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第45期 45

芥子45期 - 在慈悲禧年讀環保通諭 (張玉芬、胡國楨神父)

在慈悲禧年讀環保通諭



張玉芬、胡國楨神父



當今教宗方濟各邀請我們,響應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呼籲:做一個「全球性的環保悔改」,放棄「用過即丟的文化」。

當今教宗方濟各於2015年4月11日發表「慈悲特殊禧年」《慈悲面容》(Misericordiae Vultus,以下簡稱MV)詔書,宣佈將於2105年12月8日為慈悲禧年開幕,以紀念梵二大公會議圓滿閉幕五十年,此大公會議的宗教特色就是仁愛(MV 4)。慈悲特殊禧年直到2016年11月20日基督君王節禧年閉幕為止,這一整個年度希望信徒們藉著身、心的朝聖旅程,默觀天主的慈悲(MV 13),達到與天父、與他人、與大自然,以及與自己和好。

接著,教宗又在5月24日發佈《我主應受讚美》(Laudato Si’,以下簡稱LS)通諭,從大自然環保議題出發,談及當今人類如何才可能完成上述和好的任務。顯然,善度慈悲禧年,當響應環保通諭的呼籲,確實踐行。要響應,要踐行,必先讀懂這篇通諭的內涵。本文即在簡介這篇通諭大致要點。

整篇通諭的鳥瞰

這篇通諭總共有246節,除了「前言」及「結語」的兩篇祈禱文之外,分六大章。

前言(LS 1-16):教宗以亞西西方濟《吾主,祢應受讚美》這首祈禱詩歌為題名,提醒我們:「我們共同的家園大地,就像我們的姐妹一樣,分享著我們的生命,也像我們美麗的母親一樣,展開雙臂擁抱我們」(LS 1)。邀請大家響應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呼籲,做一個「全球性的環保悔改」(global ecological conversion:LS 5),放棄「用過即丟的文化」(throwaway culture:LS)。

第一章(LS 17-61):教宗描述「我們共同的家園怎麼了」,強調這是關係到我們自身的事,我們應以靈修態度開始聆聽,聽取今天環境科學界的研究成果,為使「倫理和靈修生活更加具體、更加深入」。

第二章(LS 62-100):教宗解說「受造界的福音」,回溯猶太基督信仰傳統中的豐富寶藏,首先是聖經文本,隨後是根據聖經所做的神學反省。

第三章(LS 101-136):教宗分析「生態危機的根源就在人類自己身上」,指出我們不只要瞭解世界被破壞的現狀,而且還要深究其更深的原因,就是過分地強調「人類本位主義」(anthropocentrism:LS 116)。

第四章(LS 137-162):教宗勾勒出「整全環保輪廓的目標」,其中包括:人類在這個世界上所佔的特殊地位,以及人類與周遭事物建立的各種關係。

第五章(LS 163-201):教宗提出「一系列的革新方案」,期許人們在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的一切層面上,都能有坦承的對話,建構出透明化的決策程序。

第六章(LS 202-245):教宗強調「生態的教育及靈修」的重要性,任何改變都需要有多重動機,必須走上教育之路,所以教宗在此提供了一些「由基督信仰的靈修經驗所啟發的帶領人成熟的路徑」。

結語(LS 246):兩篇祈禱文,第一篇「為我們的大地祈禱」為各宗教的信徒都適用,第二篇「基督徒與受造界一起祈禱」特為基督徒準備的。就這樣,本通諭以默觀者的祈禱結束,就像是以祈禱詩歌開始一樣。可見本通諭是在帶領人類默觀自己的處境,做到「全球性的環保悔改」。

「我們共同的家園怎麼了」:第一章速讀

生態環保問題就是我們自家所發生的事,不是事不關己的事!

諸如:各種民生用水及空氣污染方面,嚴重危害人民的健康,造成上百萬人早死(LS 20),更有甚者,不讓窮人用水,就是剝奪「建基於他們不可轉移的人性尊嚴的生命權」(LS 30)。

在氣候變異方面,「許多擁有政治、經濟權力及豐富資源的人,他們好像一心只想掩蓋問題,隱藏症狀」(LS 23-26),並且「面對我們兄弟姊妹的許多傷害,沒有什麼回應,表示我們對同類的人,已失去了責任感,這責任感是一個公民社會的基礎」。

另外,由於生態環境系統的改變,生物品種數量已逐漸消失,須了解「一切受造物,包括我們人在內,都互相彼此需要」(LS 42),維護生態系統保持平衡,就是照顧生命,但很多次,國際經濟上的利益妨礙了這種照顧(LS 38)。

反觀人類自己的生活與居住品質,「很多城市是龐大、無效的結構體,過分地消耗水源與能源」(LS 44),尤其一些玻璃帷幕建築的高樓大廈並不適合人類居住,一來需要大量的水、電,二來少有綠地,除了少數在金字塔頂端擁有權勢的高階人士能享有綠地空間(LS 44-45),因他們可以人造空中花園,其他人無法與大自然接觸,尤其居住環境與社會品質的惡化,再再打擊到社會上的弱者(LS 48)。

真正的解決之道,不是降低人口出生率,而是要反對那些在社會上享有政治或經濟優勢的人,他們的「過分的和精選的消費習慣」(LS 50),這些消費習慣帶動社會向錢看、笑貧不笑娼,實在是因「缺乏一個相稱的文化和領導,還得加上改變生活、生產、消費的格調」(LS 50)。

「受造界的福音」:第二章速讀

環保危機的複雜性帶來多文化和多學科的對話,包括靈修和宗教。基督信仰提供「崇高的動機,叫人照顧大自然和弱勢的兄弟姐妹」(LS 64);對大自然該盡的各種義務,是基督信仰的一部分在宇宙的整體運行中,到處都是天主顯現的所在,天主賜給我們大地是要我們加以管理而不是破壞,我們應尊重大自然的各種規律。「解放和拯救的天主,就是創造宇宙的同一天主,在祂內深情和力量合在一起」(LS 73)。創造敘述(創一~三)的中心意義,在於讓人反省、人與其他受造物的關係:「這些敘述提示,人類生存建立在三個緊密相連的基本關係上,人與天主的關係,人與其鄰人的關係,以及人與大地的關係」。但若人因私慾,過分地強調「人類本位主義」(anthropocentrism:LS 116),就會破壞這整個受造界的平衡,這樣的一個破裂就是人的罪惡(LS 66)。

而在復活的基督內所重造的人,是要逐步走向天主的完滿(LS 83),而作為人,因負有理性和個人的身分,就呈現出「一個全新的品質」(LS 81),重新恢復整個受造界的平衡。

「生態危機的根源就在人類自己身上」:第三章速讀

所有環保深層的問題都是出在人身上,本章首先對科技做了反思,而後再討論人類工作的問題。

科技幫助人類改善生活條件,促進經濟成長,這個事實受到感激與認可(LS 102-103),但也有一些問題不該被輕易的帶過(LS 134),首先是「可耕地被少數人壟斷」(LS 134),「那些掌握科技方面知識的人,特別是握有經濟力量而得以利用科技的人,也因此主宰著全人類和全世界」(LS 104),特別是利用科技發展以獲取暴利,使得人們無法體認到單靠市場運作能保證人類的健全發展(LS 109),以為只有科技能解決一切問題,殊不知「科技的進步不等於人類和歷史的進步」(LS 113),其病灶就在於過度的「人類本位主義」(anthropocentrism:LS 116),不再承認任何客觀真理,所有的法律都被懂成為一種負擔,或應該逃避的障礙(LS 122-123),教宗建議實在應該來個「大膽的文化革命」(bold cultural revolution:LS 114),建立一個適當正確的人學(LS 118),首要關注的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價值」(LS 119),這一定要拋棄不當的私慾偏情觀。

人活著就要工作,因此「任何將人類也考慮在內的整體生態觀,必須將工作的價值也一併考慮在內」(LS 124),工作應視為「是生活在今世生命意義的一部分,是成熟、人性發展,及自我實現之路」(LS 128)。若問人生的意義,可以藉由工作來實現,各種致力於人性之推動及發展的工作,都增加工作本身的應有內涵,而不是作些敗壞社會風氣道德、或引人失去生活終極意義的工作(如販毒、詐騙、人口及器官販賣)。同樣,「對於社會而言,放棄在人身上的投資,而追求更大的短暫利益,是最壞的打算」(LS 128)(例如非洲的血鑽石、東南亞的廉價童工、各種剝削等等)。因此,教宗疾呼,必須給那些握有龐大資源及財政大權的人加以限制(LS 129),且有必要進行一場負有責任感的辯論,從獨立的探討和跨領域的研究路線開始(LS 135)。

「整全環保輪廓的目標」:第四章速讀

第四章勾勒出一幅整全的環保目標,我們不能「把大自然看作與我們分隔的東西,或只是我們生命的一個框架」(LS 139),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LS 138~146),包括我們每天生活的環境:公共場所、住屋、交通等(LS 147-155),使彼此之間的互動整合起來並全面改善,在文化環保方面,特別注重原民團體(LS 146),也必須接受我們自己的身體,視為天主給我們的禮物,才能接受整個世界為天父給我們的禮物,不可將控制自己身體的邏輯,轉變為主宰他人的邏輯(LS 155)。這也可以說是墮胎問題所在,將控制自己身體的邏輯,轉而主宰胎兒生命續存與否的邏輯。

發揮公民之愛就是把整個自然生態視同我們大家所共有的財富一樣,甚至連弱勢者也需要大家一起合作、照顧並保守之,整體的生態觀與共同財產觀念密不可分(LS 156),但在不公義的社會下,有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弱勢的邊緣人(比如窮人、無依老人等)被社會所遺棄、基本人權也被剝奪,因此要優先考慮那些弱勢的邊緣人――窮人。教宗呼籲在各世代間的互助合作概念下,優先選擇最窮的人,這也是本篤十六世所強調的當務之急(LS 162)。

「一系列的革新方案」:第五章速讀

要談合作,一定避免不了需要彼此的溝通對話,第五章重點就在發揮各個層次上的對話關係。

首先,教宗觀察到這些年來,國際間有關生態環境的高峰會議,根本沒有答覆人們的期待,因為沒有做出任何政治裁決,也沒有達成真正有意義及有效的全球環保共識(LS 166)。原因在第一章已提到,很遺憾地!因為擁有政、經強權的個人或團體,他們漠視或故意掩蓋問題的嚴重性,只因為了短暫的利益,隱瞞生態環保衝擊的事實,規避深入討論及告知世人真相的責任,並做出模稜兩可的協議,他們沒有公民社會應有的責任感,也沒有發揮政治之愛。因此,自全球生態環保危機以來,新經濟學的發展應更注重道德原則(LS 189),而且教宗強調:政治已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要發揮政治之愛,乃在於「對社會的愛,及為公益所做的承諾,是實踐愛德的卓越方式」(LS 231)因此之故,教宗呼籲當政者要能摒棄「效率導向」和「短視近利」的邏輯(LS 181),在各個層面之間的對話,需要彼此以開放的心胸、互相尊重(LS 201),坦誠及透明的決策過程須予以推動,以能分辨哪些企業政策和創意能帶入整全的環保發展(LS 185)。

「生態的教育及靈修」:第六章速讀

鑒於那些握有大權的既得利益者之道德、責任感的敗壞與喪失,教宗最後在第六章呼籲,應該推動以基督信仰精神的環保與靈修教育。人雖因自私自利、道德敗壞,引來種種大自然的反撲而自食惡果,但基督信仰相信,人有自由,人是天主的肖像,人還是可以改變的,我們不單可以在心靈深處遇見天主,也可以在受造界看見天主,因為「整個實存界本身就帶著三位一體的痕跡」(LS 239),到處是天主顯現的所在,基督聖體指導我們做整個受造界的守護者(LS 236),我們可以為後代子孫的福祉改變自己,就從發揮公民之愛與政治之愛著手。

首先,教宗疾呼從發展另一種生活方式做起(LS 203-208),藉由生活格調與消費習慣的改變,來向握有政、經大權的人施壓(LS 206),「當我們敢於克服個人主義時,就能有效地引起另一種生活格調,而使社會的重大改變成為可能」(LS 208)。其次,就是環保教育,發揮創造力與熱誠,要「用許多團體的互聯網,來回應各種社會問題」(LS 219)。最後,生態環保包含考慮到人如何體驗到與神、與他人及與自己之間的共融,也要考慮到人如何體驗與所有動物和大自然之間的共融,「對於任何一個受造物的摧殘,是『違反人性尊嚴的』」(LS 92),「但是若在我們內心深處沒有一絲對人類的憐惜、同情與擔憂,我們無法更和大自然中其他生命有著融合的感覺」(LS 91),因為天主親臨這個世界(LS 245),我們應時常懷抱希望與仁愛於我們生活的四周。

在慈悲禧年讀環保通諭,再再凸顯出教會希望我們能以天主的慈悲對待萬物,包含對待自己。納匝肋人耶穌,就是以他的言行和整個人啟示了天主的慈悲(MV 1),在耶穌內,一切都在述說慈悲;在耶穌內,無處不是憐憫(MV 8):因為慈悲,天主主動來與我們相偕;因為慈悲,這是存在我們內心的基本定律,使我們能真摯的看待生命中的萬事萬物;因為慈悲,縱使我們有罪,也將天、人連結在一起了(MV 2)。教會,更是要因慈悲成為天父慈愛親臨世界的的活標記(MV 4),因慈悲成為普世教會共融的可見標記(MV 3)。慈悲,正是教會生活的基礎(MV 10)。

如何展現和活出慈悲?即是具體流露與日常生活的意向、態度及行為上,讓愛成為可見的,可觸摸的。但是,詔書中提醒我們,不要只注重公義而忘了慈悲。因為只要求正義,重視法律並不足夠,天主是以祂的慈悲和寬恕,來超越正義。愛,才是正義的基礎。愛,才是摧毀人類一切罪惡的力量(MV 9-10)。

由於科技、文明的龐大快速發展,人以史無前例地成為大地的主人,主宰、支配著大地,現代人已傾向在心中剔除「仁慈」這概念,忘了慈悲(MV 10-11),忘了咱們東方人在道家裡也常說的:道,乃生生不息。連天地都給予萬物以生生不息,人,怎能扼殺大自然中的萬物呢?教宗在今(2015)年二月的講道說:「一個基督徒如果不保護受造物,不讓它生長,這個基督徒就是不在意天主的化工,那是天主出於愛而賜給我們的」。

廿一世紀已處在所謂的M型社會裡,貧富不均日益嚴重,我們不希望社會中的愈富者(或掌權者)愈道德麻痺,進而變相的利用法律來規避責任(LS 122-123),甚至踩踏在弱勢者身上(暴力、剝削、奴役)也毫無感覺,讓我們以聖年的格言「如同天父滿懷慈悲」(MV 14)來激勵自己,就如方濟各教宗所說的,世界就像有一看不見的鎖鏈,將我們(包括富者與窮者、強勢者與弱勢者、男與女、老與少)緊緊地聯合在一起,「對大自然的事事、物物,除非在我們內心深處沒有一絲對人類的憐惜、同情與擔憂,我們無法更和大自然中其他生命有著融為一體的感覺」(LS 91)。尤其對於生活在社會的邊緣人士表達我們的關心,邊緣人士是現代社會所造成的,他們生計不穩、飽受煎熬,他們的呼喊不被重視,社會上盡是報導光鮮亮麗的影視新聞,他們的呼喊被富人的冷漠遮蔽,我們不可以無動於衷,因為在這禧年,教會及我們奉召要去治療這些傷痛,我們不需要憤世嫉俗,只要聆聽、支持他們、與他們同在,讓他們感受到溫暖,打破冷漠的藩籬(MV 15)!教會是與窮人同在的教會,而不是金碧輝煌的教會!

在慈悲禧年讀了環保通諭,我們知道即使人因道德敗壞、沉淪於罪惡,但是天主還是施以滿懷的慈悲於我們,慈悲常大於罪。慈悲禧年就是要讓我們經驗天主的愛,天主要施以安慰、寬仁,並注入希望。教會的首要任務,就是宣講慈悲、活出慈悲;因為慈悲正是基督啟示的核心(MV 25)。最後也請我們體驗與大自然間所有的動物懷抱著愛而共融,如同聖亞西西方濟一樣,因為天主常親臨這個世界(LS 245),祂的愛也會不斷推動我們。

請按此處回芥子目錄

Print Friendly and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