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第43期 43

芥子43期-又見傅鐘 (古偉業)

又見傅鐘

古偉業

 

這兩年常回臺灣。去年十一月中旬,那是個 星期天,下午天朗氣清,沒事,就信步到台大校園。正巧學生社團正在慶祝校慶,椰林道上兩旁擺滿各式攤位,有的是系所學會,拳術,各式健身,幾個佛教社團,命理塔蘿牌,易經,林林總總社團很多,其中以法輪功的規模最大,還有樂隊遊行助陣。同學們也在攤位前極盡所能邀請遊人來光顧。椰林道盡頭,有臨時搭建的舞台,吉他手,鼓手,歌手,渾身解數,超標的擴音喇叭弄的喧天價響,舞台前也有電光石火的表演,娛樂觀衆,很熱鬧。身在其中,感受到青春的歡樂。記得四十多年前,就在這兒,林一教室附近,研圖關門以後,我們在這兒相聚,有燭光夜禱。這天我沒有看到當年風光一時的登山社,慈幼社,山地服務,校園團契或天主教的光啟社也不在其中。椰林依舊,傅鐘依然矗立,校園風貌也有很多改變。走在校園,我看同學,彷彿我仍是他們中的一個;但是同學看我,可能就大不同,就像當年我在校園𥚃看到眼神飄渺,踽踽獨行的老人。

讓時光回轉到六十年代末期,台灣在各方面正是欣欣向榮,教會亦在蓬勃發展。台大校園的天主教同學會剛改名為台大光啟社,校總區文理工農有三百餘會員,法學院,醫學院名單上也各有百餘人。原聖母會也才改名基督生活團,團員都在研讀基本守則。同學會的幹事基本上都是由各個基督生活團的團員擔任。校總區的有至潔,善牧,服務,醫學院的有康寧。台大光啟當年在校園相當活躍,除了經常性的燭光夜禱,活動中心的午間聚餐,耕莘週間的土風舞,也參加合唱比賽。每年盛大的迎新送舊在耕莘禮堂舉行,還有熱鬧的聖誕節園遊會,金山夏令營。此外,也有孤兒院探訪,病院送書報服務,山地服務。基督生活團每週都會有固定的聚會分享。當時擔任團體輔導的都是學養聖德俱佳的神長修女。光啟及生活團是許多朋友在大學共同記憶的一部分。畢業以後這份情緣也還在延續,有學長會邀請你參加成人基督生活團,或是中華神修小會,或是基督服務團,靈修陶成也無休止。那些年大家都年輕,未經世事,也有理想,心裡也真想將來為台灣社會做點什麼,是在專業上為主作證?是將基督信仰本地化?或是興教建國?各有選擇,也各有憧憬。只是後來各奔前程,當年的自我期許就逐漸在歲月裡被淡忘了。

我們都曾經年輕過,曾經在夏令營或是燭光心聲中被感動過,曾經在那些我們仰慕的神長修女前暗暗地立過志,也常自我勉勵不可以忘記年輕時候的理想。四十多年倏忽間就過去了,生命的際遇和轉折難以逆料。現在才瞭解,即使想要持守信仰都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這些年,許多朋友都已經改換跑道,或是加入基督教會,或是進入佛學領域,或是其他生命的了悟。多年以後碰面聊起來,才會知道每個人都有曲折的心路歷程。我們都要以極大的同理心來看待這些事情。保祿宗徒在弟茂德後書有語重心長的描述:「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弟後三7)

細看生命的軌跡,再想想當年信仰的陶成,還真是凖備不夠。雖然當年也讀聖經,但是對於內涵真是只有粗淺的瞭解。譬如說浪子回頭的故事,從來不覺得自己也像那個浪子,任意揮霍天父所有的賞賜,雖然慈愛的天父天天引頸盼望我們歸來,但是我們仍然眷戀眼目所及的世界,留連忘返;我更不䁱得自己很多時候也像那個大兒子,住在天父所有的豐富裡,卻活的栖楻,像乞丐一樣。理智上知道天主是生活的天主,但是我們卻毫無體驗祂確實是活生生的天主。參加彌撒及領受聖事都是從小就有的習慣,既然是教友,理應如此行。這樣微弱的靈命自然很難安處於世俗的濁流中。最近有一位離開教會多年的朋友,在父親去世前的對話當中,頓時才意識到天主從未離開過他,是他自己遨遊天地,走的太遠了。

我們都是生命旅途上的朝聖者,需要同伴,也需要不斷地被感動,被激勵才能享受靈修生活,靈命才能長進。緬懷教會歷代的聖人,近代的德蘭修女,那些葬在台灣海岸山脈的瑞士人,還有那些我們熟悉,而今埋骨在靜山墓園的耶穌會士,想到他們的一生的奉獻,真是心被恩感。《希伯來書十二章》這麼說:「我們既有如此眾多如雲的證人,圍繞著我們,就該卸下各種累贅和糾纏人的罪過,以堅忍的心,跑那擺在我們面前的賽程,雙目常注視著信德的創始者和完成者耶穌。」(希十二1-2)

離開學校四十餘年,台灣社會和教會的氛圍和當年也有很大的不同。早年的社會,人們多半為生活而工作,今天的年輕人多半為自我實現而工作,除了工作,就是流連在社交網站裡。年輕人每天所接觸的,所看的,所感受到的,都是網路社群給予的圖片及幾行簡單但是又足以影響他們訊息。沒有任何一種媒體能夠對他們有這樣巨大而且忠誠的吸引力。基督的福音雖似簡單,但是信仰的堂奧卻是是如此的深邃
,誰能給他們感動?怎麼樣才能夠讓他們感動?⋯⋯我們還可以做什麼?我忽然想起了從前古亭聖心堂門外牆上掛的一幅畫,上面寫著米該亜先知的話:「祂所要的無非就是:履行正義,愛好慈善,虛心與天主來往(米六8)。」也許還可以勉勵成為適合的器皿,讓天主的恩寵得以從我們身上流出。

Print Friendly and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