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慈悲禧年朝聖之旅路上書
王玉梅
幸福就是參加朝聖之旅
感謝天主!也謝謝JOE(偉忠兄是福意的夫婿)的鼓勵,使我幸運地成為最後一名跟上義大利朝聖之旅的團員。很高興在台灣就先認識了團友李昭、陳麗貞夫婦,他們兩位雖是基督教徒,但因姐姐陳寶蓮的關係,對天主教的禮儀並不陌生。團員中有許多是老朋友,年輕的新朋友夏光輝和吳志強,雖然沒有宗教信仰,然而整個旅程中他們倆就像大天使一樣,總是跟在隊伍前後為需要幫助的人服務。他們熱誠、體貼和對天主教文化開放的態度,真正促成慈悲禧年朝聖之旅聖神充滿,如參與愛之盛宴般的美好豐盛。
基督的慈悲是全然的寬恕,恩寵是天主白白賜給世人的。依教會傳統,辦妥善告解、走聖門、 唸經 ⋯就能得全大赦?神師趙必成神父特別強調,大赦在於悔改,朝聖的重點亦在於悔改,悔改是死於自我,活於基督。悔改不是外在的改變,而是內在的轉化,悔改是願意走光明正義之路、悔改是不斷的自我反省。
我願謙卑地踏著先聖先賢走過的足跡,歡喜地欣賞天主創造的萬物之美,也願靜下心省察、傾聽內在的聲音,誠實地面對自己,調整步伐勇敢向前,期待能與天主相遇領受祂的恩寵,也期待擁抱一個更真實的自己。
* * * * *
米蘭主教座堂頂 / 史福才古堡
2002年,跟隨蔣勳老師搭乘電梯登上米蘭聖殿屋頂的記憶猶新,十四年後的今天,我一步一步由樓梯踏上殿頂,仰望一百多座哥德式尖塔、數千個雕像以及立於最高尖塔上的金色聖母,不禁雙手合十感恩不已。聖殿屋頂可行的通道不寬,一個人小心翼翼地走著走著,突然音樂聲喧天價響起來,我順著聲音往下看,原來是一樓入口對面的餐廳,為招攬食客而放送的。身居高空仍難逃其擾,不禁令人莞爾,也使我想起名家楊絳《一百歲感言》中的字句:「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是的,「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平淡與從容。」
米蘭主教座堂的廣場上行人如織、隨食物漫天飛舞的鴿群,依然令我目不暇給。在著名的艾曼紐二世拱廊商店街享用午餐後,我們乘車至附近的史福才古堡 (Castello Sforzesco) 参觀。十四世紀建造的古堡看起來一點也不老舊,高大的城牆、城門和轉角的瞭望台,全由紅磚和灰泥砌成,新穎又高雅。護城河上的美麗吊橋,使城堡與外界有溝通連結的管道。當年許多藝術家都參加了古堡的規劃和設計,最著名的應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達文西了。達文西是一位理性、感性均衡發展至極的天才。他在米蘭生活了十八年,起初任宮廷樂師的職務,之後創立了達文西學院,對生命及科學做了更多及更深入的研究。他如世紀的領航者,不僅留給世界如密碼般的實驗記錄和藝術畫作,其先進的理念也為五百年後的人類奠定了科技研發的基礎。
古堡內部十分寬敞,有幾個方形庭院正在舉辦商業活動,因此人來人往十分熱鬧。二戰時古堡曾遭轟炸,重建後現供數個博物館使用。我們至米開朗基羅「聖殤」的展覽館參觀。這件「聖殤」是偉大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89歲去世前,仍不斷在修改的雕刻作品。聖母面容哀悽地緊擁著耶穌,似乎與耶穌已融為一體了。復活的耶穌身形修長輕盈,彷彿正背著聖母冉冉上升。信仰與死亡是貫穿米開朗基羅一生作品的中心思維,或許那時,雕刻和呼吸一樣已與他的生命結合,也或許雕刻就是這位老藝術家的祈禱,是他與復活的主、耶穌基督交流溝通的一種方式吧。
下午在聖安博多堂參與彌撒聖祭,結束十分充實、朝聖之旅的第一天行程。
珍惜生命際遇,就是幸福的開端!
* * * * *
好榮幸喔,米蘭主教座堂
今晨在米蘭大教堂 主祭台背後的小堂參與彌撒聖祭,感覺好榮幸!
米蘭主教座堂,1386年開始建造 1960年正式完工,前後工時約六百年,因而建築風格包括了哥德、文藝復興及巴洛克等型式。主教座堂是特別獻給聖母的,中間大門上方寫著「聖母誕生」,門上浮雕敘述著聖母的一生,結合耶穌生與死的故事。
走進聖門,右手邊有個如浴缸般大小的洗禮池,那是聖安博多主教為聖奥斯定父子施洗時所使用的洗禮池。聖奥斯定354年出生於北非,是位聰明絕頂的學者,年輕時信異教,十八歲與女友生了一個兒子。有一天,同居十多年的愛人突然遠離,使他痛不欲生。三十歲,和聖安博多主教學習神學,在生命中找到天主,深刻領悟只有天主的愛永不改變,才起死回生。三十二歲時有了悔悟,當他了解基督教苦修人士的偉大成就時,自愧不如而自慚形穢。 三十三歲,接受洗禮,兒子受洗後不久就去世了,他黯然神傷,但默默接受,因為兒子去了一個更好的地方。聖奥斯定三十四歲回非洲過修道生活, 四十二歲任北非主教,430年死亡。
聖奥斯定有即席演講及議論的驚人能力,故留下大量著作、書信和短篇論文,其中以:《三一論》、《天主之城》、《懺悔錄》等最有貢獻和影響力。《懺悔錄》是他以優美如詩詞般的文字,讚美上主、認罪悔改、懇求赦罪的信仰告白,是一本靈性改變的見證書。他在《懺悔錄》中,毫無保留地寫下自己曾經所做的荒唐事,曠古無雙,因此被稱為西方史上的第一部自傳,也是第一位以心理學角度寫書的人。他認為:心理是主觀的生命內在經驗,只有通過內省再陳述出來,才能讓人了解,也才能更認識自己。《懺悔錄》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廣受世人傳揚。他的思言行為影響後進深遠,因此被教會封為聖師。
「過去的,透過回憶,變成現在;未來的,透過計畫,也成為現在。」趙神父透過聖奧斯定對時間的詮釋來鼓勵我們:耶穌先以十字架體會人生的苦難,人再以自身所受的傷害、挫敗,來體會耶穌在他那個時代所受的迫害,如此以生命體會生命,才能將人體驗到的痛苦轉化為正面的思想和意義。是的,一個罪人的悔改,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蹟。人只有將自己所受的苦難與耶穌的生死深度結合,才能加深宗教信仰的內涵和價值吧。
聖奥斯定的母親聖婦莫尼加,為兒子悔改,十七年來不間斷的恆心祈禱,感動天地,成為賢妻良母的典範。她的紀念日是8月27日,今年這一天,恰好是我兒靖棖四十歲的生日,也是母親骨灰入厝大直天主教公墓的日子。記得那日中午,我們邀請了五十位,曾和母親同甘苦、共患難的親朋好友,在台北信義路四段的「蓮池閣」素菜館餐敘,一起緬懷追憶母親的仁慈懿行,同時也感恩彼此擁有如此珍貴的情誼和緣份。母親在世時,不論自己是否能吃、或吃什麼喝什麼,她都喜歡和我們在一起,開心地看著我們玩樂;靖棖也是,每逢年節親友聚餐時都一定會參加。相信當時,他們必然與我們同在。為靖棖慶生,我準備了光啟出版的好書、和美味的紅酒堅果麵包,請來賓帶回家享用。
非常幸運,我們的人生旅程,一路都有好友相助為伴。這次朝聖之旅也是一樣,真令人感到溫馨。
* * * * *
杜林殮布 / 鮑思高神父
曾貴為新義大利王國首都、曾舉辦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杜林,是一個風情萬種的城市,美麗的街道、綠樹、旅館,美味的咖啡、冰淇淋、巧克力,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宮殿群、競技場、古老的尖塔,慈幼會聖祖鮑思高神父創建的學校、教堂,還有位於市中心置放耶穌殮布的主教座堂。
我們一行人先到杜林殮布博物館參觀和欣賞影片,再步行至為存放耶穌殮布而修建的主教座堂祈禱。耶穌「殮布」面世後,社會和教會都曾引起爭論。亞麻布包裹塗著香料和橄欖油的遺體,在潮濕的石灰岩墓穴裡,所生成的褐色影像痕跡,經二十世紀科學家慎密的檢測後,發現自然製造的亞麻布上,仍留著巴勒斯坦附近的植物花粉,推算出是耶穌時代的產物。由於年代久遠,殮布已極少展出。未能親眼目睹有點失望,但一點也不影響我愛主的心,因為聖物或聖像,都是引導我們更接近天主的工具。
我們也去瞻仰慈幼會會祖若望鮑思高神父的遺體。鮑思高神父(1815-1888),出生在杜林附近的小鎮,兩歲時父親就過世了,因此他半工半讀地完成學業。鮑思高神父就讀杜林神學院時,發現許多貧苦無依的青年居無定所,他們沒有人關注、也沒有人為他們在道德方面做輔導,生活中充滿了罪惡與危機。於是開始邀請他們參加主日聚會及康樂活動,教他們祈禱和做人的道理,並幫助他們學習一門手藝以利往後就業。1846年,鮑思高神父終於達成心願,為這些青年人創建了一個溫暖的家園,也就是我們參觀的慈幼會總部。接著,他開辦了青年中心、寄宿學校和一個工藝學校。之後又陸續創立了專為照顧青年的慈幼會、母佑會、協進會,將許多頑童教育成社會中的優秀人才。如今,分佈世界各地的相關機構,仍繼續傳承、實踐鮑思高神父的志業和精神。
我曾去台北市民生東路鮑思高堂參與彌撒聖祭,但對慈幼會聖祖若望鮑思高神父的事跡並不了解,直到今天觀賞了介紹鮑神父的影片,親歷他曾居住的房間、使用的講道台、告解亭,再進入他依夢中啟示完成的聖母進教之佑教堂,及在他的遺體前祈禱後,才真正認識這位偉大的聖人教育家,明瞭他是多麼慈愛地、全心全力地照顧愛護那些孤苦伶仃的年輕孩子,為他們指引生命、真理的途徑和方向。
人時常以自我為中心,看不到天主,也看不到他人需要的支援和幫助。有時因為被拒絕,就放棄希望而不願再繼續嘗試。鮑思高神父與眾不同地採用了預防教育法,不僅尊重、理解每個人的獨特性,並且終身關愛、鼓舞、啟發流離失所的孩子,使他們生活充實,進而獲得改變和提升的機會。他效法基督的慈愛悲憫,無論在生活上、在工作上都活出了信仰的價值,使我看到自己的缺失和對孩子錯誤的教育方法,而汗顏不已。也使我想起福音中耶穌的話:「無論誰因我的名字,收留一個這樣的孩子,就是收留我。」【瑪十八5】
* * * * *
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和相鄰的主教座堂、洗禮堂、墓園皆以大理石建造,是現存最典型的羅馬式建築,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世界遺產。比薩斜塔原是比薩主教座堂的鐘塔,因地層下陷導致鐘樓傾斜,曾一度關閉。很幸運,經義大利政府搶修後,斜而不倒的鐘塔已開放讓遊客進入參觀。側著身,繞行在如管風琴般的圓筒塔身裡,並不感覺特別困難。四周全是白色的大理石,我踏著中間微微下凹、泛著亮光的階梯,似乎可以感覺到石塊經腳步千磨萬蹭後的溫潤與柔軟。走出斜塔,觀賞四周令人心神愉悅舒暢的田園風光,和近在眼前的主教座堂、洗禮堂,有豁然開朗的感動。
圓形的塔頂上,環繞裝置著好幾口大鐘,據說塔身歪斜後就不再鳴放了。大鐘的造型線條優美古典,英勇的Joe站在塔頂的欄杆邊,為更上一層樓的朋友們搶鏡頭。大鐘朝內的部分,質感沉靜素雅,沒有一點歲月和風雨侵蝕的痕跡。如此大鐘敲出的聲音必定清脆悠揚、響徹雲霄吧。美妙的鐘聲可報時,也可以喚起人們對天地的敬畏,而謙卑自下地祈求上主助佑。托斯卡尼地區美麗風景,使我想到法國畫家米勒的名作《晚禱》,黃昏的田野中有二位農民,他們放下手邊的工具,那位男士還摘下帽子,神情莊重地低頭祈禱。雖然教堂的鐘樓在很遠很遠的地方,但畫中人物和觀賞畫作的人,彷彿都感受到教堂傳來的鐘聲!
東方建築中的鐘樓一般並不高,通常和位於同一軸線上的鼓樓相對應,或以晨鐘暮鼓,宗教的形式表現。鐘聲意味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因此每到年節,大家都趕著去廟裡燒香拜佛及鳴鐘祈福。這次朝聖之旅應可常聽到教堂的鐘聲,希望不論在什麼地方、或正在做什麼,當鐘聲響起時,我都能收斂心神虔誠祈禱。縱使只暫停一下手邊的事,想必也能享受當下的寧靜,與鐘聲帶來的祥和吧!
* * * * *
佛羅倫斯 / 美不勝收
聖母百花教堂是佛羅倫斯的地標。1296年動工1436年正式啟用,由好幾位建築師接力完成。年輕卓越的布魯內來斯基,得自羅馬萬神殿的啟發,完成整個工程中最艱難的部分──「教堂的大圓頂」,影響了整個歐洲建築的發展。
出過四位教宗、兩位法國皇后,以紡織、金融業致富的梅迪奇家族,大力促成藝術、古典文化和公民意識教育的發展。他們栽培藝術家、贊助科學家,使希臘思想和基督教教義融合,促成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蓬勃發展。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即以義大利為中心,以人為本的新文化、思想運動。因此在十五世紀後的一百年間,不論人文、科學、藝術,都盛況空前,產生許多偉大的人物和文學、藝術作品。
世界著名的烏菲茲美術館原是梅迪奇家族的辦公室,收藏著大量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作品,十八世紀捐給政府後才對外開放供大眾觀賞。美術館的樓梯和走道都十分寬敞,放置了許多栩栩如生大理石的人物雕像。步入展館,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令人肅然起敬以金箔繪製的聖像畫。「萬聖聖母像」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先驅喬托的重要作品。喬拖是最早使用解剖學、透視法、光影法來營造遠近、明暗對比效果的畫家,因此擁有西方繪畫之父的美名。佛羅倫斯聖十字教堂和亞西西聖方濟大殿,都有他為聖方濟所繪的壁畫。聖方濟臨終時門徒環繞,他們或悲痛滿面地跪地祈禱,或漠然無語地舉手望天,都流露著哀傷的表情,令我印象深刻。文藝復興不僅將傳統宗教符號賦予新的意義,更使繪畫洋溢著人性的愛與溫暖。順著展場我們瀏覽至利比的「聖母聖嬰圖」時,聖母聖潔的面容已露出喜悅的笑容。
三樓展品中,波提且利的蛋彩畫「春」與「維納斯的誕生」都美的令人驚豔。畫中美女精緻優雅、清新脫俗,與樹梢長出的嫩綠新葉,都宣告冬去春來的消息。愛與美的誕生好比春天的來臨,使萬物欣欣向榮、綠意盎然。波提且利將基督誕生的題材融入希臘神話故事,賦予肉身重新誕生的意義,更凸顯出人體的美和人性的尊貴。這樣的繪畫突破傳統,為文藝復興全盛時期拉開了精彩的序幕。接著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裴爾的曠世傑作,不但樹立了人文典範,更輝煌地創造出文藝復興的全盛時期。
梅迪奇家族除幫助市民展現人文品味,亦教導市民應盡的社會責任,並請市民一起捐款興建孤兒院,共同關懷城裡的弱勢人群。1445年,孤兒院由建築師布魯內來斯基設計興建完成。有著清新、優雅、理性等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孤兒院,不但是世界第一,也使佛羅倫斯有了不同以往的景觀。梅迪奇家族教導市民新觀念,不但使佛羅倫斯成為一個地傑人靈、流芳千古的偉大城市,市民也因一起關照孤兒實踐福音精神,而有了更豐富的生命。梅迪奇家族富於知識、遠見和正義的智慧,真令人敬佩。
* * * * *
西恩那 / 聖女加大利納
西恩那是托斯卡尼地區,一個仍保有中世紀樣貌的美麗山城。房屋依山勢建造,在狹窄的石鋪道路兩旁一棟緊挨著一棟。由於路面高低起伏不平,因此汽車不能入內行駛。我們先步行下到義大利和歐洲的主保聖人加大利納聖師(1347─1380)曾居住的道明會修院參觀,然後再順著蜿蜒山路上到主教座堂。
居高臨下的主教座堂巍峨莊嚴,教堂內的祭台、聖水池、古典又新穎的藝術拼貼地板、旋轉向上黑白相間的大理石柱,都別具風格。圖書室展出的手繪樂譜、教堂內聖經故事壁畫,以及多納泰洛、米開蘭基羅等名家雕塑,更令人駐足觀賞滿心讚嘆嚮往。西恩那、佛羅倫斯原是托斯卡尼地區雙雄並立的城市,西恩那高大宏偉的主教座堂,比佛羅倫斯的百花教堂更早興建,惟施工期間遭黑死病侵襲,藝術家和半數以上居民都死於瘟疫,因此教堂建築面積縮小,西恩那城也逐漸沒落了。教堂邊矗立著一片殘留的高牆,默然無語地見證著世代的興衰與更迭。
聖師加大利納是道明會第三會會士,待人接物謙遜、真誠,一生從事慈善事業,和道明會會祖及傳教士一樣,積極地以行動回應天主的召叫。她對靈修有很精闢的見解,不僅教導人認識真理,也時常去探訪監獄受刑人和醫院的重症患者,陪伴他們渡過艱難的時刻,也鼓勵他們改過遷善走上正途。她聰敏、機警、剛毅,總是不畏困難、無怨無悔地為人調解紛爭,更促進了義大利城邦之間的和平。她常說:「我們要以善良來克服罪惡。」教宗額我略十一世因接受她的懇求與建言,才將教廷由法國亞維儂遷返羅馬。寫信是她勸導人和睦相處,及廣傳福音的重要方式。傳說她在領聖體時突然神魂超拔昏倒在地,得到五傷的奇異恩典。三十三歲過世,留下四百封書信和二十多篇祈禱文。她一生崇尚真理,因此在所編的〈加大利納對話錄〉最後寫著:「永恆的真理,求祢讓我穿上祢吧!」
* * * * *
亞西西 / 返璞歸真
聖方濟(1182-1226)誕生於一中產階級的布商家庭,為求取騎士功名而參戰。由於戰爭中遭到囚禁,才開始認真思索生命的意義問題。因得天主啟示,他明白只有放下,才能跟隨的道理,所以在決定獻身時,捨棄一切,甚至連身上的衣服也都還給了父親。徹底的改變,使他得到完全的更新,因而在貧窮行乞的生活中,經驗到人生最大的喜樂和自由,並為岌岌可危的教會撐起了一片天、注入了一股清流。
有一天,方濟在一座小教堂裡,聽到十字架上的耶穌說:「重建我的殿宇!它快要倒塌了。」於是他修築了幾近傾倒的聖達勉堂及附近的兩座小堂。另一天,他遇到一位痲瘋病人,本能地想要遠遠避開,但在聖神的驅動下,卻下馬擁抱親吻了他。方濟克服自己內心的軟弱後,便經常和同伴到城外,為大眾避之唯恐不及的痲瘋病人服務。他的善行,吸引了許多人跟隨。於是他和弟兄們一同到羅馬,請求教宗准許他們成立一個新團體,一個致力於祈禱、工作和宣講福音,且堅持貧窮的修會。他們返璞歸真、一無所有地全心依靠天主,這樣突破傳統的行徑,帶給教會上下很深的反省。但修會沒有財產,不合當時體制,因此教宗只有口頭上答應他們。跟隨他的兄弟越來越多了,這時方濟就開始派遣他們前往歐洲各地宣講福音,自己則去埃及和聖地耶路撒冷。他曾向伊斯蘭教的蘇丹王倡導和平,蘇丹王雖貴為敵方領袖,但仍被方濟的真誠,及他的和平禱詞深深感動。
1220年,臥病在床的方濟辭去總會長的職務,全心致力於會規的撰寫。1223年,終於獲得教宗的官方認可。尊重、友愛、和平、財物共有、出門福傳不帶錢財只全心信賴上主等福音精神,也就是方濟精神。他們將目光從自我拿開,特別放在貧、病、弱小的人身上。使我想到新約聖經中的話:「耶穌叫來十二門徒,開始派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出去,賜給他們制伏邪魔的權柄,囑咐他們在路上除了一根棍杖外,什麼也不要帶:不要帶食物,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在腰袋裡帶銅錢;卻要穿鞋,不要穿兩件內衣。【谷六8-9】以及耶穌對門徒說的真福八端: 「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瑪五3~10】
為了回應聖女佳蘭追隨福音生活的渴望,方濟協助她組織了一個女性的團體,也就是後來所稱的「方濟第二會」。之後,又成立了在俗的「方濟第三會」。他們完全效法基督的神貧、犧牲和捨己,過著簡單、樸實的生活。方濟擁有異於常人的單純,才能和動植物溝通,和死亡稱姐妹,以及撰寫著名的「太陽兄弟之歌」吧。1224年9月,基督的恩典無限地充滿了方濟,他在祈禱中領受了五傷,雙手、雙足和肋旁都出現了基督苦難的標記。1226年10月,正如喬托所繪壁畫上的情景,方濟在兄弟環繞守護中與世長辭。
原來方濟改變世界、重建基督宗教的力量,不是透過金錢,而是和耶穌一樣,透過全心的依靠上主和過貧窮的生活。方濟以五傷肖似基督,為社會帶來純樸、友愛的風氣,為教會注入了新而有力的能量。方濟常說:「我的上主,我的萬有。」在主內,他真的是一無所缺。
願效法方濟,生活力求簡約,也期望自己成為內心真正富足的人。
* * * * *
洛雷托Loreto / 靜謐安詳的聖家
古代交通不便、戰亂不斷,使朝聖成為大多數信徒難以達成的夢想。十字軍為滿全信眾的心願和對朝聖的渴望,便將耶穌、聖母和聖家有關的器物盡數搬回歐洲,供信徒瞻仰。除希望妥善保存這些遺物古蹟,也願信友睹物思人、觸景生情,更深刻地體會耶穌和聖母的大愛。
兩千年前,耶穌的故鄉納匝肋,居民以自然洞穴為基地,再以石頭或磚塊搭墻向外延伸,加上屋頂門窗後居住。洛雷托Loreto聖殿內的小房子,就是聖母的故居、聖家曾生活過的地方,十三世紀時自以色列輾轉搬遷至義大利。信徒在小屋內,緬懷默思天人合一的偉大創舉,這樣的經驗是何等寶貴 。納匝肋的小屋,才是敬禮聖母真正的中心吧。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認為,聖母領報、降生奧蹟,澈底改變了人類的歷史。默想奧蹟讓我們記得天主的慈愛,更具意義與啟發性。
我們在洛雷托聖殿的地下小教堂舉行感恩祭典, 祭台前耶穌的半身浮雕和祭台邊聖母環抱聖嬰的雕像都很不同於一般,尤其特別的是聖母和聖嬰的膚色。我曾在聖地納匝肋見過黑色聖母像,據說新竹老湖口天主堂,也有一尊面貌形色都極相似,由已故義籍神父自洛雷托帶到台灣的「飛天聖母」木雕態像。
第二天清晨天仍黑,再次前往聖殿朝拜天主,廣場的燈光柔和、靜謐,我們進入教堂立刻就沉浸於莊嚴、神秘、安寧的宗教氛圍中。聖殿大圓頂下的聖母故居外牆,是名家布拉曼特設計的。他以精緻、潔白、明亮的大理石雕刻覆蓋包裹,與牆內殘破、老舊、剝落的石塊成強烈對比。聖母的謙卑、沈著、堅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站在屋角,我默思聖家和耶穌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的隱居生活, 同時也想起母親、靖棖以及自己曾經走過,十分忙亂、靈性失明的歲月。如今兒子走了,媽媽也走了,我的世界全變了。感覺對他們應該可以再做些什麼,卻已天人兩隔。真恨不得時光可以倒流、人生可以重來。只有懇請聖母,為我轉求天主仁慈憐憫。
「孩子漸漸長大而強壯,充滿智慧,天主的恩寵常在他身上。」【路二40】靖棖12歲就到美國求學,為了多增加一些運動時間,尤其是籃球,高中時住讀灣區的天主教學校。他不但品學兼優,有時清晨還會在校內舉行的彌撒中擔任輔祭,師長對他都很愛護。記得有年夏天,我們一起去買晚餐,剛走出餐館大門,手捧食物紙箱走在前面的他突然轉過頭來對我說:「媽,趕快給他錢!」原來路邊有一乞丐,我趕緊將手中剛找的零錢放進他身旁的小罐子裡。走過一家店舖,靖棖才對我說:「媽,你只給人家一點點錢,人家就會對你說God Bless! 多好呀!」噢,是啊,我一面應答一面暗自欣慰。感謝天主賜給我一個聰穎、俊秀、善良,又得許多親友疼愛的好孩子。
父親的突然病逝,與之後不幸遭遇的大車禍,使他身心都受重創。度過將近十年憂鬱的日子,才逐漸走出陰霾,恢復往日的開朗和幽默。只可惜車禍急救時曾插管使嗓音改變,骨盆也受了傷,因此他不再打籃球、不再高聲歌唱、也不再主動參與教會活動了。
之後,靖棖開始喜愛閱讀財經方面的書籍和名人傳記,並勤研投資理財,不僅在網上選修相關課程,也外出參加座談會。他喜歡看電影,「真善美」是他的最愛,也著迷於大陸拍攝的歷史劇。他會介紹我看有趣的DVD,也會錄下一些好看的電影給我,並和我討論影片中有關宗教方面的問題。他口才很好,總是心平氣和、滔滔不絕地說出很多自己的想法。無論如何,每次我都被他堅持的理由打敗,而氣結、語塞。「諾亞方舟」是我們最後談到的一部宗教片,他並不認同電影中的前半段,但欣然接受充滿「愛與關懷」的最後結局,使我很開心。
他有可以聊天的知心好友,也有一組群不分時空、內容五花八門、簡訊不斷傳來傳去的朋友,還有一隻和他形影不離的狗狗「小老虎」,以及各式各樣擺在客廳、餐廳、車庫、後院的運動器材。他喜歡運動,選擇去UCLA讀書就是因為當年學校的籃球隊很棒。他也喜歡自己做料理,因此常為家裡採購食物和調味料。他最喜歡吃料理高手林媽媽、蘇媽媽和羅阿姨烹調的食物,除回台時向她們請益,也報名參加烹飪課程。他念舊又重情,很願意不求回報地去幫助人,偶爾會去母校再興幼稚園、木柵中山小學、曾居住的房子及親友家轉轉,想念爸爸時就自己去金寶山待半天。他對新鮮的事物都感興趣,無論是電視購物台、百貨公司或夜市介紹的新產品,一旦發現不錯的,就立刻選購並分享周邊的親友。這些年來,他不但改善了一些習慣,也開始不逛名店、不買名牌,但仍未改變抽菸和晚睡的壞習慣。半夜吃零食和嘗試戒菸,可能是他增重的主要原因吧。
母親去年跌傷骨盆後,幾乎全靠輪椅行動。起初,靖棖看到奶奶木然地坐在輪椅上,任林阿姨推著進進出出的樣子很不習慣,就會忍不住一再地說:「奶奶為什麽要這麽辛苦地活呢?」、「我以後要像爸爸一樣!」經我開導他就不再多說什麼,只遇到奶奶時會在她身邊恭敬地說:「奶奶好,我是靖棖。」雖然奶奶看不見,也不一定能聽懂他說什麼。他喜歡照顧年紀比他小的人,不論親戚或朋友,總是有求必應,且盡心盡力、無怨無悔的幫忙到底。他每年大約回台灣二次,每次行李中總有一半是朋友的東西,返美時也一樣,我們常會收到禮物,鄰居也會品嚐到他帶回來的台灣土產。收獲最豐富的,當然是他的小老虎。
以前我時常感冒,每次都要拖上一、二個星期才能痊癒。靖棖陪我看醫師、幫我買藥,也建議我多運動,因此有一段時間我和他一樣,固定去健身房。他常說自己體質好從不生病,也的確是這樣,記得小時候,只有一次腹瀉的記錄,二個姐姐比較常過敏或感冒。他是一個全然誠實做自己且非常固執的人,十分獨立好強,也一直保持好身材,直到最近才變壯了一些。除車禍及膽囊切除手術住院,不得不讓我陪伴,其他事一概自理 ,且堅持不談他自己的問題,每當我叮嚀他時,他總是要我照顧好自己就好。為此我憂鬱愁悵了好一陣子,最後只能購買一些朋友介紹的保健食品放在家裡,寄望他能採用。這些年他確實有所改變,每餐只吃一種肉類,也會選購橄欖油、燕麥片,及準備水果、堅果打果汁,對於我買的健康食品及維他命,雖然使用有限,但也不再嗤之以鼻了。他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也力求改善。
今年年初我們參加了兩次殯葬彌撒,往生者都是他熟悉的長輩,一位是李紹珍阿姨,另一位是袁汝倫大舅媽。相信他很有感觸,不但恭領聖體,和歐維禮神父有一些對話和交流,還觀賞了家屬展出的老照片。回家的路上,他一面駕駛一面對我說,如果是奶奶的殯葬彌撒,他一定會分享奶奶陪他在小阿姨家讀書時的那段歷程。我很高興他有自己的想法,也讚美他是個知道感恩的孩子。他擔心大舅一個人太寂寞,在週末歡送碧英阿姨回台的晚餐中已和大舅約好,待他從台灣回來,每星期要陪大舅午餐一次。當天晚餐後,在傾盆大雨中,我們特地繞道去買他朋友孩子愛吃的德國巧克力。行李箱已放在一樓,因為他正整裝去參加台北朋友四月的婚禮呢!
近來大量的雨水,使幾近荒蕪的後院突然長出了許多雜草。那天下午我說,將請園丁利用現有的磚塊圈成兩個小菜圃,他說也想利用小紅磚像鄰居一樣加寬車道。說著說著,他就到後院動手搬洗了十來塊磚。雖然我很訝異他沒有要求園丁幫忙、雖然他自己願意動手是件好事,但萬萬沒料到,這竟是我們最後一次的談話。他一向要求我要對他放心,然而就在我真的對他比較放心的時候,就忽然從這個世界消逝了。靖棖是家中的老么,和我在一起居住的時間最久,也一向是我最牽掛的孩子,母子情緣四十載,竟如此戛然而止,真令我痛心疾首。我很珍惜我們曾經共渡的美好時光,以及相互扶持走過,將苦難轉化為力量的艱苦歲月。這樣的傷慟使我回頭反省自己人生每階段中所犯的過錯和缺失,真實感受到自己的愚昧、無知和局限。只能將所有的遺憾與傷痛,託付於上主的仁慈,祈求無限慈悲的天主憐憫、寬恕。
雖然生命中的種種意外使靖棖對信仰產生懷疑,但他並未遠離天主。他始終在尋尋覓覓,期待找到一個可以讓他自己真正相信,及願意接受的方向和理由。他並未迷失,對於生命的去向或終結,他也似乎不是沒有準備的。如同聖經中的浪子一樣,最後還是選擇回到父親的懷抱。我深信,無限慈悲的天父必定張開雙臂,迎接他這不爭、不怨、已知悔改且內心真正謙卑、單純、耿直的好孩子。他終於保全了信仰,放下過去種種執著和限制約束,重新歸向天主,進入永生的窄門,令我感到安慰。生命是如此地無常,母親在他過世三個月後也蒙主恩召,和靖棖在天上團聚了。雖然他們已不在我身邊,但他們的話語、神情,以及曾經的陪伴,仍真實地、強而有力地影響著我的心思意念、信仰和祈禱。他們如明亮的星辰,高掛於美麗的夜空,也駐在我心。他們是被祝福的,雖然身形消逝,但我們的關係卻出現了新的自由。我繼續愛著他們,而且更加親蜜。這樣的轉化,使我內心逐漸感到平安。
生離死別、不按牌理出牌的無常,一直影響著我的生活。其實,我才是最需要向天主祈求仁慈寬恕的人。今後,或許如暗流般的傷慟不會完全消逝,但我願以謙卑的態度和感恩的心,繼續跟隨耶穌走向光明,以釋放我內在的黑暗、束縛和分離所帶來的煎熬。
今日有幸親觸聖家小屋,更能體會天主確實與我們同在,祂喚起我生命中最珍貴的回憶。願所有家庭,都能受到納匝肋聖家的光照。
* * * * *
蘭吉雅諾 / 奇蹟發生地
傳說八世紀時,一位神父舉行感恩祭,在祝聖聖體、聖血時,突然對耶穌的臨在產生懷疑,於是奇蹟發生了,葡萄酒、麵餅變成了血肉,並歷久不壞。1981年,一群科學家對血、肉,進行再一次更精細的研究。得到的結論:確定是人類的心肌組織,至於血型,則與杜林殮布上的AB型血相同。
教會歷史中,曾發生許多奇蹟。奇蹟是超乎自然的事,相信記述奇蹟的人,一方面想藉機光榮天主,另一方面則是想幫助某些人增加信德吧。奇蹟和信德關係密切,有信德才能和耶穌相遇、才能看到奇蹟。奇蹟可啟發信德及促進靈性生命的成長,信德是生命力的來源,當遭遇困難時,信德可使我們意志堅強。信德可救贖人免於罪惡、勇於面對自己所犯的過錯。它如黑暗時腳前的明燈,使我們勇敢地為主做證、與主同行。但,我們一定要明確了解,信仰的中心是「天主」,而非奇蹟。我們求奇蹟的同時,也一定要求智慧和聖神的帶領。
我們不僅要全心倚靠上主,更需要以行動和天主建立關係,沒有實踐愛德的信德是不完整的。如果我們認識耶穌卻沒有為人服務、沒有傳揚福音、沒有以愛德來推動生命、沒有與其他宗教信仰的人共融,一切都將是空的。誠如方濟各教宗所說:「 我們尤其要在愛德和促進人性的領域上,體現祂的臨在和關懷,…」真正的傳教,絕不是勸別人改變宗教信仰,…我們應該先藉著祈禱和具體的行動,在最弱小的兄弟姐妹身上服事耶穌…,由耶穌基督引導人歸向祂。
耶穌和門徒在最後晚餐時,將餅酒變成祂的聖體聖血,至今我們在彌撒中領受聖體、聖血,天天和祂在一起,就是天大的奇蹟。萬二姐肋骨裂傷忍著疼痛、我出發前腳面受傷不得不穿拖鞋上路,以及金石麟等團友,都各自克服病痛完成朝聖夢想,不也是活生生的奇蹟!
願向聖神敞開心扉,尋求加深自己信德的恩寵。
* * * * *
受苦者安慰之家 / 畢奧神父
「為能生活於天主;我已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了。所以,我生活已經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拉達書二19-20】
畢奧神父(1887-1968)如同保祿宗徒一樣,追隨、效法基督,關心上主的榮耀與眾人的益處;他忠於聖召、肖似基督, 無怨無悔地為貧苦大眾奉獻一生。畢奧神父出生於義大利南部的小鎮,取名方濟,年幼時體弱多病,時常幫務農的父親牧放羊群,以至於延後接受教育。母親說他自幼就常和耶穌、聖母及守護天使對話,同時以為別人也和他一樣。十六歲時進入方濟會的初學院學習,取名畢奧修士。1910年晉鐸。1918年,他在耶穌苦像前祈禱時,突然得到五傷。畢奧神父正直、謙遜,對人尤其誠懇,總是齋戒祈禱並充滿希望地盡心接待需要幫助的人,甚至非基督徒。他曾說:祈禱是開啟天主之心的鑰匙。他一生行了許多奇蹟,改變了無數人的生命,也幫助了許多家庭減輕痛苦。他排除萬難,成立「受苦者安慰之家」醫院,使許多人獲得救援而更親近天主。他的一生充滿傳奇,是一位神秘主義者,也是一位最受歡迎的聖人。
教會規定透過和好聖事可以獲得罪赦,但表明自己過錯是個困難的過程,只有真心想要悔改的人,才會勇於說出自己所行的錯事吧。畢奧神父不僅能理解他人的痛苦,更會給予人很棒的靈修指導,使許多人因此悔改。據說,他主禮的彌撒特別能使人感到天主的寬恕和臨在,幫助人踏實地與天主和其他人相處共融。慕名前來請畢奧神父辦和好聖事的人不計其數,因此畢奧神父每天都得通宵達旦地聆聽告解。他超乎尋常的做為,曾引起長上及兄弟的陷害和排擠。這樣的際遇彷彿和耶穌當年被門徒出賣,經歷了巨大的心靈黑暗和痛苦的情況相似。他謙卑地接受一切羞辱,帶著聖傷,過了 50年疼痛流血的日子,真令人不可思議。雖然許多醫生都試著替他療傷,但均徒勞無功。
1968年,他81歲時安息主懷,1999年,被列為真福,2002年,正式宣告冊封為聖人。他無條件的犧牲、奉獻,並在他服務的人身上看到耶穌基督。基督無限慈愛地賜給他恩寵,使前來求助的人得到慰藉並在他身上看到基督的光輝。這樣正向的互動,也使我碰觸到上主的真光。我一向以為聖人都遠在天上,直來到聖畢奧神父的朝聖地,一個交通不便、物質貧瘠的小鎮。親眼目睹他的遺體、他創辦的「受苦者安慰之家」醫院,以及從早到晚川流不息前來朝拜天主的人潮,才驀然發現,聖人就在二十世紀的現代,近到幾乎伸手就可觸及的眼前,真是震驚萬分。「天主無所不在」,然而我心竟如此愚鈍,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真正看見!
畢奧神父榮主救人所受的苦難,繼續了基督的救贖工程,他身上的「五傷」,表示耶穌仍在我們中間,仍在給我們啟示。生命與死亡是密不可分的,趙神父說的好:「當心情鬱結時,去找修和聖事主持者主保,五傷畢奧神父談談。」
領受和好聖事,可以幫助我們更勇敢、更謙遜地活出福音精神,這也是與慈悲基督相遇的最好方法吧!
* * * * *
龐貝古城 / 蘇連多
座落在義大利半島南部的維蘇威火山,沉寂千年、累積巨大能量後,於公元79年8月24日突然爆發,一夕之間,天地風雲變色。火山口噴灑出大量火山灰、岩漿、石頭雨等,不但使無以計數的生靈在五分鐘之內就遭時間凍結,亦導致拿波里海灣旁的龐貝古城慘遭摧毀掩沒。直到1748年,塵封千年的龐貝城,才被挖掘開來。
參觀重見天日的古城,穿越排列整齊寬闊的街道、店舖、住家、浴室,進出市集、劇場、神廟、取水場、市政廳等公共區,可以想像當年龐貝城的榮景;看到受難者表達面臨死亡時的恐懼、掙扎、無奈,內心有著難以言喻的震撼。人在大自然的災難中,真是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
通常人面臨困境時才會求天主幫助,雖然天主無限慈悲,雖然耶穌曾說,你們「求、找、敲」我必給你們,但我們也該自己想一想:有沒有堅持信仰?耶穌召叫我們時,我們有沒有對祂無限開放呢?
耶穌說:「你們若不變成如同小孩一樣,你們決不能進天國。所以,若誰自謙自卑如同這一個小孩,這人就是天國中最大的。」【瑪十八3-4】
所謂「變成如同小孩」,即悔改的意思。當人接觸到天主,也就是受到祂的啟示時,一定會願意走向光明、正義之路。那時人將變的純真,就像一個未曾被污染的孩子。那是整個人性的轉化,將神聖的人性以謙卑的態度重現於社會,而非只是人外在的改變。耶穌的比喻故事中,慈善的撒瑪利亞人就是一個好榜樣,他使我們看到愛的真諦。愛使我們心靈圓滿、平安,愛是通往永生之路,的確,愛幫助我們克服困難,沒有愛,不論什麼人都將一事無成。實踐愛德是進入天國的必經途徑,因為天主是愛。
今天十月一日,是傳教主保聖女小德蘭〈1873-1897〉的節慶日。聖女小德蘭十分謙卑,謙卑不是自卑、自憐,而是活出人性的美善、活出天主的肖像、活出真正的自己。她總是自認一無是處,全心全意仰賴天主的仁慈。是的,她的聖召就是愛,愛是她的聖召之鑰!聖女小德蘭生活在一個充滿發明的時代,電梯帶給她許多靈感。她發現不用走樓梯,只要搭乘電梯就可直登樓頂,於是在「神嬰小道」中告訴我們,全心信賴依靠天主、在日常生活中履行小犧牲,就是又直、又短,可直達天庭的小路。天主不會要求人,做超過自己能力所及的事。耶穌的臂膀,就是領引我們直升天堂的電梯。原來,聖女小德蘭也是一位天才發明家喔!
我願信靠耶穌,在如風、如火的聖神推動下,超越困惑、迷思,不斷更新、勇往直前。
* * * * *
條條道路通羅馬 / 聖若望拉特朗大殿
拉特朗大殿所在地,原是君士坦丁大帝皇后家族的產業,之後增建獻給施洗者約翰的聖殿,提供給教廷為駐地,如此持續了約一千年。拉特朗大殿是世界第一座教堂,也是當時最大的教堂。大殿中央的大銅門與教堂廣場的埃及方尖碑,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分別是羅馬最古老和最高的聖物。右側大門是聖門,我們由右側聖門進入大殿參觀和祈禱。
大殿斜前方,有一組聖方濟和兄弟,面向聖殿仰望呼求的現代雕塑。當時拉特朗大殿是宗座的所在地,聖方濟和他的弟兄們,由亞西西到羅馬晉見教宗,懇求教宗准許他們成立修會。方濟是一位誠實又有自信的人,他維妙維肖地效法了耶穌,因此以內在的精神力量感動了教宗,恰巧教宗做了一個有關方濟支撐搖搖欲墜拉特朗聖殿的夢,於是不但口頭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又特准他們在大殿內聽告解,還為他們舉行了剪髮禮。
聖方濟喜愛動物,又會寫詩歌,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天才,也是一位很可愛的聖人。他的言語溫柔親切有力,完全尊循基督的啟示,實踐福音精神、度貧窮生活。他的悔改是持續不斷地,一點一點地改變,就像修建聖達勉小堂一樣,一塊磚一塊磚地重整。他眼中只有耶穌,所以堅持宣揚福音、獻身天主。八百年後的今天,我們慶祝聖方濟的節日,回顧方濟當年選擇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向,仍深具啟發和意義。願聖方濟幫助我們學習他的仁愛,加深人與受造物間的尊重和關懷,並深化我們的信仰生活。
拉特朗大殿旁的「聖階教堂」,保有歷代教宗使用的「至聖小堂」。走到聖階堂二樓的「至聖小堂」,有三座樓梯,位於中間的那座,即搬自拉特朗大殿的「聖階」。據說,耶穌就是在這二十八個階梯上開始受苦難的。許多朋友都以跪姿,一階梯一祈禱地跪拜而上。跪拜後他們分享說:每上一台階,膝蓋都會痛澈心扉,雖然非常辛苦,但十分珍惜這樣的經驗。使我想起曾在佛教聖地見到,每行數步就五體投地行跪拜禮的朝聖者,他們對信仰的虔誠和熱情,都令我很感動。
由於風雨交加不適海上遊船,領隊不得已改變計劃,帶我們走訪天然造化與人工科技巧妙結合的千泉宮,因此提前抵達永恆之都,二千年來遍佈諸聖足跡的羅馬城。記憶中每次都是秋冬季節來到羅馬,這次天氣最好,只有零星的毛毛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整座羅馬城列為人類文化遺產,古老的街道底下也都是古蹟,不可能開挖或整頓。雖說「條條道路通羅馬」,然而每條道路上都擠滿了人潮與車陣,順暢不易。高大的梵諦岡城牆邊,徒步行走於寬闊的石板地上,倒是留下深刻的記憶。再過兩天我們就會見到教宗了,的確難掩興奮之情。方濟各教宗曾說,真正的教意,不死守法律,也不會像意識型態那樣讓人迷惑。是的,在朝聖的旅途中,我們每日祈禱、恭領聖體,不知不覺中已有所改變,似乎更親近上主,也不再那麼心硬了。
天主的啟示存在萬事萬物內,只有堅持信仰,並在安靜中,才能領悟祂的奧秘,生命也才會得到轉化吧。
* * * * *
羅馬聖保祿大教堂
西元四世紀時,君士坦丁大帝在古羅馬城牆外,聖保祿的墓地上修建了聖保祿大教堂,目前是羅馬四大聖殿之一。教堂院落中有聖保祿的雕像,他手執長劍與聖經,為維護信仰隨時準備獻身,可見他的使徒生涯是多麼的辛苦。十九世紀時,教堂曾遇火災,修復後的聖殿加蓋了帶方形回廊的院子,但仍使用舊堂的大銅門。我們自上千年古老、典雅又肅穆的聖門進入大殿,在「聖母升天圖」旁的小堂,趙神父為我們舉行彌撒聖祭。
保祿原名掃祿,是一位瘋狂迫害基督徒的人。耶穌死後,他在前往大馬士革途中,神奇地與基督相遇。他不但立刻歸化為基督徒、改名保祿,並且徹底改變了思想、 意志與生命,成為一個全新的人。雖然保祿不是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但悔改使他重生,使他願意為信仰拋頭顱灑熱血。保祿不僅是天主奧秘的宣傳者,三次去外地傳福音,足跡遍及小亞細亞和馬其頓等地,並且以「外邦宗徒」的身份,在各地建立了興旺的教會。他悍衛真理,一直以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為榮。他一面工作一面傳教,不論受到攻擊或身處危難,都不忘感謝天主,因為他自認是宗徒中最小的,卻竟然能向外邦人傳福音,是極大的恩寵!
「情動於中,則形於言。」,保祿是第一位以寫作來宣講福音的人。他在聖神默感引導下一共寫了十四封書信:《羅馬書》、《格林多前、後書》、《厄弗所書》… 。他勸人要追求正義、要恆心祈禱、要以愛德彼此服事。他義無反顧地離鄉背井向外邦人福傳,履行宗徒的使命,他說,基督徒要因信德生活、要以真理正義作腰帶、以福音當鞋、以救恩當盔甲盾牌、以聖神為利劍 ,且醒悟不倦地祈禱以及為他人代禱。他說,要勸戒閒蕩的、寬慰懦弱的、 扶持軟弱的及容忍一切的人。他說:「我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保祿如慈父般以身作則,並以絕妙的文字書信讚美天主,鼓勵和鞏固人們的信仰。
西元67年,他被暴君尼祿迫害,在羅馬殉教。為爭取永生,他勇往直前,毅力驚人。最後被斬首致命。「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弟後四7】
願以保祿為師,以爭取永生!
* * * * *
羅馬雪地聖母大殿
雪地聖母大殿是羅馬的四大聖堂之一,正式名為:偉大的聖母瑪利亞教堂,其聖門是在我們面向大殿的左邊。據說公元352年,聖母瑪利亞托夢昭示當時的教宗,在雪地上蓋一座教堂。果然就在8月5日,一個炎熱夏天的夜晚,突然下起了一場大雪。教宗視為神蹟,於是以雪地為範圍建造了這座聖殿。每年8月5日,都舉行隆重的紀念慶典。
大殿內部寬闊雄偉,聖像畫、西臘式的圓柱、特殊風格的拼貼地板、珍貴的聖物等都十分華麗。頂上天花板的妝點更是金碧輝煌,據說其所鍍用的金子,全是哥倫布自美洲帶回,由西班牙菲力普國王捐贈的。祭壇上方的鑲嵌畫是五世紀時的作品,描繪聖母的生平,和基督小時候的故事。其他則多為中世紀的繪畫。宗座祭台下方有一個十分簡陋的馬槽,據說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自耶路撒冷帶回來的。跪拜於小耶穌及聖家前的雕像,是宣布聖母無染原罪為信理的教宗比約九世。
聖母瑪利亞是耶穌基督的母親,聖經中描寫有關聖母的事跡不多,但所有與聖母有關的記錄都十分重要,關鍵著聖教會的興盛和發展。溫柔、美麗、謙虛、堅忍、安靜的聖母,在教會傳統中,一直是信友的楷模和受苦女姓安慰力量的泉源。聖母在接受領報後,即凡事默存於心、反覆思索。無形無象無限慈悲的天主,透過聖母使聖子取得人性、肉軀,而成為人,使我們人類和祂有了更進一步的關係。耶穌出生八天,父母帶著他到聖殿獻給上主時遇到西默盎。西默盎祝福了他們,又向母親瑪利亞預告了耶穌的苦難,和聖母將承擔的痛苦。「看,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至於你,要有一把利劍刺透你的心靈─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路二34-35】
三賢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特地要去朝拜新誕生的猶太君王,黑落德王一聽到消息就大為驚慌,並暗地計劃除掉他。天使在夢中對若瑟說:「起來,帶著嬰孩和他的母親逃往埃及去,住在那裡,直到我再通知你,因為黑落德即將尋找這嬰孩,要把他殺掉。」【瑪二13】聖家遂披星戴月地逃難到埃及生活,直到黑落德死亡。耶穌漸漸長大,小耶穌十二歲那一年,依慣例和父母去耶路撒冷過逾越節。回程時父母以為他在同行的人中間,直到一天後才發現他失蹤了,於是焦急萬分地趕緊折回去找,直到第三日才在聖殿裡發現耶穌。那時,他正在和經師對談,經師們對他的智慧都非常驚奇。母親見到他就說:「孩子,為什麼你這樣對待我們?看你的父親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路二48】耶穌初次顯示他的天主性,但父母卻不明白他所說的理由。因為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為什麼尋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路二49】
大約三十歲,耶穌開始在加里肋亞召收門徒宣講天國的福音,並行奇蹟及驅魔治病,於是有很多人跟隨。自以為明智的法利賽人卻完全不了解耶穌宣佈的喜訊,於是商討要陷害、除滅耶穌。耶穌不見容於家鄉,相信聖母在精神上也受到很大的挑戰。聖母的一切都是以耶穌為中心,雖然耶穌預言了他的苦難和復活,但當聖母見到耶穌背著苦架走向刑場、耶穌被釘,十字架旁母親的心是一起受苦的。卸下聖體,母親將耶穌擁在懷中,然後埋葬,聖母的心是多麽痛呀!
耶穌復活升天,聖母成為大家長和大家的母親,她和宗徒每天聚在一起,同心合意地專務祈禱,等候聖神降臨。聖神降臨後,她支持、鼓勵宗徒們出外廣傳福音。聖母在精神上分擔了基督的苦難,成為基督徒中第一個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耶穌的人。聖母使十字架不獨有苦難,同時也有了光榮和勝利。聖母一生所受的煎熬和痛苦非常人所能承受,因此她受到後世的尊崇和讚頌,也是無人能及的。
靖棖和母親相繼去世,使我痛澈心扉,也使我更能體會聖母的偉大。如今在天上,何等榮幸,我有兩位每時每刻都在陪伴我、保佑我的媽媽。靖棖也獲妥善安頓,在天上父子團圓。
我由聖門跨入聖母大殿,除由衷的感恩,也似乎與天上的家人更親近了。
* * * * *
聖彼得大教堂 / 梵諦岡博物館
梵諦岡是世界最小的國家,卻有著世界最大,建於伯多祿殉教地的聖伯多祿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西元二世紀時,這裡就有一座小聖殿,西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時曾擴建,1506年再重建。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時期最有名的建築師、藝術家都參加了教堂的設計和施工,其中有布拉曼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貝尼尼。
進入大教堂須先經過廣場,廣場設有迴廊,兩側迴廊各有284根19公尺高的大理石刻圓柱和88根方柱,它們以四層列柱的方式呈現,頂上又豎立著聖人雕像和徽幟,很像張開手擁抱群眾的熱情雙臂,使人感覺十分親切。廣場中的埃及方尖碑是古老的文物,其兩旁對稱的位置,各有一噴泉。噴泉和方尖碑之間的地上,分別鑲崁了圓形石板,站在石板上舉目眺望長廊,只能看見第一排十分單純美麗的圓柱。但腳步只要稍一移動,景象立刻複雜多變起來,這就是巴洛克之父貝尼尼的偉大傑作,壯觀、有趣又令人眼花撩亂。
跨進聖門,右手邊即是米開朗基羅二十三歲時雕刻的《聖殤》。聖母低目垂眉的坐著,哀傷地俯看仰臥在她胸前的耶穌遺體。聖母堅定沈著,默默接受這似乎是早已天定的命運。米開朗基羅以古典的方式,完美地表現出聖母的堅毅、勇敢,以及含蓄、內斂的悲痛。雕刻中的聖母,不僅溫柔、美麗,還有強壯的雙臂和身體,如此她才能安穩地抱住面容平靜安詳的耶穌吧。米開朗基羅神奇地將冰冷堅硬的大理石化為溫潤的繞指柔,真令人讚嘆!默觀聖母哀子像,使我想到我的兒子和我的母親。母親一向體貼和善,相信她是效法聖母,「凡事默存於心,反覆思索」,才能在大風大浪中平靜地走完人生旅程。兒子突然病逝時的面容狀似沉睡,我束手無策,甚至無力將他攬在懷中,令我無比神傷。
我們進入梵諦岡博物館,欣賞西斯汀小教堂穹頂和祭壇的濕壁畫,也就是聖經中的「創世紀」和「最後的審判」。西斯汀教堂是教廷舉行重大會議的地方,也是選舉新教宗的會議場所。據說西斯汀小教堂精美鑲嵌的藝術地板,非常值得欣賞,然而小堂內總是擠滿了仰望壁畫的朝聖者和觀光客,想要低頭瀏覽美麗的地板,似乎是不可能的夢想。因為人多時,自己的身體只能隨著人潮移動,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可以往下看。米開朗基羅先完成穹頂的「創世紀」,超過六十歲以後再受命創作「最後的審判」。中年的米開朗基羅,狂熱激情,他以比較誇張和戲劇化的形式創作,成為西洋美術史上矯飾主義的代表藝術家。當時他在繪畫方面的造詣與成就,就像他為教堂所設計的大圓頂一樣,已達至善至美的境界。
米開朗基羅花了七整年的時間,創作「最後的審判」。他以浪漫和強大律動性的手法,描繪人類在世界末日接受審判時的情境。年輕英俊健美的基督,像法官一樣站在畫面中央,聖母和門徒們圍繞在旁,有些聖徒還背著自己殉道的十字架。基督的下方,最令人矚目的是慘遭剝皮酷刑的聖人巴爾多祿茂〈米蘭主教座堂有他的態像〉,及他手上一張畫有米開朗基羅自己扭曲面容的人皮。據說當時,米開朗基羅被迫接受這項重任,仰躺在鷹架上工作七年,相信他身心靈都受到很大的傷害,所以才會畫出如此痛苦表情的頭像吧。整幅作品還夾著幾位知名人物的形象和他們有趣的故事,例如畫面右下角,長著驢耳朵、腰纏巨蟒,沉淪至地獄的紅衣主教…。這位天才藝術家不但以作品表達出文藝復興的人本觀念,無形中也教導觀畫者,有關善惡、天堂地獄及一些為人的基本準則。
趙神父在面向中央大殿貝尼尼製作青銅華蓋右邊的小堂,為我們舉行彌撒聖祭,由於交通問題,部分團員尚未到達。我靜坐等待,也瀏覽觀賞這座可聚集六萬人一起祈禱的大教堂,其美輪美奐的結構和華麗裝飾。小堂兩旁各有一座傳統式的告解亭,這樣可愛的形式早已不多見了。我們時常犯錯,時常得罪天主,但仁慈的天主卻永不放棄,隨時隨地都給我們悔改的機會。五層樓高的華蓋頗具規模,但在高大宏偉的穹頂之下,卻顯得十分矮小。人在天地間更是微不足道,但天主並沒有這樣看待我們,祂使我們成為祂的肖像,給我們生命、自由意志和對永生的盼望。我靜靜地坐著想著,想到福音中有關瑪爾大、瑪利亞姐妹的故事。瑪爾大請耶穌到家裡來,為接待的事忙碌不已,因而向耶穌抱怨妹妹瑪利亞,只坐在耶穌腳前聽他說話,沒有一起來幫忙。「表面上是瑪爾大接待耶穌,實際上是耶穌接待瑪爾大。」幾天前趙神父彌撒中說的話,突然在腦中響起,使我恍然大悟。是的,當耶穌想和我建立關係的時候,我卻因其他小事沒有回應耶穌的接待,而錯失與耶穌交心的良機。真正的心靈盛宴,非滿桌佳餚、非我們自以為是的伺候,而是以淳樸的心靈聆聽、陪伴。其實我們需要珍惜的惟有一件,那就是寶貴的靈性生命。今後,但願我能學習瑪利亞,選擇那更好的一份。
聖伯多祿大教堂、梵諦岡博物館,處處都是經典聖物和藝術品,使人有進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之感。雖然每次都來去匆匆,無法細細品味其聖善美妙於萬一,但仍深覺慶幸,沒有空手而回。
* * * * *
也是美食之旅
以前跟團旅行,不論到哪個國家,旅行社都盡量安排大家吃中餐。慈悲禧年朝聖之旅卻不同,兩個星期來,我們幾乎天天在溫暖的陽光下或柔和的燈光中,品嚐在地美酒、佳餚。因此,朝聖之旅不僅是恩寵滿溢的心靈饗宴,亦同時滿足了我們的口腹之慾。在此,特別向英明的領隊蘇宗昌先生,致最高的敬意。
一面傳教一面考古的耶穌會士徳日進神父,在北京周口店驚奇地發現,生活於五十萬年前的「北京人」,已用火來燒烤食物了。以火烹煮,不但使食物可口,也使中國人成為最會烹調料理的民族。明朝時,義大利的馬可波羅到中國旅遊,帶回麵和冰淇淋的吃法,十字軍東征時帶回了新食材和香料,西班牙人自美洲新大陸帶回番茄、馬鈴薯、辣椒 ,土耳其人則帶了咖啡。全球食材、香料、手藝在義大利交匯融合,使廚師對食物充滿想像和創意,也使我們在餐桌上、飲食中,有了驚喜和發現。
義大利和中國一樣,都有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我們在西餐之母義大利享用午、晚餐時,一般都有四道食物,而且份量也不少。第一道是沙拉或麵包。第二道是各式 Pasta或燉飯。第三道是雞肉、火腿、牛肉、海鮮等主菜,最後則是甜點或水果。此外,酒、醋、起司、大蒜、橄欖油等都是重要的調味料。杜林旅館的餐廳最為高雅閒適,食物也十分精緻可口。其色澤單純卻香味俱全的義大利燉飯、生牛肉薄片沙拉、早餐時供應的黑巧克力,都令我印象深刻。吃到真正的美食,的確會讓人有意猶未盡之感。據說,當晚菜餚中價格最貴的,是淡黃色薄片乳酪,使我大開眼界。
由比薩到佛羅倫斯,是義大利風景最美、藝術遺產最豐富的托斯卡尼地區。車窗外,綿延起伏的丘陵、綠樹成蔭的山坡、色彩繽紛的農田、茂密的橄欖樹和葡萄園,都十分自然、 生動。農家種植穀蔬,綠油油大地上畜養牛羊、釀製香醇順口的葡萄酒,鄉村的平實生活,更令人感到幸福美滿吧,所以,托斯卡尼這片文明發源地,孕育了文藝復興運動,產生了許多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歌德 、狄更斯 、徐志摩等亦因旅居而獲得創作靈感。這地區同時也是義大利美食的根源,擁有豐富超凡的烹調技藝。我們在佛羅倫斯市政廳廣場邊餐廳午餐時,它們供應的香脆薄皮披薩就很美味。
海鮮沙拉、淡菜番茄燉飯、蛤蜊奶油麵、乾煎鮭魚等,羅馬餐飲選項頗多,堪與中國菜餚相提並論。聖母雪地聖殿附近,自助餐廳擺出的食物,亦令我眼花撩亂、目不暇給,長長的食物櫃裡大菜、小點應有盡有。我要了一份紅椒青豆橄欖拌薏仁飯,一盤烤蘆筍茄子草菇等時蔬,其色香味俱全卻清淡可口,是我十分滿意的午餐。再次肯定 簡單料理食物,也可以很可口。
我很喜歡橄欖,因為它特有的味道,是大地最質樸的芬芳。橄欖榨汁成油,人稱液體黃金,除調味,亦可提供宗教、醫療使用。初嚐橄欖油,有點苦澀,但食後會回甘。我常沾麵包,或拌沙拉吃,因為愛它淡淡的清香。家裡後院有一顆橄欖樹,每年都結實纍纍,果實需經長時間的鹽水浸泡處理才能食用,是最佳的開味小菜。橄欖在西方是文化的象徵,代表和平、豐收。
色彩繽紛的冰淇淋,是旅行中人人熱愛品嚐的義大利美味。排長龍等待時的歡喜、手持甜筒盡情享用時的快樂,使我好像回到從前,和朋友一起高唱「當我們同在一起」的年代。我也不會忘記,站在迴轉蜿蜒山路邊的觀景台,無視身後往來不斷的車潮;無動於衷於耳邊不斷呼嘯而過的隆隆車聲,一面欣賞蘇連多岸美麗海洋,一面細細品味塑膠軟杯中清涼酸甜的檸檬冰沙,那是一種非常簡單樸素,令人難以忘懷的甜蜜滋味。是的,真正的美好,不僅使人感官滿足,也能使人心靈悸動。
最後一夜的告別晚餐,我們是在李碧圓修女所屬的瑪利亞方濟各會院餐廳享用的。魚肉蔬菜水果麵包冰淇淋樣樣俱全,不但營養豐富,更珍貴的是美味中還包含了修女們滿滿的愛心。李修女說,這是她和另一位港籍修女研究好幾天才定案的菜單,真令人感到溫暖。廚房師傅特地精製最道地,鬆軟綿密、入口即化的提拉米蘇,令我回味無窮。他們準備的份量驚人,可見是多麼的熱情好客。享用之前,我用手機留影,然後傳去和遠方的朋友、家人分享。美食、友誼和精雕細琢的藝術品一樣,為我留下了極精彩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