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90期 罪過與補贖、 善果與道路

時空之外的筆墨

彭玫玲

 

  由比利時新魯汶大學歷史系教授──保祿瑟巍( Paul SERVAIS )發起的「亞洲空間」,十六年來聚集文史哲領域學者,藉著每年一度的國際研討會,與東西方學者,進行「知己知彼」、「知彼知己」的交流對話;二○一三年十一月八日,「亞洲空間」邀請來自兩岸:北京清華大築學院副院長劉健,蘭州敦煌學院研員趙曉星博士,臺大歷史系劉巧楣教授,中央大學寇勒德教授,法國里爾大學彭昌明教授,布魯塞爾路加學院哲學系史科登教授和新魯汶的閻安博士,延續上屆音樂與戲劇主題,今年定格於東西藝術的傳承,從繪畫、建築、考古、 電影、宗教、多方面切入,探討自十七世紀以來,東西雙方,透過藝術對彼此的了解。緊湊的研討會,猶如文化盛宴,各領域專家,從時間空間交錯、陳述、排列、比較,讓與會青年學子,品嚐各家研發的經典菜色,「知彼知己」,短暫靠岸,好能繼續無垠學海航程。

  比京自由大學藝術史教授碧姬德恩諾( Br. D'Hainaut ),和筆者也應邀參與盛會,我們倆,她以藝術史學者的角度,我從實際藝術創作經驗,一問一答,「對畫對話」。

  我們的友誼,其實是她的中國女兒牽的線。德恩諾和夫婿生養兩個兒子之後,決定再領養一個女兒,經過繁複、漫長手續,他們全家終於一起到達北京,迎接一歲半的「小玉」,小玉法語音譯為「佳德」,因為接納「佳德」,這個非親生的孩子,她湧現超常的母性:因為愛「佳德」,也接納所有當年同時被收養到比國的中國女嬰,藉著節慶假期,安排聚會,保持聯繫,培養姐妹感情;小玉成長為婷婷玉立的「佳德」,經過法語這個「養母」,認識中文「生母」。

  我相信,懂得愛的人,必定是個好藝術史學者;因為藝術創作是從「無中生有」,要認識它的源起,必須有看見「不可見」的心靈之眼;因為藉著筆墨呈現於外的「生動氣韻」,追根究底,是參與天地生生不息的造化之功。藝術創作者能畫卻不一定能說。所以從事理論研究者,好比獻主於聖殿之日的聖婦亞納,當她從聖母瑪利亞手中接過小耶穌,看著這個襁褓中新生兒,她一輩子以聖殿為家,朝思暮想的「聖言」,頓時成了手上覆裹於柔弱身軀內,無限剛強的「天主羔羊」──萬有真源。

  這些年和德恩諾的「對話」由「對畫」引發。藝術創作過程「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孤寂,在她視野宏闊,細膩敏銳的眼光鑑照之下,不可說的形色真相,有了語言為「襁褓」,正如被獻於聖殿新生兒,從此有了可以呼喚的名字。為了準備這次研討會,在她家美麗的庭園,我們有幾次深入溝通,據此她整合出:「書法、 色彩、 靈修、在繪畫創作上的意義」做為我們討論的內容,並敲定〈時空之外的筆墨〉,做為我們的題目。

  經過一天紮實的學術研討會,最後一場,主持人何傑教授簡短介紹之後,德恩諾從容溫婉的引言,彷彿清泉出山,讓大家繃緊的神經放鬆下來,我則追本溯源,回顧所來徑,輔以作品投影片回應她。我們的對話,如行雲流水般,是友誼的分享,也以此邀請與會朋友一起且行且看;我以潤德爾神父( M. Zundel )關於「時間」的反省做結:

  甚麼時候我們是我們自己
   是我們還是孩子時
   是我們還是少年時
   還是當我們老年時

  「時間」 * 是存在我和我自己間的距離
   我永遠無法攔阻分分秒秒消逝的每個此刻
   事實上 「時間」就是我 是我們自己
   是阻礙我們成為我們自己 整合我們完成自我的鴻溝
   這就是「時間」
   存在我和我自己之間的距離
   存在我們自己和天主之間的距離
   存在我們自己和他人之間的距離
   永恆 就是跨越這道鴻溝
   讓我們和我們自己之間的距離消失
   讓我們自己和神之間的距離消失
   讓我們自己和他人之間的距離消失
   「對畫對話」結束,全場寂靜無聲,隨後響起例行掌聲 …… 瑟巍教授上前總結今天的的研討會:「剛才玫玲引用哲學家呂格爾( P. Ricoeur )的話『到達自己最短的距離是經過他人』為我們今天的研討會畫下完美的句點。」

  我想起賈彥文主教說過:「認識自己,就是日復一日認識天主。」

05/01/2014

* 引號為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