要往前走,因為那些東西不是為了停留用的。聖體如同瑪納,是旅行的食糧,領受是為了今天的能量,今天的瑪納只夠今天吃,少取的不會不足,多取的不會剩餘,這是瑪納的特質。今天領的聖體要善用聖體生命,去發揮其功能,既不能預支明天聖體的功效,也不能動用昨天聖體的能量;今天領取聖體的能量,就足以度過今天所有的困難。既然是旅人的食糧,所以聖體聖事可多次領受,不像聖洗聖事是一次而永遠的聖事。梅瑟既給以色列人棍子,也給胡蘿蔔,引導他們往新的方向走,是望德的表現。

2. 一方面聆聽,一方面挑戰(愛德):梅瑟不只是幫忙解決問題的僕人而已,也傾聽民怨,聽他岳父的意見,聽老百姓的想法。他站在紅海的最前面,迎接所有的挑戰。願意聽別人訴說,用別人的心情去看待事情,願意站在問題的缺口去幫助別人,接受挑戰,這是他的勇氣,也是柔軟的心,是愛德的表現。

3. 一方面給遠景,一方面也給方向(信德):遠景就是福地,方向就是靠著天主帶領,藉著帳幕上的白晝雲彩和夜晚火光指引方向,意味著我們若要走到自己人生的遠景,除非我們透過祈禱和天主的引導,否則沒有辦法體驗到雲、光中的天主,也沒有辦法到達遠景目的,祈禱是我們達到個人福地很重要的方法,要靠信德來幫我們認清雲、光中的天主。

4 成就他人,謙虛自己(聖德):他把光彩都給了繼續帶領以民過紅海入福地的若蘇厄。梅瑟是所有人中最謙和的,因為這個特質,所以他的聖德能夠帶領以色列人完成天主的旨意。

雙軸線:天主引領人走向自由

  天主渴望引導人走向自由(〈申命紀〉:從立約到福地),天主如何帶領人成為君王,成為管理好自己的天主選民,祂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 讓以色列人從崇拜金牛到敬拜銅蛇

  金牛和銅蛇的差別:金牛是交易性的信仰觀,是很多民間宗教的信仰模式,從人間好處的思維,從世界光明的思維去看待未來,把人留在世界上,這是可怕的想法。華爾街到現在都還在拜金牛,但是金牛這既是金又是牛的強壯象徵,卻不能給我們帶來救贖。能夠帶來救贖的是銅蛇,要想得救就要面對罪惡,背起十字架,承認自己的有限,需要被救贖。因為以民一直向天主抱怨,天主就派火蛇來咬他們,但銅蛇卻是以色列人救贖的記號,為什麼被蛇咬還要看蛇呢?因為要以民去面對他們的罪惡,如同耶穌在十字架上時,凡是瞻仰那被刺透的,就能得救。除非我們面對罪惡,否則沒有辦法得救,得救是我們軟弱和天主恩寵合作的結果。

  天主的恩寵一直都在,但天主賦予我們每個人各種不同的十字架,有的是經濟方面的,有的是軟弱或是痛苦不堪的生命經驗,我們要去承擔面對這個十字架,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才有辦法得救,否則只有死亡的經驗,沒有復活的經驗。天主要我們面對死亡,接受自己是一粒埋在地裏的麥子,當我們願意死在地裏時,才會啟動被喚醒生命的機制,透過十字架上的救贖是唯一的道路,所以銅蛇的救贖直接指向耶穌基督的救贖。

(二) 十誡的重申(出三十四)與內在的自我管理

  天主在石版上親手刻了十句話,但以民不敢領受,要梅瑟重新用人手刻寫,他們比較容易遵守。有時天主的聖言直接傳到我們耳中,我們不知如何實踐,所以透過內在轉換的過程,也就是內化之後去接受祂,才能真正活出聖言。聖言除非是生活的,否則對我們一無所用,反而會為人帶來審判。因此,用一個人聽得懂的且可實踐的方式,來自我管理內在,去滿全誡命,才是有意義的。

(三) 十誡的自由

  十誡給我們帶來自由,因為它給我們歸納了一個方向,在這個方向之下,我們可以走向自由,否則人無所遵循。

  梅瑟給了我們榜樣,幫助我們看到自己也可以用同樣的模式來完成司祭、先知、君王三個職務,這都是自我生命的探索和回應,也值得作為我們反省的題材。十誡像一幅畫框,讓我們鎖定在這個框內,就可以找到天主。先知帶領我們出離世界;司祭把自己給予別人,來充實失去世界的內心失落感;君王幫助我們自由活出十誡的誡命,到達天國的自由。所以,透過以上三個生命階段,我們一起遵守,就會獲得守法的祝福(肋二六 3 ~ 13 )。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