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頌慈恩
安然
「藉著洗禮,我們已經跟他同歸於死,一起埋葬;正如天父以他榮耀的大能使基督從死裏復活,我們同樣也要過著新的生活。」(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
保羅在《羅馬書》裡的這段話講得非常清楚,每位基督徒在領洗時,舊的我已經跟基督一同死了,一個屬於聖靈【註】的新生命開始在我們內成長,這個在聖靈內生活的經驗即是每位基督徒的靈修。
關於屬靈生命的培養,潘霍華在《團契生活》一書裡談到兩個面向,除了在團體裡培養的團契靈修而外,也重視每位基督徒在獨處靜默中的祈禱、讀經和默觀。我們教會的兩千年歷史中,許多有聖德的先賢們留下了美好的榜樣,這些靈修寶藏讓我們在尋找上主的旅途上,無論是團契靈修或是獨處靈修,都有方法可循。
除了團契和個人靈修之外,當代人的靈修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對靜觀與行動的兼顧:靜觀中包含著行動,行動中包含有靜觀。靈修不僅是獨善其身,更是涉及我們周圍的同胞,以至於全人類,尤其對於弱勢邊緣的人,更要給予關注。所以靈修就是保持一個動靜之間微妙的平衡和整體生活的完整性。
清晨的靈修
為我個人而言,這樣的整體靈修就反應在每天晨起後的讀經、聖餐崇拜【註】、靜觀祈禱,一天數次的省察分辨,全天的工作事奉,以及睡前的感恩祈禱裡。這些都幫助我更接近上主、讓聖靈內的新生命持續成長。尤其是凌晨的這段時間,更是每天靈修的黃金時段。
每日晨起,稍事梳洗,做個短禱之後,我的第一件事就是讀經。選擇每日閱讀聖經章節的材料很多,我讀的是,每天聖餐崇拜禮儀裡選用的章節,裡頭固定有一段福音書經文,另外一段可能選自舊約或是書信。我喜歡把當日的福音經文,先慢慢誦念幾次,閉上眼睛,在腦海裡想像這段經節裡的場景,然後把自己也置入其中。例如當耶穌跟他的門徒們的對話時,我就做個過路行人的旁觀者;當耶穌佈道時,我就當個聽眾,聆聽耶穌講解天上國的來臨。聽主耶穌的話語,特別感到親切,心中也有很多的感動。有時候,心血來潮,也可以提出問題向主耶穌請教。這種想像式的讀經,常常帶來許多對福音新的領悟。
我參加美國人的教會,教會每天有幾次聖餐崇拜。兩年前從職場退休了之後,晨起讀完聖經,正好可以參加早上六點半的聖餐崇拜。崇拜中,禱告、讀經、聽道、並領聖餐【註】。我特別喜歡領聖餐,因為耶穌是我們生命的中心,很自然地對主耶穌的來到,我心中感到非常歡心。
固定參加這個崇拜的信徒,彼此都很熟悉,不是已經退休的銀髮族,就是崇拜後趕去上班的上班族。崇拜之後,跟信徒們稍事寒暄,如果哪一位缺席好幾天之後重新出現,大家都會很關心地問侯。
等大家散了,我喜歡留在寂靜的教堂裡,跟主耶穌單獨相處一段時間。坐下來之後,先收斂心神,讓自己安靜在神的面前。感謝祂、求祂的保守,然後藉著短誦的經文和呼吸的調理,摒除心中的一切雜念,開始一段純樸安靜的專注,放下自我,讓聖靈充滿在我裡面。
靜觀靈修
這種「靜觀靈修」在基督教會有一段很長的歷史,從早期的教父時期開始,曠野教父們就藉著相似的靜觀操練,過著與上主共融的生活,這樣的傳統後來演變成天主教會和東方正教會的隱修制度。在宗教改革以後,這種靜觀式的靈修傳統曾經被革新的各宗派冷落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一直到上個世紀,它的價值重新被各宗派肯定,也被牧靈人員和平信徒們所接受。
靜觀中獨處的目的,不在於提供我們心靈一個休息場所或是充電站,也不是我們補充力氣、準備繼續在忙碌生活裡打拼的地方。靜觀是一個皈依的地方,在那裡舊我不斷地死去,在聖靈內的新我持續成長。在靜觀裡,我們要進入我們心中深處的一個內室,在那裡,神靜靜地等著我們,等著跟我們相會;在那裡,我要帶著一顆關懷同胞的心情,去跟上主共融。
這樣過了半個鐘頭之後,以一個感恩的短禱結束靜觀,也結束了清晨的這段靈修時段,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同主耶穌一起,開展我一天忙碌的行程。
靈修的目的
有朋友或許會問:「每天做這樣的靈修,對你屬靈生命的進步一定很有幫助吧?」這樣的問話讓我想起盧雲神父的一段故事。
當盧雲神父第一次到箴力斯隱修院長住的時候,他以為自己在心靈上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因之迎刃而解。但他七個月的心靈日記,後來集結出版成為《箴力斯日記》一書,在書的結語這樣寫著:「隱修院不是為解決問題而建造的,它是為了人們讚美那位生活在我們當中的上主而設立的。」這段文字正好給基督徒平日的祈禱生活和屬靈生命做了最好的寫照。
我們每天祈禱、追求屬靈的生命,其實不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心靈更接近上主,更重要的是為了讚美主、光榮主、感謝主。哈利路亞!
【註】這篇文章是為基督新教的朋友們寫的,所以採取新教的慣用語,例如稱聖神為聖靈、感恩祭典(彌撒)為聖餐崇拜、聖體為聖餐等。
原載《傳揚福音雜誌》2014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