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第45期 45

芥子45期 - 《60 分鐘》單刀赴會 (郭子文)

《60 分鐘》單刀赴會

-為教宗方濟各訪美做解說-



郭子文



佈景:

基督教青年會(YMCA)在本城 (Colorado Springs, CO) 承包主辦所有的社區中心(Community Center),對小孩,青年和老人,提供許多社團活動和服務:運動健身,橋牌益智,讀書會,還有吃飯社交等。我參加了一個「哲學咖吧」(Philosophy Café),每週一次,每次60分鐘。大家討論各種議題,舉凡法律,教育,倫理,環保,婚姻,傳統,文化等,都曾涉及。一般宗教和政治的議題,因為比較敏感,所以心照不宣的盡量避免。大家雖然背景迥異,但因彼此坦誠尊重,慢慢形成了一個有默契的固定團體。

九月底教宗訪美帶來的轟動,影響了整個社會國家,連媒體也為之瘋狂。因此,哲學咖吧裏的成員,也想討論一下,為什麼天主教教宗能把這個基本上是個基督教為主的國家,搞的全國上下都這樣興奮。這個城,本是保守派基督徒的大本營,但哲學咖吧的成員,都是比較標榜自由思想的耆老,大半是早已脫離教會組織的“前”基督徒,對基督教會不時會有些批評,尤其是對保守教派的故步自封,特別深惡痛絕。

這裏天主教是絕對少數,讓人自然覺得自己好像有點兒異類。每逢周圍沈默以對時,也能意識到它所代表的是,對天主教的某種不信任和不理解。然而,為了要討論教宗訪美這個題目,大家只好一致把箭頭指向我這唯一的天主教人物,要求我來主持解說教宗訪美,並設法回答他們對天主教的諸多疑問。四下無人,捨我其誰?只有單刀赴會,盡力而為。到時侯,倘若有人膽敢放刁,是否還得酌量給點顏色?

人物:

A: 女,73。本尊。亞裔。唯一的教友。有些喜歡辯論。
B: 女,約76。迷糊師奶,卻很少缺席,咖吧的忠實成員。討論時,經常微笑不語,但提的問題,總和前後不相關,讓人如 墜五里雲中。對世界,常取悲觀懷疑態度。
C: 男,85。優秀德文教師。德國裔。生於Dakota 農家。五歲喪父,家境貧寒。青少年時期,因品學兼優,曾有一位卡爾文教派牧師很想收他為徒弟,培育為接班人,但沒有成功。可能因此他一直對教會組織有些反感。他文字修養極佳,出過一部書,《Kulak》,描述家族成員1938年在烏克蘭遭受蘇聯共黨迫害的慘痛歷史。他思想敏捷,條理分明,像是個做老師的材料。喜歡提問題,是哲學咖吧的重要成員。
D: 女,約67。曾任職於Arizona州政府部門。端莊賢淑,溫婉體貼。話雖不多,但聰敏好學,從不失態。是典型美國傳統淑女。
K: 男,80。飽覽群書的老學究,喜歡把事情的歷史淵源慢慢道來。北歐後裔。曾任職於HP公司,負責工業安全部門,算是半個科學家。由於閱讀非常廣泛,加上記憶力超強,是大家諮詢的「百科大全」。一個低調、平和,穩重的老好人。咖吧的重要成員。
M: 女,39。小雲雀一隻。年紀最輕,是YMCA指派的哲學咖吧主持人。活潑開朗,熱情洋溢。忠貞不二的基督教徒。有時會受不了咖吧裏那一派標榜自由,百花齊放的調調。
N: 男,約68。有點憤世嫉俗,消極保守,喜歡做結論。像個稽查員,總能挑出事情的問題和矛盾,然後搖頭嘆息,似乎因世態炎涼而沈重不已。曾任職大公司人事部顧問,專司設計團隊建設訓練項目。應該是個一絲不苟,生活很嚴謹的人。
O: 女,85。德國老師的太太,可愛的老媽媽。早年,在Dakota鄉下開個五金雜貨店,幫忙維持生計,還發明了一個和馬桶有關的東西,搞到專利,賺了些錢。不清楚她的教育程度,可是她頭腦清晰,說話中肯,態度溫和,非常令人敬重。
R: 男,71。第一次來參加咖吧,就斜著坐,高談闊論,旁若無人,頗有橫行太保的架勢。雖然個性張揚,喜歡招惹別人,但輕鬆幽默,還是個令人愉快的人物。其他背景不詳。

龍套與過招:

C: 今天雲雀M 有事不能來。A,妳要主講教宗方濟各訪美一事,那妳就一邊主講,一邊代替M主持討論,如何?
A: 我看,還是分工合作,你主持,我主講比較好。至於教宗訪美,我也只能以我的觀點和理解,跟大家分享一下。
C: 好,我主持。當然就是想聽聽妳怎麼看這件事。照慣例,請要提問的人,先舉手。好嗎?
A: 今天,這裏沒有神父等權威人士在場吧? 那我就當老大,我說了算!我們大家對宗教都有各自的理解。宗教對我來說,它是個人的「信仰旅程」的一個準備。它給人一些指導,立一些規範,以便往後在「信仰旅程」裏,有所憑藉,能走上正確的大方向。
R: 我很同意信仰是個旅程的想法。妳的教會能有妳這樣想法的人,真是有福!
A: 教宗是耶穌會士,大家知道耶穌會士,因為受很多教育,一般思想比較前進開放。加上依納爵神操的嚴格訓練,因此相對素質也更出色一些。大家對依納爵的神操有些了解嗎?
N: 那不就和我們「團隊建設」(Team Building)類似嘛。大家談合作,談信任,可是訓練營一完,回到辦公室,馬上又明爭暗鬥。改變不了什麼!
C: 依妳看,教宗訪美最重要的目的是什麼?
A: 是來喚醒人的良知 ( Conscience )。神操也好,團隊建設也好,都是「良知建設」。人的良知如果沈睡,一切努力,都怕會白費。法律,教條,規章制度,最多只能控制人外在的行為表現,管不了內心的態度。人越多,社會越大越亂,法律就越複雜,管得越細。如果良知泯滅了,再怎麼弄,怎麼管,也沒用。
R: 那妳認為良知一旦覺醒,問題能就解決了?
A: 不然。良知的覺醒一般是短暫的,它很容易又被許多的東西淹沒。教宗上禮拜在國會演講時,底下好些人拭淚,因為良知覺醒而感動了。可是只過了一天,大家回到國會,繼續上演鬥爭的老戲。所以,法律,規矩這些東西,為維持秩序還是必要的。但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在於良知。
C: 教宗想要喚醒的良知,它運用的範圍大概包括了那些?
A: 教宗強調一個「管家」(Stewardship) 的概念:我們是大地、環境、人的管家,因此,有責任把交付的事情都料理好,不可濫用權利或監守自盜。這裏,良知的功能至為重要。環保的問題,社會的問題,政府治理國家的問題,窮人生存的問題,弱勢邊緣化的問題等等,都在「管家」包管範圍之內。
N: 你們教會在哪方面做的最多?最出色?
A: 應該是為窮人和弱勢服務最被大家肯定。世界各地,都有「天主教慈善機構」的據點,舉凡醫院,診所,學校,職訓中心,孤兒院,安養院等等,天主教都積極參與,提供服務和改善窮人生活。
R: 說到扶貧,我想起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學」。教宗十分強調為窮人謀福利這件事,因此有人把教宗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或馬克思主義聯想到一起。妳怎麼看這件事?
A: 教宗是特別關心窮人的問題。天主教會的關懷窮人,和共產主義早年極力推動窮人翻身,乍看之下,兩者目的有些類似。然而,我認為兩者在動機和手段上,完全不同。天主教是本著天主是愛的博愛精神,希望喚起富人的良知,大家共同一起扶弱濟貧,來改 善他們的生活。共產主義以往是用階級鬥爭來打倒富人,使窮人得到理想中的財富和權利分享。這兩種扶貧在理念和意義上是完全不同的。
O: 不少基督教派已經有女牧師了,天主教這方面怎麼還沒改革開放?
A: 大家知道,天主教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傳統,還有很龐大的組織。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它是個父系社會。這和世界上許多現有的社會是一樣的。父系社會裡,男人當家。女人可以受教育,在西方社會可能只是一兩百年事。在中國,我的外婆還是包著小腳的傳統女人,更不必談上學了。即使今天,在回教地區,在非洲,女孩子要上學,還得克服很多阻礙。簡言之,一個深根蒂固的系統,要改革起來,是非常緩慢困難的。教宗對女性神職的議題,說過一句話,就是教會對「女性神學」還沒有足夠的認識和研究,言下之意,可能是時機未到。這個,我很能理解。一個父系的教會,應該不會沒理由就自動自發去研究起「女性神學」吧。沒有「民權運動」,就不會爭取到民權。沒有「政權革命」,就難得到政權。要改變一件事,大概總得先有這樣一個過程,不是嗎?
C: 從何時起,教會形成這樣的父系制度?遠古時代,部落都是先從母系社會開始,然後基於生活方式上的需要,才漸漸演變成父系的。
R: 從聖保祿開始,教會才明顯的出現男人是強勢,當起家來。
C: 天主教的體系這樣龐大,要想改革,我看恐怕不容易。
A: 應該快不來。體系和個人,都有甩不掉的慣性和惰性,改革天生就得面對阻礙。就像美國政府,系統也龐大的很,派系複雜,阻力無窮。不過,組織大,也有它的優勢,監督管轄的力量會大一些。現在的基督教派,各自為政,沒有一個中央來統管,弊病很多。單看醜聞來說,天主教地方上有多樁的戀童癖大醜聞。基督教光在美國的醜聞,就層出不窮,包括貪污,行騙,性騷擾等等。如果各自開教會,就像開店一樣容易,沒人監督,很容易在許多方面出問題。當然,中央自己如果沒有自我監督的嚴密設置,它一樣也會出問題。
N: 對了。電視佈道家就一連串出了好幾樁大醜聞:騙錢,挪用公款和私生活糜爛等。記得有一個是叫Jim Bakker,節目做得很大,許多人跟隨他們,上當。鬧得好大。
A: 話又說回來,改革雖然不易,但假以時日,應該還是會成功的。教宗演講裡呼籲大家要保持「開放的態度」(openness),多「進行對話」(dialogue),來解決爭端。這些話,雖然可能直指目前國際間那些嚴重的衝突。不過,在改革教會以能和時代接軌這個議題上,教廷所面臨的分歧,如果大家同樣用「開放的態度」和「多進行對話」這兩句話,來協調各方面意見以達共識,也是很適用的。對於改革這一點,我相信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C: 上次,我們討論過廢除死刑的問題。教宗這次來對廢除死刑有過什麼樣的表示?
A: 據我所知,教宗在演講裡曾呼籲廢除死刑。就上個月,教宗還托教廷大使為喬治亞州女死刑犯Gissendaner(諧音「雞生蛋呢」),求情寬免,可惜沒有什麼效果。
C: 全世界先進國家都已廢除死刑。我們美國居然和中國,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並列為世界五大死刑國家。我感到十分不可思議。
N: 那是因為我們南方幾州,還有很強大的保守勢力,堅持古經裏「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處罰慣例。因此,在美國,我看死刑很難廢除。
A: 還是有希望的。給一些時間,當思想比較自由的人,從別州漸漸遷移到保守地區時,事情就會有變化。十幾年前,科羅拉多州,也是很保守的。後來加州很多人搬來這裡定居,改變了很多政策決定,變得相當開放了。休閒大麻合法化就是一例,這樣的改變, 很令人詫異。
K: 我很贊同妳的想法,事情都是有希望的。古時候,維京人兇猛殘暴,在歐洲橫行海上,到處殺人掠奪,令人聞之喪膽。幾百年後的今天,北歐人,維京的後裔,是世界上最文明,最愛和平的人,這是令人難以想像得到。我們很難從今天預料明天,所以我們得常懷著希望。
B: 今天一開始,妳說教宗這次來,最大的使命是「喚醒良知」,這任務難道真達成了嗎?
A: 這個問題,我看有「喚醒」和「喚不醒」兩種結果。教宗只能負責來「喚」,「醒」或是「不醒」要看那個被喚的人。就像鬧鐘一樣,它叫了,你可以就起來,你也可以關掉它,再去睡。「良知」對於召喚,也是一樣的會有兩種反應。客觀的說,是個人選擇。
B: 我還有一個疑惑:教宗來訪美,會不會是更基於政治因素?美國天主教在走下坡,他想來幫忙重振旗鼓?
A: 這個問題,我認為沒有必要去猜測。到底是哪些因素,哪些動機,我們也永遠無法證明。相反地,當我們用某個想法去猜測一件事時,恰恰反映出我們自己對事情的心態。
K: 教會也好,國家也好,民族也好,大家都會沿著類似的歷史過程演變。能夠仔細追蹤它的過程,都是很有意思的。
D: 我想人生不管屬不屬於某個宗教組織,都可說是個「信仰旅程」。大家活到今天,多多少少都已經達到,不大受外界左右的境界,感到某種心境的安寧。這些大概要歸功於生活裏貫穿的信念,或是信仰。為此,讓人覺得很安慰,滿足。
K: 世界上的偉大宗教,都希望人有渴望真理,尋覓更高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但這種追求,多是在人成熟以後才能慢慢實現。印度教叫人七十歲有了孫輩後,才可離開家,去尋求更高的智慧境界。天主教有許多修道隱士,也曾進入神秘祈禱的境界。縱跨歷史,可以看出,微觀的宗教視野,捆綁人的精神;宏觀的宗教視野,解放人的精神。
A: 沒有疑惑,就沒有追求,沒有追求,就沒有醒悟。我們個人的人生信仰旅程,同樣地,用這樣態度去探索,會讓我們有望追求到生命的一種圓滿,獲得精神的自由。
C: 好了,時間差不多了。今天謝謝A給我們這樣豐富的討論。我覺得妳好像為大家,開啟了許多扇門,讓我們可以繼續思考很久,真的謝謝妳。
A: 我也衷心謝謝大家的參與和討論。

請按此處回芥子目錄

Print Friendly and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