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66期 變遷社會中小會精神的呈現

我的福傳工作

姜其蘭

 

  傳福音有直接、間接多種方式。回想我多年來除了在教會做的職業性福傳工作外,業餘所做也有一些。大致可分六類。

1. 文字工作:多年來除了編校小會的《心泉》並為之寫稿,也做過《教友生活周刊》及《見證月刊》的編輯,在其中寫過不少信仰靈修的文章。又為輔大神學院谷寒松神父編寫過《英漢信理神學詞彙》《神學的人學》二書,為甘易逢神父譯過《靜觀與默坐》一套四冊,為上智出版社譯過聖師大德蘭《依依吾主前》的靈修書。都算得上是間接福傳吧?

2. 慕道班:我在牧靈中心工作時,因高隆邦會神父寫的一種材料,不用傳統由天主、救恩史講到聖事的講述方式,而從人的經驗開始到天主、教會的分享方式進行,牧靈中心特別讓校友學習,結業後正好有機會帶班,我就在耕莘文教院、聖家堂、中央大樓一連帶過三個班。每一班後來各有一位領洗入教,算是我直接傳福音的一點小小成果。

3. 聖經班:起初是應雷神父之邀在震旦中心開慕道班,後來慕道者一個個因故不參加了,又找不到新的慕道者,就改成教友自由參加的聖經班。我們先做靜觀祈禱,學習回到內心、體驗天主的臨在;再一起做聖經分享,以一段福音為主,配上一段有關的舊約。最初由三人共同負責,後來兩人,最後納入小會為「靜觀讀經組」多半我一人負責。至今依序讀完馬爾谷福音、路加福音,正進行瑪竇福音。時常從每個人口裡聽到不同的聖經內涵,得到豐富的光照滋養,心裡感到滿心喜悅。只可惜原想寫出在《教友生活周刊》或《心泉》與更多人分享,沒有做到。

4. 陶成組:小會常派我做陶成組的工作,不論做的好壞,目標是學習基督精神,按會章的說法,也算一種福音。有一年我成立靈修組,後改名信仰生活組,仍是與我熟悉的新人參加。我們較徹底地安排了個別談話、讀聖書分享,又一起認識性格型態,學適合不同性格的祈禱方法;再請雷神父由耶穌生活的不同面貌領大家認識耶穌,對大家滿有益處。

5. 個別陪伴:從早年小會就不斷派我做新人的聯絡或輔導,因我個性有許多弱點,做得很不理想,但由新人口中也每感訝異天主仍能透過我做些我意想不到的事。近年來自己比較成熟,有人不斷給我打電話,我比較能針對他的狀況引導走基督的道路。在家面對老母,也常有意識地趁機為她講道,或讀聖經、讀教友生活周刊上信仰見證之類的故事給她聽。

6. 祈禱:近年來我漸漸體驗到祈禱的力量超過言語,不論直接、間接福傳,先用長時間祈禱,效果往往驚人。比如有一年四旬期,神父叫我們特別去關懷一個人,我決定去探訪一位會員生病住院的父親。我不會講話,面對病人尤其不知所措,只好先求天主幫忙。祈禱中我竟然清晰覺出他會領洗,我求天主派人去講道,但又發現我自己該去。我選了一個家屬不在的早上前去,先詢問他的狀況,他鄉音很重,說什麼我聽不懂,後來他要紙筆,卻一直劃「 1 」。我看了半天,忽然想起老子《道德經》上說的「一」,我問:「您寫的一是指天地的起源嗎?」他說是。我又問:「就是我和您女兒所信的天主嗎?」他說是。我問:「您相信天主?」他點頭。我又問:「那您願不願意領洗?」他說好。我就安排時間請雷神父為他付了洗。

另有些經驗是改變人的內心,使之有愛。比如,母親退化到全身無力,必須用鼻管餵食、尿管排尿、時常翻身、拍痰時,照顧起來非常勞累,所有人都叫我請人幫忙,我為此求天主指示。我得到的答案是「愛」!我立刻明白,母親已經苦惱,更需子女體貼愛護,天主要以此做愛的教育!原心我無法接受母親變成這樣,也希望請人分擔,經過這個祈禱,我接受了,願意全心照顧母親。但我如何讓家人了解?我求天主讓他們明白,祂卻要我開口分享。回家,跟姐姐說我的祈禱,說大家對母親已不像從前那麼關心,姐姐立刻辯駁:「人家照顧得更好,請人怎麼不是愛!」我說:「我們的個性是:沒有責任,就不太會關心,一旦請人,對母親必冷淡下來。」就在我感到話已講完,姐姐也倏然沈靜下來時,我覺出天主的愛湧滿了我們的心。姐姐不再說請人,開始以動人的愛全心全力伺候母親,我反而成了她的幫手。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