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不抱怨的世界》( A Complaint Free World )
作者:鮑溫( Will Bowen )著,陳敬旻譯
出版社:臺北市:時報文化, 2013
有一則童話故事,說到烏鴉向喜鵲抱怨,說這世界對牠太不公平了,因為牠到哪兒都遭人嫌棄,不像喜鵲那樣處處受歡迎。喜鵲便規勸牠:「這是因為你飛到哪兒都吐露哀音呀,如果你能不要這樣哀怨,多發出帶給人快樂的聲音,飛到哪兒都會很受歡迎的。」
《不抱怨的世界》一書提出令我驚訝的數據:「人平均一天抱怨大約十五至三十次。」的確,人在生活中,屢屢陷入怨天尤人的漩渦中,無法自拔。比如:妻子抱怨丈夫、父母責怪孩子、學生批評老師、上司怪罪屬下等等。看來「烏鴉嘴」比比皆是,自然喜樂有如毛麟角。不免驚覺抱怨的負面能量實在不容輕忽。
《不抱怨的世界》,是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市基督教會聯盟主任牧師在二○○六教會中發起的運動,目的是要清除教會裏抱怨、批評、和閒言閒語的惡習,透過紫手環提醒每個人,結果成效卓著!如今已有八十國家六百 萬人響應:「不抱怨、不批評、不講閒話!」
耶穌會為了讓員工有個積極進取的工作環境,人手一冊《不抱怨的世界》,確實為我個人締造了立竿見影的果效。
兩種察覺
1. 喚醒覺察力
書中有段對抱怨相當傳神的描述:「抱怨好像口臭,當它從別人的口裏吐露時,我們就會注意到,但從自己的口中發出時,我們卻充耳不聞!」
四旬期的一個週末,原定下班後搭便車前往聖心女中參與團體避靜。不料,學校臨時通知有訪客,囑咐我導覽圖書館。
恰巧李太太來收拾垃圾,她聊起耶穌會贈送的這本書,還說:「我看妳不會抱怨。」我不置可否地笑笑。未料不一會兒工夫就見真章了。
訪客首先見神長,時間一分一秒地逼近五時三十分,仍不見影。我開始坐立難安,心裏正要犯嘀咕,幸虧李太太的話言猶在耳,便警惕自己免陷誘惑。一夥人終於姍姍來遲,原來賓主相談甚歡,欲罷不能。負責人看看正是用餐時間,參觀便作罷。
我匆忙驅車到了關渡捷運站。奇怪!左等右等就是不見計程車,原來前方車禍,交通癱瘓。真是禍不單行!一番折騰後,終與幾位相遇的會員擠上計程車。有人開口說話,而我銘記若無法傳達創造性能量的言論,那麼「沈默是金」,誠如《箴言》所言:「愚人不發言,亦可充作智者;若謹口慎言,亦可視為哲人。」(箴十七 28 )體驗到「有意識」的能量的確不可小覷;而且察覺自己抱怨的次數定比自以是的還要多得多。
2. 釐清抱怨與陳述事實的區別
前些日子和一位老朋友相約,眼見約定時間已迫在眉捷,隨即電話告知會稍晚到。想不到我這慢郎中加以路過熙熙攘攘的市場,耽擱了許久。友人一見面,劈頭就說:「遲到這麼久,我今晚不跟妳吃飯了,要回家跟家人聚餐。」我自知理虧,不敢辯稱。接下來兩個鐘頭的交談,宛如一輛久未加油的腳踏車鏈,乾乾澀澀的,踩起來咭吱咯吱,勉為其難。
我雖未反唇相譏,卻有粉飾太平之虞,想想老朋友不可等閒視之。此時,發現書中有個亮點:「抱怨把焦點放在問題,而非解決方案。陳述事實是解決問題。」而兩者的區別端視意圖及話語背後的能量。
我若有所悟,遂靜下心來祈禱,祈求聖神的指引,願我口中所說的言語具建設性。然後撥電話,我說:「妳還好嗎?上回真不好意思,我遲到了,害妳那麼生氣,真對不起。」她說:「其實,那天我跟人約,提早結束,因此妳來電時我已散步好一陣子了;況且妳遲到,就等更久了。我沒那麼生氣啦!」我說:「妳沒那麼生氣?那為何說好一起晚餐,突然變卦回家聚餐?」她說:「我難得回來,家人一直打電話問何時回到家,因此想想還是回去跟他們聚餐好了。」我說:「不過,因為妳怪我遲到那麼久,接著就說今晚不跟妳吃飯了,難免讓我產生聯想。」她說:「不是這樣啦!」誠然,陳述事實而不膠著在問題上,較能達到善意溝通的可能性。
要臻於不抱怨的世界,竊以為至少有兩種態度是可以落實的。
兩種態度
1. 感恩
保祿說:「事事感謝。」(得前五 18 )無可諱言,凡事謝恩乃是解決抱怨的關鍵。有一句話說得一級棒:你可以在兩種心態中擇一:或是為玫瑰叢中有刺而抱怨,或是為在帶刺的樹叢中有玫瑰而欣喜。同一件事情,這兩種心態卻有天壤之別。前者是抱怨,後者是感謝。
以我個人為例:我四個月大就被領養,根深蒂固地認為自己是被「棄」的,導致在人群中,莫名其妙地認為自己無足輕重,為此吃足了苦頭。我走頭無路,只得將這心結放在祈禱中,苦苦哀求天主治癒我。終於有天,在一個讀經團體聚會結束後,竟然不可思議地轉念「天主早就愛了我」:我原生家庭的姐姐們都沒有機會受教育,而且是民間信仰的家庭;然而天主為我安排一個會愛我,給我受教育的家庭,重要的是賜我寶貴的信仰。當我意識到這點時,我哭著向天主說對不起,原來「我擁有的人生多麼美好,但願我能早一點明白。」(柯塞特)這個癥結點解開了,自此生命整合起來,深刻體認天主無條件的愛。
其實,我們所抱怨的配偶、父子、師生、朋友等等均與我們攸戚相關,若我們將這份關係視為天主的恩賜,好好珍惜,並聚焦在好事上,獻上感恩,生命將是一份祝福。
2. 改變自己
「要如何才能讓我的朋友、情人、配偶、同事、主管、部屬不再抱怨呢?」書中斬釘截鐵地說:「你不能!」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並且以身作則!
有一則發人深省的故事:
有對牧師夫婦有個令他們煩惱的兒子。這兒子離家出走已三、四年了。牧師於是找了一位基督徒諮商師,傾訴心中的苦楚。這名諮商師看著他說:「你已經詛咒兒子多久了?」
牧師很訝異地說:「你這話是什麼意思?」諮商師回答說:「所謂詛咒的意思就是,說另一個人的不是。剛才你都在說你兒子的不是。你這樣詛咒他多久了?」這位牧師低著頭說:「是的,他一出生我就詛咒他到現在。」諮商師說:「結果是無效的,對吧?」牧師回答:「是的。」
於是諮商師說:「我要挑戰你和你的妻子,在接下來的兩個月,當你們想到這兒子時,要祝福他,而不是他的不好。我要你們禱告,求上帝賜福給他。」牧師和太太同意,他們每天都持續這樣做。
大約過了十天,兒子來電說:「爸爸,我真的不確定為何打電話,我只想告訴你過去一週一直想到你們。」父親說:「兒子啊!我真高興你來電。」他們聊了幾分鐘,然後父親問週六要不要一起吃午餐?兒子欣然答應。
週末午餐時,兒子穿著很破舊的衣服,留著一頭又亂又長的頭髮。父親以接納的態度在心裏祝福他。他問兒子問題後就傾聽。兒子說到對的地方,他也予以肯定。午餐約會快結束時,兒子望著父親說:「爸爸!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不過我很享受和你在一起。」父親回應說:「兒子,我也是啊!」兒子說:「嗯!爸爸,我想今晚在家裏過夜好嗎?就今晚而已,我想看看媽媽和家人,還有我那張舊舊的床。」父親說:「當然可以啊!」
那一整天,父親心裏驚覺當他停止詛咒兒子,而以祝福代替時,情況就驟變。當晚兒子躺在床上,父親對兒子說:「孩子,過去這麼多年來我對你很不好,你願意原諒我嗎?」兒子說:「爸爸,我當然原諒您啊!」然後他就抱著父親,他們的關係從此開始和好。然而,這修和的關係始自何時?是從這對父母開始為兒子祝福的時候。
結語
話語是有生命力的「死亡和生命,全在乎唇舌;放縱唇舌的,必自食其果。」(箴十八 21 )因此,「一切壞話都不可出於你們的口;但看事情的需要,說造就人的話,叫聽眾獲得益處。」(弗四 29 )瑪竇福音也說:「因為心裏充滿什麼,口裏就說什麼。善人從善庫裏,取出善來;惡人從惡庫裏,取出惡來。」(瑪十二 34 )吾輩豈能不戒慎恐懼呢?
讓我們「為愛啟程」,學習改變自我、常常祈禱、事事感謝,如此「不抱怨」便指日可待,心裏自會滿溢喜樂。職是之故,「不抱怨的人一定是最快樂的人,沒有抱怨的世界一定最令人嚮往」(黑幼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