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鄭至麗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愛蓮說〉
北宋理学家周敦頤(1017-1073年)
七月三日在費城舉行的北美神修小會分會共融營圓滿結束,與弟弟至剛相偕去華府附近的Kenilworth Park and Aquatic Garden 賞荷花。池中荷花盛開。
曾慶導神父寫的〈認識我們信仰中的天主〉提醒我們面臨的危機是:「教會俗化(神聖感的失落,聖召危機,傳教事業停滯等等)」。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信仰的失落」。我們應該如何珍惜我們的信仰,不要「淡化、矮化」我們的信仰。
這期《芥子》有胡國楨神父及許建德的兩篇文章追憶張春申神父的生平及他對中華神學的貢獻。
胡國楨神父說:「1965年底,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圓滿結束後,聖博敏神學院立即決定遷回祖國臺灣。他們的初衷及目標就是:建立「以中文教神學、以中文寫神學」 的典範。「也是發展中華神學、建立中華地方教會極重要的奠基工程」,張春申神父對中華神學貢獻巨大無比。
許建德寫的〈智慧基督論救贖意義的探討•以〈天主經〉為例〉。張春申神父一生倡導神學中國化。不只在理論方面下工夫,在實踐上也不餘遺力。倡導以智慧導師的觀點來向華人宣講耶穌基督,並且出版了專書 。此文繼續這方面的探討,「試從耶穌在〈天主經〉裡的教導出發,以智慧基督論的角度來闡釋耶穌的救贖工程,及它在教友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所說,智慧型宗教傳統即表現在東方人的尊師重道上;東方人尊敬他們的智慧導師,並向他們學習。對東方人而言,智慧導師的耶穌基督,是一個自然的信仰切入點。」
在吳偉特的文章:〈我們信仰的基礎是什麼?〉內,他說:「如果主耶穌問我們:『吾道一以貫之?』應該如何引用福音中的話來回應主耶穌呢?我的回答就是:【愛天主,愛近人】」。寫了近十九頁(約二萬四千多字),可以濃縮成就這六個字!
耿慶文寫了兩篇文章,第一篇是:〈時代訊號之一:互聯網與社交媒體引發人類思想的再啟蒙〉 他再次替我們這一時代把脈,提供犀利的前瞻景象。他的第二篇文章是〈人類性傾向與當代天主教信仰 •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說:我是誰?憑什麼判斷?〉,他的文章給我們的建議是:「上天賜給了我們一個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美麗生態環境。慢慢走,欣賞呀!」
六月三十日到七月三日前後四天北美神修小會分會共融營在費城St. Franciscan Spiritual Center舉行。本期《芥子》描繪記載這兩年一次的聚會的文章包括:總主席褚世傑的家書:〈向下位移,走向群眾〉;下一任北美分蕙主席吳懷瑜的〈致北美神修小會會員的家書〉;周文漣的〈寫於2016年共融營之後〉。共融營初獻會員奉獻詞 (陳懷台、王世彬、王利華);共融營複獻會員奉獻詞 (李小勃、吳承旨、曾梅娟);任瑞麟寫的〈你我的塔冷通(七月一日共融營)〉;陳著釧寫的〈零距離的伴侶〉(七月二日共融營);曾安菲寫的〈七月三日共融營〉。
郭子文寫的〈時代訊號•小會大會〉以跑路鳥為名,用沙漠裏的植物,包括名叫 Ocotillo(酷似帶刺柳條的植物)來描繪我們應該朝著能夠分辨時代訊號的教會前進。
我的〈《芥子》溯源〉特別指出: 從1997年到兩年前,呵護著《芥子》成長的有: 萬致華、許建德、徐琪、姜淑芳、萬致弟、丁文、曹理帆、周文漣、陳著釧、褚海蘭、楊思莊、曾梅娟、杜曉雲、龐稚珊、趙和璧、何淼涓等會員。他們負責邀稿,編輯,打字,校對。
杜曉雲經由聯美印刷承辦印刷,並負責付郵寄出為止。
《芥子》的封面是由譚愛梅,萬致弟及葉荃先後設計的。
福傳亮點:
李淑媛的〈青年福傳工作 -- SHU-CAFÉ (Seton Hall University)〉報導的是:「我們的學生群也由單一的學校擴大到目前已經有三個學校的學生加入我們的團體。」她認為:「這個小小的果實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我們希望藉著這樣一顆小種子的啟發,能把種子撒播的更遠更寬,讓我們的服侍工作能由一個學校擴展到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區域,讓這些小種子能夠發芽、開花、結果,能把天主的愛與福音傳播給更多的人群。」
貝慈神父在費城 華埠聖恩天主堂 和學校工作了廿五年,從他這篇文章可以看出他已經和我們華人認同。唐汝梅很信、達、雅的翻譯了貝慈神父的:〈費城華人天主教福傳 〉。貝慈神父的另外一篇:〈信仰年 - 真福八端〉是由吳曉雲翻譯。
李小勃寫的〈紐約福傳的一些特殊情況〉,曹理帆彙整的〈若 望 福 音〉 及孫長安譯的Anthony T. Padovano著的〈第五章:生命之慶〉及〈第六章:失敗〉代表東岸及西岸的福傳亮點。李小勃在她的文章裏提到「陪伴」在福傳工作內的重要性。
左圖: 唐汝梅,徐丹,陸蔚虹
右圖: 任瑞麟,李小勃,龐稚珊,韩甲蕙(左後)
左圖: 張明,郭瑞蘭
中圖: 周文漣,高方寧,許建德
右圖: 張明,吳懷瑜,陳著钏,锺安娜, 曾茵娜
曾慶導神父,周文漣,褚世傑,張帆人,戴台馨,張瑞雲
為本期《芥子》,張海潮寫 〈我告解的經驗 〉,張海潮是一位數學家,出版的書包括:《 說數》;《數學放大鏡》;《狹義相對論的意義》;《千古之謎》。我寫的詩:〈Inside the Basilica del Voto Nacional, Quito, Ecuador〉是在厄瓜多爾首府基多的大聖堂,看到一位身體只有上半身的人排隊辦告解,感動而寫。
在李松影的〈不一樣的朝聖之旅 〉文章中,提到墨西哥的瓜達露貝聖母是美洲的教會主保。1531年12月9日聖母顯現給印第安農民璜狄耶哥,要求建一座聖堂,以撫慰生活艱苦的居民。她說:「瓜達露貝聖母純樸沈靜,是我最喜愛的聖母像。」瓜達露貝聖母的純樸沈靜,竟然讓我聯想起在亞馬遜河支流岸邊小鎮的一位放學的克丘亞族 (Quechua) 小女孩,這小女孩也被我寫在我的詩裏。
從吳懷瑜的〈意大利的朝聖之旅〉及陳著釧的〈人生勝利組〉可以看出冥冥中,我們似乎都想要踏入過去,就像走在厄瑪烏路上的兩位門徒,與耶穌同行,聼他暢談,同進晚餐,與他掰餅。
戎利娜修女的文章:「「愛到永遠」• 聖地之旅 (寫在誓發永願十一年之際) 」很生動的談到:「「為此,看,我要誘導她,領她到曠野和她談心」(歐瑟亞二16)。曠野因此蒙上了一層浪漫神秘的色彩。」戎修女特別提到: 「曠野裏基本沒有樹木,要找到陰涼就要找石頭了。好在曠野中石頭並不難尋,我找了一塊坐在陰涼處。我好像平生第一次在石頭下覓清涼,驀然了悟聖經中對上主是磐石的暗喻。上主這磐石不僅堅實可靠,而且清涼如水。」
張帆人及戴臺馨創辦「口述歷史」的事工。古偉瀛說:「口述歷史是以訪談(interview)的方式蒐集口傳記憶,也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個人觀點。在中國很早就有口述歷史了。例如:最早為孔孟之四書、史記及玄奘之《大唐西域記》等」。王仲孚的口述歷史之要素講到操作細節,實際講到訪問張學良的當場經過。
郭子文寫〈紅巖 大漠 蒼茫行(一)• 緩緩開啟記憶之窗,靜觀土巴生活素描 〉-- 你可以靜坐在前,默觀吧!
讀著何笙笙的〈健康快樂之寶 – 鹽〉,仿佛聽到方濟各教宗在德蕾莎修女封聖彌撒講道的時候說:「慈悲就是聖德蕾莎修女的鹽;慈悲就是聖德蕾莎修女的光」。郭立言的〈蘿蔔絲餅〉食譜中最重要作料是他 沒寫在紙面上的他的「愛心」!
當然我們總是可以來到我們的「詩情畫意」欄,與郭瑞蘭的〈翠影共歲寒 - 談小會內的友誼〉;徐琪的〈 我有軟弱, 禰有恩寵〉;吳述中的〈一加一〉;還有:郭子文的〈Amazing Encounter on the Web〉;郭道生的〈愛與關懷〉;王玉梅的〈我們的母親沈光霞女士〉;古偉業的〈慈悲禧年話慈悲〉; 譚愛梅的〈小確信〉、〈小蜻蜓〉、〈生命片段的聯想〉,在有苦有樂中充電!
下期《芥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