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第45期 45

芥子45期 - 《生命之慶》, 天主教靈修,默觀 (Anthony T. Padovano 著 孫長安譯)

生命之慶. 天主教靈修


默觀

 

A Celebration of Life, Catholic Spirituality

 

Anthony T. Podovano 著 孫長安譯

 

 生命之慶  

 

 

幾十年來,作者在與人諮商時出乎意料地發現大多數的人並不看重「自己」。這不是說人們是否會自鳴得意和自滿,而是面看「自我」時的無價值感。尤其是在談論「自己」生活是否神聖,婚姻生活和事業生涯是否神聖時。

作者發現大多數人對自己「本善」的人性都感不安。人們往往認為神聖的人是那些不沾人間烟火的人,是那些曾經另一個世紀時期的人,或者是那些生活「另類 exotic」的人,或許是指在修道院的隱修士或避世的隱士,才被看作是神聖的。似乎,愈是少些凡夫俗子的事,諸如;維護婚姻或汲营生計,養家活口,刻意賺錢或是衷意愛情,記賬付賬或購物買菜,...等,人們就能多些神聖。

翻譯參考資料筆記
人性,指人的性情。 人性的另一種含義指的是作為人應有的正面、積極的品性, 比如慈愛、善良,包含所有正義性的人類價值觀,以人為本,也包括對「人」個體的尊重,

 

如此一來,幾乎世上很難有人可以神聖,生活可以聖化了。

 

但是,每個人都是神聖的。每個人的生命都各有寓意,生活故事都各有性靈的價值。天主的神在每個人身上,造化的氣息收在人的心裏。聖神紮根在人的心土,將心滋養生長,即使對最壞心的人亦是同樣地對待。


福音書一再說明了這樣的道理。耶穌接近各樣的人,祂找上盜賊,殺人犯,娼妓,偽君子,揮霍浪蕩子,傲慢上位者。祂從不轉身背對他們。

可惜的是,許多人見解不到生命的神聖性,人生在世的神聖現實,自己有形生活裏所顯現的無形聖意。

本書刻意在人生命的保護及尊嚴。讀者若是認同生命的意義以及其不可替 代的價值,作者於此鼓勵讀者將這觀點化為生活的實務,以行動參與來做響應。倘若人能夠珍惜自己,就會珍惜他人,也容易珍惜我們生活的造化界。如果我們看重自己的生命,我們就會發現天主。 在探知生命是不可侵犯的崇高,神聖時,人們愈加探索也就愈是肯定天主存在之可能性和祂臨在人世間的真實。

當我們覺察到生命的意義、或是人的本源及命運,無法以人生在世的短暫時間,或是以這個有限的世界來做度量時,天主就是我們要追尋的更深遠的意義了。

  

當我們接受我們自己的奧秘時,我們經驗到的奧秘就是天主。天主是我們對自己和對所有生命所能做的最高的肯定。如果生命源之於天主,那麼生命確實是一個引領我們朝向神聖和靜觀的召喚。


這個字詞,“深沉的 contemplative”是很有些“教堂 churchy”味道。也有些另眼相看的 exotic,甚至是清淨出世的 cloistered,非習慣性的,是不受制於個人特別喜好的。

翻譯參考資料筆記
默觀 contemplation;靜觀;默禱;沉思:靠直覺面對天主默想祈禱,對天主單純的直覺凝視。

然而,這個字詞和它背後的含意是深具人性的。

“深沉的 contemplative” 字詞的詞源表示,每個人身體就是座聖殿,教堂,天主的居所。每個人的內在的心就是個至聖所 sanctuary,天主已經將這裏作為祂臨在的家;每個人的生命是個聖事(禮) sacrament,天主藉著這有形的事將自己揭示出來。

倘若少些神學的說明,我們亦可簡單地指明每個人都充滿了價值。每個內在的心都值得我們去認知及愛情,甚至值得我們的犧牲和關護。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個奧秘,蘊藏含意,因為它總是比我們所能料想的更加美妙,出乎意料。

人的生命是這麼的豐富且又複雜,人很難掌握。它是難以捉摸,神秘,又是滂沛有力。它來得迅速又深沉,人不得跟上它。生命是如此不可預測的,令人吃驚的,很難將現在的果連接上過去的因,也很難運用今日的因來斷論,洞悉未來的應有的結果。人的一生多有令人撲朔迷離的時候。旺盛時固然事事順合心意:但悲慘時刻裏也是另藏生機的。

因此,除非實行反省和默想,除非我們能停步下來,開始凝視靜觀,除非我們逐漸收歛心神,保持安靜,我們在人生道路上也許就將走入迷徑了。

在人生路上的重要事上,人總有時後被推入到默觀的境遇。

 

在子女的婚禮上,父母看眼現在,又回想過往生命成長的歲月。他們靜靜地思忖這是多麼樣的奇蹟將自己的孩子帶到眼前的婚禮上,並開始擁有自組家庭的生活。

在守靈夜,或在喪禮上,家庭成員靜靜地思忖生命的脆弱和失去了的親密關係。他們心中揣測自己生命的終途,要如何準備?如何應對?死亡之本身為自己是甚麼意思?

新生兒的母親抱著孩子,對賜生命的主是滿心的崇敬和信靠,對嬰兒滿心的愛和希望,滿心的細膩柔情,靜靜地思忖自己的不足,和生命的偉大, 更驚訝於這件在她內,又藉著她的身體所發生的奇妙之事。

在兒子或因事業,因求學,因婚姻,或因修道,離開父母家之時,父親靜靜地思忖自問是否稱得上盡了當盡的父職,父子關係是否算得上成功,還是失敗。

在平常生活,所有的人也常常被一些瑣事推入到默觀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