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第31期 31

芥子31期 - 共融營七月四日活動摘要 - 感恩、奉獻、默觀、行動、心路分享、春水漣漪(作者:至麗)

此次神修小會北美分會共融營地點選在多倫多近郊佔地二十一英畝的耶穌會曼雷薩神修中心 (Manresa Jesuit Spiritual Renewal Centre)。當年依納爵‧羅耀拉就是在西班牙的曼雷薩一個山洞裏,潛心祈禱,開始寫下「神操」(Spiritual Exercises)。

七月四日上午

清晨七時我們在聖堂 進行早禱,萬致第用音樂引領我們進入祈禱的氣氛。

早餐地點距離聖堂只有幾步路,進了豐盛早餐之後,我們回到共融營會場,當日欣逢美國國慶,加拿大主辦人李子森,朱錦怡特別播放"美麗的美利堅(America the Beautiful)"的歌曲,以示 慶祝。

接著我們便進入此次共融營的主題﹕奉獻與行動。由北美分會主席趙世熙介紹主講神父,他說張少麟神父替我們量身定做了"在感恩中奉獻,在默觀中行動"的兩個精彩的演講。張少麟神父是主徒會的神父,二 零零七年來到多倫多,現任聖曹桂英堂助理司鐸。

第一講﹕在感恩中奉獻

越能體驗天主的愛,越能感恩,越能奉獻;相反的,如果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當然就不懂感恩,也就嗇於作出任何奉獻

張神父以自身經驗,一步一步的帶領我們進入主題。他回顧自己在馬來西亞十五歲懵懵懂懂的進入主徒會的小修院,就讀高中,都是天主在冥冥中,一步一步帶領著他。他在小修院讀到高中畢業,才決定去台灣入主徒會初學院,一九九七年回馬來西亞晉鐸。

張神父簡短的介紹了主徒會 (Congregation of Disciples of the Lord)。主徒會會祖剛恆毅神父(後來升為樞機主教)於一九二七年在河北省創立了主徒會,是第一個中國修會,度獻身修會三願生活,強調文化傳教,一九四八年修院被迫解散,總會院遷到台灣,繼續福傳工作。如果沒有主徒會,中共建國後,中國天主教也會消滅。

在馬來西亞的四年,每年除夕一大早一定回家,宣布除夕大餐由他一手包辦,後來從教友口中,知道母親曾對他們說﹕“我的神父兒子每個除夕會回來煮飯給我吃”。那時候,他已知道不需要用言語,只用感恩的行動,母親已經接受自己去當神父的事實。

我們的一生就是經由一個一個小小因素,構成今日的我,每個小小因素都是愛。我之所以是今日的我,完全是靠天主的愛。是天主揀選了我,而不是我揀選了天主。我們的靈修生活就是要從這種生活角度去體認天主的愛,天主的愛成為我們生活的動力。越能深刻體驗天主的愛,就越能犧牲奉獻,聖人因愛可以殉道,約伯就是懷抱感恩,才能在萬難中堅持信德。感恩三部曲﹕對天主愛的認同,產生責任感,使命感。

相反的,假如我們不去體驗天主的愛,假如我們所做所為不是從感恩和愛出發,認為我之所以有今日,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從這種自私的角度出發,我會變得很複雜,會抱怨,會垂頭喪氣,我的衝勁不會持久,會喪失信仰。

參考經文﹕

聖保祿致羅馬人書(8:37-39) 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亡,是生活,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離。
約伯傳 (1﹕21)﹕我赤身脫離母胎,也要赤身歸去;上主賜的,上主收回,願上主的名受到讚美。
申命紀(26﹕5-10)﹕上主以強力的手,伸展的臂,領我們出了埃及,來到這地方,將這流奶流蜜的土地賜給了我們。上主,我現今帶來了你賜給我的田地裏所出的初熟之物。
路加福音 (17﹕11-19)﹕ 耶穌治好十個癩病人。
前格林多書 (9﹕16) 我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

第二講﹕在默觀中行動

默觀是在寧靜中和天主相遇,在靜默中聆聽天主,要聆聽才能深化聖化與天主的關係,而行動來自與天主有親密的關係。

張神父本著主徒會精神﹕「作行動中的默觀者,作默觀中的行動者」,給我們作了精彩的第二講﹕

默觀方式包括﹕

(I) 作省察﹕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蘇格拉底論及省察的重要性,他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没有價值的人生。作省察有七個步驟﹕

1。定心 2。祈求聖神光照 3。 用感恩的眼光回顧,同時體驗天主的臨在 4。留意自己在作回顧時的感受,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留意自己的情緒 5。祈禱,祈求天主幫助 6。盼望 7。以天主經結束省察。

(II) 彌撒聖祭﹕彌撒是感恩祭,感謝天主創造和救贖我們。我們藉著餅酒將這一星期的勞苦喜樂奉獻給天主,在聖體聖事內體驗天主的愛。領了聖體,與基督合一,聖化自己。在生活中無時無刻與基督合一,那就是我們生活的高峰。

(III) 善用和好聖事,讓我們謙虛作人,以浪子回頭的心情,深深體驗天主的愛。善用和好聖事,就是在默觀中行動的捷徑。和好聖事的五個步驟是﹕

1。省察﹕根據十誡,七罪宗,教會四規,反省自己與天主,自己與人 之間的關係。 2。痛悔﹕修補與天主,與人的關係。 3。定改。 4。認真告明,要長短適中。 5。補贖。

最後,張神父特別提醒大家"靜默"的寶貴。我們生命的開始及結束都是靜態的,存在的價值不在我有什麼,而在我是什麼。我們與天主的關係就像我們與父母的關係,父母愛心的嘮叨在無助時會自然泉湧出來,容許天主像愛我們的父母一般,叮嚀我們,我們要學會聆聽,訓練自己,反應時間盡量縮短,變成很自然的反應,我們的靈修要變成一種習慣。

七月四日下午

I。 會員分享/個人見證:

事先陳箸釧義不容辭的答應策劃這個項目,她將分享與見證重點放在奉獻及行動兩方面,分兩天進行,與張神父的演講相互呼應。當天下午偏重奉獻方面。

芝加哥地區的吳懷瑜,從高雄遠道來的翁詩貞,紐澤西州的龐稚珊用自己親身經歷,娓娓道出天主如何一步步的帶領。人生道路雖然坎坷,有天主的助力就足夠了,今後雖屬未知,但是過去天主曾經如何帶領過我,今後祂也會同樣帶領我,她們遭遇雖然完全不同,卻可以感受到她們感恩與奉獻的精神 。

II。 談靈修--吹縐一湖春水﹕許建德主講

要先充實自己,把東方文化的信仰活出來,才能將東方文化傳出去,虛空自己,凝視天主。

III。 心得交流/自由交談﹕由杜曉雲主持 (以下資料是由杜曉雲提供的)

現在的我們以下面幾個問題,請大家分組討論﹕在你生活的過程中哪些事件讓你對天主是絕對的相信;在你生活的過程中哪些事件讓你學到最多;比較你在二十多歲時與現在,是否與小會的精神:喜悅、進取、合作、服務與超越有交集;你認為老了好不好。

小組討論結果重點如下:

老了不好,是因為:有病、身體不舒服,身體是年輕的好。

但好的地方很多:自己因為年紀大,有些事做不好,就會有同理心,會少抱怨,少做判斷,心情好,心態平合,進一步說,哪就是小會的精神,喜悅、進取、合作、服務與超越。

老了就會退休,自由的時間就多了,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如各種服務工作,像這次朝聖之旅。做以前不敢做的事,例如参加聖詠團。

改變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天主懷疑愈來愈少,更相信天主。

學到的是:年紀大了比較不計較,年輕時對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很敏感,心靈會受傷很久,現在豁達些。在座的大部分小會朋友,當年我們認識時只有二十歲,時光過了四十多年,現在孩子大了,我們老了,有人面臨退休,有人含貽弄孫。人生的前三十年在成長,由嬰兒、孩童、到學業完成、成家立業。後面的三十年,很多人的生活經驗可寫成一本書。有順順利利的(不多),有平平穩穩的,有跌跌撞撞的。 跌跌撞撞的人往往學到了最多,從跌倒後到再站起來,需要多少的智慧與勇氣。我們有幸,一路上有天主的恩寵與陪伴,遇到困難時,是與天主最接近的時候,也是天主給了我們智慧與勇氣。這些困難是天主給我們的功課,等功課作完時也是我們再成長一步。現在的我們比三十年前豁達些,價值觀改變了些,謙虛了些,快樂不少,有感恩的心。

七月四日晚上

會務討論:由就要接任北美分會主席徐琪主持。

晚禱﹕ 由楊思莊主持,她選用聖詠第41篇及聖詠第46篇,她的侄女田季華吹笛,笛聲將我們帶入寧靜中,與天主相遇。

原載芥子第三十一期(2008年10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