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認識馮允文神父時,覺得馮神父是一位溫文儒雅、和藹可親的謙謙君子,臉上永遠掛著可掬的笑容,隨時都展開溫暖的雙臂,歡迎尋求他幫助的人,特別是彌撒中的道理平易近人又充滿智慧,把福音的精神和日常生活自然又貼切地結合在一起,對教友的信仰生活有很大的幫助,這是許多教友非常喜歡的。
後來馮神父調到台中服務,我和神父接觸的機會多了;特別是在神父輔導下,辦了七屆的「親子營」;之後,又參與了神父口述歷史的編寫工作,我發現馮神父不只是有求必應的好好先生,更是對自己目標非常堅持,以無比耐性和毅力將長遠且重要的目標達成具體成果的巨人。
先說馮神父修道一事,馮神父是上海人,自小接觸到的都是耶穌會神父,影響甚深,因而決定成為耶穌會會士。神父不輕言允諾,一旦決定獻身,就堅持到底,不論遇到多少困難和阻礙,都不能影響神父的決心,而全心投入,鍥而不捨。因此在一九五二年十八歲時,逃離上海,到菲律賓馬尼拉入耶穌會,就此展開十五年嚴謹而紮實的神學院課程;而於一九六五年在台灣臺北聖家堂晉鐸。
再說致力於服務大專青年,馮神父目前是中國天主教大專同學會總輔導。四十五年來神父曾輔導許多的分會,大多數的同學會都是從零開始,早年,神父透過聚餐、聖歌、彈吉他、土風舞等各種年輕人喜歡的活潑方式,吸引青年學子加入天主教大專同學會,成為極受歡迎的青年導師。當時的同學們喜歡來與神父探討生命的意義、價值觀和研討教義的內容。聽道理(慕道)的人好多,一星期有三十多堂課,最早從六點半開始、最晚十一點都還沒結束,神父一點也不嫌累。多年來,受到神父幫助和感召的人不計其數。
隨著時代的演變,神父輔導同學們的方法也改變了。馮神父早在八○年代就有先見之明,想到可運用電腦幫助同學的信仰。他自己以四十七歲的年齡開始學習電腦,他發現很多人在搜尋聖經章節時,常常花費許多無謂的時間;於是利用工作之餘的零碎時間,費時四年,把整部聖經鍵入電腦;並且建立簡便的搜尋方式,讓信友可以便利的查詢聖經章節。神父還製做大量光碟片,免費分送全世界各地的華人教友。
神父學習電腦,抱持「每天學一點」的精神,持之以恆,如今不但能靈活運用電腦等三C產品,還成為和學生互動的好方法,不論是 Email 、 FB 、 Viber 、 Line 、 QQ 、微信等都成了神父傳播福音的另一種工具。難怪神父有:新科技神父的綽號。
雖然近年教友學生人數因外在環境改變而減少許多,神父仍不改初衷,堅持為培育青年學生的信仰努力不懈。
對於大專同學的信仰培育,神父說「一開始真的很辛苦」,神父的邀請常常被拒於門外,加上沒有人力支援,孤軍奮鬥的神父備感辛苦,但神父以台北耕莘文教院為據點,到高雄四維文教院,再到台中的磊思、立德中心,神父灑下的種子也漸漸地發芽結果。
不僅如此,神父還同時輔導基督生活團、神修小會(台中分會)、聖母軍、夫婦懇談(親愛家庭)、醫院牧靈等團體,一樣是大受歡迎,幫助並安慰了許多人的心靈。這可從每年神父生日,自全國各地和海外回來為神父慶生的上百人數看出。
另外,中流基督生活團主辦立德親子營,這個營隊是以親子互動、恩愛夫妻、信仰分享為目標。因過去沒辦過這種全家人一起參加的營隊,在活動安排及經費上都有些難度。神父很有耐心地陪著大家一起規劃內容,不斷給我們支持和鼓勵,還幫我們邀請分享的講師及服務的學生,藉此培養學生的能力。辦了幾屆頗受歡迎,人數持續增加。曉明讀經班,神父也加入幫忙。神父說:「同樣的營管人員,可服務更多的家庭啊!」鼓勵我們將營友人數從六、七十人,提高到一百人。本來我們實在沒有把握,但神父告訴我們要對天主有信心,在聖神推動下,竟也達成了百餘人的目標。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有一位國中生很不情願地被父親帶來。營隊開始時,自己帶著耳機,誰也不搭理,經過了親子互動的遊戲和課程,結束時竟然很親熱地和爸爸一起合照,真是讓神父和服務人員開心不已。
馮神父的堅持並不是雷厲風行的作風,而是溫柔的,源源不斷的,不但不會造成壓力或衝突,反而給人無比的活力和希望。不知不覺中,幫忙了別人,也成就了自己的福傳使命。就好像耶穌所說芥子的比喻──雖然是各樣種子裏最小的,但當它長起來,卻比各種蔬菜都大,竟成了樹,甚至天上的飛鳥飛來,在它之上棲息(瑪十三, 32 )。馮神父的堅持和奉獻,幫助各個團體、無數教友,從一粒芥子長成一棵大樹,溫暖了許多青年學子的心,他把天國的種子無形中種進每個人的心田。
馮允文神父側寫
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出生於中國上海。
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一日在菲律賓馬尼拉入耶穌會。
一九六五年五月九日在台灣臺北聖家堂晉鐸。
一九六六年二月二日在台灣臺北聖家堂發末願擔任大專同學會總輔導多年。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