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第45期 45

芥子45期-「大 悲 咒 與 多瑪斯•牟 敦 在 亞洲」讀後感 (鄭至麗)

「大 悲 咒 與 多瑪斯•牟 敦 在 亞洲」讀後感

鄭至麗

 

2014 年佛教徒和平聯誼會(Buddhist Peace Fellowship )在加州召開佛教弘法會時,主講者Larry Yang 引用的話竟然是天主教熙篤隱修院會士多瑪斯•牟敦在《有罪的旁觀者推測》的一段話:
大意是:

「當理想主義者以非暴力方法為和平奮鬥時,他們最容易被制服的情況是:行動過分積極和工作過度。生活繁瑣匆忙和各種生活壓力就是暴力的一種形式。 答應太多需求,想完成太多方案 ,想要幫助每一個人,這就是向暴力屈服。 積極行動分子工作過度,以至於無法求得內心和平。他的工作徒勞無功,這種繁忙扼殺了內心的智慧。應該要有內心智慧,生活才能豐收。」

這位熙篤隱修院會士的反思,如何會在佛教弘法會議中成為開會致辭的主要內容?

多瑪斯•牟敦 (Thomas Merton),世界聞名。他是肯達基州 革 則瑪尼隱修院( Gethsemani Monastery)的隱修士,一九四一年入會。

一九五〇年代,美國各界開始對日本禪宗發生興趣,牟敦也在此時開始研究禪宗。在他寫的:《禪與欲 (Zen and the Birds of Appetite)》2 中,他指出十三、四世紀德國 神秘大師厄卡特 (Meister Eckhart) 與禪似乎靈犀一點通。

五〇年代的美國 「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的代表人物有:傑克•凱魯亞克 (Jack Kerouac)、蓋瑞•施耐德 (Gary Snyder ) ,艾倫•金斯堡 (Allen Ginsberg)。他們對日本禪宗的引進美國,貢獻很大。

禪宗大師鈴木大拙 ( Ditisetz T. Suzuki) 與牟敦終於在1 9 64年在紐約相會。
一九六三年,Dom Aelred Graham著作的《Zen Catholicism》問世。

牟敦對佛教持續保持雋永的學習。

牟敦在一九六八年離開革則瑪尼隱修院,前往泰國曼谷,參加由他發起的基督徒--- 佛教徒 討論 隱修制度的國際會議。

十月十五日抵達檀香山。他隨身旅途日記上寫:

「我滿心詠頌基督徒經文而來,
我要尋得大悲心而返,
今晨沒有朦朧的霧。」


牟敦一路拜訪了幾位他想見的西藏佛教人士,包括:
達賴喇嘛,恰紮仁波切,丘揚創巴仁波切。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十日,牟敦在他講完他的講題:「共產主義與隱修制度前景(Marxism and Monastic Perspectives)」,演講結束,他臨別最後一句話是:“So I will disappear.”

牟敦回到自己房間,觸電意外死亡。

作者對牟敦所作的蓋棺定論是:

「在牟敦生命最終一個月,他在本質陰郁的佛教水域內,經歷了一段深入、簡潔、扼要 的修行,但是從頭到尾,牟敦實在還是那位身穿黑白色僧袍的熙篤會士。」

此篇論文「大 悲 咒 與 多瑪斯•牟 敦 在 亞洲」作者 Jack Downey是位年輕學者,在費城拉薩爾大學(La Salle University)任教。

請按此處回芥子目錄

Print Friendly and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