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89期 神修起步.錨定福傳

「在井邊,耶穌遇見這個婦人……」

孫長安

  親愛的諸位主委:

  「在井邊,耶穌遇見這個婦人 ……」北美分會二○一四共融營以此作為主題的營標的理由:

  .耶穌遇見這個婦人使這個婦人性質起了轉換。從渴望追求/察覺/分辨/接受旨意到求主成全的體驗,這正是小會以精神與態度「自我期許」要帶領會員走上生命的成全。不是嗎?

  .婦人循祖先留下的「井」來指引生命中的「渴求」。猶太宗教、基督教、回教、道教、佛法、儒家、天主教等等各有口「井」。那麼中華祖先是如何看待生命,指引「渴求」的?耶穌與華人相遇在中華祖先文化的這口「井」邊,向華人要水喝。這正是小會以宗旨「自我期許」要帶領會員繼續基督使命,參與人類(文化/宗教/……)尋求真理的。不是嗎?

  我以這為主題之方向做發展帶來體動力,可以承先啟後,再進一步規劃旅程指南,一路走下去既不厭倦,也不迷失。主題內容的表達可以實際生活分享、角色扮演、大家參與、活潑互動作設計,要避免少互動的聆聽或無需在共融營也可得到的研習。我想諸位的說法、想法了都可融入了。井邊婦人內函豐富,可以戲劇演出許多與主題有關的表現。

  只有陳露華的「慈濟模式」,難以納入作為團體的事務規劃,但是可由她報告慈濟的這方面之工作。這是因小會不成文之傳統,在對外工作上一向是不以團體,但鼓勵以個人之召叫來參與。小會看重一體之多元性,而不願因投入特別事工後成為特定事工之團體,而減低了肢體的多元性。

主題營標理由的詳細說明:

1. 口渴之「水」是表示凡是人都有的肉身和精神的「渴求」。靈魂的渴望帶領人走向「神」。有形無形的神,有名無名的神,個人、家人、部落、族群、國家、世界、寰宇的神,如何走向祂便是靈修,有宗教的和無宗教的「靈修」。遠在有宗教之前,靈修已經存在。

  在建德的《吹皺一池春水》之文裏提到的戴邁樂神父( Fr. Anthony de Mello ),在一九九八年被梵蒂岡教義部部長拉辛格樞機(亦即後來的教宗本篤十六)公開譴責。罪名是他的思想與天主教的信理越走越遠。戴邁樂神父在《 The Song of the Bird 》一文裏說:

This book has been written for people of every persuasion religious and non religious, I cannot, however, hide from my readers the fact that I am a priest of the Catholic Church. I have wandered freely in mystical traditions that are not Christian and not religious and I have been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them. It is to my Church, however, that I keep returning, for she is my spiritual home; and while I am acutely, sometimes embarrassingly, conscious of her limitations and narrowness, I also know that it is she who has formed me and made me what I am today. So it is to her that I gratefully dedicate this book.

Everyone loves stories and you will find plenty of them in this book :

Stories that are Buddhist, Christian, Zen, Hasidic, Russian, Chinese, Hindu, Sufi;stories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And they all have a special quality: if read in a certain kind of way, they will produce spiritual growth.

  小會雖然是在天主教之信仰內追求靈性的生命,但也要以高過宗教的靈性高度來追求。或可以戴邁樂神父之追求做自我期許。

2. 渴望之追求可以是屬於物質肉身方面的,或是精神的,或是游走在中間的。這是在德州共融營胡神父推薦《靈魂的渴望 The Holy Longing 》一書其中何謂靈修? pg16-21 提及的三位女士:珍妮絲卓普林 Janis Joplin 、德雷莎修女 Mother Teresa 和戴安娜王妃 Princess Diana 就是三類的代表。

  在井邊,耶穌遇見猶太祖先文化傳統的撒瑪黎雅婦人。婦人的轉變來自選擇,面對影響生命的選擇便是分辨,也是徐琪等人說的:主題要有選擇和成全。

  .婦人的轉變是由重視肉身方面(許多丈夫及尚不是丈夫)的人成為重視精神層面的人,成為到村莊裏宣告好消息的使徒。

  .對耶穌稱呼的轉變是你這猶太人→先生→先知→默西亞。
   .轉變是由律法經先知到智慧。

3. 律法無法成全,卻要跟隨耶穌來體驗和領悟。

  渴望是天主給人的,要人生命愉悅,有活力,但渴望在律法約束下,人卻難「真」愉悅,有活力。律法要人追求渴望、要守規矩,免得受「罪」,但人在律法間游走,雖不受「法罰」卻良心不安。守住律法並無法獲得生命,當要跟隨耶穌,學習領悟聖言的智慧來生活。

  我們一般人就像戴安娜王妃在中間游走。撒瑪黎雅婦人的渴求正是我們所渴求的。

4. 但一定得有律法,才有基礎去學習和領悟。

  所以我們需要一口律法/教義/教理/信仰的「井」,也不否定別人家的「井」。但要先認識自己的「井」而在其中飲用。別搞錯了或意志不堅,隨別人家的「井」起舞。這是諸如建德等說的自我認識、才能……。所以要知道天主教的信仰是什麼?要學習聖言、領悟智慧。

  在此,我回顧在二○一二年共融營後,海蘭主席在 8/7/2012 對會員問候信中說到:在避靜院會廳外草地的樹叢中立有一個看板,其上刻印有一段話語:「在這世上重要的事情不是在於我們所處的位置,而是在於我們前進的方向。為了到達天鄉的口岸,我們必須航行,時而順風,時而逆風,但我們一定得航行,不隨波逐流,不泊錨。」

  (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 1809. 8. 29-1894. 10. 7, 十九世紀美國作家)

  上任分會主席海蘭將航行的責任交給我,兩年後,又要由文漣續接。在心中我提醒自己一定得航行,不隨波逐流,不泊錨,不要錯了前進的方向,不要讓人失望而急著離船遠去,更好是有更多同工上來加入航行。

  我衷心感謝八位共融營主委的共同謀劃,希望我以上所述是大家的心聲,那麼就在此基礎上開始進行共融營之具體工作內容。以此共勉。

  願我們表現在思言行上的渴望,正是上主所悅意的。

            長安上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