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第46期 46

芥子46期 - 火葬還是土葬 (郭子文)

火葬還是土葬?
-剖析本期的「進化心理學」和上期的「從爬蟲類說起」兩篇互映文章裏的信息-

 

郭子文

 

老張、老王兩村民到村委會辦事,看到牆上掛著一條橫幅,
上面寫著一句名人格言:人的一生不是燃燒,就是腐朽。
老張不解其意,於是問老王:「這是什麼意思?」
老王解釋道:「燃燒就是火葬,腐朽就是土葬。」

曾經聽過上面這樣一個笑話,當時不過就是好好笑了一番而已。事後,卻常常想起這個故事,總覺得它字面下還話中有話,它的含義應該可以延伸到完全不同的情況下去應用。今天,可能給它派上了用場。

 

**********

 

人類肢體進化,生理和腦部進化,心理和心靈進化,與社會型態結構化應該是並行的。我們希望因生化科學,行為科學研究的與時推進,對自己「我從何來,往何處去」,慢慢能增長一些了解,幫助我們在紛擾困惑中,走出一條向前推進的道路。

人類祖先在狩獵採集時期,時時刻刻得處理人身安全、食物來源、求偶繁衍三個方面的危機。這時人類正在求生階段,因此,「爬蟲類」的第一腦(直覺反射),必需活躍奮發,以求自保和生存繁衍。到了農耕時代,生活漸趨安定,需要漸具規模的團體組織,保障安全、食物分配和家庭制度。這時人類漸入維生階段,「低等哺乳類」的第二腦(情感記憶),必需進行運作,使各方面事務能配合完成。因為團體的形成,制度的發展,政治活動因此應運而生。這時,人們追求的不僅是基本的生活所需,更進一步展開權力鬥爭。工業革命後,產業突飛猛進,「高等哺乳類」的第三腦(思維分析),甚或第四腦(靈感和創新),必需全力以赴,以能在經濟 、政治、武力各方面,具備競爭力,盡顯神通,以維持在地球上的一席之地。

個人成長和人類社會演進,有著並行類似的過程。從嬰兒期天真無邪的直覺反應,歷經青少期追求歸屬認同的情感迷茫,到成年期承受生活磨練的心神苦楚。生活好像就是在焦慮需求和盼望滿足中「輪迴」。每當需求得到滿足時,「快感」就適時地釋放了緊繃的壓力,緩解了上一輪的焦慮,如此週而復始。

心理分析治療始祖弗洛里德,在十九世紀末,就已經認識到「感官」需求的滿足對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一百年後的近代生化學家,才把使人有「快感」的化學物質「多巴胺」定位,讓心理反應和腦神經刺激出的產物掛上了鉤。除了「多巴胺」以外,還有一個大家熟悉的化學物質,是「腎上腺素」,它會在人面對驚險、打鬥等,類似千鈞一髮的情況下大量分泌,使精神處於高度興奮狀態,讓人感到十分「刺激」。

*********

 

在現代的人群中,那些生活無虞的,對「快感」和「刺激」的追求,相當普遍,有的熱衷到甚至上癮成癖。這種來得快,去得快的感覺,讓人精神狀態起伏不定。長此以往,對心理健康危害甚大,同時對家庭社會的穩定也造成相當的威脅。相對的,那些感到生活無助的,往往求助於「麻醉」來擺脫煩惱,或是用「暴力」來處理問題。在今天的社會裏,外來的壓力和紛擾與日俱增,而內心的穩定和力量益顯薄弱,難以與之抗衡。因此,「何去何從?怎樣來面對生活?」,是人們很普遍存在的問題。

佛家講「空」,要人看破「相」,了解一切事物的流動性和暫時性。基督教義講「原罪」,指出我們本性中深根蒂固的種種「看不破」。這明知該看破,卻又看不破的矛盾,往往使人生陷於煩惱之中,苦苦不得解脫。

道家講「修煉」,佛家講「修行」,儒家講「修身養性」,我們講「靈修」,大家都脫不了一種「修」的概念, 希望能夠把人心,從一個支離破碎的境況,帶進天人合一的境界。宗教以外的專家學者,也適時提供一些針對性的手法,來達到「修」的目的。如心理治療家弗蘭克爾講「尋求生活意義」;解放教育家弗萊雷講「自我覺醒」和「脫掉小鞋」,以及九型人格講「自我認識」和「人格整合」等等,都是要求個人保持一種積極的態度,不被客觀存在的條件箝制,主動的尋求突破,去追求人性嚮往的自由和合一。

人生路程,好比「摸著石頭過河」,河裏必定有許多石頭,就像人生裏必定有許多紛擾困惑一般。有人被紛擾困惑羈絆,掉進旋渦,放棄前進,最終腐朽一生,永遠不能「到彼岸」。有人不為紛擾困惑所威脅,以專注、定力和覺醒,燃燒生命,把絆腳石一一變成墊腳石,完成人生之「渡」。

在我看,人的一生,是燃燒?還是腐朽?是一項個人的選擇。屈服於我們本性裏的愚昧,罔顧救恩,就好像是選擇了「土葬」,到頭來,化為腐朽。若是,正視人間之苦,體認人之迷惑,努力不懈地去化解,就像是選擇了「火葬」,燃燒自己,昇華到另一個層次。所以,笑話裏老王對那橫幅的解釋,看來還是相當靠譜的。

 

Print Friendly and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