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90期 罪過與補贖、 善果與道路

與山與水接近的地方──一位文山人對《文山春秋──李賢文水墨浮世流光》的感動

黃長春

 

我再次認識了我的家鄉

  日本大正初期(一九一○年代),我的祖父尚在襁褓階段,就被文山郡景美的士紳,同時也是當地名醫──林黃鐘先生收養為螟蛉子。自此,從我祖父到我這一代,我們家就都沒離開過文山區一帶了。文山是我的故鄉,她的好山、好水、好茶與好空氣,涵養化育了我……不知何時開始,對於那日日夜夜靜靜守護著我們,陪伴著我們的指南山、仙跡岩與景美溪,我的雙眼竟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甚至更忘了她們的存在。

  在看了李賢文先生的畫與文章之後,我很感動,他雖不是文山人,但他卻以眼以心等之五感、五內,與文山四季,文山景物融為一體,描繪出了大自然的美善對於生命的慈愛,也說出不同於世俗的價值觀與默想省思。在〈窈窕杏花〉一作中,我見到了冬去春來的無限生機。〈魯冰花田〉一作中,我感悟到了在茶田休耕時期,那做為綠肥的黃色魯冰花,其一開一謝的犧牲奉獻,不僅滋潤了大地,更成就茶葉的生命與芳香,見證到天地萬物所應有的尊貴與自信。

  經由李先生一年仔細敏銳地觀察與記錄,我得以再次認識了我這一生從沒離開過的故鄉。

我見到了文山秀氣的真面貌

  早在一百年前,臺灣現代繪畫播種者──石川欽一郎先生也曾在文山一帶水彩寫生,留下了〈臺北景美〉一畫。他在〈初冬漫步〉一文說:「喜好照相或寫生的人應該多到山之巔、水之湄去觀察,水邊往往有豐富的畫題,而山亦富於景致。即使在缺少畫題的地方,只要爬上一處小山丘,所有的景色將為之改觀,一幅有趣的畫就此出現。就臺北的近郊(文山郡一帶)而言,景美到新店亦佳,但遺憾的是距離山與水太近而缺乏餘韻。」(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雄獅美術)

  同樣是描繪文山一帶,不同於石川先生的短暫停留,與定點透視的繪畫技法,李先生以一年的時間實景寫生記錄,再加上中國水墨畫多視點移動的表現手法,才沒有受限於石川先生所提的,因景美新店(文山)一帶「距離山與水太近而缺乏餘韻」的問題。如〈指南山下〉一作,他以層疊式高遠的宏偉氣勢,又帶點深遠的S形構圖手法,讓我們隨著前方蜿蜒的景美溪,至視覺焦點的紅磚色政大藝文中心,接著再垂直往上的,是盤旋迂迴的山路、雲霧繚繞的山巒、碧綠田間的農舍,還有遠景極目之處的指南宮。

  關於這幅畫,李先生在〈驪歌響起〉一文中提到,對那些指南山下即將畢業的莘莘學子期勉的,不在未來的壯志、金錢與遠方,而是在於眼前的創造、想像與實踐。是的,從這幅畫中,我見識到了中國山水畫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靈活性與豐富度。同時我也看到了文山秀氣優雅的真面貌。當然更重要的它還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蓬勃朝氣與恢宏氣度。

山水之中充滿人味

  驟見李先生〈浮生──走過一甲子〉時,我眼睛都亮了起來,構圖思深語近,獨具創見,是一幅山水畫,也是一幅像畫,當然更重要的還是一幅自畫像。

  在陽光燦爛、雲霞滿天、丘壑青綠的寫意山水中,有著淡彩點染的遠景塵囂,也有工筆墨色精細描繪六十年前家族友人出遊指南宮的合影,還有老照片中那不復存在的梯田。畫面前景,李先生描繪自己拾級而上,像似走向指南宮的正殿,也像似走向畫外的我們,與我們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

  在這幅畫中,我見到了人我的關係,也見到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李先生在創作自述中說:「老照片裏,顏色雖只有黑白二色,然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聯結,卻繽紛熱鬧。在沒有顏色的時代,人們努力為時代增添色彩;在充滿方便的年代,人們卻失去對彼此更多的好奇與關心。」

  中國山水畫的真義,是藉由描繪大自然的山水,來探討天人合一、萬物齊一的真理。而西方的自畫像,則是畫家藉由描繪自己不同時期的面容,來達到自我內在的省思與探討的目的。不論是自然界有形的大宇宙,或是人內心無形的小宇宙,都可達到無止盡的延伸與探索。這也就是中國山水畫與西方自畫像的可貴之處。

  李先生這幅畫,山水之中充滿了人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也訴說人際之間應有的關懷與溫暖。這也讓我想起一次在輔大夜間神學課上,授課的義大利籍教授杜敬一神父說:「若運用一點想像力,從中國字『人』的形狀來看,它的一撇一捺,好似分別的兩個人,漸漸朝著上方走在一起,而合為一體。因此,唯有關係的共融依存,『我』才會真正的存在。」

  他這番話,讓在座的學生們思考,人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那麼要有什麼樣的關係依存,人才能真實存在呢?當然,若以我們的信仰來看,人要向上與天主合一,才能達到真實存在。但對於沒有信仰的人而言,李先生這幅畫也有很好的詮釋,那就是在「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和平依存、共融合一中,人也能真實存在吧!

  對我而言,畫面正中心的這塊良田,就看我自己要如何耕耘,施予何種色彩了。浮生是不是一場夢?我不知道。但不論是在有形的自然與塵囂中,或是內心的平靜與煩惱中,我都當成是一趟在美景中的朝聖之旅。

  (原文載於《人間福報》副刊, 2014 年 3 月 28 日)

李賢文〈指南山下  2013 〉 138x7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