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62期 祈禱與靈修

以整合的價值重建人文精神

文 \ 黎建球

前言

  科學主義 ( Scientism ) 自十九世紀末年興 起之後,傳統債値及人文精神曰益受到衝擊。從正面觀點言之, I 旦新興學科興起之後,舊有的學科自然就曰益衰微甚至被替代似乎是件正常的事;但從另 I 面言之,不論任柯學科的興起或發展,都是以討論、硏究及發展人爲目的,離開了人,任何的學科,也都成了無意義 的事。因此,圍繞在人四周,並以人的目標、特質爲核心的事物,就成了無可替代的債値及意義。也因此,從科學主義所強調的改革來看科學主義的主張,科學主義祇能及於人的邊縁,如果科學主義者試圜以其現象之硏究要進入人的核心,甚至代替人所必須具備且不可或缺的特徵時,人的意義就會有所改變了。但是,要 問的是,人需不需要堅持那些不可改變的特徵?同樣的,科學或其他學科,有沒有權力因著本科的發展而去改變人的特徵呢?在回答這樣的問題時,須先思考人類發展科學的目的與意義 何在,才有可能去解答這樣的問惑。

  從希臘時代開始,所有的哲學家都在努力解答人與宇宙關係的問題,從對事物起源的探討、事物是什麼到事物的本質都在說明及探討外在客觀世界的音心義與債値,甚至於對事物變化的動力的解釋,都在指出宇宙各個事物變動的最後因素,都在於 X 0^0^ 的音醫與債値。當 Heraclitus 提出 1 0 7 0 8 概会的時候,無異在指出 | 切變化、發展的目的,都在於 1 0 卩 0 8 的意義與價値。因此,希臘哲學的發展,就由對外在世界的探討轉入內在意義的檢視,特別是到了蘇格拉底( Socrates 469-399 B.C. )以 Eidos 做爲 | 切事物的共相之後,柏拉圜( Plato, 427-347 B.C. )更提了「整體大於部份的總和」的概念,直接指明人和事物是不同的,柏拉圖指出,事物的組成是「全體等於部份的總和」,而人則是「全體大於部份的總和」,人和事物之所以不同,就在於精神( Nous, idea )上的不同,因此,不論外在世界的變化有多大,人仍是一個整體,不因任何外在的因素,可以分解、肢解、剝離了人的意義與債値。柏拉圖提出這樣的觀念時,並不在說明物質之不存在,而是在說明人的優越性,在人的結構中,人的觀念( idea )是由神所賜與的,具有與神相似的特質,因此與其他物不同,這種與其他物不同之物,柏拉圖稱之爲靈魂 (Anima) ,也是後人,所稱之理性( Ratio-Reason )的特徵,這種特徵是無法仿 製或再製的。

  柏拉圖這樣的講法,受到後世哲學家的支持,且 | 直是西方哲學家對靈魂結構的主要看法。但是,在 15 世紀自然科學開始發展後,這 種主張雖未被挑戰,卻受到相當多的質疑,例如, Moses Mendelssohn ( 1729-1786 )就以爲有關靈魂及神的問題都可用理性與實踐來解釋,( 1724-1804 )就用了此 | 方法作爲其實踐 理性之基礎。相反的,科學主義的興起,卻引起了另 I 種反思,就是是否可以藉由科學的探索,找到人的意義與債値?有些哲學理論以爲科學愈發展,則這種希望愈渺茫,如實證主義者,而另 | 派哲學理論則以爲科學的發展愈精細,對人的可能性及債値,愈有發現,如新生機論者。在這兩派學者的辯論中,我們可以發現人不是那麼絕對,人具有某種程度的相對性。人 I 方面因其有動物性,而受到許多的限制,而另 I 方面,卻因其有靈性而顯其偉大。因此,對人的觀察,不能祇就其單 I 性的特徵言,而要對其整體性的特徵來討論,如此,才能護得完整的意義。這種意義債値的探索就是人文主義精神的表現。

人文主義精神

  在英文中 Humanism 這 | 字來自拉丁文 Humanismus ,是羅馬時代文學家西塞羅( M.T. Cicero 106-43 B.C. )的用語( Humanitas ),有人性、人道之意,後來就將此語詞譯成人文主義 或人本主義。

  這 I 個語詞的原始意義,是指以肯定人性債値爲取向的 | 切學說,但在歷史的發展中,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和近代、當代的人文主義有著相當不同、甚至相反的內容。

  因此,當代西方的學者爲便於區別這 I I 種不同的人文主義,將前者稱爲人文主義( Humanism ),後者稱爲人本主義( Anthropocentrism ),或稱以人爲中心的思想。

  西方人文主義的興起在西元一千年後,以義大利爲中心,並且到十五世紀後才有完整的發展。在這四、五百年中,她試圖在人生的一 切層面,重新評估人的人格與活動,她深入到古代的文學、藝術和哲學思想,並重新反省、思考,以求能夠從中世紀的生活形態和士林哲學的影響下解脫出來。

  因此,人文主義 | 開始就展現出 | 種批判、宏觀視野,及發揚以人爲宇宙中心的精神。

  文藝復興運動( Renaissance )時期的人文主義理想,是在藉復興古代文藝與哲學,以求重新肯定人的債値;是在找尋人的眞面目,但不表示企圜脫離或否定傳統的形上學和宗敎信仰;甚且更希望藉人文精神的復興,能使原始的福音精神從士林哲學( Philosophia scholastice )及神學的形式主義中解脫出來,表現得更完美。

  啓蒙運動( Enlightment )時期的人文主義,則脫離了傳統人文主義的路線,走向人本主義的模式。他們過分推崇理性的功能,走上了遠離形上學和啓示宗敎的路線,認爲人性的圚滿霣現,必須在內存於人生經驗的原則上完成,因此,卽使談宗敎,也只能在理性的範圍之內討論,否則只會產生愚眛,而中世紀的宗敎哲學,就是愚眛主義最有力的支持者。

  到了十八世紀,黑格爾( G.W.F. Hegel 1770-1831 )肯定 ^10 的內存原理,並把它絕對化,以爲凡是宗敎、藝術、哲學等都是內存於人類精神的活動,也是人類精神持績發展進程中的不同階段,因此,宗敎的意義只能在哲學中獲得圚滿的肯定,人類的有限精神 | 變而爲 無限的精神;而唯物論者費爾巴哈( L. Feurer Bach 1804-1872 )肯定黑格爾的說法,並給予人類學詮釋,使得神本主義變爲人本主義。

  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雖然深深影饗馬克思( K. Marx 1818-1883 ),但馬克思仍然批評費氏只重空洞、抽象的理論。依照馬氏的理論,人是他自身的創造者,因爲 I 切客觀現實,包括人自身所擁有的 I 切,都是其自身勞動的產物,和他人無關。

  因此,人只有努力廢除工資分工及私產制度,實行共產主義,人才能獲得自主,馬克思的人本主義尊崇理性的精神,走向了獨裁與專制。

  到了二十世紀,存在主義者有感於十八、十九世紀人文主義的變形,主張人文主義的再興。他們將問題的焦點集中於自身的硏討,他們以爲在人生的舞台上,人是演員,不是觀衆,他們渴望透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發掘人的眞霣面目,指出人生的音心義或荒謬,以提供後人參考。

  因此,基本上,大部份的存在主義者都是人文主義者,只有沙特( J.P. Sartre 1905-1988 )將自己和極端的人本主義者聯結在 I 起,以爲人有絕對的自由,與任何外在的、先天的自由無關,人是債値的唯 | 根源,人必須親自創造自身的音議、行爲和理想。

  當代美國的人本主義,則以實用主義、科學主義、功利主義等爲代表,和歐陸人本主義的主張並沒有顯著的不同。他們基本上引用希臘哲學家普羅達哥拉斯 481-411 3.0 ‘〕的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冗 030 玄 6086@ 035^53 ^ ;及費希特〔 30111:0 1762-1814 〕的主張:自我的任務是安置自己,而主張以內存原理代替超越原理。

  從以上的分析可知,人文主義基本上接受人的有限性,人必須超越自己之後,才能獲得人的尊嚴及力量,而人本主義則否定神的債値,以爲只有人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才是無限的, 人是自己的神,不需要外在的、超越的力量,人依靠自己就可以。

整合的人文主義精神

  整合的人文主義精神建基在 Socrates 的 Eidos ,柏拉圖的整體性及亞里士多德的目的性上。它的基本精神是肯定人的潛能,期望藉由 此潛能發揮出人的貴氣質,以與宇宙及萬物 做有利的溝通。《易經》繫辭所說的:「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曰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精神相似。因此, 所請整合的意思就具有完整發展,以建立整合而有體系的目標。這種整合的意義,乃在挽救自十九世紀以來科學主義、實證主義、功利主義、實甩主義及唯物主義之偏失,希望重新建立人的意義與價値,這種 @ 標基於下列幾種觀點:

肯定人的能力與目的

( 1 )肯定人具從人的音議來看, 亞里士多德指出人是有理性的動物,就在說明 人同時具有理性與動物性的能力。從動物性的能力而言,人可以藉著感官認識外物,也可以藉著感官建立與外物的合 I 感、基本的判斷力與反應模式。這也是亞里士多德、多瑪斯及洛 克等所言之白板法( Tabula rasa ),但亞、多二氏之與洛克不同,在於前者並不祇停留在感官的基本能力上,也不以爲理性是屬於知覺的, 而是以爲理性也有其基本能力,這些能力和感 性的能力是有所區分的,理性的能力可以使我們認識普遍性、必然性,認識關係及自我。如此,人就可以藉著感性及理性的能力,完整的認識外在對象及自我,對於事物的認識不再祇是建立在現象的層面,也可以建立在本質的層面上。因此,藉由此 I I 者的發展,使人有異於他物,也使人可以由此而改善自己及世界,使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更臻於〔 II 。

( 2 )肯定人的目的性。人的目的性可以有 I I 個層面, I 是由於人的特質而使人的發展有了固定的模式, I 是由於人的能力,使得人自己有 能力可以決定人自己的目的。從前者言,是就 人的全體性而言,從後者言,是就人的獨立、 個別及 I 己性而言。每 I 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 的認識、態度及理解來決定自己的方向及目的。這種 I 己的方向及目的,雖然可以由個人自己 決定, | 旦這種目的不符合全體人類的特質及目的性時,個人的目的就可能遭受排擠。由於人的動物性特徵,人是無法完全離開社會離羣索居的,因此,人必須用他的理性思考,如何在公共生活及個人生活中取得 I 個平衡,不然,失衡的生活將會導致個人及漱會的担的性發展受到阻礙。而不論 @ 人或社會,其基本目的都是 I 致的,就是追求幸福,追求至善。但是,在社會或個人的發展過程中,常會因自然的因素,某些個人或團體的因素,使得幸福或至善 的內含受到曲解,人的目的發展受到阻礙,而造成人間的許多不幸。因此,肯定人的目的性,就是要肯定人追求幸福,追求至善目的是人的基本傾向,坦疋人的基本能力。

整合的方向

  由於人類歷史的發展,人的基本能力及發展方向,巳因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失去了基本的精神。因此,整合的方向,就成了以人爲主體。宇宙爲核心的模式來建立整合的人文定義。其方向約可有下列數種:

( 1 ) 個人的整合。整合的人文主義,首先關注的是自己的整合,由於人是由理性與動物性所結合的實體,因此,在精神與物質,理想與實際,生理與心理間如何獲得整合的發展,就關涉到人的主體性的意義與債値。由於人同時屬於物質世界的身體,又有超越物質的靈魂,在這 I I 者之間,經常造成人的矛盾與衝突,如何在這二者之間取得平衡,獲得整合呢?從物質世界的屬性言,由於動物的感官認知,在其內感官部份,具有可以將各自獨立的外感官合一的能力,因此,人具有整合物質的各種條件的能力;又由於人的理性具有認知普遍性、必然 性及關係的能力,因此,人可以將物質世界中的個別性、獨特性予以普遍化、整合化;但也由於人的理性具有抉擇及判斷的功能,理性的 能力也會因著對象的變化, I 己感官的變化,而有了輕重、緩急的選擇,以致使得理性的自由反成了整合過程的障礙,造成了債値的偏差,選擇的錯誤,因此,有效的學習、正確的債値 及堅定的態度,就成了個人整合過程的指標。由於人的目的在追求幸福,獲得至善,因此,不論在人的動物性及理性上,這種目的性都是 存在的。人的動物性,使得人不論在任何環境中,追求人的現實性存在,就成了動物的基本使命;而從人的理性言,人的理性,要求人不只是完成動物性的存在,也要達到人的精神性目的。在這一 一者有衝突時,其指導原則則是以 理性爲依歸,也由此,人的債値觀是由精神指導物質,現實配合理性,生理順服心理的模式發展,人也才能由此提升人的價値,發揮人的潛能,建立人的尊嚴。由於人的物質及生理有 其限度,而精神及理想則擁有無限的嚮往,因此,其決定性就在於以無限引導有限,有限支 持無限。這種整合的精神,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配合,共同發展,精神、理想及心理的優先性在於其普遍性及必然性的特質,而物質、 現霣及物理的特質則在於其具體、個別及存在 的實際性, I | 者不能偏廢,只有合作、整合,人才有可能攀升更高的品味,發展人的債値。

( 2 )個人與社會的整合。個人整合之後,就須面對個人與社會的整合。整合的人文主義關懷人的問題,而完整的人包括個體人和社會人,個人與社會的整合。十九世紀以來,由於個人主義大行其道,結果就成了個人主義和社會主義相互較勁的時代, | | 者之間的矛盾,常模糊了我們對人的完整性暸解與眞正的關懷,對於現代社會的發展沒有多大助益。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都有它們的優點及缺點,如何取 I I 者之長,補 I I 者之短,個人與社會的整合,都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

  讓我們用下面的說法爲個人存在或自我耋像:「我存在,所以我思想,我愛,我追求永恆。」我的存在和我的生命是 I 個不爭的事實,也與任何存在不同,世界沒有任何存在能夠代 替我的存在。

  我存在,所以我思想,我存在才能思想,我是會思想的精神主體,我也思想我的存在。但這並非說我只做爲思想的存在時才存在,然而當思想落賨到眞實的對象上時,才有內涵的、眞正的思想。另一方面,當我把存在當作我思想的對象,我的存在才會變得生動起來,展現出豐富的意義。當思想認知現實時,自然會發現 ^^ 〔 II 性,此卽價値。

  有價値的東西吸引我去追求,去做自由的抉擇,於是愛由此而生,我的愛是合理的,也是自由的。當我愛這個世界的時候,我發現我也屬於這個世界,在此我們可以找到環境及生態保護的基石。我愛自己,我也愛其他許多自我及別人,我願意關懷他們,爲他們服務。我發現人的愛是普遍的,沒有靈性的動物是做不 到的。愛的基礎是萬物所擁有的美善或債値,本身卽具有普遍的特性。

  我會思想,我追求生命的意義,我會愛,無私的愛使生命的意義圓滿實現。我愛自我,我也愛社會。由於社會上無數的自我相互需要,相互支援、合作與服務,使人人順利發展自我,找到生存的目的,活得像個人。

  我存在,所以我思想,我不只能找到宇宙、人生的音心義,也會發現萬物的美善與債値,於是我自由地追求債値,自由地去愛。我愛,我的生命就不再空虛。

  存在的基礎是存有,存有使我不再空虛,不再屬於空無,也使我與萬有互通共融。在存有的基礎上,我才能擁有人性的實現及獨立人格的實現。於是我發現,我的存在是開放的,缺少了開放性,自我將成爲殘缺不全的自我。

  存在的開放是多元化的,在此我們談的是橫向的開放,及向別人開放。在今天的社會上,主體際及位格際關係的發展是非常緊要的。反之,一個封閉的自我,將成爲白我中心主義和自私自利的自我。 I 個開放的社會在維護個人基本天賦人權的基礎上,個人生命的尊嚴受到重視, I 本自由及民主精神,相互包容,用愛 心去服務社會。唯有如此,才能建設正義、平等、博愛及和平的社會。

  沒有個人,不可能有社會,個人的本根性及緊要性是顯而易見的。然而社會和國家是許多個人共同組合而成的,難道許多自我不比 I 個自我重要嗎?在此邏輯之下,社會及國家爲了團體和整體的利益,有權利要求個人在合情 合法的條件之下,爲人民全體服務,犧牲個人的私利。

  爲此,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主張,把團體或政黨的利益放在各人之上,在基本原則上是錯誤的。但是他所倡之重視團體及整體利益的精神,卻能糾正源出自當代極端資本主義的偏激個人主義、自我中心主義,以及自私主義的 缺點。

  如果個人主義及社會主義能夠相互溝通,取長補短,回歸人性,尊重個人生命及人格,維護私有財產的正當使用及天賦自由和人權;另 I 方面,每 | 個公民皆重社會及國家的整體利益與全民的福利措施,發揮爲全民服務、犧牲小我的精神,建立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人之意見的民主制度;個人與團體奠定以 正義、仁愛、自由、和平爲行動原則;那麼,社會的眞正安定,個人及家庭的幸福,就不難實現了。普遍的人文主義主張個人與社會的整合,是有其道理及遠見的。

( 3 )個人與世界的整合。世界或宇宙〔 Cosmo 〕 指的是現實的物質世界及非物質世界。但人與這 | | 個世界的關係,並不是唯物論者所指稱的祇有物質世界而無非物質世界,也不是唯心論 者以精神世界爲唯 I 的。由於人自己就是精神與物質的 I I 重結構,因此,這個世界是由物質與精神所構成的,自然是可以理解的。在人的自我內,精神與物質的整合非常重要,在外在世界中,人所面對的世界中,也必須和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整合。

  1. 首先就個人與物質世界整合言,人是宇宙的產品,是由物質結構而成的,人和這個世界的關係,基本上是從物質世界開始,因此,個人和物質世界的整合,實是人建立自己理想的第 I 步。人和物質的關係,是互相依賴,互相補足,人沒有物質,人無以生存,物質缺少人的參與,則物質無以顯示其功能。由於物質的產生並不因人的存在與否,因此物質是獨立於人的存在以外的實體,人不能因自己的需要,而決定物質的存在與否,因爲 | 旦物質不存在,則人的存在也將成了空無,因此,人依賴物質大,而物質依賴人少。而從另 I 面來看,物質究其爲物質而言,其本身並不具特殊意義,獨立存在於世界時,世界之所以容許其存在,不僅是因爲其有任何獨特性,而是基於宇宙原始 智慧的安排,使人、生物與物質世界構成彼此 供需之共生結構,缺其一環,則其個別之意義就喪失,因此,物質存在之目的,不僅是爲其存在而巳,而是因此共生結構之發展,才能顯露其意義,也因爲有人與其他生物之參與,使得物質世界可以建立在平衡的基礎上,而不會使任何 | 方失去準繩。如果人因其理性濫用,造成生態之破壞,則人之生命也必遭受摧殘,而人與物質世界之整合,必先體會到人的能力的必須受到限制,這種限制不是建立在無限美善的追求上,而是限制在人對物質世界的使用限度上。理性的有效限制,將使個人的慾望有所約束,也會使人的債値觀建立在有效的基礎上。這種人與物質世界的整合,是建立在人的觀念上,由於物質之缺乏理性,它無法有效反應,但 | 旦它受到大量的破壞時,它也就無法有效的提供人類生存的供應及保護人的生存。而人的觀念乃在建立維護這種存在和諧的模 式,人的自由也在於使用物質世界之給養時,必須以正確的理性判斷爲依歸。因此,人的觀念必須摒除以人爲萬物中唯 | 値得尊敬之物的觀念,必須建立衆生平等的思想,也祇有在這樣的觀念中,人才會誠懇的接納萬物的債値與音心義,而不是唯我獨尊,也祇有這樣的態度,我們才會建立尊重的精神,也才能與天地參。

  2. 從人與精神世界的整合言,人活著不祇是爲了物質性的對象,也具有精神性的音 I 義。精神性的意義不但可反映物質生活的債値,也可以獨立運作。人的精神可以暫時離開身體獨立運作,同樣,宇宙精神也 I 樣可以不受物質限制地獨立運作,如果宇宙精神需要受物質限制,則此精神祇不過是物質的反應而巳,如柯能有獨立的特質呢?則大地萬物又如柯能受理性運用呢?宇宙精神所以可以獨立而不改,就是因爲宇宙精神乃是沛然行之於大地,周行而不殆,萬古而常新的精神,自古以來,世界各 個民族都承認宇宙精神的存在。因爲有宇宙精神的存在,人的心靈得以安置,人的理性得以落實,人的痛苦得以受安慰,如果沒有宇宙精神的存在,則人祇有靠自己,但在數十寒暑的短暫人生中,依靠自己的後果仍然是空幻,沒有結果,因此,人必須懷著謙卑的精神,誠懇的態度去探索、面對,接觸宇宙精神,人才有可能攀昇人的債値,解答人生的意義。因著這樣的態度,人才能嚴肅而坦然的面對自己生命的有限,不由此途,所有的歡樂都會隱在憂慮之中,所有的幸福也將會在焦慮中消失。中國道家的學者們,佛敎的大師、天主敎的聖人們,早巳看到生命的虛幻,努力於 |@ 人與宇宙精神的相遇,使個人在生命發展的歷程中,藉由宇宙精神的助佑,能實踐個人生命的理想。也因 此,宇宙精神不是 I 個概念,不是 I 個原則,而是 I 個有位格的實體,白疋 I 有 I 切能量,不受物質限制的賨體,是獨立於 I 切之外的實體,宇宙精神能總括、包容 I 切的音議與目的。宗敎學者所稱之神,哲學家所言之最終主體、人類學家所稱之根源都是在敘述此宇宙精神之特質。人和此宇宙精神能相合,則人之成聖成 賢,達成追求幸福、追求至善之目的,就有霣現的可能,不然,人生就注定是荒謬而空虛的。

以整合的價値重建人文精神

  價値是因著人的意欲而產生,人的意欲有物質性也有精神性,整合的債値,就在使物質與精神,生理與心理得到完整的發展,而人文精神,則在發揮人的潛能以造就高尚的品質。因此,以整合的債値建立人文精神,就是以完整的債値來發展人,這可以從下列幾點來說,,

( 1 )追求知識的 ^4 發展。 現代人的知識千奇百怪,各式各樣,每 I 種不同的知識都會帶領人走向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債値。如果能肯定個人所追求的知識在應用之餘能指導我們走向全人的目的,則此種知識就是眞知識,不然,祇是在助我們改善生活的需要,而不是在促進人類的發展。因此,知識與眞理之間必須存有 某種關聯性,其關聯性愈強,則知識的發展愈完整,否則愈欠缺。實用的知識,不代表其中 沒有眞理,但若祇有實用的知識而無其他,則其含蘊之眞理必然減少。

( 2 )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尋求人的音心義時,觀念的發展及行爲的正確、有效,直接導引人的發展良好與否。因此,在建立人生觀時,不但要有正確的觀念,其行爲也必須正確,所謂正確的觀念及行爲就是都以善爲衡量的標準,其標準從積極而言則是合乎善的規則及標準,從其淌極言,則是不達反缺乏善的狀況。在這 I I 者間,我們的行爲及觀念都會有積極的意義及債値,也因此,正確的觀念及行爲都因善而成,也都因善而有、而行,自然對人、對社會、對世界都會有平衡、完整的態度。

( 3 )提升人的境界。 人的生活不祇是營營碌碌,爲每天的需要而生活,人之所以爲人,就是因爲人有理性,使得人可以去提升人的生命,人的生活境界,使人覺得人的生命充滿意義與債値。這種提升人生境界的方式,我們稱之爲美,美是人的理性作用之 I ,具有調節人生的功能,是使人的情意有著更完善的發展,因此,美的境界將人的意義提升,他的表現方式,不祇是依賴藝術,生命中本就具有這種情操,祇要努力提升生命的意義與境界,人自然就會有美的境界。

  在綜合上述三種對知識的追求、建立正確的債値觀及提升人生的境界之後,所謂配合的債値觀,也就是以眞善美的精神來重建過去幾百年來,人類因爲盲目的追求科技、社會發展之後所導致的失衡現象而造成人的失落及痛苦,而希望重建人的完整性的結果。人對於 I 己完整性的需求是出自於人的內在本性,也就是人的動物性發展不能滿足人的理性需求,祇有理性的充分發展,才能彌補物質上及動物性需求的缺憾,也祇有使用整合的債値,人文精神的意義才能展現。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