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87期 以信德交託.以愛德分享

我的習藝之路

郭瑞蘭

 

由「偶然」經過「必然」到「當然」

  多年前,當我家二兒還是小學生的時候,他們每星期六需要到此地的克城中文書院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課。中文學校也開了成人的國畫班。我對國畫本來就有興趣,加上不想浪費等孩子放學的時間,就趁機開始學國畫。起初先畫簡單的竹子及蘭草,真是竹桿無勁道、葉子無章法。每次到了星期五晚上就加緊練畫做作業。有時星期五晚上沒空、做不完,隔天星期六就起個特早來作畫。如此過了一段時間,竹葉開始有點兒像樣,也練出了腕力。

  記得多年前,在芝加哥跟河北姐學過幾堂國畫課,她第一堂教的就是由書法的筆觸及腕力寫「一」字,河北老師說竹竿就是許多的「一」連接起來畫的。那時沒上幾堂課就搬家,離開了芝加哥到克利夫蘭來,學習國畫的筆一擱,就是好幾年。

  當我的竹桿和竹葉開始有點模樣之後,我的興趣也增加了。在報紙上練習筆觸腕力是家常事。中文學校的吳老師以漸進的方式來教學生,我開始畫些花鳥蘭竹。三五年之後,小兒子上了高中,開始有了一些青年人的心理變化,先生與我必須用心跟專家請教,並閱讀有關青少年輔導的書。有時兒子不願與我們溝通,我們不願也不能以強迫的方式要求他們做什麼。在這段我們與小兒子之間關係的黯淡期,就靠著對主的熱切祈禱和畫國畫來紓解內心的焦慮及壓力。這一段的繪畫過程,是我的「必然」期,那時畫作中偶爾有可看的作品,也是有形卻無精神內涵的。

  小兒子上了大學以後,逐漸成熟,和我們的關係開始恢復正常,我心理的焦慮狀態才開始消減。兩個孩子都在外地讀書,在這段空巢期,自己的時間增多了許多,我開始有自己的時間、空間練畫和看畫書,逐漸地,我開始對繪畫內容有高層次的要求,不僅是外型美,也要有警醒人生活品質、求和諧和平安的訴求。

  大約七年前,我開始在一位朋友經營的社區農夫市場展畫、賣畫。這種隨遇而安式的展畫機會,讓我學到許多和人應對的方法。有不少顧客說,看你的畫,心裏盈溢著許多平安和寧靜。他們如此的反應對我是最大的鼓勵。在作畫的過程中,畫家的確能藉著畫筆,表露出自己的內心世界。

  這種藉畫面而不需尋常言語的溝通方式令我震撼和心動!除了找機會上本地的農夫市場展畫之外,我也開始在本地的圖書館以及社區中心開過幾次個人展,後來更和克城喜歡藝術和作畫的台灣僑胞組織了畫會,大家除了定期聚會,請名家指導之外,也一起開畫展,互相切磋。我們這個郊區小城的圖書館每年都舉辦審核畫展,四年前,我也開始參加,並獲入圍三次,還得過一個小獎,對我而言,也是一種鼓勵。

 

心境的變化

  境由心生,我起初展覽作品時,有些在乎別人的評語。到了後來,慢慢養成凡事隨緣的心態。有人買我的畫作或是畫卡,是以有緣人的心態來看他們,對他們心存誠敬和感恩。

  我近年畫作的構想是以祥和的畫面為底,用心以毛筆字抄寫聖經裏的好句子章節。去年九月好友瑪麗來訪時,她見到我的《綠林迷》畫作非常喜歡,要我畫兩張給他的兩位公子做聖誕禮物,她選用了「主是愛」和格林多前書十三章關於愛的那一段,要我分別在畫作之下用毛筆字寫下。這樣做的緣由是我有兩張畫作,分別以梅及葡萄藤為畫題,然後在畫作下恭寫了天主經及聖母經。瑪麗看了之後非常喜歡,因而有了如此的構想。

  我的國畫功夫還很淺顯,但是經過人的心情和欣賞角度的演變,以及作品的受贈者與贈送者之間的用意和感情,畫作的無形價值已經昇華,作畫者的報酬也已經升值到無可言喻的地步了。為我而言,這已超過一切的代價了。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