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第47期 47

芥子47期 - 第六章:《生命之慶》失敗 (Anthony T. Padovano著 孫長安譯)

第六章:《生命之慶》失敗

 

Anthony T. Padovano著

孫長安譯

 

 

我們已經探究了這本書所安排的前五個正向,積極的主題。每個人都有來自天主的召喚,有創造力,能靜心默觀,能夠付出生命和能夠愛,是個天主的聖事,是一體教會的肢體。

然而,有些人認為生活總令人沮喪,其原因甚難盡書。這種態度也不全是因為生活裏障礙和不幸的結果。有些人似乎無所不有,事事皆順,但生活鬱悶;有些人似乎生來就沒好命,生不逢時,卻不感難過。

有些事情的發生讓人不易理解,難以對應,有時人或會遭逢莫名的,沒來由的不幸,人或會態度消極,自我否定,選擇自我傷害。在生活裡,我們有時訝然於自己的慷慨和予人的寬容,有時又吃驚於自己的刻薄小氣和記恨。每個人心裏都沉澱了不少事情,每想到就覺羞愧,覺得不配,覺得待人處事少了公道。每個人都有些盼予人知的,一些刻意掩蓋不願告人的生平記事或故事。

美德或善行的顯著後果就是它能帶給人不斷的喜悅,即使這是要以我們的利益和機會做為代價。在生命中片刻的崇高言行可以光照我們以及他人的生命。子女或朋友,父母或配偶都會不忘稱道我們的大方與勇氣。

另一方面,我們生命中的不光彩和卑鄙便成為心裡的陰霾,並波及他人的生命。家人和同夥因此覺得恥辱而不得開懷。為此我們或是拿出藉口,或就承受指責。所有一切都使人不自在,便要設法將壞事掩蓋,要解說開釋它,或用其他的善行來扯平它。若人能記此教訓便會希望他人要以此為誡,勿重蹈覆轍。這樣無止盡的憾事,在我們每個人生命裡或多或少總是有的。

                                   **************************
面對失敗,我們切勿淪入以下兩個不當的方式做對應。其一就是安於失敗的現狀,自暴自棄,例如,或差勁的妥協,或是宣稱失敗是無可選擇的發怒,人們不應責怪而應當接受我們。

其二就是對引起失敗的因果故步自封,依戀不捨,不放手。即使別人不原諒,我們也選擇要原諒自己。反正,人生就是一個漫長又錯綜複雜的旅程;人不可能把事做的樣樣都對。做人要過生活,過日子,而經歷失敗就是所須要付出的代價。

教會在對應方面有健全的的傳統,要守的常規。教會要求人對失敗不要自棄地安於狀況,也不自封地依戀它。教會要我們即使得到赦免,也要謹記罪過。改正應該有期,即使成績不總是如願。赦免要求我們要指明並告訴所犯的罪,即使我們確知天主會寬恕任何人的過犯,我們也不應該與罪過再糾纏不清。

節日和慶典在教會的團體生活裏,是非常受到重視和鼓勵的。可以這麼說,在充滿喜悅的笑靨,歡愉的環境裡,罪念是難以存活的。罪讓人覺得糟糕卻又執迷,空間狹窄又感壓抑,少了愛也無生趣,有些頑強和不易解脫。幽默的喜氣可打消環境裡罪氣氛的滋長,以光照明生活裏的陰暗。耶穌指出壞事是最適在黑暗中進行。

翻譯之參考:
20. 的確,凡作惡的,都憎惡光明,也不來就光明,怕自己的行為彰顯出來;(若望福音3:20)


所以,儘管有時失敗是難以避免的,我們仍要慶祝。我們不是慶祝失敗本身,而是慶幸我們知道人的脆弱及不完美,但無論失敗是多麼罪惡,失敗不能將人摧毀。

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卻是要更加慶祝失敗,因為這次所發生的失敗沒有以前大,或是來的比預期的小,但要緊的是我們能有失敗作為學習。失敗,挫折告訴我們人是要彼此相助的,要仰靠天主。失敗為人們開敞了憐憫與同情的通路。如果我們一路走來未受顛簸之苦,我們便當同情,陪伴其他受苦的人。若我們在路上傷痕累累,在服事別人的時候,更具同理之心使陪伴愈顯效果。

                                     **************************
聖奧斯定提醒說,人在生活中會有 “有福的罪過”的經驗。聖保祿也現身說法地指出,罪過使人能更加領受天主的恩典。

因禍得福的事是有的,它會出乎意料地引發愛和帶來治癒之恩與平安。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安於罪過變得麻木。究竟,罪過的本質是令人痛苦和折磨。傷害他人時,使我們自己也同時受傷。罪過可將人傷害到無法復原的地步。但是罪過常常使我們有機會看到生命奇妙的復原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人必須首先肯定自我,即肯定生命本身,如此即在身心受到侵凌時,也能做光做鹽。耶穌,在祂受釘苦架時,即如是。

若擇惡的行徑卻能換來愛與寬恕結果,這更足以使人體驗出人類心靈的崇高和精神的大度。

這裡要指出,愛得以完滿是在它能夠接受失敗,且能包容失敗。對自己的愛要覺得足夠,也是需要我們對自己的缺憾能夠接納,這不是要我們滿意,而是要我們能夠不受失敗控制而學會放下放心。罪惡永遠無法控制我們,除非我們自己選擇它。

我們對他人的愛也總是給的不夠,直到他們在重要事上失敗跌倒時,而我們仍然肯定「他」的價值超過他所造成的損害。如此,我們才算得上是被來自十字架的愛,愛了。

愛是脆弱的,不穩定的,膚淺表相的,也許也是單向自私的,直到愛將自己揭示出來,愛的力量強過罪惡,勝過罪惡,比一切反對阻抗它的力量都更強大。如此,我們才算得上被來自復活日清晨的愛,愛了。

愛得以成為完整,當一人對另一人說:
你傷了我,讓我失望。
你給我的傷害言語難訴。
但,我全心全意地原諒你,
因為我相信你也會將我醫治,
而我不願失去對你的信任。
其實,我也不是無可指責。
我們需要原諒對方。

                                      **************************
轉型是生物的物質和精神生命的顯著特點之一。在生物體方面,食物經轉化成為生物體的身體和物質。食物經過消化的過程已非原形,卻不減食物之價值,即使我們知道它是如何發生仍會覺得驚訝。

在精神上,經驗可經過轉化機制成為以前沒有而現在有的體驗。在這個意義上,對罪惡(evil)的警覺可促動我們的精神生活,甚至加強我們的團體意識。

人從罪惡本身不會產生什麼創意。這是指罪惡是什麼,也就只是什麼,罪惡幾乎沒有變化或多樣性。罪惡是一種受制約的囚禁經歷;處在限制和監禁的狀態下甚難具創意,也少有選擇的自由。

翻譯之參考:
evil:缺失;缺陷;罪惡;邪惡;壞事:指某人、事、物應有而未有的優點,譬如瞎眼乃物質缺陷,而欺侮人乃倫理缺陷。
___《天主教英漢袖珍辭典》主徒會恒毅月刊社

一個人可能因為自己選擇的罪,或者受到他人加害,使他受到罪惡的傷害。但是人在遭逢惡果時,可以在精神生活有所成長,即是將經驗做轉變,使其最終結果對生命是增益而不是損失。更加的謙卑,更多的同情,對天主和他人更大的信賴,對自己的本心性和罪惡的力量的洞悉見解等,可以用以彌補或是化解惡念,罪行。以善和愛的力量去回應別人加諸我們的惡意,我們這樣做也許無法擊敗。消滅惡行,但能居於上風。這事實即是對他人體現出罪惡的有限和寬恕的無限性質。

人在生活中失敗的經驗不會少,所以對付失敗的方式可有許多;而克服失敗的創意更是取用不竭的。

                                    **************************
任何對抗罪惡的好辦法,世人都會予以讚揚。新聞媒體業者知道人對罪惡恐怖,便以此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因為除非有人希望讀到這樣的細節描述,媒體才會將犯罪和悲劇報導這般引人注目。當將這些事做出了詳細報導,人在閱讀或傾聽了一段時間後,很快就失去了興趣,在一年後要再將這事回記也是困難。

然而,在人類曾經的負面經驗裡常伴隨有英雄情操和美德含意的故事,人們對帶有救贖性質的事情多是記憶如新,難以忘懷。

在面對罪惡時,英雄情操令人印象深刻,留給人難以磨滅的記憶。消防員冒著生命危險在災中救難,無分相識與否,有無過結或偏見。在危機來臨時,英雄面對的是人類同有的人性和在赴湯蹈火,捨身就義時的恐懼

在人類所有經驗中,雖然帶給人最大痛苦的是戰爭,但在戰時捨身為友,為無辜者,有時甚至為敵人所綻放的人性很是令人印象深刻。

還有其他危難時見人性揚善的實例。在挨餓時人將食物留下給子女,也有歷史記錄指出將食物給受餓的陌生人。人溺如己溺的例子中,不少人選擇自己浸浮在大海裡而讓位救生艇給旁人。在日常生活裡常見很多令人稱讚的善行,對補償的婉拒,或對公開表揚的謙虛。

然而不幸的是,在人類歷史裡人性的諸多惡表卻是歷歷可見:挫敗和犯罪,災難和罪過,剝削和操縱,事故和酷行,輕率和不負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對這種惡行之發生卻很容易理解,諸如,利益衝突和嫉妒,復仇和無能,憤怒和虛榮。

翻譯之參考:
sins, capital:七罪宗;罪源:各種罪惡的源頭,可歸納為七項,即驕傲 pride、慳吝
covetousness/avarice、迷色 lust、貪饕 gluttony、嫉妒 envy、忿怒 anger、懶惰 sloth。又稱七死罪 deadly sins, seven。
___《天主教英漢袖珍辭典》主徒會恒毅月刊社

人會以惡還惡,以眼還眼是不争的,理所當然的,反而,天災人禍時的自我奉獻,以憐憫做回應,以德報怨,塵土承受屈辱卻以鮮花來回報的,才令人驚訝。

也許,基督徒能比其他人更能明白這樣的回應。耶穌對人們說了很多這樣的故事,諸如,善心的撒瑪利亞人,他的愛和同情心溶化了冷酷與冷漠。在聽這故事時,我們的注意力不在強盜或冷漠的宗教人士,而在這個和善溫良的人,他將受傷的陌生人,視為近人給予救治又照顧,他彰顯人性的善良,減除罪惡的傷害。

此比喻因耶穌而顯得更具寓意,特別是祂自己遭受了掠奪,毆打,謬判,身受十字架釘刑。他也被剝扯了衣物,在架上等候死亡的來臨。他在架上不僅是受害者,同時也是善心的撒瑪利亞人,雖然受到人們的摒棄,但他拒絕因此懷恨或嫌棄迫害他的人們。

在聽耶穌的故事時,我們對執刑的是誰,或者作證指控的是誰,或者判決死刑的是誰,興趣都不大。然而,世人都為受刑人的品格和身份而愣神無語。

如果耶穌會為所受的折磨含忿而逝,人們都能理解。然而,對所有身受的橫逆,耶穌的反應卻是很不一樣的,却是忘我的,慈悲和寬恕的。這反應是如此地充滿著人類尊嚴和愛,明白表露了天主的同情心和憐憫,將人們全然吸引。因為祂偉大的愛行,無數人因此願將生命看為美好,生命誠可貴。

                                    **************************
人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有過負面和不幸的經歷。人類歷史表明這種經歷多比我們能意識的為短暫。人類的記憶大多是裝滿了稀奇的,特別是善因善果的善行故事。這些故事的潛移默化使聽到的人們想要去做同樣的事。

對失敗和犯罪的事故,人們多不願重覆,但想要改變他們。聽到失而復得,仁心善行,愛心,慷慨的故事,總令人心生敬佩,希望自己也會有這樣的故事,故事引發示範之效尤帶領人們去模仿同樣的行為。

有時,我們或有份也成為人們相傳的故事中的人物,這故事可能促使人們能夠將自己的生活過得有尊嚴和勇氣,有希望。我們亦能引發他人用行動來彌補過失,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似乎使我們自己生活中所有的過失,失敗,失落,挫折,抱憾,內疚,羞愧,或什麼更深的但未得察覺的無奈,也能有所彌補。

悲劇下的善行
善心的撒瑪利亞人故事,人人熟悉。故事說,一人遭遇強盜的打劫受傷躺在路上。在猶太教制中位居不同職務的司祭和肋未人,他們分別從路上經過,但都未予伸手援助。被打的人,最可能就是一個猶太人,但停下來幫助他的人是一個撒瑪利亞人。在當時,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是互相仇視的。

這故事有兩個值得強調之處。

其一是撒瑪利亞人仁心善行發揮的程度。在當時停留在空蕩的路上是危險的,危及生命的。這條去耶里哥的地段時有強盜的罪行。撒瑪利亞人冒著生命危險,拿出時間,幫助不相識的陌生人。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來照顧人,在他的傷處注上油與酒,包紮好了,又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把他帶到客店裡,小心照料他。取出銀錢交給店主,看護他,留宿他,直到他康復。況且,這撒瑪利亞人應當是有自己的重要事務要去做的。在當時人們不會為不要緊的瑣碎事出門旅行的。

其二是我們可推想傷癒康復的猶太人就此事的反應。他一定是感到驚訝,因為是一個陌生人,特別是個撒瑪利亞人,救助了他,將他帶到客店。他將因此再難憎恨撒馬利亞人,或以仇恨教導他的子女。因此,他不僅是身體上康復,精神上更得治癒。

假如沒有發生這次的罪行,這猶太男子可能終生都不改對撒瑪利亞人的敵意,並叫別人也這樣做。沒有人願意忽視悲劇,發生悲劇比較沒有悲劇時,更能為世界促成許多的善意,善行。罪惡在那裡越多,恩寵在那裡也越格外豐富 (羅五20)。

Print Friendly and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