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65期 回歸父家

酥油燈萷的莊嚴慈悲與自在 ( 上 )

  作者 \ 譚璧輝 ( 輔大宗敎系講師 )

-記輔大宗敎學系師生西藏之行

緣起

  輔大宗敎學系所成立十二年以來,每年暑假都在台灣舉行宗敎之行,參訪各地不同宗敎的廟宇寺院,在參訪過程中,也與不同宗敎的負責人或道行深厚的宗敎人士作一次交談。這活動的目的是要對其他宗敎有些認識,也表答對不同宗敎的尊重與恭敬。

  基於這種原則和態度,又因爲近年來西藏特有的藏傳佛敎,日益受到世界宗敎界的重視,而台灣的人民對西藏密宗之好奇與追求之熱,亦有加速上升之勢,有鑑於此,系主任陳德光敎授及部分師生提議來一次西藏之行。經過半年的規劃與安排,終於確定遠赴西藏,作一次朝聖、參觀、學習及旅遊之行,並於歸途中順道參觀成都的道敎宮觀,及香港的基督宗敎、回敎、印度敎,及民間宗敎的不同類別的宗敎殿堂。本文是以西藏爲主,有關成都及香港的參訪內容則不在本文中報導。

飛向佛教聖地-西藏

  千禧年的七月一 一十八日,我們一行十六人,包括四位老師、十位學生、一位台灣的導遊,及一位美食專家張小姐,搭機由台北經香港飛往成都,第二天中午再由成都搭中國西南航空班機飛抵西藏首府 - 拉薩。

  成都與拉薩相距一千五百公里,飛行時間爲一小時半。近年來西藏成爲世界級的旅遊地點,遊客大多來自大陸各地、歐美各國,也有一些來自台灣的朝佛團,但是像我們這樣單純的大專師生團尙屬第一個。成都是進入西藏的重要中途城市,每天都有一 一或三班飛機往返,且是班班客滿。我們的班機應該在十一 一時四十五分起飛,卻因爲等一位外籍旅客全機乘客坐在機艙內等了四十五分鐘。當他出現時,機上響起一陣掌聲及噓聲,不知是歡迎?是抗議?或是對整體飛航作業表達不滿?總之,我們必須要有心理準備,接受飛機常誤點的事實。

  不知何時,我們被窗外湛藍的天空及朶朶白雲所吸引,氣勢雄偉的山脈綿延至天邊,莊嚴而親切的群山似乎在歡迎我們這一群來自數千里之外、心中充滿期待、驚喜、及些許疑慮的異鄕人。啊!西藏,這一塊曾在書本上讀到、曾在夢境中看到的土地,終於出現在眼前了 ,我們將在這塊土地上度過生命中難忘的十天。

  飛機平穩的降落在貢嘎機場,它是目前西藏唯一的機場,於一九六四年修建。這機場四面環山,給予人寧靜莊嚴之感。我們步出機門後,那清涼乾燥的空氣、耀眼強烈的陽光、和無垠長空中飄浮的白雲,立刻使人覺得這一塊被世人稱爲「香格里拉」的地方,是一處靈氣盈溢的人間淨土 ,從接觸到她的那一刹那起,我們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 。

  領取行李之後,我們走出機場大廳,旅行社派來的中型巴士 、地陪強巴歐珠先生,和司機札西洞珠先生已在等候我們,大家禮貌的打完招呼後,上車坐下,在開車之前,強巴代表旅行社向我們每人獻上哈達,這是一條白色長型絹織巾,由獻禮者套在對方的頸部,自然的垂在胸前,這是藏人最常見的禮儀,表示摯誠的歡迎和祝福。在獻哈達的過程中,強巴溫文的態度,散發一種特有的內斂氣質,當他獻哈達給我時,展露在他臉上樸實的笑容和那眞誠的注視,使我深受感動,難以忘懷,在茫茫人海中,這是不容易見到的。其實,他們兩人的眞誠、友善、樸實、熱誠及敬業精神,已成爲十天西藏之行中難忘的一部份,不僅在西藏之時大家相處融洽,甚至回台灣後,我們仍保持聯繋,對他們的思念不時在記憶中閃閃發光。

神明之地—拉薩

  貢嘎機場位於拉薩市南面,兩地相距約一百公里,車程約爲兩小時。這並非直線距離,由於受地勢之限,我們先朝西北行駛,再轉向東北,途中很長的一段路程是沿雅魯藏布江岸行駛。這條曾在書本上讀到、在影片中看到的名川,今天竟出現在眼前,且是如此的貼近她,由車窗眺望寬廣的河面,淺黃色的河水緩緩流去,兩岸土灰色的山脈靜靜佇立,守護著無數來往的過客,在山靜與水動的和諧中,蘊育了數不盡的生命,也在我心中激起了無限的驚喜與讚嘆。

  在公路兩旁的樹梢間、屋頂上、及電線桿上常可看到一串串紅、綠、黃、藍、白各色的旗檨,這些印有佛經的旗幟稱爲風馬旗,代表祈福與避邪的意義,願經文的法力能藉風力的吹送,到達這塊土地上每一個人的身上。日後我們所到之處,常常看到大小不同的風馬旗,隨風飄揚,成爲西藏景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說明了藏族人如何將信仰溶入生活中。

黃昏前我們到達了西藏首府,拉薩市。

  這是一座處於海拔三千七百公尺的佛敎古城,已有一千三百年的歷史。「拉薩」一字的原意是指神明之地〈 121 。 0 〖 ^^) ,此地全年日照時間爲三千小時,因此也稱爲「太陽城」或「日光城」。近年來,由於來自中國大陸及歐美的觀光客大量湧入,而拉薩又是必經之地,因此現代化建築處處可見,雖然如此,但是卻沒有高樓大廈,因爲任何建築物,都不許高過布達拉宮 - 這藏傳佛敎聖地中的聖地 ( 布達拉宮高 117.19 公尺,相當於十三層樓的大廈 ) 。拉薩雖然已成爲觀光客的聚散之地,但是出現在人群中、街道上、手持轉經輪的虔誠朝佛者,使這座千年古城仍充滿濃郁的宗敎氣氛。

  我們住在拉薩市區內的西藏賓館,是一棟三星級的旅館。在完成一切應辦的手續之後,我們進入餐廳,享用在西藏的第一頓晚餐,這是爲外來客人所調配的鈑食,並無特殊的西藏風味,何況今晚我們必須早早休息,讓自己適應高原氣候,以便在未來的九天中,有足夠體力,參訪不同的廟宇。

七月三十曰〈星期曰〕

布達拉宮

  由於空氣中的含氧量只有平地的百分之一 一十,因此,昨晚在睡眠中,我們多多少少都有些頭痛,這是一咼山症最常見的現象,如果情況嚴重,吃少量止痛藥便可,若感到頭暈或胸悶,只需做深呼吸就夠了 。早晨出發前,強巴吿訴我們,只要放慢走路速度、常做深呼吸、多喝水、放鬆心情,我們便能漸漸適應西藏的氣候,七、八月間,這裡白天的氣溫是攝氏! 2 :至扨度,中午可能升到加度,早晚溫差大,注意添加衣服以免感冒,因爲感冒有可能引發肺水腫。

西藏寺廟參訪之行的首站便是世界知名的布達拉宫。

  位於拉薩市外二百公尺高的紅山上的布達拉宮,好似安放在山頂的一顆明珠,氣勢莊嚴無比,令人肅然起敬。布達拉宫是世界上最高的宫殿,由土蕃王朝松贊干布建於公元第七世紀, 1645 年五世達賴喇嘛重建,並於 1648 年修建了白宮, 1690 年在第巴桑木?嘉措的主導下修建紅宮,三年後峻工,而宮殿內部和附屬建築物到 1696 年才全部修建完成,日後又經歷代達賴喇嘛的擴建,才有目前的規模。擁有一千個房間的布達拉宮的每個殿堂內,及每條迴廊上,都是有關佛敎故事的壁畫,此外,還有該寺的修建過程、五世達賴喇嘛晉見清順治皇帚,及十三世達賴喇嘛晉見光緖皇帝及慈禧太后的壁畫,畫工精細,色彩鮮豔,栩栩如生,其藝術價値是無以倫比的。紅宮內有八座達賴喇嘛的靈塔,大小不一,其中五世達賴喇嘛的靈塔最爲壯觀,高 14.85 公尺,用了十一萬兩黃金,及無數的寶石,鑲嵌装飾而成,在幽暗的殿堂裡,在酥油燈的柔和的光輝中,它的華麗璀璨仍令人目眩。

  布達拉宫內著名的殿堂有十八處,其中最具歷史及宗敎價値的是修建於公元七世紀的法王襌定宮,及五世達賴喇嘛襌修的聖者佛殿;前者位於紅山的最高處,爲一座岩洞式的佛堂,內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尼泊爾赤尊公主的塑像,殿後的小白塔恰好位於布達拉宮的中央,後者殿內懸有清同治皇帝所賜的「福田妙果」疆額,並供有檀香木離刻的帕巴羅克夏拉佛,相傳爲七世紀的作品。

  由於時間有限,我們參觀完紅宮之後,只能快速瀏覽白宮的最大殿堂 - 東大殿,這曾經是達賴喇嘛舉行坐床親政大血〈的重大政治與宗敎活動之處,殿內懸掛許多唐卡及五彩綢緞,極爲豪華。近數十年來,布達拉宫已成爲舉世聞名的宗敎藝術博物館,宫內不再有修行的僧人,而所見到的僧人或信徒,是在宮中擔任各種職務的工作人員,尤其不時要爲佛像前的酥油燈添加酥油,使它能常燃不熄。

  白宫外有一處平台,從這裡可近觀山下的廣場,及遠眺拉薩市。我們在霏霏細雨中步下石階,回首仰望蘧立於紅山上的莊嚴雄偉宫殿,在陰雨中卻顯得靜柔慈悲,雖然近年來已不再有宗敎領袖常駐於此,但是它卻永遠都是藏人心目中的精神支柱。

大昭寺 小昭寺

  修建於公元七世記的大昭寺是西藏最早的木造建築,面向佛陀誕生地而建,其主殿共有三層,殿頂爲具有西藏特色的銅鑲金頂,大殿內供奉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佛像。在松贊佛堂內則供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的塑像。大殿內壁畫的內容除佛敎故事外,還有騎在馬背上的文成公主與其隨員進入西藏途中的場面,及藏人、漢人工匠修建大昭寺的情景。這些都是具有宗敎意義及歷史價値的眞實記錄。

  大昭寺的壁畫內容豐富,畫工精美,從這些壁畫中不難看出,當時的藝術是依附於宗敎並爲宗敎服務,這些一千多年前的藝術作品已能掌握人體的結構、比例、神態,表情極爲生動,然而可惜的是,許多壁畫都遭到破壞或疏於妥善保護。

  環繞大昭寺外的八角街原是信徒轉該寺外圍經輪朝佛的繞行路線,而現在已是中外觀光客必到的購物區,這裡有販賣西藏天珠、唐卡、藏刀、佛像、具有西藏特色的衣物、紀念品等的攤位,難怪人群似乎永遠停滯不動,在擁擠的人潮中,不時可以看到身著藏服、手持轉經輪的信徒,口中唸唸有詞,虔誠的繞街朝佛。

  小昭寺的規模不如大昭寺,但是仍具有漢、藏、尼三種民族的特色。主殿供奉的是赤尊公主由尼泊爾帶來的不動金剛佛。小昭寺是一處修行拜佛的地方,來這裡頂禮膜拜的人絡繹不絕,其虔誠態度令人感佩,寺中僧人在我們離去時,爲我們每人獻上哈達,以表祝福之意。

  西藏之行的第一天,在吃完西藏風味餐及看完藏族舞蹈後結束,由於這是我們第一次在海拔三千七百公尺的高原上活動,再加上對寺廟中通風不良及酥油燈氣味的不適應,大家都咸心到疲累,我們便早早的休息了 。

七月三十一曰〔星期一〕

乃瓊寺

  位於拉薩市郊的乃瓊寺,是藏傳佛敎中以供奉護法神爲主的廟宇,已有四百年的歷史,這些衛護佛法的神,多呈現憤怒像貌,在黯淡的酥油燈光中尤其顯得掙擰可怕,幸好在前往該寺的途中,許明銀老師已事先告訴我們,膽小的同學不要看。乃瓊寺中最主要供奉的兩位護法神是蓮花生大士及乃瓊白哈爾神像。

  乃瓊寺的重要性,是在過去藏曆新年期間,在此處舉行「祈年」的宗敎儀式,參禮者是格魯派的高僧及政界要人,在儀式的最後,由受白哈爾降神的代言法王,迎接達賴喇嘛,有時,白哈爾主動透過神巫之口 ,說出有關西藏的預言及對政敎措施的建言。這種代言法王及神巫建言的地位,是由五世達賴喇嘛建立,它說明了過去西藏在宗敎、政治、及人民生活之間緊密的關係,而今這一切已不復存在。在我們參觀該寺的過程中,不時有信徒進來燒香、朝拜,他們是否是祈求諸位護法神,在今天及未來的歲月中,護衛這片衆神憐愛的淨土能在一 一十一世紀新潮流的入侵下,仍保存其獨有的宗敎特質呢?

哲蚌寺

  離開乃瓊寺,我們乘車前往位於山上的哲蚌寺,遠遠望去一片白色建築物,這便是格魯派位於拉薩的重要寺院之一的哲蚌寺,由於它遠看像一堆白米,因此也稱爲積米寺。

  我們下車後步行上山,哲蚌寺座落於三千九百公尺的山中,這是我們到西藏後第一次爬山,由於對高原氣候尙未適應,我們必須放慢腳步,而四周幽美的風景卻讓我們忘記自己急促的呼吸,我們更興奮的是,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爬到玉山的高度了 。

  哲蚌寺的創建者爲札西貝丹,他得到許多貴族的幫助,於 1416 年興建此寺,也因此該寺的發展極爲快速。 1624 年五世達賴喇嘛得到青海蒙古人固始汗的支持,在這裡建立了西藏政權,對格魯派的擴展產生極大的推動力,這便是歷史上所稱的甘丹頗章王朝。五世達賴喇嘛執政後,規定各寺常駐的僧人人數,哲蚌寺則爲七千七百人。到中共統治西藏之前,該寺的僧人人數多達一萬人,成爲西藏地區人數最多的僧人團體 。

  哲蚌寺範圍極大,我們只參觀了其中的措欽大殿,這是全寺的正殿,是僧人聚集的地方。大殿佔地一千八百多平方公尺,殿內有一百八十三根柱子,使整個大殿顯得莊嚴肅穆,裝飾華麗的佛像,在酥油燈幽暗的光線中,露出了那已微笑了將近六個世紀的慈悲面容。當天中午我們正巧碰上他們的法會, 4^ 殿裡擠滿參觀的人,若要拍照必須付人民幣二十元,由於這種場面不易看到,所以許多人紛紛掏出錢,付給來回走動收錢的僧人,雖然如此,其他僧人們在觀光客三面環視及鎂光燈的閃爍下,仍能怡然自得的,發出渾厚的誦經聲,並不時吹起宏亮的長號聲。他們在誦經的過程中會休息片刻,由年輕的僧人爲大家倒奶茶,並吃一些糌粑。

  我們在一處的迴廊下,看見兩名青少年正在以最簡單的方法印製經文,他們將墨汁塗在木刻的經文版上,將紙蓋覆其上,再用一個小軟墊輕輕壓過,這樣便印出一條經文。他們面對面坐著,邊唱邊印,在節奏明確的韻律中,從事刻板的工作。

  每年八月底九月初,藏人重要的雪頓節便是在這裡舉行開幕儀式,直到今天,哲蚌寺在藏傳佛敎中仍具重要地位。

色拉寺

  座落在拉薩市北郊色拉烏孜山麓的色拉寺,是黃敎〈亦稱格魯派 ) 六大名寺之一,由宗喀巴大師的弟子,釋迦益西於明成袓永樂十七年 0419 年 ) 所建,日後陸續擴建才有今天的規模。寺院佔地十一萬四千多平方公尺,寺內收藏大量珍貴文物及藝術品,包括佛像、經書、唐卡、法器等,其中最珍貴的是收藏在措欽大殿內的大藏經,這严經典共有 108 函,於明永樂八年 0410 年 ) 以石朱刻印。我們可以親眼目睹這已有六百年歷史的經書,只存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沒有任何現代化的保護設施,可能是因爲西藏空氣乾燥,這部經血 ( 至今仍完整無缺。

  色拉寺是一處訓練僧人的地方,我們很幸運看到藏傳佛敎中訓練僧人的重要課程 - 辯經,每天下午,近百位僧人聚集在樹蔭濃密,稱爲辯經場的大院子中,進行對佛經的問答與辯論,發問者站立,被問者坐下,答案若正確,發問者便以右掌心拍打左掌,並跺腳,然後左掌縮回至脅下,若答案錯誤,發問者便以右掌背拍打左掌心,若答案嚴重錯誤,發問者便以唸珠在被問者頭上畫圈。辯經的目的,在訓練僧人對佛經的深入瞭解及思考能力,發問者與被問者的角色可以互換。雖然我們不懂他們辯論的內容,但是由他們輕鬆自在、笑容滿面的態度看來,他們似乎頗能以平常心來參與這嚴肅的辯論,並且也習慣每天在不同參觀者的好奇眼光下,進行答辯,甚至無視於外人的存在。

  辯經必須在一位德學兼備,稱爲「格西」的年長喇嘛主持下進行。「格西」是顯敎敎育中最高的位階,相當於博士學位,是經過嚴格過程才選出來的一位人師兼經師,目前只在色拉寺有一位格西,而其他寺廟只有住持。當天,他坐在辯經場的一角,觀看弟子們如何辯論,我們有幸目睹其不凡的大師風采。

羅布林卡

  參觀完色拉寺之後,我們驅車前往有達賴喇嘛夏宮之稱的羅布林卡。

  羅布林卡藏文的意義是珍貴林園,它佔地三十六萬平方公尺,開始修建於 1700 年代,經過歷代達賴喇嘛的增建,才有今天的規摸,最後一棟建築 - 新宫,於 1954 年興建, 1956 年完工, 1959 年十四世達賴喇嘛便是由這裡出走。

  羅布林卡栽種了四十九種松柏,六十一 一種珍貴的花卉,甚至還有竹子,這裡是西藏最美麗、最大的花園,歷代達賴喇嘛將此地作爲夏季辦公及接見僧俗官員的地方,而今已成爲西藏人民最佳的休閒之處,也是觀光客必到之地。

  在許多建築之中,我們參觀了新宮,它是十四世達賴喇嘛起居之處,他的書房、打坐之處、及寢室仍保持原樣。目睹眼前一切,想到遠走海外的西藏宗敎領袖,不禁爲糾葛不清的政敎之爭,感到不解,更爲藏傳佛敎的未來感到茫然。

  新宮內有三百零一幅極具歷史和藝術價値的壁畫,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北殿西側經堂內的菩提樹下釋迦牟尼與八大弟子圖,及南殿內的西藏歷史圖,後者內容包含藏族起源、西藏政敎發展過程,畫工精細,色彩鲜明,栩栩如生,它不僅是稀世珍寶,也是研究西藏歷史的珍貴資料。

八月一曰〈星期二〕

甘丹寺

  在早晨柔和的陽光及清涼的空氣中,我們向位於拉薩東南方約六十公里達孜縣內的甘丹寺出發。過了拉薩大橋後,沿拉薩河岸行駛,漸漸車子轉入兩邊都是青棵麥田及黃色油菜花田的道路行駛,不時有些以土石建造的農舍出現在田間或路邊,站在農舍前的幾個大人和小孩露出開朗的笑容,向經過的車上陌生人揮手。車子進入達孜縣後,開始繞山而上,眼前的風景暸闊一片,遠處的田莊、村落,在濛濛中顯得寧靜而撲實,再看剛剛走過的公路,由山下婉延而上,眞像纏著這座山的細麻繩,回頭仰望不遠的山上綿延的建築物,那便是藏傳佛敎中黃敎重要寺廟之一的甘丹寺。

  甘丹寺由黃敎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於公元 1409 年〈明永樂八年 ) 所建,成爲該敎的發源地,宗喀巴本人在此講道、弘法、訓練僧人,並推動改革,嚴禁僧人結婚生子,而應持戒修行。日後,黃敎敎主都常駐於此,甘丹寺因而成爲訓練僧人及修行的最佳地方。這裡如同一所佛敎大學,是西藏最大的寺廟,人數最多時,曾達到一萬人,最少也有六、七千人。

  我們沿上山步道而行,愈接近寺廟,愈感覺到瀰漫在這裡的靈氣。我們參觀了一些殿堂,更到宗喀巴大師的靈塔前,及他生前的住處,向這位偉大的宗敎改革者頂禮、致敬,衷心祝禱在未來的歲月中,這裡仍是修行的好處所。

  之後,再步行四十分鐘,我們爬到了山頂,此地的高度已有四千三百公尺,放眼望去,白雲、村落、農田、溪流、草地,在灰藍的天空下構成一幅看不盡的生動美景。當我們到達山頂時,正巧遇見一位僧人,透過強巴的翻譯,他知道我們來自台灣,那友善、眞誠、純樸的滿臉笑容,及一襲紅色僧袍,爲這寧靜的山頂頻添幾分宜口悅。

  在我們站立的山頂左側,不遠的山頭上便是一處天葬場。天葬是藏民處理遺體的方式之一,即是,家屬將遺體由山下背到天葬場,做完必要的誦經儀式之後,由專職人員操刀,將遺體切割成小塊,全部餵給禿魔吃,不留下任何一塊,如此,亡者的靈魂才能升天。若想觀看天葬,必須事先獲得喪家的許可,否則會遭到一頓毒打。

  下山時,突然聽到由另一山頭傳來基督宗敎的聖歌,具有深厚佛敎背景的強巴問我對這事的看法,我說,面對眼前如此令人心悅又心動的大自然,任何一個有宗敎信仰的人,都會情不自禁的以自己的方式,歌頌讚美他所信奉的至高之神,其實,大自然包容一切,只是人有太多的差別心。在下山途中,我們對這兩大宗敎的異同,交換了彼此的觀點與感受。

  我們在一片山坡的草地上吃午餐。置身在如畫的風景中,手邊的野餐已引不起我的食慾,不知由何處來了 一大群孩子,眼巴巴的望著我們每人手中的食物,當我們把多餘的食物分給他們時,他們一湧而上,一陣搶奪,然後嘻嘻笑笑的消失在草地的盡頭,只有兩個孩子以直線跑下山,在每一個轉彎處都追上我們的車子,不斷向我們揮手,一直把我們送到山下,我由車子後窗看著他們,直到他們的身影消失在山的蒼茫中。

  歸途中,經過布達拉宮下的廣場。當天,天青雲淡,是拍照的好時機,我們下車,在廣場上仰觀布達拉宮,更感到它的巍峨雄壯,在這裡,我們拍了團體照,以滿足想要拍到它的全景的心願。 

〔未完待續〉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