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原三十年前,原是耶穌會會士 。後來七十年代時,他結了婚,有了子女,做過修理汽車工人,幹過保險業,開過洗衣店。最近十年,他又過著隱修的生活。
小兒結婚,對方是佛敎家庭,不願在敎堂結婚,我們請于中原來主持婚禮。在婚禮中,他要新娘新郎記住,相處的三個要點:一定忍耐、全心愛護、絕對誠實。深入淺出的將婚配要理介紹給大家,獲得來賓的好評。
相處的四天中,鄭至麗也從夏威夷飛來。我有幸也能耳聽到一部份于中原這三十年來的神修心得—「人生一 ,二,三」。我試著從我的角度,來淺釋一下,加上我的一些聯想和雜感,和大家分享。
「一」是指人的「本性」。也是老子說的「人皆有道根」,釋迦說「人都有佛性」,經上說「你們都是天主的子女」。「本性」是華美尊榮的。我們不能停守在「一」,因爲我們不得不「二」和「三」。所謂「一」而「二」,「二」而「三」。「二」是對立的二體。例如父子、母子、父女、母女、夫妻、兄弟、姐妹、同學、師生、朋友、長上與下屬…。「三」是二體中間的關係。例如愛、恨、厭、惡、喜、怒、忌、戀、想、傲、氣 … ,可說多不勝數,而且變化萬端。于中原認爲,人生當在「二」「三」中取捨、修練,有如螺旋式的前進,直到回歸到「一」〈與德日進神父的「神化論」有相似之處〉。
人生常常在「二」「三」中,翻來覆去,以致不能認識到自己的本性「一」。嚴重的,甚至迷失了自己本性,做下錯事。所以佛敎襌宗上座神秀說:「身本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這是做「三」、「二」歸於「一」的功夫,是小乘佛敎的主要宗旨。
于中原認爲「一」仍不夠。要由「一」而「零」。零者,無也。無是要經過完全割捨漫長黑夜的煎熬,要一無所有的失去,如耶穌在受難前的山園折禱:「我的心靈悲傷得要死」、「心神固然切願,但肉體卻軟弱」。
「無」是認知一切事物,在時空中都是暫像,才能徹底的做到「愛天主於萬有之上,愛人如己」。
正如佛敎襌宗六袓惠能回應神秀的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麈埃。」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