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在去年接掌了總會後,總會研發組開會,決議希望每個會員研讀改寫後的會章前言部份,並且要每個分會繳一份心得報吿。正巧去年北美小會在紐澤西共融聚會,聚會之前,也以反省小會的宗旨精神作準備,其蘭從台北爲我們寄來許多資料。聚會之後,小會的宗旨精神仍然不時縈懷於心。近日從阿弟那兒拿到一册《心泉》第六十三期,裡頭有篇〈共融營家務事簡述〉,其中的分享又激起心中許多漣漪。因此決定把思緖整理一下,算是我個人的心得報吿。(六十三期的附錄,讓這個心得的整理方便許多。)
一、初識小會
每個人參小會的原因都不完全一樣,爲我而言,小會最吸引我的,在於它的宗旨:「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第一次聽到這個理想是在一九六六年暑假,那年我晗完大一 丁回到台中家裡陪伴著臥病住院的家父。有一天,王姊從台北回來,我們約了在磊思見面,然後步行到中興大學,就在興大校園的林蔭大道上,我傾聽著王姊娓娓述說她對小會的理想和願望。聽著、聽著,我的一顆心被吸引了過去,天主聖神就用這樣的方式,打動了我的心。以後的人生歲月,儘管起起伏伏,我始終忘不了這個理想,這個宗旨,這個小會。
二、小會使命的雙重幅度
「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這個宗旨很容易令人只想起福傳等等的工作。可是會章第七至第九條裡很清楚的指出,小會使命有兩個幅度:第一、我們每個人要追尋上主的旨意,達到天人合一的境地;第二、是宣講和解釋福音。偉特在《心泉》第卅四期談團體意識一文裡,這麼闡釋了小會的宗旨。他說:「以中國人的方式來領悟基督,將基督的思想和精神帶給中華民族每一個人心中,使人人能分享天主聖三的無限生命。」同樣的,偉特的話裡包含了兩個幅度。
再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小會示 2 日的兩個幅度:一個是「小會會 0 貝曰疋什麼樣的人」,一個是「小會會員做什麼樣的事」。這是從「存在」 ( being )和行動( doing )兩個幅度來看小會的宗旨。這兩個幅度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耶穌當年曾說過:「不是口中光唸『主啊!主啊!』的人就可以得救。」祂也同樣說過:「你們縱然羸得了全世界,卻喪失了靈魂,這對你們有什麼益處?」可是也無可否認的,存在是行動的基礎,行動是存在的自然表現。這其中就有了微妙的本末差別。
三、小會使命的存在層面
在我的回億印象當中,小會會員對「我們該當是什麼樣的人」似乎沒有什麼爭論,倒是對「該當做什麼事」,永遠討論個沒完,尤其是對學理工的男會員們,一個人的價値似乎就定義在他「做了什麼事?」因此當我在《心泉》第六十三期讀到會員們有關小會神修精神的討論,心頭不覺得爲之一振,眞高興小會朋友們正視這個問題,不再把小會使命的存在層面當作是理所當然的事。
當年瑪利亞領報,答應上主的召喚做耶穌母親時,她第一個考慮到的,應是「爲」( be )聖子之母這事本身,而不是她將來要「做」什麼事。同樣的,當我們答覆上主的召喚,願意「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時,我們首先答應的是:讓基督的精神,也就是天主聖神,藉著我生活展現在今天的中華文化裡。這是我們小會會員第一個,也是終極的召叫。上主召叫我們空虛自己,讓舊的我同耶穌一起死去,讓天主聖神內的新我,在廿一世紀的中華文化裡茁壯長大。上主召叫我們做燈台上的光,照耀在廿一世紀的中華文化裡;上主召叫我們做鹽,讓廿一世紀的中華文化珍饈更加美味可口 。
換言之,我們答應的是全然把自己交付出去,任憑天主聖神隨祂的聖意變化我們,任憑聖神在我們身上抽筋換骨。在這變化當中,天主聖愛的吸引力要逐日增強,祂的愛要成爲我們生命的中心,承行祂的旨意要成爲我們唯一的意願。這個在聖神內的變化,是我們「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的基礎,這個在聖神內的變化,也只有在「神修生活」中才能完成。
當年小會的創始會員們,靠著聖神賜給的睿智,分辨出神修生活是小會使命的根基,因此特意揭示出「神修」在我們團體內的重要性,重要到甚至成爲我們團體名稱的一部份。可是我們盡管是如此重視神修,卻又沒有規定會員們必須要用那一種神修方法。依我的看法,這也是當年創始會員們的智慧表現。
熟悉小會歷史的朋友們也許都覺得奇怪,爲什麼小會沒有特別強調聖依納爵的「神操」。說的也是,早期的小會會員都是在聖母會〈基督生活團的前身 ) 裡陶成出來的。而歷年來小會的許多輔導神父們也都是耶穌會會士 。雖說當年的聖母會不像今天的生活團這麼有系統地推展神操,由於小會老會員們一向對神修生活的重視,神操很自然地成爲很多小會會員們的神修方式,或是進入神修生活的敲門磚。從這點來說,神操對小會的貢獻是不可抹滅的。
可是神操畢竟只是許多神修方式中的一種而已。如果我們的使命是「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是「以中國人的方式來領悟基督」,那麼我們對每個會員神修方式的選擇,是否應該採取比較開放的態度?我想這也是當年創始會員們不把神操明訂爲小會神修方式的原因之一。
一九九九年的北美共融營,我們就繼續了這個傳統,在營中安排了兩個神修體驗:一個是請陸達誠神父和其蘭一起主持的東方靈修;一個是請吳伯仁神父依聖神同禱會的方式主持了 一台聖神彌撒。雖然時間有限,但是鼓勵會員們尋找選擇一個對自己較合適的神修方法,這個用意卻是再明顯不過了 。
我們如果要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如果要讓基督的精神能夠在我們這個廿一世紀華裔基督徒身上繼續作功的話,那麼如何用一個現代中國人的方式去接近上主,這是我們每個人對自己,也是對其他同胞一項無可推卸的責任。十六年前韓德力神父就看出來:「假如除了靈修,小會沒有做別的,〈其實 ) 也是做了 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對敎會的貢獻很大。」〔《心泉》第卅四期 ) 三十多年來,小會會員把在神修生活上的努力、嚐試、掙扎和心得,都忠實地記載在《心泉》裡,成了我們寶貴的記錄和見證。
雖然我們不規定神修方式,但是在會章裡對神修生活所要結的果實,卻有很多描述。這些就是我們愛的精神,就是我們超脫、喜樂、進取、合作和服務的生活態度。我們有些人對神修生活多少還是有些誤解,一提起神修,就聯想到神操、大德蘭、聖十字架若望等等,因之望而卻步。其實神修方式有許多種,活潑的聖神因材施敎,用不同的方法,引領我們每個人歸向慈愛的天父。正如佛敎裡有平易近人的淨土宗,我們敎會傳統裡也有聖女小德蘭的神修小路。處在今天忙碌的物質世俗化社會中,小會會員如何替我們自己,也替其他同胞找出一條通往上主的捷徑,這也算是對我們會員的一個挑戰吧!
這叫我想到另一個議題來,那就是會員們的陶成。爲了不確定神操在小會中的地位,爲了不願意被定位於基督生活團內的神修小組,小會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成人基督生活團誕生以後,小會和生活團取得了 一項默契,小會不再主動到大學生的生活團裡去宣講小會的理想,無形中切断了小會招收預備會員的傳統來源。但是更可惜的是,那麼多熱心有理想的大學生生活團團員,不再有機會接觸到上主對「繼續基督對中華使命」的召喚。今天,我們的新會員來自社會上各層面、各角落,每個新會員的神修生活經驗和背景都不一樣,不像從前老會員都來自聖母會和生活團那樣劃一。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如何帶領新會員走上尋找上主的路去,我想這是總會最緊迫的課題之一。
四、小會會員的使命意識
在前一節討論使命的存在層面時已約略提過幾次,小會會員的重視神修生活,不只是爲自己,也是爲我們週遭的同胞,是有著「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精神。于許多華人熱心事主、追隨耶穌,終其一生,走上主的道路。雖不明說,但是他們活 ^ 著,就是爲陪伴耶穌一起完成祂對中華的使命。這些人都是我們旅途上的好伴侶、至好同志。也許有人說,這樣不就是很好了嗎?有沒有小會的使命意識,有什麼差別呢?
爲我個人而言,心中存有小會的使命意識是萬分重要的。因爲有了這個意識,我對中華現代文化與基督精神的整合問題特別關心;在生活反省中,我對自己身上的這兩樣元素存在的體會,更加敏銳;對其他華人在尋找上主路上所遭遇的困難,益發同情;在自己尋找上主的路上,我更加開放,不再受限於敎會裡的西方傳統。
因爲心中存有這個使命意識,我更加瞭解,我今天活著,不再只是爲自己活著,而是要基督的精神 I 天主聖神,藉著此時此地的我,來繼續完成祂的使命。因爲存有這個使命意識,我必須把我的經驗,無論是成功是失敗,都和大家分享,供給大家作借鏡。因爲存有這個意識,我珍惜小會這個團體,讓我有機會認識了這麼多志同道合,可以終身相伴的朋友。
因此,對我個人而言,存有小會的使命意識是絕對的重要。因爲有這個意識,我從使命的「存在」面跨出,很自然地步向使命的「行動」面。使命意識,實在可以說是小會宗旨兩個幅度當中的橋樑。
《心泉》第五十三期裡有和爲貴神父談小會「自我邊界」的文章,我常想,心中存有小會使命意識,其實也可以看成是小會的自我邊界。
五、小會使命的行動層面
要認識一個人,觀其行容易,知其心難。要認識一個團體也是一樣,所以常聽許多新會員問:「你們小會做什麼事?」這一、一 一十年來,普世敎會呼籲建立「公義和諧」的社會,難免帶給小會一些壓力,似乎不做點什麼不行。台灣敎會近二十年來提倡「福傳」,也帶給小會更多的壓力,一個以「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自許的團體,如果不盡心於福傳工作上,豈不是鬧笑話嗎?
我自己在近三十年前離開台灣到美國來,求學而後定居下來。二十年前,體認到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就一頭栽進了中文學校的文化課敎學裡,從收集資料,重新學習,到自己編敎材,前後陸陸續續也有十多年。雖然談不上做了什麼大事,也沒有完全繳了白卷。看看其他在美加的小會會員,也都是如此,每個人盡心盡力,在自己的生活崗位中,存著小會的使命意識,活出小會的精神。若有人問:「北美的小會這二、三十年做了什麼?」以團體的名義,除了小鳳發起的捐書中國修會運動之外,我們做的寥寥可數。可是細看每位會員在他們所在的城市裡,在他們所屬的團體堂區裡,每個人都做了許多會章第一 一條所說的每一個會員該做的事。
我想台灣小會朋友的情形,也多少和北美類似。只是小會在台灣的知名度和神長們對小會的期望都很高,帶來的壓力加重十倍有餘。團體的工作需不需要呢?十六年前的《心泉》卅四期裡有一篇韓德力神父有關小會特恩的講稿。在演講接近尾端中,神父這麼說:「有了目標、組織,〈接著 ) 就是行動。我們要做什麼?行動要看你怎樣憑著你的目標來決定它。…假如除了靈修,小會沒有做別的,(其實)也是做了 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對敎會的貢獻很大。但是我們也願意在外面組織一些行動…計劃一些能夠與我們的目標配合,也配合我們目標的行動。」
我自己的想法也跟神父的類似,如果要以圑體的名義行動,我們要看看這個行動和小會的宗旨配合得如何。因爲每個人的時間精神有限,整個團體的精力和注意力也是有限。許多善事,如果不是和我們的目標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寧可用會員個人的名義參與,寧可和別的團體互相配合,支援別的團體行動。我想最重要的是,我們每個會員無論做什麼事,支援參與什麼別的團體的事業,都常常有小會的使命意識;知道我們做任何事,都是爲了「繼續基督爲中華的使命」。
福音裡,有關耶穌的生活記載,可以做我們分辨團體工作的榜樣。耶穌很清楚,祂降生於世,是爲了完成祂的父親交給祂的使命。這是祂一生最重要的目標,其餘的一切,再重要,都只能算是次要的。那時候的猶太國淪落成羅馬人的殖民地,政治上猶太人受盡委屈,哪有公義可言?社會上,貧富懸殊,民不聊生,食不裹腹;許多痳瘋病人被遺棄在正常社會之外,過著非人生活。耶穌在這樣的環境中,大可以應從猶太民衆的哀求,做起光榮的默西亞,帶領猶太人驅逐羅馬人,恢復猶太王國。但是祂沒有這麼做,相反的,祂說:「凱撒的歸凱撒,天主的歸天主。」祂也可以和祂的門徒們結合成一股社會改革勢力,帶動社會改革風潮。同樣的,祂也沒有這樣做,因爲祂了解最重要的是宣講天國的來臨,傳揚愛的福音。可是儘管如此,祂仍然念念不忘受苦受難的猶太同胞,有機會時,爲他們送食、治病,警吿社會領袖要建立一個更公義的社會。
換言之,耶穌和祂的門徒,最重要的圑體工作只有一樣,那就是「宣傳愛的福音,承行上主的旨意」。其他的,例如「瞎眼的看見、跛腳的行走、痳瘋的潔淨、耳聾的聽見,死了的復活,窮人聽到福音」 ( 瑪十一 5 〉這些都是耶穌使命的自然表現和延伸。
我個人覺得,小會會員最大的「工作」,在於帶著使命意識的心,在個人生活環境中,讓基督的精神活現出來。這爲我已經是一個全職的工作了 ,可是爲小會會員,這還不夠,我們還有責任把這些生活心得、經驗和其他人分享,讓中國同胞作借鏡。像其蘭在《心泉》第六十一期所建議的,「盡量在《心泉》上分享我們在基督內的生活經驗,〈利用〕《心泉》還可以替我們對外傳福音!」
如果這些都還不夠,一定要討論團體工作,那麼不妨在討論分辨圑體工作之前,先在聖神領導下,認識我們團體的特恩是什麼,什麼樣的工作和我們的宗旨完全配合,是我們應該主動爭取,全力以赴的?什麼樣的工作,我們接下來只是爲了客觀暫時的因素?這樣的工作,未開始之前,我們應該已作好培養其他團體做接班人的計劃和準備;什麼樣的工作,不妨以個人名義參加,小會只是扮演支援和配合角色的?
六、不算結語
本來是有感而發,沒想到一提筆而欲罷不能。寫到最後,發現思潮開始重覆,再寫下去,就成了嘮叨,就此止筆。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