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88期 以信德裝備.以愛德行動

借鏡港澳教會擘畫台灣聖堂文化之旅

古偉瀛

 

  台灣香港及澳門三個地區面積雖小,但是對於整個中華地區所造成的影響卻是大得不成比例。就以教會而論,三地的發展各有不同,澳門是最具有天主教元素的地方,除了處處可見的教堂遺跡外,街道或公車站牌的名稱也有不少與教會相關;香港則是中華地區最大而且最重要的教區之一,前港英政府對教會友善,教育機構量多質優,更因鄰近大陸,與台灣共同成為大陸教會的橋樑。台灣教會所擁有的資源較多,不論硬體軟體都大於港澳,而且由於有一中央政府,更有發展教會的優勢,然而不可諱言,教會在台灣雖相當努力,但總是好像離上世紀六○年代的輝煌日漸遙遠。不過,為了教會的未來,我們觀察一下港澳的教會,或許有些地方值得借鏡之處。

  澳門是東亞天主教的發源地,早期傳教士從歐洲葡萄牙里斯本經印度果亞,再經麻六甲到達澳門,開始向日本,東南亞及中國傳教,因而今日小小澳門一地教會遺跡很多,在方圓不到一公里範圍內有最早的主教座堂,有道明會的板樟廟(玫瑰聖母堂),有奧斯定會的龍鬚堂,也有耶穌會的大三巴牌坊及若瑟堂,堂內有沙勿略的手肘骨,更有前此祈祝出海順利的風順堂(聖老楞佐堂),更有拍婚紗的聖地花王堂(聖安東尼堂)。這些世界文化遺產,遊人如織。只可惜教區並沒有積極利用此機會,組成教友導覽團,對於來訪遊客,詳細解說各堂的故事、特色,順便福傳。若能如此,將可使得來訪客人身心靈都受到啟迪。此外,由於大陸對香港教會不太滿意,而相對地對澳門教會較友善,更可利用此機會與內地教會多多合作交流,產生正面的影響。

  教廷對香港教會十分重視。目前除了陳日君、湯漢兩位樞機主教之外,教廷萬民福音部秘書長韓大輝總主教也是香港出身。教會在香港頗有朝氣,參與主日彌撒的盛況令台客羨慕不已。香港教會活力的背後,應該與教會成功辦學有關:香港兒童爭先恐後想要進教會的幼稚園及小學,當然有利福傳;終身執事活躍,彌補了神父的不足,更加相輔相成;教區在中文大學設立天主教研究中心,發起田野參訪,並參與學術活動,與主流階層互動頻繁;教區檔案整理完善並對外開放。這些都是促成香港教會榮景的因素。

  此外,教區將所有聖歌集成一本《頌恩──信友歌集》,區分類別,註明作者,方便取用,不必數種歌本換來換去;領聖體時先由教友前來,緊接著慕道友及小朋友接受祝福,既有區隔又有連續,主禮者更走到行動不便的參禮者身旁親自祝福,表現的親愛精誠,令人動容。這些都是值得台灣教會學習及落實的地方。

  台灣也有不少教堂古蹟,許多教堂在建造時都有文化及教義上的考量。其實也很可以在各教區組成志工團,整合區內的幾個較有特色或年代久遠的教堂,對外開放並宣傳,一邊講講台灣文化史、教會史,同時也可以福傳,歡迎各教育機構,甚至是陸客教友前來參觀,一舉數得。例如:萬金聖母聖殿、高雄玫瑰聖母聖殿、鹽水天主堂,菁寮天主堂,雲林彰化一帶的老堂,還有最近很夯的台東公東教堂,都可以規畫實行。建議可組成「高屏聖母聖殿朝聖團」或「台南中西特色教堂一日行」;「彰雲聖堂采風行」可將在中部少見的羅厝、埔姜崙及樹仔腳天主堂串連成一日遊的景點;或是將台北聖家堂的彩繒玻璃聖經故事,作為社區文化的導覽項目,不但可動員各堂教友,也提高教會能見度。

  總之,在無神論當道的地方,我們更當珍惜上主的恩賜,打造台、港、澳三地成為敬天愛人的小樂土。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