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第46期 46

芥子 46期 - 淺談藝術的修行面 ( 譚愛梅)

淺談藝術的修行面



譚愛梅

 

西方的藝術發展到今天,可說是五花八門。源於「藝術是個人心靈的表現」所以人人都可以作藝術家。

十多年前,小會寄給我一本很好的書,修行默觀祈禱,p.136:

「二十年來,我是赤足加爾默羅默觀修會的在俗會員。從一開始,我感到身為一個藝術家,已預定使我傾向於默觀祈禱,但我不知道為什麼。我知道的是無論是默想或畫圖,所經驗的是相同的意識狀態。

藝術家描述作畫的過程,聽起來好似在談論默想。他們說進入另一個意識層面,有一種新的眼光,且與對象「合一」。正當在創作時,所經驗的感受是超越時間的,感到放鬆,卻又警覺和非常留神。還有一種意識,超脫周圍發出的任何吵鬧和活動;他們可能覺察到人們在說話,但不會留下印象,他們不會感到被強迫去回應。」

我深能體會她描述的狀況,是一種凝聚的專注,是心靈結晶的呈現。當看畫的人也有如是的心靈。雙方的心靈可以達到到極致的交通(畫與閱者)

看完了這一段,內心非常感動,沒想到會在這本默觀祈禱的書裡看到這種畫家心靈超越的描寫。 十多年後的今天,看到了一本也是幾十年前的一本好書,是偉大藝術家,康丁斯基(Kandinsk)現代藝術理論的經典名著,藝術的精神性。

他說:「繪畫建築在純粹精神的基礎上是個漫長的工作,它剛開始時非常盲目,很牽強。畫家不僅得訓練他的眼睛,還要訓練他的心靈,如此,他自己就可以衡量色彩,而不只是接受一些外在(及內在的)印象,在作品誕生時,有決定的力量。」

心靈的訓練,在我一個天主教徒來說,不就是作神修心靈的工作嗎?

修得「明心」才能「見性」。性本善的「性」。

如果徒然任由烏漆的心靈拿起畫筆,就只得個烏漆畫。

現代藝術家一定有不少人會不以為然,我正好拿出前天吃飯時拿到的fortune cooky內的籤語作個簡單的了結。“Time is the best criticizer "。



Print Friendly and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