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62期 祈禱與靈修

教友時代和神學培育

文 \ 錢玲珠

  在聖職曰益減少,傳統所謂的「聖召」逐 漸成爲敎會隱憂的今天,我們常聽人說「敎友 時代」來臨了,究竟什麼是「敎友時代」呢?其精義旣不是敎友與聖職人員爭權奪利,也不是互別苗頭,而是敎友勇於承擔起基督徒本質的使命:福傳。每 | 位基督徒在領洗的同時,都分享了基督的司祭、君王和先知的職務。旣然如此,每位基督徒都要意識到自己是聖神的宮殿,努力生活出基督的面貌,在此世爲主作見證,把天父的救恩藉著愛德行動和眞誠言語傳報給人間, I 起在此世開始建立天園。因此,敎友福傳,不是分擔聖職人員的使命,更不是成爲其助手,而是共同履行基督徒的天職。

  可惜的是,有些弟兄姊妹沒能意識到自己的高貴使命,認爲敎會事務只是聖職人員的差事。這樣的心態也反映在祈禱中,以至於我們常聽見爲聖職人員牧民工作的祈禱,而鮮少聽聞爲每 I 位天主子民的福傳責任祈求上主的福佑。事寶上,敎友散居在人羣中,才是眞正福傳的第 I 線尖兵。

  軍隊在上陣之前,需要妥當的裝備自己;福傳尖兵亦然。洗禮之前的慕道過程是 I 個良好的培育契機,可惜在大部分的華人敎會中,慕道過程都不夠完善。於是,雖然有不少弟兄姊妹很希望把信仰的寶貝傳給人,也願意服務敎會,卻由於自己對信仰所知有限而不知如何著手。面對這種情況,敎友的再培育就成爲刻 不容緩的課題。當然,培育敎友的途徑很多,需要顧及的層面也極爲寬廣。神學培育,正是其中値得正視的 I 環。

  「神學培育」不只是知識性的培育,更是全方位的培育,包括:靈修的、牧民的、禮儀的……等等。神學培育是貼合信仰與敎會脈動的有效途徑。君不見每 I 位聖職人員在祝聖之前,都要接受基本的神學培育,以確賨暸解信仰的精髓、敎會的敎導和傳統?而接受神學培育不是聖職的專利。據聞美國的某些敎區,敎 友亦須具備神學碩士以上的學歷,方可在堂區從事專職牧民工作。受過基本神學培育,可以自信且正確的向別人介紹我們的信仰,或答覆別人對生命和信仰的疑問。

  聖三是基督徒生活和信仰的核心。天主的無限面貌豈能由人窺盡?但若能暸解得越多,就能愛得越多;越能探得信仰的多元面貌,就越能知道如柯用各種途徑、方法去接近祂,契合牠,與牠全面的往來。基督是我們生命的活水源頭,越知道祂的生命內容與生命情調,就越能跟隨牠的脚步,去愛、去參與祂的救世工程。神學培育可以幫助我們暸解得更多,體驗得更眞,愛得更深。

  此外,「本地化」是梵二之後敎會的共同課題。我們若要在本地文化的根基上傳福音, 就必須有更多生於斯,長於斯的人來 I 起耕耘, I 起搭橋,搭 I 座本土文化與基督信仰之間的橋。用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的語言,在我們的文化背景上,向我們的同胞宣講基督,並活出基督的面貌。同時,普世敎會和地方敎會是 可以, I 當互相貢獻的。中華文化何其豐美,這是天主特許的恩典,若不能使中華文化之美亦閃爍於普世敎會,那麼對天主的特恩眞是 I 種辜負。而這些,也需要有本地基督徒不計名利的來投身、來開發、來探究。

  不久之前,海峽兩岸的佛敎界召開了佛學敎育交流博覽會,居間表達了「今天若不辦敎育,明天便沒有佛敎」的共識。不只佛敎如此,基督宗敎亦然。若要眞實活出信仰生命,聖化自己與世界,全方位均衡發展的神學培育是不可或缺的。受過基本神學培育,並活出其精神的人越多,敎會也必然越成熟、進步。

  目前本地敎會的神學培育機構不多,更當積極擔負起使命,和主敎團維持和諧且長期的合作、互動關係,主動答覆本地敎會對神學培育的廣大需要,和各敎區 ( 甚至堂區 ) 合作,走進敎友羣中,由 I 般信友的信仰基礎出發,用恰當的言語和行動,深入淺出的傳遞信仰的訊息和精華,並遨請更多敎友, I 起加入神學培育的行列。

  接受神學培育,不僅深化我們自己的信仰生命,同時能建樹我們的敎會:不只是台灣敎會,還包括大陸及海外的華人敎會,甚至普世敎會。當我們談論越來越多敎友時代來臨了的此刻,正是我們重新意識到自己的福傳使命〔這是眞正的「聖召」〕,並努力充實自己,勇於 承擔的新契機。當我們不斷在聖神光照下,分辨時代訊號,以答覆世界的需要時,讓我們就從神學培育開始吧! 

(本文轉錄自《見証月刊》)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