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第43期 43

芥子43期 - 談談人生信仰 (吳述中)

談談人生信仰

吳述中

 

台大理學院(58年次)二零一二年在Las Vegas聚會後,一位參加的同學回去後去世,一時感觸,寫下《談談人生》一文。

古典物理認為在三度空間外,時間是另一獨立的量度(scale)。一些物理實驗不符合這個假設。愛因斯坦是第一人將時間作為和三度空間相同的向量(vector),由這四度空間推導的結果,正好符合這些實驗結果。四度空間的相對論和人類的感知不同,至今仍有科學家持懷疑態度。

在愛因斯坦中學時期,就認同哲學家康德的主張,「直覺的先驗是一切科學和數學的基礎。直覺是絕對的主體。對於世間事物的觀察和描述,直覺可以不認可。直覺可說是完全獨立的,自由的,開展的人心主體。」在信仰的層面上,康德主張「道德是絕對性的。」愛因斯坦對於傳統的社會及學術,持開放、自由的態度,所以能夠另開一條門徑。除物理學,愛因斯坦對於弗洛里德的心理研究,一直關注。他認為心理、遺傳、和其他生物學,對人類至關重要。他精通的物理學是幫不上忙。物理學的對象是可以重覆實驗證明的現象。生物學、心理學的對象多是不可逆、不可重覆的現象,至目前,仍多用統計和推論探討。對康德有興趣的朋友,可讀康德的《理性批判》一書。

愛因斯坦四度空間相對論帶給我們一些新的認知:像物質能量可以互變。光有波性也有物質性。在特殊觀察位置下,空間、距離、長短可以改變,時間可以變快,也可以減慢,甚至可以去到未來,也可以回到過去。只是維度空間的高低,讓人生具有更多的變化性。原始人類的信仰,以語言相傳,如西藏及印地安人的本土宗教中的唱經儀式。宗教以文學相傳是近數千年發生的。一旦有了文字,就有了組織、團體。有了團體,就無可避免地和政治、權利發生關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的聖經、佛教諸多經文、回教的可蘭經等等,固然可以作為個人修行的參考,也可以用作政治的工具,無數的戰爭皆因宗教的爭端而起。

中國近代哲學家馮友蘭在他的作品中《論原人》,將人區分為自然人、功利人、道德人、天人四等。原始人及孩童屬自然人,滿足食、飲、繁殖、自衛的基本需求即可。進入社會國家後,基本需求開始擴張和變質,「財、色、名、食、睡」污染了原本單純的心靈。原來雲淡風輕心靈,烏雲密佈。社會國家,無論是民主制度,或是共產制度,講求的手段,心態是「競爭、」「鬥爭、」及「戰爭。」佛家講的三毒(五毒),「貪、瞋、痴、慢、疑,」基督教的七罪宗,掩蓋了原來直覺本心。不必驚奇或責怪,這是在低維次空間,人類本具的缺陷。信仰的價值也在於如何驅散這層掩蓋心靈的烏雲。修行(靈修)的目的在於消毒去罪,讓心靈上到更高的層次。

修行是信仰的方法。每個人心中都有的願望。在這兒,我僅僅提供我個人的一點點看法和大家分享。基督教要人遵守山中聖訓,天主十誡。佛教雖有千萬法門,基本要求三修(三寶)六度。名稱不同,精神是相同的。譬如修「佈施」(六度之一);先修「財佈施,」譬如聖經中精通誡律的青年,有精神修煉上的需求,要求跟隨耶穌。耶穌要求他將錢財施捨給窮人再來。年輕人做不到。「財佈施」做到了,「財、色、名、食、睡」諸多修行障礙,才能漸地消除。其次,才能修「法佈施,」用智慧,觀照看出一個人的困境。聖經中,耶穌在井邊,規勸撒馬利亞女子追求「生命的活水,」就是一例。最後「無畏佈施」是指慈悲道德的佈施。譬如在某個荒年,佛祖在山旁,看見一支母虎,帶著一窩奄奄一息的小虎。佛祖一見,立即投身喂虎。在敦煌洞窟壁畫中,有此佛祖喂虎的作品。當然,從社會功利眼光來看,這是愚笨的行為。多吃一頓,虎子們照樣會餓死。耶穌以無限之尊,完美之身,走苦路,流血十字架上。從世俗上來看,是傻子的行為。尤其是為眾多惡念罪行的人類,值得嗎?「無畏佈施」的精神是超越功利的,不能用功利來衡量。我想,從高維次空間來看,是應該的。

如果「佈施」做徹底了,其他五度也自然具備。所以,「一即是六,六即是一。」十誡中,有一誡做徹底了,其他九誡自然具備「一即是十,十即是一。」十誡都做,做不徹底,不能貫通,「十即是零,零即是十,」表面的功夫是不夠的。修行的困難在於此。

耶穌以全能、完美、尊榮公義之身,為救贖人類,釘上十字架。他的救恩是為全人類的。包括過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人們。一個人,無論是不是屬於某個宗教團體,或是無神論者,全在他救贖之內。「直覺和良知」在每個人心中都具備。每個人都有修行的能力和需求。彼此應當溝通,寬容和瞭解。

佛經曰:「真相離言,」道德經曰:「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真理是不能用文字說得明白的。寫文章的痛苦也在於此。

Print Friendly and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