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91期 向下位移、走向群眾

小會的過去與未來

建德/吳偉特/小華

 

•  建德

一位老會員的營後感

  這篇文章是我參加終身奉獻會員共融營後引發的一些感觸和想法,其中涉及到小會創會初期的一段歷史,當年參與其事的人有些已經較少參加小會的活動,我只能描述我自己的經驗、回憶和看法,其中難免有偏頗之處。儘管如此,仍然希望這篇文章有助於大家的「溯源」。在「小會之友協會」剛剛成立、大家要分辨小會未來走向之際,也期望這篇文章對大家有所助益。

終身奉獻會員共融營

  瑞蘭和我對終身奉獻會員的共融營一直都很嚮往,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參與。這次終於如願以償,首先應該感謝我們的營長、也是前任總會主席銓堯兄。事情是這樣的,今年六月初,瑞蘭得知台南女中的同學們正在籌劃畢業五十週年的同學會,會期是十月中旬。因為往年的終身奉獻會員共融營大抵也是在十月舉行,因此七月在小會的北美共融營見到當時的總會主席銓堯兄時,瑞蘭就向他打聽今年終身奉獻會員共融營的日期。銓堯兄說他正好授命籌備今年的共融營,知道了我們大致的行程之後,銓堯兄答應會盡量安排。就是如此一般,我們的夢想終於得以實現。

  今年共融營的地點──頭城東森海洋溫泉度假村也選得很好,因為距離台北近,行程從容,不必花太多的時間趕路,也讓有些第二天要上班的人可以在第一天行程結束後回家。只可惜沒有見到台中和高雄分會的朋友們。此外,不久前瑞蘭和我正好看了一齣台灣的偶像劇《真愛黑白配》,裏頭有許多場景就是這家飯店,尤其是我們行感恩祭的婚禮小教堂以及教堂旁的十字架和小鐘,所以也感到格外親切。

  當然,感到最高興的莫過於老朋友們的相聚和分享,而且有機會見到了許多老朋友的家人,像淑美的另一半海明兄、惠珠的另一半慶嘉兄、以及修文的母親。上了遊覽車以後,大家在營長的帶領下,開始分享生活近況的酸甜苦辣:舊識像文森的風趣、永棣的熱忱、雲珍的可親、帆人台馨的踏實、銓堯的練達、鴻芬的坦誠、大田的仔細、瑞雲的體貼、汝梅的優雅、百齡的樂觀、阿珷的安靜;新知如唐瑛的認真、世傑的理智都深刻地留在我的記憶中。

  因為急著多瞭解小會的現狀,把旅館有名的黃金泡湯都放棄了,下午的自由時間都花在聆聽幾位會員的談話裏。用過美食的晚餐之後,我們有兩個小時的心靈交談。結束後,覺得意猶未盡,跟五六位會員又在戶外臨海的甲板上,聊了一個多小時。大家都很真誠地分享和提問。這篇文章就是在這一連串的交談中引發出來的一些感觸,寫下來算是一位老會員的自述。

神修與服務

  在分享中許多會員提到「神修和服務」的議題,認為小會不是只有「神修」沒有「服務」,就像基督服務團不是只有「服務」沒有「神修」一樣。只是因為小會的服務都是以個人身份參與、沒有團體的服務,才讓外人有小會會員光說不練的印象。胡神父說:「沒有服務的靈修不能算是靈修,就如同沒有靈修的服務不能算是服務一般。」其實,靈修和行動的相輔相成正是現代靈修的特色。

小會是個神修的團體?

  讓我較為驚訝的是許多會員把小會定位成「神修」的團體。他們或許認為團體的名字既然叫做「神修」小會,那麼「神修」一定是我們團體的宗旨,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其實,「神修」本來就是基督徒生活的根本,當然是很重要的,這不在話下。但是把「神修」當作是我們團體的宗旨和目標,卻是我從來沒有想到過的,我從來不曾認為參加小會主要是為了加深自己的靈修生活。或許有人會問:「我們的宗旨如果不是神修,那又是什麼?」

小會是以華人方式來表達信仰、傳播福音的團體

  其實,我們的會章開宗明義就說:「我們的宗旨是: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

  在《談你千遍也不厭倦》這篇文章裏,當時的總會主席瑞雲這麼說:

  「繼績基督對中華的使命就是傳播福音的使命。…… 是強調地方教會,以中華文化為本位,是個信仰基督,以基督的精神、福音的精神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的團體。」

  小會的特色又在哪裏?瑞雲在同一篇文章裏如此詮釋:「小會是個在俗教友組織的團體; …… 願意以中國人的方式來表達信仰; …… 強調神修──(因為)神修是一切的基礎;」小會也是由「獨身者、婚姻生活者,和司鐸三種生活方式的人」組成的團體。

  所以向我們的華人同胞傳播基督的福音才是小會的宗旨。而且要用華人所能理解、所能接受的方式來向華人傳播基督的福音。

  在《小會、基督生活團與小會的理想 》一文中,偉特是這麼說的:「他們心中充滿愛火,渴望四周的中國同胞也能分享這份幸福與愛情,但卻遭到極大困難, …… 他們一方面深深感覺到本身神修的不足,另方面感覺到與中國傳承斷續的危機,因此相互聚集成立小組,期望加強自己的神修,得到基督的智慧德能,希望能以中國人的方式表達基督,完成基督對中華的使命。」

  所以,與其說小會是神修的團體,毋寧說小會是以華人方式來表達信仰、傳播福音的團體。

  小會會員後來也意識到文化和信仰的關係是雙方面的,

「神修」小會名稱的由來

  果真如此,為何又有神修小會之名?要談這一段歷史,就要牽涉到一個教友團體在教會體制內的定位問題。

  一個教友團體在教會裏,可以屬於主教團體制下的團體,或者納入善會組織內。今天小會是主教團全國傳教協進會的成員,但是小會創會之初,團體的選擇是安身在聖母會裏頭。在同一文中,偉特這麼描寫:

  「由於他們是聖母會會員,現在基於相同的目標與意願願意聚在一起, …… 而當時的聖母會手冊 …… 提出:「為團員或團外人員之益處,可以成立學術研究、品性陶冶、文化研究等特殊小組」 …… 於是他們當初願意以「神修小組」來稱呼。」

  也就是,小會會員以「神修小組」的身份存在於聖母會裏頭。小會會員既是聖母會員、又是小會會員,這個微妙的關係得以安然無恙地維持,可要歸功於三位和小會有密切關係、而且深知小會創會理想的神父,那即是朱勵德神父、雷煥章神父和鄭聖 ~#Ue0f1 神父。這個景況一直到一九六七年才有所變化。這一年聖母會正式改制改名為基督生活團。當時的基督生活團總輔導鄭聖 ~#Ue0f1 神父在參加過全世界大會之後,到加拿大參觀基督生活團的組織,對於他們的「神修小組」特別留下深刻的印象。基督生活團基本守則如此地定義「神修小組」:

  「 ……可以由一些特別按神操精神,專務更深靈修生活的團員來成立小組, ……成基督生活團世界聯會內有自己規章的一個支系。」

  鄭神父回到台灣後,即向當時的小會會員表達他的意願,希望小會正式成為基督生活團內遵守基本守則、專務依納爵神操的「神修小組」。這當然不是小會會員創會的本意,但是又不好明說,因為如果不屬於基督生活團,勢必要屬於主教團下。當時小會的顧慮我所知道的有兩個:第一,小會所鼓吹的「本地化」,在當時的台灣教會瞭解的人並不多;第二,當時的主教們急需能夠幫他們做事的在俗教友,小會當時的成員都是二三十歲的青年,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充實自己。因此當時的總會主席陳擎霞一直沒有給鄭神父一個明確的回答。

  一九七○年三月小會通過會章,名稱也由「神修小組」變成「神修小會」,全名「中華基督神修小會」,清楚地說明了小會不是基督生活團內的「神修小組」,但是卻又希望能夠繼續「棲身」在基督生活團的架構內。這是小會名稱中「神修」兩個字的來源,它代表的不只是小會創會會員對神修重要性的深刻體認,也反映了小會創會初期的一段歷史。

小會退出校園

  這一年生活團的總輔導由不久前由菲律賓歸國的朱恩榮神父接任。朱神父的個性黑白分明,沒有灰色地帶,他對小會存留在生活團內的態度比鄭神父強硬許多。他的基本態度是:小會如果想繼續存留在生活團之內,那麼就乖乖地做基督生活團的「神修小組」。為期兩年的「談判」就此展開。一九七○年剛好我就任總會主席,當時處境的困難實在是有苦難言。一九七一年暑假我出國唸書,總會主席由黎建球代理。在建球能幹的手中,終於和朱神父達成共識,小會可以繼續留在基督生活團的架構中,代價是小會從此退出校園。

  在小會創會初的前十年,新會員都是從熱心的大學生聖母會會員當中吸收的。那時台灣的聖母會只有大學生和中學生的團體,沒有成人團體,所謂的「垃圾箱」聖母會是一個例外,在全球各國的聖母會和基督生活團中算是一個異數。因為缺少成人的教友團體,熱心的大學生畢業之後,不是加入小會,就是參加服務團。朱恩榮神父有心籌備成人基督生活團,又擔心熱心的生活團團員被小會捷足先登,所以提出了小會退出校園的條件,希望小會不再吸收大學生生活團團員為新會員。我當時以「一個人可以同時是生活團團員和小會會員」為由,向朱神父力爭,但是一直無法說服他。

  這個退出校園的決定,當時不覺得有太大的影響,因為那時的小會會員自己都還是二三十歲的青年。大學生固然充滿了熱情和理想,容易認同遠大的理想,生活圈也比較單純,有時間去思考這些問題,但是他們缺少社會生活經驗,難免有時會有眼高手低、不務實際的缺點。所以把新會員的吸收轉移到畢業後的青年,也是值得一試的事。

  不過這個決定的後果,很快就發生了。因為小會退出了校園,但是成立成人基督生活團的事也無法馬上實現,因此發生了斷層現象。有幾年的時間,一些熱心的大學生畢業後沒有去處,造成了流失的情形。這些人當中有些後來仍然參加了小會,有些就不再屬於任何成人的教友團體。

  幾十年後,再看這個決定,我覺得對於小會的逐漸老化,缺少年輕的新會員不無直接的影響。況且因為退出了校園,小會也逐漸的和現代青年脫節,不再如前的瞭解他們。

  這次回台灣,有幸參加台北分會的奉獻典禮,而且有機會和現在的青年組負責人吳明修有了短短的交談,深覺小會應該把更多的資源和精神放在這批年輕人身上。同時,雖然今天的大學生已經和幾十年前大有區別,仍然希望小會重新思考評估校園牧靈的可行性。

靈修的議題

  雖然許多小會會員都認為小會是個注重靈修的團體,但是因為小會注重靈修的多元性,不願意在團體中強調某一個特別的靈修方法,所以一直沒有一個代表團體的靈修方式。這樣的做法,本來可以在靈修上有「百花齊放」的局面,但是在有些非常深入靈修的會員看來,卻是個會員們在靈修上廣泛而不深入的現象。

  我自己的看法是不一定要整個團體專注於某一個方式的靈修,但是要強調每個會員都有自己的靈修導師,而且認真的定期去拜望他們。這些導師不一定是神父,也可以是修女或是平信徒。在我們的教會中,即使貴如教宗都有他們的導師,而且定期相見。我們的會員不管有多資深,這點謙虛和認知是應該有的。如果一位會員不知道到哪裏找靈修導師,這是小會可以為會員們服務的項目之一,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項。

中華文化的議題

  雖然以華人所能理解、所能接受的方式來向華人傳播基督的福音是小會的主要宗旨,但是在中華文化的議題上,在小會初期就一直無法落實,尤其是學理工的會員們覺得學術性的文化議題和他們不相干。我自己的看法是中華文化和基督信仰的融合有兩個層面,在學術的層面上,學文史哲的小會會員可以努力去耕耘;在生活的層面上,所有的小會會員都可以在日常的信仰生活中,經過反省來提供許多融合的素材,提供給學文史哲的會員做參考。但是我自己也無法進一步提出更具體的辦法。

  或許是這個緣故,慢慢地,小會會員比較不談文化和信仰的議題,而認定自己是個以靈修為主的團體。造成這種現象,也是出之有因。

  教會大環境的變化也間接地影響到小會。瑞雲曾經寫了《小會跟著大會走》的文章來說明梵二大公會議對小會的啟發和影響。可是在梵二之後,經歷了三位教宗(如果不算教宗若望保祿一世),教會明顯地對梵二決議的執行有了保留,甚至開倒車。一直到這位「後梵二」的教宗方濟各,反而開始認真地重新拾起梵二的精神,向現代世界開放。

  在文化和信仰的議題上,教宗方濟各也有新的啟發。對我個人而言,有三點印象特別深刻:

  一、文化是整個社會的生活形態,不只是理論學術研究而已。

  二、文化和信仰的影響是相互的,每個民族的文化和基督的福音精神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每個文化都存有正面的價值和形式,使得福音的傳播、理解和生活更加豐富;而接受福音的團體,天主聖神也會以福音潛移默化的力量,使其文化更加豐富。

  三、對本地化持開放的態度。前教宗本篤十六反對「去希臘化」,認為本地化必須在教會的希臘傳統中進行。現任教宗方濟各卻說:「儘管某一個文化對教會的過去有多麼大的影響和助益,但是信仰的本質是超乎文化的,信仰不能局限在任何一個文化所能理解和表達的範圍之內。」

  為小會向華人傳播基督福音的宗旨,這是一個新的契機,是第二次的機會,如果我們不掌握住,那麼我們真是愧對當年創會的初衷。

  實現小會的宗旨不只對教會在台灣以及華人生活社會的傳揚能夠有所貢獻,也會因著從中華文化和基督信仰的融合,而使得全球的教會在福音的傳播、理解和生活上更加豐富。

  如何把文化和信仰的議題在我們的生活中落實,或是在服務的人生中宣講基督的愛,或是以華人的方式來傳揚基督的生活智慧,這是我願意提出來,和我摯愛的小會會員們共勉的。

 

•  吳偉特

另一個老會員對「營後感」的回應

小會之友協會是一個契機與機會!

  回顧創立已超過五十年的小會,在「會員手冊」中一直對小會個人要求的神修生活方式:「在任何事上都看出天主的聖意,以實現天主眼中最完美的『我』。」是我們最高的理想與目標,為達此一目標,小會會員應設法不斷求進。

  由於生活方式的不同,小會一直期望藉著每個人不同的生活環境,在各自生活崗位上發揮自己所有的能力。以個人的身份與人合作與服務。

  吳伯仁神父在一九八五年大四下學期時開始接觸小會,現已成為小會的一員,也是小會的輔導神父之一;他進入小會時,那時小會已成立了近二十年,在他進入小會二十年後,小會成立四十週年,吳神父在小會「四十週年專刊」心泉 72 期(一九八五年八月)中的一篇文章:「小會宗旨的省思」,他寫道:「進了小會,才真正體會到小會真是臥虎藏龍之所,每位會員都渴望在生活中實現天主的旨意,成全自己,而且培養出與天主合作的態度與人合作。雖然,小會團體在教會內不是那麼的光鮮亮麗,也不像其他團體有那麼高的知名度,但看到小會會員在工作崗位上的投入,無論在教會內或教會外與人的合作,致力於更公義和諧的社會,無可諱言,小會確實仍有其魅力。」

  吳神父指出小會會員的個人表現,可圈可點,由每個人在工作崗位上的投入與服務,可以看出具有小會的精神與態度;但在團體表現方面,則仍然有待發展與進步的空間,仍需繼續努力。

  現在,時候似乎到了,「天主教中華基督神修小會之友人文與關懷與社會服務促進協會」(簡稱小會之友協會)的成立,正是一個契機與機會!就看我們如何動員現有的力量。

小會退出基督生活團的始末

  一九七○年朱恩榮神父接掌基督生活團中心主任,第二年暑假建德出國唸書,總會主席由黎建球代理,並和朱神父達成共識,小會可以繼續留在基督生活團的架構中。這是因為小會原就是由「聖母會」與「基督生活團」演變而來,按當時的聖母會手冊,以及後來的基督生活團基本守則中都特別指出:「為團員或團外人員的益處,可以成立學術研究、品性陶冶、文化研究等特殊小組」(二十六條),所以當初成立小會的最初五位聖母會會員,就先以「神修小組」來稱呼這個小組名稱,後來人數漸多,也有了自己的組織章程,才改名為「天主教中華基督神修小會」。

  據我的了解,當時朱神父發現所有在聖母會(一九七○年三月改名為基督生活團)可以動用的人力與資源,幾乎全是小會的人,而小會的組成,又全是各個基督生活團的重要人馬;而這批會員絕大部份都已畢業,或在研究所,或正在工作,於是就形成了實際幫助與支持服務中心與基督生活團的主幹,當時每年最主要的活動,諸如年會、冬夏令營、信仰生活月等,幾乎都由小會會員策劃與服務;有的成為服務員或演講人,有的負責基督生活團刊物「朋友間」編輯工作,更有人成為服務中心主任的秘書, ……。

  當時朱神父急於成立大專畢業生的成人基督生活團,於是向小會借調人馬,成立成人基督生活團(當時曾有三位會員成為三個成人基督生活團的主席,並有多位小會會員同時是小會與成人基督生活團的成員,也有的小會會員當時就暫時不參加小會,而只參加成人基督生活團),並講好等成人基督生活團穩定後,可重回到小會,或者就留在成人基督生活團內。

  後來,基督生活團成立了全國聯會,而全國聯會的主席也由四位小會會員(黑幼龍、黎建球、褚海蘭、李鐵民)分別擔任了四任,每任二年;而三年一次的全球普世大會台灣代表,也是由小會會員擔任代表,前後三任。

  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五年的十年間,朱神父去美國探訪留學的基督生活團團員前後共計八次,在各地成立台灣留學生教友組織與查經班,而這些教友組織與查經班的負責人或聯絡人,也大部份都是小會的會員。

  可以說,在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三年的這十二年當中,是小會、小會會員與基督生活團相處得最融洽的階段,也是朱神父最需要小會的時候,我自己一直是以小會代表的身分參加基督生活團全國聯會區聯會的開會;直到現在,朱恩榮神父談起這段往事時,仍然記得這點點滴滴,對小會感謝不已,而小會的許多老會員,也一直是朱神父的好朋友。

  一九八三年,這現象開始有了變化,基督生活團服務中心主任換成了穆宏志神父,那時,基督生活團全球普世大會年度口號,要求「全世界的基督生活團為一個基督生活團」,它要求建立一個世界性團體為服務同一個世界,並要求生活團被召叫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團體」。

  於是,穆宏志神父要求小會表明:「小會到底是一個什麼團體?是不是一個基督生活團?」

  一九八三年四月刊登在「心泉」第 31 期的:「小會、基督生活團與小會的理想」( 15 ~ 37 頁)文章中,我在說明小會與基督生活團的關係與淵源前,先用了兩句話:「小會不是一個基督生活團,但小會屬於基督生活團。」算是對穆宏志神父與基督生活團的答覆,並在那年的暑假,基督生活團全國聯會大會後,正式宣告退出了基督生活團全國聯會。

教友傳教協進會

  小會在退出基督生活團後的那段時期,也正是「全國教友傳教協進會」章程與組織完成的時候,為了找到一個棲身之地,又剛好符合「全國教友傳教協進會」章程中達到「全國性教友組織」的要求,因小會在台北、台中與高雄都有分會,於是,小會就成為了「全國教友傳教協進會」的一個成員,並成為台灣主教團下註冊的教友團體,也成為全國傳教協進會的理事;按當時的慣例,傳教協進會的理事,通常都是由該教友團體的負責人或主席擔任,那時我剛好是小會的總主席,於是就順理成章的成為台北教區教友傳教協進會的理事,同時被選為傳協會的副主席。

結 語

  小會這一路走來,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無心插柳柳成蔭」之感!沒有天主聖神的帶領,是不會有這樣的結果!如今,小會想要以團體的名義,對外服務與工作。同樣的,沒有天主聖神的帶領,是不會成功的。

  小會近五十年來,會員個人無論在小會內,或對堂區、教會或社會的服務與工作,都做得有聲有色!一直以來,小會會員個人的對外服務與工作,在教會與社會中從未缺席過,小會缺的應是「以團體的名義,對外的服務與工作」,但到底要如何做?確實是一件不簡單的分辨。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我們常需做抉擇,一旦在下決定後,我通常都會用一個座右銘,來勉勵與激勵自己。謹以下列的一個禱詞來彼此共勉,這個禱詞與座右銘的原文是:

God! Grant m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chang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若用中文來表示,可說:

  上主啊!請賜我一顆『平靜祥和的心』 , 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事!

  請賜我『勇氣』 , 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

  請賜我『智慧』 , 去『分辨』這兩者的不同與差異!

  今後,大家在討論與分辨時,就看我們大家的智慧與天主聖神的帶領了。

 

•  小華回應

  建德用了不少心血寫下這篇營後感。讀了三遍才明白他要傳達的主題。千山萬水走遍,信仰是我無悔感恩的砥柱。以下是我的回應:

1 近年靈修團體崛起,小會有必要在介紹自己時有明確的界定 。譬如,我說譬如,像「在天主教會內服務社會」,在中國文化內向華人宣揚福音,要求會員度深度靈修生活的團體。

2 在全球化的浪尖上 ,文化之間的差異縮小,文化間的共同點( common ground )在擴張,我們的方法和三十年前的方法就會很不一樣。

3 經過三十年的長途跋涉,如果靈修已然紮根,那麼會員今天是不是勇於擔當,有深沉的使命感?是一個有爆發力,行動精確,開會準時,並且都事先經過思考準備的成熟團體?退休的會員對待小會的事,可達到你上班時的專業水準?這些都不是難以做到的超標水準,只是要求每位會員稍微注意而已。

4 如果答案是正面的,人們喜愛接近我們的會員。小會開會時大家急切想聽言之有物 ,有備而來的會員意見。那麼宣揚我們所信仰的,是水到渠成的事。

5 資深會員自覺腦力體力的衰退,難免心中著急,或許有時對小會產生失望之心。人情之常,彼此以超越互勉代禱。

103年終身奉獻會員宜蘭頭城之旅。站立者左起吳偉特.建德.羅文森.簡銓堯

 

103年北美共融營園地幽靜的一角,也是會員休憩的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