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89期 神修起步.錨定福傳

阿珷隨筆

鄭嘉珷

吃垃圾的媽媽

  非暴力溝通課的家庭小組,在母親節過後的聚會,難免談到與母親在一起的經驗。

  小組的成員都是中年人,母親都是經歷過戰亂、貧窮的年代長大的,所以對於食物特別珍惜。一個人說,母親把妹妹扔在垃圾裏的西瓜皮撿起來吃;另一個人說,她陪母親去看病時,順便勸媽媽不要老是吃剩菜,免得生了病,還多花錢看病,自己也受苦。但是媽媽氣得馬上去郵局提了幾萬元來還給她。修女也說,一半發霉了的橘子,老修女還要吃剩下的一半,她趕緊搶過來扔掉,卻被長上責備她對老修女的態度不好。

  我小時候,雖然整個台灣很窮,但是我家相當富裕。然而對食物珍惜的觀念仍然深烙於心,無法改變。把花錢買來的食物扔掉,是非常難以下手的事。也許院長修女的意思是,不要試圖去改變老人家,只要接受就好了。甚至可以同理她們的感受說,「看到食物浪費了,覺得好心疼喔!」有機會的時候,再順便談到一點有關新鮮食物比較健康的觀念。但是不是告訴老人家:「你的觀念太落伍了。」

  盧森堡博士給我們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

  永遠不要想:讓我來教你一件事。

  永遠不要想:讓我來改變你一件事。

  卻要永遠記得,努力去了解別人的感受和需要。

  當別人(尤其是家人)相信,我們是真的關心他,想要了解他,而不是要改變他的時候,他才會願意聽我們所說的話,改變才有可能發生。

  "Connect before correct."

  先有心靈的了解相通,然後才有可能改變別人。

  有人翻譯為「先談感情,再談事情」,「先連結,再教育」

只看需要,不看對錯

  朋友參加的一個讀經團體,有一個活動是在學期結束時寫出對其他的組員讚賞的話。我這朋友是當老師的,對這種事得心應手,很有經驗,毫無困難。但是有人抱怨說,這個活動很難做,有時對某人想不出什麼讚賞的話,勉強湊句子,很虛假,所以就取消這個活動。

  我的朋友認為那個人批評且取消這個活動不當,就馬上回答說,「說這活動虛假的人本身才是虛假!」全場立刻鴉雀無聲,氣氛凝重。因為這句話不但是明顯的人身攻擊,而且對方是該團體的Leader。

  盧森堡的重要原則之一就是「只看需要,不看對錯」。「對錯」是每個人不同的想法,會因為個人背景而有差異,難免起紛爭。而「需要」則是人類共通的,很容易彼此了解、接納。所以,當我們聽到讓人不舒服的負面語言時,要戴上長頸鹿的耳朵,就是要略過他的負面語言,而去探索他的需要。這時,我們對別人的判斷和怒氣就立刻會降低。

  所以,剛才那個例子,抱怨的那人,可能不是在批評這個活動不好,而是在表達她的焦慮。不過在讚賞別人這件事上,她的能力不足,需要學習或幫助。

  讚賞別人,的確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能力。例如有人在述說童年的艱苦時,我慣常的反應只是同情。但是在周志建的書(「故事的療癒力量」,「擁抱不完美」)裏面,他卻能指出那人在艱苦環境存活下來的生命力,讓他注意到自己的優點,生出信心,而對未來充滿希望。所以我現在學到了對這類故事的回應方法。

  我那朋友反駁抱怨者的批評和取消活動的決定,雖然犀利,卻沒有什麼建設性,並不能幫助那人改變或學習。不如先同理那人的焦慮或擔心,再提出具體的建議。例如:你是不是覺得這個活動有壓力,擔心自己寫出來不夠真誠?恰到好處地讚賞別人,對人有激勵作用,的確不是容易的事。也許我們可以每次用五分鐘,用一位組員為例子,說些讚賞的話,再請他回饋,他認為哪句話最有激勵作用?用這樣的方法來學習如何看到別人的優點。大家覺得怎麼樣?

  這樣的回應,是不是溫和又有建設性啊?

知易行難

  在家庭小組聚會時,有位組員因為家庭中的各種問題相當悲傷,講了很長的時間(加上別人回應,可能有近三十分鐘),而另一位組員很重視用練習本做習題,多得知識,就有點抱怨地說:「氣象報告要搞到什麼時候啊?能不能不要重複訴苦?」讓那位分享者有點尷尬(可能在今天的各種挫折之上又加了挫折。)

  我們雖然把「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幾個關鍵字在做習題時記得很熟,但是碰到實際狀況,就完全忘了去運用。

  那位抱怨的組員如果記得NVC(non-violent communication)四元素,就可 以說:我看時間不早了(觀察),我擔心我們沒有時間做題目(感受),因為我很想把這本書好好學完(需要),我們可不可以開始做習題啊?會後可以再談家裏的那個問題(請求)。

  這樣聽起來,是不是溫和得多啊?

易怒的媽媽

  週末中午,朋友的孩子從補習班回來,原定要全家出去吃麵。一個孩子怯怯地跟媽媽說:「媽媽,你不要生氣,我今天又把雨傘忘在補習班了。」

  累了一個禮拜、職場壓力很大的媽媽當場爆發:「你自己的那把傘,前不久剛弄丟,現在又把我的這一把四百塊錢的傘忘掉了,跟你說過多少次,離開以前要檢查東西,你就是不用心。每天晚上叫你早點睡覺,你不睡,搞得整個人昏昏沈沈的,忘東忘西。為了讓你好好記住,你現在回去拿。我帶弟弟去吃牛肉麵。

  媽媽的發飆,不是幾句話而已,許多舊帳都翻了出來。十五歲的兒子無對話的餘地,氣得大聲狂叫。到了補習班,礙於學生不得私自進入教室的規定,等了五十分鐘才有人讓他去拿雨傘。回到家已經三點了,才隨便吃了些剩菜。老公本來要陪孩子去,但是孩子不肯,太太又已經走了,所以一個人在家也沒好好吃什麼。原來期待的週末全家外用午餐,變成了一個不愉快的假日。因為媽媽也愧疚自己發飆,心情並不好。

  按照盧森堡博士的教導,遇到自己怒火升起的狀況時,首先要深呼吸,告訴自己冷靜,慢慢來,不要衝口而出,而說了自己以後會懊悔的傷人的話。

  然後問自己:我的腦海裏的一句什麼話,讓我生氣了?(例如:你已經十五歲了,應該會照顧自己的東西了。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就是不聽。你得受點苦頭,才會記住。)所以讓我們生氣的,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我們腦海裏對這件事的解讀。

  第三步是想想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孩子已經在擔心媽媽會生氣,事先已經說了。他現在大概又害怕又懊惱。他需要媽媽的原諒和接納。雖然不是第一次犯錯,他畢竟是無心的。

  所以現在媽媽可能這樣反應:

  謝謝你先告訴我這可能是讓我生氣的事情,給了我一點時間冷靜。(先肯定對方任何優點或細心之處)

  媽媽每天壓力很大,所以很容易發脾氣。(不把媽媽生氣的原因歸咎於他)

  今天這件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可是媽媽還是很心疼四百塊錢的雨傘,也有點失望你沒有把媽媽叮嚀的話記住。媽媽也擔心你的睡眠不足。希望你以後多注意自己的身體和隨身的東西,讓媽媽放心。(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我們現在先去吃午飯好了。吃完以後,你去補習班看看,能不能找回來?(不因過失行為而罰他不吃飯。以理性的情緒管理,給孩子重要的示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