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第43期 43

芥子43期 - 沈 默 的 見 證 -- 燈下語絲 (耿慶文)

沈 默 的 見 證 - - 燈下語絲

耿慶文

 

我真的不明白,啓蒙運動發生兩百多年了,人類已經不再蒙昧,卻還有教徒以為:天堂和俗世屬於兩度空間,天主的國和人的世界是兩碼子事。還有神父宣稱:愛天主應該優先於愛世人。我想,這些人一定很自豪自已是天主的選民, 因此執著的想把信眾群體與整個世界分開,以免罪惡的世俗沾污了天主選民們聖潔的靈魂。但是,無可否認的事實與現實卻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屬於這個世界, 是全人類的一份子。而我們的子女更將面對一個具有更多元價值觀的生存環境,而非傳說中處處蜜糖與牛奶的伊甸園。

教宗方濟各的勸諭《福音的喜悅》將教會從中世紀的神學冥思中喚醒,讓人們重新認識了在人世間行走的基督。耶穌一生一世,都是與市井人群為伍。與他們一起說笑,共同飲宴,分享歡樂,也分擔憂苦。有時也為人排解疑惑。耶穌交往的人中有役吏、祭師、也有妓女、罪犯。而且絕大多數都不認識天主,耶穌從未根據戒律或是教規來選擇同伴,更不會讓人們覺得不夠資格蒙受天主的垂憐和恩典。

神學的確既深奧又引人入勝。但如果不能啓發人性的至善,超越世上種種社會、政治、種族、和宗教的藩籬,促進人類彼此關懷與共同福利,則只不過是經院裡一面震耳的響鑼,無法與現時代人類產生共鳴。製造神學清高或是用教義與非教徒劃清界限,以保障信仰的潔淨,是與福音精神背道而馳的。我們需要時刻警惕,不要沈迷聖經的語段而忽略了日常生活中愛人如己。不論四周的人是否有相同的宗教觀。

領洗聖事表明我們與天主永恆的生命合一,不是接受宗教消毒,使自己變得更加純潔或高尚。基督入世救贖,不是選拔虔誠行善的人升天享受殊榮,而是讓受苦難的人在現世得到慰藉和尊嚴。 祂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召罪人。」(瑪爾谷福音 二17) 看吧!受難的基督頭上戴着的是苦難的刺冠,不是榮耀的光環。

榮獲兩屆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 的哈佛大學社會生物學家 威爾蓀 博士(Dr. E.O. Wilson) 著眼宗教蒙昧主義與排他性,曾發警語說:宗教是人文進步的阻礙。 佛學大師 南懷瑾 在對香港宗教界演講 21世紀的文明發展時,也預言:所有宗教的外衣都必須脫掉,所有宗教的大門都必須打開,而且各宗教要聯合起來共同服務,追求人生、宇宙的真諦…。

兩位大師都是針對有組織宗教的權力架構與運作行為而言。每一種宗教對現世與來生都有其獨特的解釋和答案。 儘管所有的教義都倡導仁愛與公義,但是也毫無例外的貶抑排斥其它的宗教。時而興起的原教旨流派,更高舉真神與真理,製造了多少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部落式殺戮。當神學思維脫離了悲憫與虔敬,就陷入公式化的冷酷自戀,罔顧人世與人性,而成為文明的禍害。因此,我說:用迷信愚惑信眾,是得不到救贖的。專制的教權,也必被時代淘汰。

宗教信仰最大的誤區是自以為奉行唯一的,聖潔的修行生活。 自我侷限於刻板的教理與教條,日復一日的在同質的群體中重復傳頌同樣的話語。久而久之, 信仰麻木了,理性退化了, 僵化成了一具宗教機器人。自己不再思考,而將一切都視為神的安排。

其實,生命是動態的,未來是難以設計的。有健康信仰的人,能徹悟人生於世乃是一種恩典。乘信仰的風,鼓滿生命之船上的帆,快樂勇敢的啟航吧。 航行中也許會遭遇驚濤駭浪,也許會改變航線,也不知道目的地在那裡?生活是一度虔誠的漂流,也是一場狂野的冒險。而旅程的終點並不重要。旅者的勇氣和信念, 一步一個腳印,在在見證着人類存在的意義與生命的真諦。

鉛華有時盡,青春無限! 與《見證》雜誌同仁共勉之。

二零一五年三月十七日深夜完稿於Cecebe 湖畔。

Print Friendly and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