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第43期 43

芥子43期-奇妙救恩 (王世彬)

奇妙救恩

王世彬

 

人必須接受耶穌基督為他的救主,加入他所建立的教會─天主教,才是他得救的惟一選擇。但人們會問:在天主教以外就沒有救恩了嗎?這實在是天主的奧秘,它給予了我們許多神學上的思考。

期望永恆的救恩,人皆有之。印度教徒把希望寄託在死後,今生便消極;佛教徒也有這樣的傾向;伊斯蘭教就更進一步,他們信仰獨一無二的「真主」和死後的賞善罰惡;他們對真主的膜拜,似乎比其他的宗教更頻繁,一日五次,已成慣例,然而他們還在等待救世主的來臨。天主教和其他基督教派則是信仰真天主真人的耶穌基督,他是拯救全人類的救主。耶穌基督將永恆的生命帶給人,是要人今世就活出永生來;如果以為死後才有永生,才有救恩,那就大錯了。所謂永生、救恩,就包含著「現在」。如果我們現在沒有活出一個對永生應有的德行和包容一切的愛,何談將來的永生?永生不是割裂「現在」與「將來」;天主造了人,叫我們「現在」在人間活著,就是要我們現在活出他的形象來,活出人的意義來。那些只為死後的永生而在今世活著的人,是多麼可憐!那些坐等永生的人,那怕天天呼叫「主啊,主啊!」是等不到永生的。

下面從幾個方面來分享這個話題:

(一)恭敬天主的真正目的和救恩的必要性
我們恭敬愛慕天主的目的,不是為了救恩和永生,救恩和永生是我們恭敬愛慕天主的必然結果,因為天主是愛。一個只關注死後永生,而忽略今生作光的人,不是天主所喜悅的,因為違背了天主造人的目的。
當然,以上對「永生」、「救恩」的理念,是超越本性的作為,也是人一般不這樣去認識的,然而這樣的理念是對的,我們恭敬天主,不能本末倒置。
今天我們談「救恩」,是有其來由的。天主造人的目的,就是為了崇敬愛慕他,其次在一定時期以後讓他們永遠分享他無窮的光榮與福樂,永遠與天主同在。只是原祖吃了那「知善惡」的禁果,企圖要像天主一樣,墮入了罪惡的深淵,這就需要「救恩」,所以這「有福的罪」,召來了天父的獨生子救世主耶穌基督,他受天父的派遣,完成了救贖人類的偉大工程,顯示了天主對人類的愛,人類才有了得救的希望,重新回到天主的懷抱。
「救恩」對一個人來說,是絕對要緊的;一個靈魂如果得不到救恩,就意味著永遠的喪亡。「永遠」!你曾經刻意思考過它的意義和份量嗎?「永遠」的真實意義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因它不是存在時間裡。只有在人死後,才是他永遠得救或喪亡的開始。
我想你一定領略過繁華的鬧市或露天廣場的盛大慶祝會的場面。街道上車水馬龍,人頭鑽動,摩肩接踵,廣場上人山人海,人影翻滾,但你曾否觸景生情?這些千千萬萬的人中的每一個,將來都要經過死亡的門檻,或是進入「永恆生命」的天堂,或是墮入「永遠喪亡」的地獄,沒有第三處地方供你選擇。這就要看他今生今世如何去面對他的人生而定,你想否定這一事實,閉目不視,避而不談也是枉然,這一天很快就會臨到每一個人的頭上。它既使人振奮欣慰,也使人膽戰心驚。我們常為那些進入永生的人慶倖,為那些喪失永生的人而哭泣。耶穌基督降生成人,受苦受難,被釘十字架上而死。他戰勝了死亡,戰勝了魔鬼,戰勝了罪惡,人類才有了得救的希望。

(二)對救恩的神學思考
說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究竟得救的人占多數,還是喪失靈魂的人占多數?這也許是一個很無聊的問題,在神學上也是很少探討的吧?因為這是天主的絕密,無知的人要去破解天主的密碼?然而這不是絕對的未知數。耶穌傳教時,宗徒曾問耶穌,「主啊,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嗎?」耶穌沒有正面回答這一問題,耶穌只是說:「你們應該竭力從窄門進去」,即得救的路是一條窄路。但這並不意味著得救的人就是少數,因為救恩得確是一個奧秘。耶穌基督降世救人,實在是一場與罪惡的交戰,與魘鬼的交戰,與死亡的交戰。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既見證他戰勝了魔鬼、罪惡與死亡,那麼這些邪惡的敵人就都是他手下的敗將,人類從此得救了。以人的理智推論,如果得救的人是少數,而喪失靈魂的人占多數,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結論:基督失敗了,而死亡、罪惡、魔鬼勝利了,因為多數人是在魘鬼那邊。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推理。但是從天主的全能全善來看,得救的人數比率絕對是多數,因為天主是至仁慈的,天主是無限的愛。
然而從人敗壞了的本性來說,人的私欲偏情加上人的軟弱,實在叫人膽顫心驚;如果我們再舉目注視這個世界,罪惡壟罩了人類社會,倫理道德滑坡急轉直下,真讓我們憂慮。但我們堅信,一切都在天主的計畫之中,天主絕對不會作一個使自己失敗的計畫,甚至我們可以這樣說,連罪惡、痛苦、失敗、軟弱有時也是使人步入得救的門徑,因為天主的計畫不是人的計畫。正如耶穌向我們所說的: 「我給你們講了這一切,是要你們在我內得到平安。在世界上你們要受苦難,然而你們放心,我已戰勝了世界。」(若:十六33)
其實基督戰勝魔鬼的信理,從人類原祖一犯罪,天主就有了預許,增強了人類救援必勝的信念。創世紀記載:上主天主對蛇說:『「因你做了這事,你在一切畜生和野獸中,是可咒駡的;我要把仇恨放在你和女人,你的後裔和她的後裔之間,她的後裔要踏碎你的頭顱,你要傷害她的腳跟。 」』(創:三14-15)人類要犯罪,天主不能干涉他的自由,但是救恩卻是來自天主的意志和主觀的願望;天主施捨救恩,總是慷慨的,「因為他寬仁慈悲,遲于發怒,富於慈愛,常懊悔降災。」(岳:二13)他的愛逼迫他這樣做,「他愛他所創造的。」
原罪固然嚴重而兇惡,但是救世主基督所給人類帶來的救恩遠超過原罪所帶來的橫禍。基督的救贖,為我們立下了無限量聖血的功勞,給予每一個人得救的希望,使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保祿宗徒在致羅馬人書中說:「恩寵決不是過犯所能比的,因為如果因一人的過犯大眾都死了,那麼,天主的恩寵和那因耶穌基督一人的恩寵所施予的恩惠,更要豐富地洋溢到大眾身上。」(羅:五15-17) 就因為這樣,我們才敢樂觀地設想,基督的救恩會賜予大眾的靈魂。罪惡似乎在統制著世界,但我們為什麼就看不到基督給人類帶來的恩寵呢?我們有時的確是為邪魔鼓噪,誤導了許多人,令許多軟弱的靈魂感到失望,心灰意懶,不能喜喜歡歡地去事奉天主,把天主描繪的是那麼可怕,把天堂形容的是那麼遙遠,高不可攀,而把地獄說得近在咫尺,甚至把下地獄的人描寫成多似「冬天飄落的雪花。」這樣就給人一個印象是:升天堂的人寥寥無幾了。經常默想萬民四末的道理,會激勵我們修德立功,警戒我們躲避犯罪。聖保祿說:「罪惡在那裡越多,恩寵在那裡也越格外豐富。」(羅:五20-21)

(三)救恩來自天主的自由
我們所以樂觀地論述救恩的道理,還有另外一個依據,那就是天主施捨救恩的自由。我們從天主那裡接受的一切恩惠,都是天主白白賞給我們的,並不是由於我們的功德讓天主不得不付給我們酬勞,因為人的功德和天主的賞報是無法成比例的。所以從天主的自由意志再配以天主的無限仁慈和無限的愛,那麼我們樂觀地去認識我們的救恩觀,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從這個意義上講,魔鬼絕不會從天主那裡佔到便宜。
我們又從耶穌顧工的比喻中獲得啟示:主人答覆那個抱怨他不公平的雇工說:「我願意給這最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難道不許我拿我所有的財物,行我所願意的嗎? 」(瑪:二十8-5)天主是萬有,是創造我們的主宰,他並不虧欠我們什麼。人的判斷,往往與天主的安排相差十萬八千里,使人驚奇不已。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一個人死後,進入天堂,有三件事,使他看著驚奇不已。第一件事:有些他看著不應當進天堂的人,卻都來了;第二件事:有些他認為該進天堂的人,卻一個也找不到;第三件事使他驚奇的是:怎麼他也進到天堂了?」這就是說,救恩實在是一個奧秘,在人看來是不可能的事,或令人失望的事,在天主都是可能的,天主會頓時感化一個鐵石冰冷的靈魂,像那個罪大惡極的右盜,有誰能想到他會在臨終的最後一刻,痛悔己罪,皈依基督呢?類似右盜的千千萬萬的罪人不知有多少,天主聖神的德能,頃刻間會征服他們。
耶穌在僱工比喻中最後結論說:「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成為最後的。」(瑪:二十七16)耶穌的這句話,主要側重在前一句。許多時候,天主願意在罪人中,不認識他的人中,或信仰晚到的人中召選他所需要的器皿,以光榮天主的聖名。
人的本性是以惡勝善,以牙還牙,而天主卻要我們以善勝惡,以德報怨,耶穌基督的救恩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如果不是耶穌那樣做了,誰能會想到他在十字架上還要為釘死他的人求天父的寬恕呢?人類的罪惡固然傷透了天主的心,但是天主的無限仁慈與天主是愛,再加上他聖子耶穌的無限量聖血功勞,去遮掩人的罪過,救恩就不是那麼難理解的奧秘了。

(四)諸聖相通功和預賜的基督救恩
聖教會的諸聖相通功,是耶穌賜予他奧體聖教會的一個特殊恩賜。為了全人類的歸化,特別是為了異教人及罪人的歸化,全教會天天在祈禱,無數善良熱心的教友天天在把他們的祈禱、犧牲奉獻在天主台前,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使天主不能不垂顧人類的得救。我們雖不知天主怎樣把教會的祈禱與奉獻轉施于那些需要的靈魂,但我們堅信不疑,普施救恩的天主會卓越地完成他的救恩計畫。
正因為這樣,在我們的腦海裡泛起另一波思潮:即在耶穌降生救贖之前,所有死去的人,他們未曾聽到過基督的福音,更未曾得沾過聖事聖寵的滋潤,他們都不能得救嗎?答案應當是否定的。在古人中,絕大部分的人是忠厚老實者,善心的人,我想天主的救恩會奇妙地預先臨在他們身上,天主是不會棄捨他們的。天主所給予他們的救恩方式是很奇妙的。
再者,又有成千上萬的人死于不測的大難中,像戰爭、饑荒、洪水、瘟疫、暴力、大地震等等。死者中大部分是非基督信仰者,那麼不論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罹難者,他們的得救,太值得我們疑慮與思考。對那些在大難中猝死的人能否得救,我們無法知曉,只能托給天主定奪吧。使我們擔心的是,罹難者中基督徒不會太多。那麼頃刻間要他們作出永恆生命的抉擇,這能不使人擔心嗎?天主給他們留的時間是那麼短促,他們能利用嗎?
天主教在梵二之後採用了「大乘」佛教的救恩觀,即相信天主願救一切人。信奉其它宗教的善民,未聆聽福音及未領洗者,若無主觀的過失,都可獲得救恩。天主教會有一種臨終時的最後抉擇的理論,我們可以推想,猝死的人也有做這種抉擇的機會。許多人在死難臨頭時總是呼喚「天啊!」這是什麼意思?不就是承認天主的存在而表示悔改嗎?若這樣,這是天主賜予他們做最後正確抉擇的時機,在天主聖神的助佑下,這些臨終者一躍而投入天主的懷抱,徹底接受仁慈的天父。這樣,他們得救了。但會有人問,這可能嗎?
根據我們前面陳述的推論,我們認為這是可能的。瑪利亞是天主預選的耶穌的母親,天主提前給她基督為人類贏得的救恩,使她在母胎中就未染原罪。那些在大難中猝死的人們,如果他們沒有罹難,在往後的歲月中,也很可能得到信仰的殊恩,甚至成聖成賢。那麼天主也可能在一瞬間提前賞賜他們未來一生中會接受的恩寵,而這些恩寵是那麼豐沛和強烈,所以這些人一下子成熟了,而能做最恰當的抉擇。這就像「願洗」一般地都被天主接納了,也像「血洗」般地為主殉難,圓滿地完成了他們最後的生命,光榮地進入天國的凱旋門。我們從聖若望宗徒的神視中獲得了這樣一個訊息:「長老中有一位問我說:這些穿白衣的人是誰?他們是從哪裡來的?我回答他說:我主,你知道。於是他告訴我說:這些人是由大災難中來的,他們曾在羔羊的血中洗淨了自己的衣裳,使衣裳雪白,因此,他們得站在天主的寶座前,且在他的殿宇內日夜事奉他;那坐在寶座上的,也必要住在他們中間。 」(默:七13-15)
我們常能在影視中看到一些有關貧窮國家的人民,掙扎在饑餓的死亡線上受苦和罹難的報導場面,或因戰亂而造成的難民營的死傷情況,使人心痛欲裂;那些人中,很多都是非基督徒,或是從未聽過基督福音的人,他們在世上已經受了那麼大的痛苦,他們吃用淚水泡的食物,然而他們的死,卻又給他們帶來永遠的喪亡,我們忍心這樣想嗎?無限仁慈的天父面對他聖子耶穌的無限聖血功勞會這樣做嗎?若望宗徒又在他的神視中給我們展現了這樣的訊息:「他們再也不餓,再也不渴,烈日和任何炎熱,再也不損傷他們,因為,那在寶座中間的羔羊要牧放他們,要領他們到生命的水泉那裡;天主也要從他們的眼上擦去一切淚痕。 」(默:七16-17)

(五)救恩是屬於全人類的
在這樣的神學思考中,我們不難體味依撤意亞先知的話:「在熙雍山上,萬軍的上主要為萬民擺設宴席,備有豐美的食物和醇清的陳酒:食物是精選的,陳酒是上等的。他要在這座山上掀去那遮住萬民的喪帕,和那掩蓋各國的殮布。他要永遠消除死亡,上主要從每個人的臉上擦去眼淚,要由整個地面除去他民族的恥辱。」難道這不是天主給予受難者的訊息嗎?我們相信天主深愛每一個罹難者,並把他們接入了天國。他們的死變成了洗禮,進入天主永恆的國度裡。除非那些褻瀆和拒絕聖神啟示的人,他們今世及來世都不得救。
這樣的神學思考,是符合天主的美善屬性,我想天主不會責怪我們對人類的救恩會持有如此樂觀的看法,因為「天主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弟前:三4)
談到這裡,不能不想到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同胞,信仰基督的人只占微弱的比例,怎不叫人擔心呢?尤其在改革開放後,人們長期被壓抑的本性會爆發出來,社會就像脫韁的野馬,物慾橫流。這又怎不讓人憂心忡忡?從人的角度看是這樣,但從天主的角度看,會看到危機中的轉機。
在今天物質高度文明的世界裡,人們普遍感覺到心靈的空虛,人與人的關係缺乏信任和愛,一切向錢看。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大學生和有識之士願意走進教會,他們覺得只有在教堂裡,能找到一片淨土。是的,從人的觀點看,精神危機是一種壞事,值得擔憂,但天主有他奇妙的計畫。就是說,精神困境,就是人的心靈饑渴,饑渴的心靈最需要神,也是神所看重的。
具體到基督宗教在中國的傳播,過去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這個傳統文化已被歷史演變給淡化了,讓那無信者變成精神饑渴的人。就是說,傳統被淡化,又沒有更好的東西去補充,留下一大片荒地。我們看到了開墾者,即到處都有傳教人的足跡。從利瑪竇開始,四百年的傳教歷程裡,中國天主教徒最終只保持在三百萬教友的數位上,加上基督新教徒 也不超過七百萬。但是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年中,天主教友猛增到八百萬到一千兩百萬,連同基督新教徒已增至近一億人了,我們真的看到一個大奇蹟正在中國發生。
我們認為,十三億中國人民,在天主的眼裡也不是一個小的數位,很難設想,基督的救恩會長期與他們保持那麼大的距離。從福音在全球傳佈的情況不難看出,來自天主的啟示:基督的救恩必勝,救恩之光必要寵照億萬人民,福音的種子必會撒遍世界的每一寸土地。它預示著整個人類救恩的前途,當然也包括廣大的中國同胞在內。我們會樂觀地等待天主的時間惠然來到。
總之,天主的偉大救恩計畫,絕不是讓一部分人得救,而是要整個人類得救。復活了的基督,他戰勝了死亡,戰勝了魔鬼,戰勝了罪惡,他是榮耀的勝利者,他要把所有跟隨他和善心的人都領入永恆生命的境界,正如他在臨受難前向民眾最後宣講說:「當我從地上被舉起來時,便要吸引眾人來歸向我。 」(若:十二32)

Print Friendly and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