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66期 變遷社會中小會精神的呈現

聖依納爵神操精神

胡國禎神父主講/賀婉蓉整理

 

一、祈禱是內心的奮發之情

  在依納爵那個時代,新的思想不斷萌發出來,依納爵神操是其中之一。祈禱並不是某些方法,而是內心的生活態度。不論依納爵神修,或本篤會神修都不是方法,而是一個人內心的生活的心態,以學術話語來說,是一種神秘主義。就是以我們的生命與天主的生命結合為一,朝這個方向走去,我們就叫做神修。

  教會在早期保存了一種神秘主義,屬於大德蘭、十字若望,他們主張除非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生命才能走向天主的生命。宗教改革者路德早期是走這條路的。那個時代天主離我們很遠,除非苦修,躲避一切享樂,才能進入天主的生命,所以路德曾這樣掙扎過。當時人的神修背景是「懼怕」。到現在仍有許多基督徒有這樣的思想:得救是避免下地獄,人活著是避免自己不下地獄。對天主是懼怕,所以人活著是為了等審判。那種神修方式是叫做出世的神修主義。離開這世界才有救恩。但路德開始反省,他掙扎著;他的修會真的如此主張嗎?真的要這樣生活才會得救嗎?從我們角度來看這只是心窄病:得救是得罪赦,最好每天辦一、兩次告解。本來修會生活不是這樣子的,卻被解釋成這樣子。後來路德跳出這觀念而了解基督徒是要享受天主的愛情,我們要在生活中體驗天主同我們在一起,因此變成另一種神秘主義了。人是自私的,但自私中有超越、在超越中可以體會天主的恩典,這就是神修理論的基礎。教會中的人包括依納爵在內,覺得發展這樣的靈修,教會才能繼續下去。

二、耶穌會的靈修方式

  基本上,耶穌會的神父與其他修會有些不同,別的修會的神父有比較出世的神秘主義觀。他們需要每一天工作之外大家集合唱歌、祈禱,唱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離開我的生命,把這一段時間完全與天主結合,耶穌會神父沒有這樣。耶穌會神父強調在工作中繼續體驗到天主的存在。耶穌會中有一個笑話。有一個修士入會前每天抽三包香煙,入會後無法完全戒絕,不過已經進步了,因為每天只抽一包就夠了。有一天,他問院長:「祈禱時可否抽煙?」院長說不可。但是修士實在憋不住,一個半小時沒煙抽的祈禱時間,於是又去問院長:「抽煙的時候可不可以祈禱?」院長答說:「依納爵精神是任何時間都可祈禱。」

  耶穌會另外一個規定:我們不規定何時祈禱;別的修會有公定的時間,離開我們的生命返到天主的生命裡面去,所以早禱:六時~八時,晚禱:五時~七時,但耶穌會說:沒問題,我們要祈禱,一天一個半小時就夠了,怎麼做那是你個人的事,但在初學時要向導師報備。譬如說:其它修會是六時起床,大家都六時起床,但耶穌會神父也是六時起床,有的是台灣的六點,有的是紐約的六點,全都做但不一致,所以每一個人何時祈禱,只有自己知道(除了初學者以外)。你看,耶穌會祈禱只有一個半小時,但在工作中,唸書中,都在祈禱,所以每日都在祈禱當中,祈禱變成整個生命。「祈禱時不可以抽煙」修士反問:「我抽香煙時可以祈禱嗎?」這是個笑話。也表示依納爵神修的一個特色。

  我們與十六世紀大部分天主教徒的神修是不一樣的。這樣的神修態度慢慢地與世代交替做另一番展現,在十六世紀經過黑暗時代,由大德蘭、十字若望把精華保存下來,使另外一種神修出現──那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與天主合一。

  天主教本身受了多瑪斯、亞里斯多德影響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在早期奧斯定則是柏拉圖主義者,強調人除理智外,情感亦相當重要,更能進入生命當中,入世後的神修相當強調人的體驗。如果與耶穌會神父做避靜,則會如甘易逢神父說的:瞻想。先唸一段聖經故事,再有一個圖片在心中連想其他的事的發展,像看電影一樣,用你的心感覺、體驗到什麼,則會與天主結合到什麼程度,每個人對生命表達完全不一樣的,與天主契合則是與成為人的天主耶穌結合。

三、依納爵神操

  神操就是隨時隨地把目標看做是基督,二十世紀梵二以後,耶穌會會士一生中有兩次大避靜,但對教友的培訓是改良式的──叫日常生活中的神操,不要離開你的生命,而把視野擴大,思考面擴大。換句話說,神操的目標是不斷擴大生活面和視野領域。把天主與人連合在一起。既內在又超越,獨特的個性不斷地發展,原來的我很難改變,唯有不斷地擴大角度,時時思考著說不定要改變的是我。因此神操要放在日常生活當中。依納爵神操目標:我與天主的結合是生命不斷悔改。 Conversion 常譯為「悔改」,我覺得譯成「改變」較為貼切,沒有「改變」,則與天主不可能有進一步的結合,不斷地捨棄我原來的樣子進到不同的樣子,而有同理心,生活面也不斷擴大,若斤斤計較則會讓人生活在人的社會裡。

  按照依納爵神操來看,人可以不斷地意識另一個層面而不斷地擴充,照小會話語來說,就是:活出天主眼中更完美的我。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