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88期 以信德裝備.以愛德行動

歷史研究新發現四三○年前,天主的另一名稱

古偉瀛

 

  筆者近日在準備一項二月底在澳門召開的有關早年來華耶穌會士羅明堅神父( Michele Ruggieri, 1543-1607 )的國際學術會議時,發現了迄今尚未為人知的早期「天主」的另一名稱。

  羅明堅神父是第一位進入內地的義大利耶穌會士,也是西方漢學的奠基者,更是以中文寫出首部《天主教要理》書的作者。羅神父在將《天主教要理》首次以中文介紹給華人時,確實煞費苦心,且誠惶誠恐,因為需要掌握兩種語言及文化才能勝任,並且擔心若有誤譯,則對教會傷害很大。

  當時對於如何以中文表達拉丁文的 Deus (亦即天地萬物的創造者)時,就有不同的嘗試。有些人主張音譯較安全,於是就有「陡斯」,或是西班牙文 Dios 音譯成的「僚氏」(或譯成寮氏、寥氏),只是此音譯不代表任何中文的意義;有些人用意譯,即以「上帝」或「天」為代表,但也有人懷疑是否能確實反映其真正含意。最理想的翻譯莫過於能將「發音」及「詞義」結合成一字詞。像是「天主」,其發音既像「 Deus 」,其義又合。教會史大師已故方豪神父即曾指出:「天主」二字實為「 Deus 」之意譯兼音譯也,舊作「陡斯」,亦作「天有主」。由於「天主」一字頗簡潔有力,因此很快便成為我們教會通用的字詞,現存第一部中文教理書即是羅明堅神父撰著的《新編西竺國天主聖教實錄》(一五八四年出版),當時即用「天主」為書名,直到今日「天主」為我教會的名稱。當年方豪神父未曾看過此書,只讀過後來重刻的《天主聖教實錄》,其實兩種版本內容大致相同,但是有些譯名卻已改成較通用的,或較精準的;也有一些被省略了或修改了,以免招致誤會,因此他未見到此一新名詞。

  近年來學界重新「出土」羅明堅神父,甚至有些為他平反的味道,想恢復他在中國教會史上應有的地位,而不是由利瑪竇佔盡所有的光芒。但所有學者都沒有注意到羅明堅神父在此書中還提到「 Deus 」的另一名稱,也就是「了無私」,此名稱也是「意譯」兼「音譯」,而且呈現出天主的一種偉大性質。羅明堅神父在該書第五頁中提到:「天庭之中,真有一位為天地萬物之主。吾天竺(指歐洲)國人稱之『了無私』是也。」

  此外,該書最後附有〈拜告〉,細讀之下,發現是我國最早的「聖母經」及〈天主經〉。學者在介紹此書時,提及此二經文不復見,殊不知〈拜告〉即是指祭拜時的祈禱文。茲將經文附上供大家參考。這些經文充分反映出明朝的日常白話用語,保存了珍貴的語言學史料;由於近年耶穌會的利氏學社出版了許多早年的天主教中文史料,若能進一步研究,將會有一些令人「驚艷」的發現。

  〈聖母經〉:

  「仙馬利呀,天主聖母娘娘,爾有大福,娠孕熱所(即耶穌)。普世婦人,惟爾最尊大,得近天主,我聖母娘娘,為我告于天主,赦宥我等在生罪過及死後靈。亞明(亞孟)。」

  〈天主經〉:

  「世人大父在天庭,我願大父名益顯揚,我願世人遵守規誡,亦如天人順從大父。我願大父福蔭乎我。我願大父賜我衣食。我願大父赦我之罪。人說害我,我亦赦之。我願大父祐我為善,不迷罪惡。我願大父捄我苦難。亞明(亞孟)。」

  資料來源:《新編西竺國天主實錄》,鐘鳴旦( Nicolas Standaert )、杜鼎克( Adrian Dudink )等編;《耶穌會羅馬檔案館明清天主教文獻》(臺北:臺北利氏學社, 2002 ),頁 11 ;頁 84 — 85 。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