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爾默羅會俗稱為聖母聖衣會,在台北的深坑、新竹的芎林各有一座修女的隱修院,十七年前男修會也來到台灣,在新竹成立會院,並在神父們輔導下成立在俗修會,成員包括平信徒、不發大願的修道人,像是瑪利諾會的神父修女以及教區的主教和神父。以前分別稱為第二會、第一會和第三會。梵二以後的觀念:第一、二、三會的名稱,僅在於指出法律上和實際上的根源與責任,並無靈修生活和德行等級的區分,這些只有由耶穌來判斷。聖衣會的第三會成員可以在發終身許諾願一年後自動請求宣發聖願,但只發貞潔(按婚姻、獨身、鰥寡的情況,保持不同身份的貞潔)與服從願,不發神貧願,以保留其在俗的特色。聖衣會的第三會是唯一發聖願的第三會,道明會、方濟會的第三會都是每年復願,不發聖願的。
加爾默羅會早年被稱為加爾默羅山聖母的修會,因其發源於巴勒斯坦北部的加爾默羅山而得名。這是一座俯視地中海的小山,因紀念厄里亞先知而受到尊敬。基督降生之前九百年左右,厄里亞先知在此度退隱祈禱的生活,之後他的徒弟厄里叟先知和一些隱修士零星地在加爾默羅山區獨居祈禱。基督紀元以來,這傳統延續下去。
十字軍東征以後,聖地重新向基督徒開放,十二世紀下葉,一些朝聖者和十字軍遂效法厄里亞先知,定居在加爾默羅山上度隱修生活。
一二○九年,耶路撒冷的宗主教聖雅伯為隱修士們訂立會規。一二二六年,教宗霍諾略三世正式承認此會規。那就是加爾默羅會的初始會規。
厄里亞先知在加爾默羅會的地位
早期的加爾默羅會士以厄里亞先知為會父,把他的一生歸納為祈禱與使命二個重心:「上主天主是生活的,我侍立在祂的眼前。」「我的熱忱因萬軍的上主天主而熾熱。」
厄里亞先知的事蹟在列上十七章~列下二章有記載。他是個有信德、謙遜、可信賴的人。當他和巴耳的祭司比賽時,他的祈禱使祭壇焚燒成灰燼。他也是個仁慈的人,在旅途中停留,提供麵和油給匝爾法特的寡婦。他曾在貝爾舍巴的曠野裡陷入害怕與沮喪,後來上主的天使安慰他並增強他的力氣,使他走遠路到曷勒布山,在那裡,他的心靈獲得最親密的經驗,上主在微風中向他說話。厄里亞,承受著他那時代給他的壓力,勇敢地把持上主的真理。
早期的加爾默羅會士在靠近厄里亞水泉的 Wadi es-Siah 蓋了一座小教堂,恭敬他們特別熱愛的聖母,他們事奉她,並以她為主保,求她保護。因此他們逐漸被稱為「加爾默羅山聖母瑪利亞的隱修士」。他們圍繞著這座小教堂,建立各人的斗室。
拓展到歐洲──十三、十四世紀
從一二二九年起,信奉回教的撒拉遜人在聖地的控制力越來越強,基督徒的處境開始惡化。約在一二三八年,決定讓一些加爾默羅會士回到歐洲他們所來自的國家建立會院。加爾默羅會士向西方遷移,開始是在塞浦路斯島和西西里島,一二四二年,抵達英格蘭和法國的普羅旺斯。
不久之後,修會就在歐洲散播開來了,但也面臨到被迫解散的威脅。當時的總會長聖西滿.斯道克熱切求聖母為她的修會代禱。所有的加爾默羅會士都歡欣感謝地緬懷聖母瑪利亞以代禱拯救了修會。為了紀念這件事,聖衣成為加爾默羅會衣的主要部分。更重要的是,聖衣被視為萬福母親保護和愛的標記,也是她特別臨在的標記。我們以佩帶聖衣來宣告我們屬於她,並且希望穿上她的德行,在生活中反映她的美善與聖德。
一二四七年,加爾默羅會士,為了統整修會及擬訂未來的計畫,召開大會。他們向教宗依諾森四世請求並得到同意來調整會規,制定在歐洲新環境中可行的生活方式。
修會逐漸產生改變,採取了拖缽會的生活方式,最後並獲准會士晉鐸及在大學進修。加爾默羅會在歐洲進入了黃金時代。到十五世紀時,修會已遍佈歐洲,拓展到三百多座修院,約有一萬兩千名修士。
和緩──十五世紀
十四世紀時,加爾默羅會士顯露出不能貫徹默觀會規的情形。再加上一三四七至一三五一年黑死病的影響與一三七八至一四一七年西方教會分裂的影響,還有一三三七至一四五八年百年戰爭在法國嚴重的死傷。
這一連串的不幸事件造成加爾默羅會士的精神不振,經思考後於一四三二年向宗座請求和緩的會規。
教宗歐日尼四世批准了請求,於 一四三二年二月十五日 發佈和緩詔書。
革新──十五世紀
雖然官方的政策走向和緩,但在同時代並不缺乏切望遵循更成全會規的人。其中包括三位偉大的總會長,第一位是真福若望穌雷,他不斷努力革新(重整)加爾默羅會的生活,但是一四三二年的和緩會規佔了優勢。
加爾默羅修女和第三會
然而,真福若望穌雷結合了一些熱心的婦女加入修會。 一四五二年十月七日 ,教宗尼格老五世簽署一份文件批准了真福若望穌雷特別為修女所訂的會憲,於是第二會正式成立。同時教宗頒發的詔書也批准他結合在俗的男女成立非出家人團體的加爾默羅第三會,這就是加爾默羅第三會或稱之為加爾默羅在俗修會的開始。
赤足加爾默羅會──十六世紀
亞味拉的聖女耶穌德蘭(聖女大德蘭)
她於 一五一五年三月二十八日 出生於西班牙的亞味拉。二十歲時進入了加爾默羅修會在亞味拉的降孕會院,那裡奉行和緩的會規。
當她的祈禱生活進步後,感到需要比在降孕會院更多的獨處與靜默。引領她走向更親密關係的主耶穌,命令她建立一座加爾默羅會院,好能在那裡引導她更深入祈禱生活與天主結合。這就是重整加爾默羅會──如今稱為赤足加爾默羅會──的開端。
一五六二年,聖女大德蘭在亞味拉建立第一座赤足加爾默羅會的修女會院,讓別人也能分享她祈禱經驗中產生的愛的精神和對教會的服務。因而開啟了一個新的運動,帶給教會一個新的加爾默羅家庭,使她的經驗在教會內永恆不朽。
一五六二年時,大德蘭只要建立一座會院。但是,四年後,一位來自西印度 島的傳教士來訪,激發她為遠方的可憐靈魂建立其他的祈禱中心。一五六 二年,總會長來亞味拉訪視時,她鼓起勇氣提出這個構想。這一年,她在姜博的梅地納建立了第二座會院。從那時起,到她去世前共建立了十五座會院。
一五六七年,她遇到了剛晉鐸的聖十字若望。那時,十字若望正考慮轉入加杜仙會,度更深的祈禱獨居生活。充滿聖神的德蘭姆姆指示他,不需離開「聖母的修會」,也能達到這心願,並且說出她有意為和緩會規的男修會復興會規。一五六八年,第一座赤足加爾默會修士的會院在杜魯耶洛( Duruelo )成立,只有聖十字若望和耶穌安東尼( Anthony of Jesus )神父兩人。
到了一五八一年,已有十五座修女的隱修院和十一座修士的會院。經過許多變遷之後,設立了獨立的赤足加爾默羅會省。一五八七年,發展成具有五個會省的支會,由一位副總會長管轄。一五九三年,經大會同意,赤足加爾默羅會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修會,次年選出自己的總會長。
聖女大德蘭和聖十字若望和馬丁路德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當時的教會有很多問題。馬丁路德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對於聖經非常瞭解,他以頭腦分析教會的問題,提出有系統的建議要來改革教會。他指出解決具體問題的辦法,但是他攻擊教宗、主教、神父以及整個教會的制度與結構。結果是他被開除教籍,並沒能改變教會。而聖女大德蘭和聖十字若望以另一種方法進行改革,先從革新自己開始。他們清楚地意識到,只要有天主親密的同在,與之合而為一,就能產生奇妙的改變。因著他們的內在改革,建立了回歸初始會規的赤足加爾默羅會,成為這個修會的會母和會父。
一般修會的會祖都是男性,連許多女修會的會祖也是男性。但是,加爾默羅男修會也以聖女大德蘭為會母,這是很特別的。教會中對祈禱說得最清楚的就是聖女大德蘭和聖十字若望了,大德蘭以敘述自己生活的經驗呈現和天主的來往,非常吸引人。一九九八年列聖品的艾迪‧思坦,是德國第一批受高等教育的婦女,她是現象學大師胡塞爾的得意門生,也是個女權運動的先驅,就是一口氣讀了聖女大德蘭的自傳而進了加爾默羅會。現在教會正在進行冊封她為聖師的案子。十字若望則是以那時代的神學和哲學來表達,所以他的著作比較難讀。
到目前為止,教會共冊封了三十三位聖師,其中有三位是女性,這三位女性當中,加大利納是道明會的,另外兩位就是加爾默羅會的大德蘭和小德蘭。
聖女大德蘭的著作
她寫下了靈修的經典著作,主要有:《自傳》、《全德之路》與《七寶樓台》。《自傳》道出了天主引導她的過程,其中有不少章談到祈禱;《全德之路》是對初學祈禱者的教導;《七寶樓台》則是為進階者。她勾勒出祈禱的方法,引導初學經由猶豫階段,察覺到天主聖三的同在。天主住在靈魂的中心,聖女大德蘭是精通這內在旅程的導師。因為她的教導,一九七○年,教宗保祿六世冊封她為第一位女聖師。
在冊封她為聖師時,教宗保祿六世強調她的經驗和教導具有永恆的價值,適合這世界和我們的時代。
聖十字若望
比聖女大德蘭小二十七歲的聖十字若望,在大德蘭於一五八二年逝世後,繼續建立的工作,並在修會中擔任重要職務。他最大的貢獻是留下來的著作。這些作品對靈修神學之研究有很大的影響。一九二六年,教宗碧岳十一世宣佈聖十字若望為教會聖師時指出,對一個想過更成全生活的靈魂而言,這些作品絕對值得奉為指南。
聖十字若望的著作
聖人的主要著作是《攀登加爾默羅山》( Ascent of Mount Carmel )、《心靈的黑夜》( The Dark Night )、《靈歌》( The Spiritual Canticle )、《愛之活焰》( The Living Flame of Love )。這四部書是連貫下來,介紹人靈被淨化到和天主結合的過程。前兩部是介紹人靈被淨化的過程,第三部是以聖經雅歌中的婚姻比喻來介紹愛情被淨化的過程,第四部則是介紹人靈由訂婚、神婚到達和天主的結合。
《攀登加爾默羅山》與《心靈的黑夜》都是在解釋聖十字若望的一首詩「心靈的黑夜」。這種過程使靈魂既黑暗又痛苦,所以稱為黑夜。《攀登加爾默羅山》一書有三卷,《心靈的黑夜》有兩卷。
《攀登加爾默羅山》的第一卷,討論如何約束任性無節制的慾望,因為這些慾望和對天主的成全之愛相反。這過程通常也稱之為主動的感官黑夜(淨化),教導人養成習慣,為愛基督與肖似基督,善用感官功能,只愛天主與光榮天主。第二卷與第三卷,討論信德之路,特別是指主動的靈魂黑夜(淨化)。靈魂必須經過信德的黑夜,方能到達與天主結合之境,並剝除與天主相對立的種種,以依從天主、基督之律與祂的教會。在尋求淨化靈魂的功能時,必須也要在祈禱中避開特別的知識,方能完全領受全面的、在信德中以愛情注視天主、屬於天主的愛情知識,這就是默觀的要義。
《心靈的黑夜》第一卷則描寫天主如何淨化我們自己無法革除的惡習,也稱為被動的感官黑夜(淨化)。第二卷描寫天主如何拔除我們惡習的根,是被動的靈魂黑夜(淨化)。
經過這些主動與被動的淨化過程,靈魂才能達到與上主結合之境,在各方面順服天主的旨意。在這樣的結合中,靈魂經常將其功能、喜好、運作、情感都委順於天主,以至於它的活動都肖似天主。這種結合稱為「肖似的結合」( the union of likeness ) 。在這樣神化的過程中,人性逐漸轉化為神性。
《靈歌》由詩篇(靈魂與基督之間愛情的對話)及其註解所組成。詩節洋溢著天主與聖者靈魂對話的無限奧秘知識,詳述基督之愛的歷史及其發展,也標示出靈性生命不同程度與不同階段的情況。整體而言,詩篇寫出生命中聖愛的四個幅度: 1 靈魂熱切渴望至愛者; 2 初次遇見祂; 3 與祂完全結合; 4 在光榮中與祂完全結合的渴望。
註解的部份主要包括:對於詩節的大要摘錄、對每一詩句的詳細說明以及學理思想的大量說明。
《愛之活焰》也是附有註解的詩篇,是已臻轉化之境的靈魂對於高度成全之愛的頌歌。這種在天主內的轉化狀態,是在人世間所能達到的最崇高境界,相當於在《靈歌》中的「神婚」( spiritual marriage )狀態,與《攀登加爾默羅山》和《心靈的黑夜》中「神聖的結合」( the divine union ):一種因愛的肖似而慣常與天主結合。《愛之活焰》的四節詩所指涉的是人世的虛幻、在轉化之境中進一步經驗到的緊密主動的結合〈與慣常的結合不同〉。
其註解如同《靈歌》的註解,做了詩節的大要摘錄、每一詩句的詳細說明與學理上的說明。
隨著時代的遷移,聖女小德蘭以現代人所能瞭解的方式,繼前面兩位祈禱大師之後,成為新時代的祈禱大師。她以很淺顯、很生活化的方式,帶領人親近天主。她雖然是十九世紀的人,但是她的思想為那個時代太新穎了,為我們廿和廿一世紀的人最適合。例如:在她所生活的時代,對於領聖體的規定很嚴格,太強調天主公義的一面,她希望每天領聖體,她看到天主仁慈的一面。
里修的聖女小德蘭( Saint Teresa of Lisieux )
聖衣會的第三位聖師,就是提倡「神嬰小道」的聖女小德蘭。她的一生看起來非常平凡,如果她沒留下自傳,就會如她進入隱修院時所預期的悄然隱沒,和她全球幾千位在默觀修道院中的姊妹一樣。她寫自傳,不是出於自發,而是服從長上的指示,細述天主在她心靈中的化工。她並未打草稿,而是在所能自由運用的有限時間中,斷斷續續寫下來的。她花了一年時間才完成,未曾再作修改。她的體驗如同潺潺流水匯聚為溪流,成為偉大的宗教文學之一。同時也使足不出戶的她,和偉大的使徒聖方濟沙勿略並列為傳教區主保。她的遺骨,在開始時被人零零星星要走了一些,留下的三分之二被分成兩份,一份留在里修,一份在世界各地巡迴,所到之處受到熱烈的歡迎。
這本自傳在她去世一年後,於 一八九八年九月三十日 出版,寄給每座加爾默羅會院,許多修女將之介紹給家人和朋友。第一版印了兩千本,幾乎立即銷售一空,接著又很快再版。其他語文的譯本也很快出現,於是《靈心小史》開始流傳各地。今日在全球已譯成六十種文字,讀者不計其數。出版一個世紀後,銷售量一直在宗教書籍排行榜上高居首位。小德蘭吸引了上百萬讀者的心,使之開始踏上終生的靈修之旅。許多人把自傳一讀再讀,因為每讀一次就更深入她的教導,更深入讀者的靈魂,更加深和天主的親密關係。
教宗碧岳十世從這方面談到小德蘭時,指出她聖德的重心是「在平凡的事物中」欣然、慷慨、恆心地完成她的聖召。她沒像她所喜愛的聖女貞德那樣死在火刑柱上,她的刑柱是乾淨的床,她死在修院姊妹的關懷當中。她從未如傳說中的大德蘭那樣,因祈禱的力量而飄浮起來。事實上,她常在祈禱時打瞌睡。她的母親曾在信中說她是個性格倔強的小孩。她玩西洋棋,她有一隻毛美耳長的愛犬湯姆,常帶著去散步,她偏愛令她出神的藍色。她質疑,如何能在深愛天主的同時,又同樣愛世物。
沒有高度冒險的素材,只是呈現日常生活中既平凡又不刺激的故事。然而她在這樣的生活框架內成為偉大的聖人。她在其中展現出她的訊息:不論生活多麼平淡,我們仍能在生活的框框裡成聖。天主臨在於每個人的內心,所以沒有一個人是平凡的。每個人都是天主獨特的創造,蒙召以獨特的方式來愛祂。
聖女小德蘭的著作
聖女小德蘭二十四歲就去世了,但是在短暫的人世生活中卻留下許多作品:最有名的就是她的自傳 The Story of A Soul ,中文翻譯最早的是 馬相伯 先生所譯文言文版本的《靈心小史》,這個譯名和原文最接近,其後有 蘇雪林 教授所譯的《一朵小白花》,第三種則是隨著時代進步而完全去除保護色彩完全還原為聖師手稿原貌的《回憶錄》,係由 張秀亞 教授所譯。此外,光啟還出版了劉鴻蔭神父所譯的《聖女小德蘭書簡》,可惜的是,譯者在缺乏她資料的背景下,把她的舅舅當成了姨丈、舅媽當成了姨媽。至於她所作的詩,先有方濟出版社的白話文譯本《小德蘭詩集》,而上智出版社發行的《靈心花絮》中則收錄了文言文譯本。法國的加爾默羅會所出版的《小德蘭全集》(已由美國的加爾默羅會譯為英文),還有她寫的六齣劇本,其中有一齣〈聖家逃難埃及〉已經由耶穌會的房志榮譯出,刊在恆毅雜誌,這些劇本都由小德蘭自導自演在修院的慶節中演出,作為神聖的娛樂。她不但有寫作的才華,還善於繪畫,上智出版的《靈心花絮》封底那幅耶穌敲門的畫就是她畫的。她還負責在修院的經堂畫天使,她在不少小卡片上畫聖像送人。
她有驚人的記憶力,與非凡的專注力。在她所作的六十二首詩中最好的一首〈度愛的生活〉是一首長詩,共有十五節,每節有八行。這首詩醞釀的過程很特別,是德蘭在四十小時的聖體敬禮時,於經堂中創作的,當時並沒有寫下來,等回到斗室後才逐字逐句,把她祈禱時所作的詩寫出來。她寫作時,只要鐘聲一響起,立刻停筆,第二天毫不困難的從中斷的地方接著寫下去。
《小德蘭全集》中還包括了聖女小德蘭的《最後言談錄》,記載她在世最後半年的言行,可以說是《靈心小史》的續篇。《最後言談錄》主要是由她的二姊寶琳所記載,還包括了在同一會院的另兩個姊姊、表姊和其他修女的紀錄。《回憶錄》很美,但是會讓不知情的人以為,只有在隱修院中才有這樣的情形。《最後言談錄》記載了小德蘭在身心雙重痛苦中,如何以堅強的信德把自己交託在天主手中,兌現了她在《回憶錄》中所說的一切,使她願意受苦的話沒有一句落空。聖衣會的聖召就是這樣:很美,很單純,但這是全心全靈付出的成果。
綜合以上三位聖師的教導,加爾默羅靈修的特色是從愛天主為出發點,發展個人和天主的親密關係,時時生活於天主的臨在中。
和聖女小德蘭同一時代,在法國還有一位真福聖三麗沙,她對天主聖三的奧密有特別的體會,神修小會的主保是天主聖三,應該有人研究她,然後和大家分享。
加爾默羅會的靈修傳統,是在團體中度獨修生活,所以對團體的依賴並不大。獨修不是消極出世,而是為了完全和天主結合,是最積極的走向天主。加爾默羅會的聖召是做「教會的心臟」,肢體雖多,心臟只有一個,所以人數不多。在俗修會的成員是在世俗中度默觀生活,過著默觀生活和使徒工作並重的生活。加爾默羅在俗會士的使徒工作,只做和靈修直接有關的,間接的不在範圍內。因為人的時間精力有限,我們所效法的是祈禱的耶穌。
加爾默羅靈修對我的影響
記得我在高二時,第一次看小德蘭的自傳《回憶錄》,所得到的印象是:一個年輕的修女在那裡自說自話,可能是隱修院的生活太單調了吧!沒錯,她的志向非常高潔,但是修院的生活那麼簡單,只有在那種環境裡才會有那樣的心境吧!沒想到二十八年以後,才看懂《回憶錄》。
那是 1997 年,聖女升天一百周年,教友生活周刊上看到廣告,愛德之家辦了一個六天的避靜。自從結婚以後,兩個孩子相繼而來,已經有十多年沒有好好做避靜了。我非常渴望參加,終於能排除各種困難前往,沒想到,這次避靜是我信仰旅途中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以往避靜結束後,熱心的效果持續不了多久,然而這次卻造成整個身心靈的更新,現在還不斷的在發展中,我真正體會到什麼是日新又新。
帶避靜的是耶穌會的周弘道神父。周神父按照愛德之家的宗旨,帶領我們特敬聖母,每次講道時,都把從里修請回來的微笑聖母態像供奉在講桌上,當然他也介紹了微笑聖母如何的醫治了小德蘭,並在道理中講述小德蘭的精神。因為避靜的地點就在德來小妹妹會的會院,所以我從書架上找出《回憶錄》開始閱讀,不但細讀了神父提到的地方,更從頭開始循序看下去。這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讀這本書了,但是這次很不一樣,從來沒有過這樣心領神會的感覺。同時,我也在避靜中自己做了回顧往事的祈禱,在祈禱中,我體驗到天主深入到我的內心深處治癒我。奇妙的是在回顧一生所走過的歷歷路程中,赫然發現,聖女小德蘭一直都陪伴在側,以她在天主之前的代禱為我求得許多恩惠,甚至還在我糊塗時救過我的命,使我免於在失去信德時永墮地獄。
在避靜接近尾聲時,我發現到,就在小德蘭逝世一百周年,在奉她為主保的德來小妹妹會會院,參加與她有深厚淵源的愛德之家的避靜,出乎意外的獲得那麼多恩惠,我自心靈深處發出讚歎與感激。
順便附帶說一下,愛德之家的創始人瑪德羅賓,從二十四歲開始,一直到九十多歲去世的五十多年間,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分享耶穌的苦難,小德蘭曾多次顯現給她,鼓勵她繼續小德蘭在世所受的殉道聖召(因為小德蘭是在二十四歲昇天的)。愛德之家的使命就是舉辦避靜,他們的成員除了為避靜的人服務,更獻上祈禱與刻苦,求天主在避靜中霈降甘霖。之前我並不知道愛德之家,之所以參加這次避靜,是慕周神父之名而去的。
避靜結束後,我繼續埋頭讀《回憶錄》,並且在偶然中從光啟書屋買了《我都選取》這本書,作者是一位道明會的神父,他對小德蘭精闢的分析,幫助我對《回憶錄》有更深刻的體會。半年之久,這本書成為我的床頭書。接下來我又買了《聖女小德蘭書簡》等書,並到處尋尋覓覓,希望能對小德蘭有更多的認識,當然我也在祈禱中表達這種渴望。六月中,我專程去三峽若望之家參加賈主教所帶領的,專門介紹聖女小德蘭的周末避靜,雖然為時甚短,但經由幻燈片及主教細膩的描述,又窺見了聖女平常不為人所熟知的一面。
雖然,我對聖女小德蘭所知非常有限,但從對她的無知到越來越多的認識,我終於突破信仰生活,找到了更上一層的修行祕笈了。
周神父在避靜的最後半天,講了聖女大德蘭「收斂的祈禱」。回來以後,我也開始按照神父所說的來做,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效果。於是開始和神父通信。那時神父在大陸和靜山之間往返,為了要見神父而參加了熙篤會莊神父來台灣帶領的第一場避靜,領悟到,天主就在我內,不需向外去求。前些日子,還讀到聖十字若望所說類似的話:「要歡欣喜悅地在你內心的收斂中,和祂相偕共處,因為你所擁有的祂,這樣親近你。要在那裡渴慕祂,在那裡朝拜祂。不要在你的外面尋覓祂,那樣只會使你心神分散,困苦疲乏,你一定找不到祂。也不會比在你內能更親密地找到祂……」(靈歌一 8 )
在這次避靜中,我也和神父談到聖衣會在俗修會在耕莘文教院聚會,我打算在一年以後,工作滿二十年準備退休時去看看。神父說何必等到退休,現在就可去看一看。就因為周神父的鼓勵,在我面臨退休前找到了人生的定位。和在俗修會接觸後,我在靈性生命上長足前進,找到了生命的圓滿。同時,我也適時在團體中做了天主給我的作業:翻譯了不少聖衣會的資料,並且因著這作業獲益豐富。我從一九九八年秋天開始做翻譯工作,到現在不過兩年半的時間,已經譯出十幾萬字。我的英文程度很不好,剛開始翻譯時,每頁紙上都是查了密密麻麻的單字,現在進步多了,但是在工作時還是字典不離手邊。回顧三年來從加爾默羅靈修中所受的益處,很難以言語來形容。我試著整理出一些來和大家分享:
1 敏捷地意識到天主的臨在。
1 厄里亞先知:「上主天主是生活的,我侍立在祂的眼前。」
2 聖女大德蘭:「祈禱之前 1 存想我們要和誰說話? 2 存想和祂說話的我們是誰?並且注意到要對天主說什麼?
2 諸聖相通功
聖女小德蘭的《最後言談錄》中強烈地呈現出天上的教會和旅途中的教會關係密切。她去世後,天主因她所發顯的無數奇蹟,就是最好的證明。
3 聖十字若望的黑夜(淨化)使我瞭解過去所受的許多痛苦具有超性的價值。
4 承行天主的旨意,完全信賴交託。
5 生活上實質的改變。如果一種靈修方法只適合在修院裡的人,卻不能放在各種生活中,那麼這種靈修方法就有限制,不完美。
感謝耶穌會神父為我的信仰啟蒙,並賦予我開闊的視野,而加深我和天主關係的則是加爾默羅會的靈修。在天主召叫我走向加爾默羅在俗修會聖召的過程中,耶穌會的周弘道神父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周弘道神父對於聖女小德蘭和大德蘭具有很深的認識。我所接觸到的耶穌會神父,大多數太過於理性,太重視工作,太看重精英份子。其實聖依納爵靈修中也有柔軟的一面,但是一般只在高齡神父身上才比較看得到,可惜的是他們不久就去天國了。不過,我們的胡神父是例外。
〔胡神父的指導語〕
神秘主義有兩條路: 1 向內到最深處找天主, 2 向外在兄弟姊妹身上找天主。新教就是走第二條路,在世界中找天主,所以要求不看電影,不抽煙等。不可諱言,中世紀的教會很腐敗,所以才會發生各種改革,耶穌會走的改革之路和新教一樣,是向外尋找的;聖女大德蘭走的改革之路和佛教一樣,是向內尋找的。
張春申神父在神學論集 33 期,曾發表〈隱修性的神秘與使徒性的神秘〉一文,比較聖衣會和耶穌會的默觀,耶穌會所使用的「瞻想」一詞就是「默觀」的同義字。所以,在俗的聖衣會士可說是圓滿的耶穌會士。
荊嘉婉補充:
在張春申神父這篇文章裡,他說聖衣會所使用的圖像是「神婚」的圖像,耶穌會所使用的是「主僕」、「君臣」的圖像。
〔討論摘要〕
1. 對於崇拜聖髑、聖物、聖人的質疑,回應如下:
1 胡神父
生活在此岸(以自我為中心損人不利己)的人,需要來自於彼岸(愛人的天主)的訊息。天主的啟示可分為公開的啟示和私下的啟示兩種。前者是所有基督徒都必須接受的,耶穌就是天主的啟示,因耶穌自己沒有寫下來,所以由他的弟子和弟子的弟子來寫,至公元一五○ 年已經完成了。後者不要求所有的人都接受,並且隨著不同環境的需要,發展出各種樣式來。
2 譚璧輝
對相信聖物力量的人,聖物會給他很大的安慰,那是個人的信仰態度,不相信的人不必去做。
3 王端敏
像五峰旗聖母朝聖地,我一次也沒去過,但是很多人在那裡得到很大的安慰,我也覺得無可厚非。
4 荊嘉婉
在俗聖衣會〈會規〉的前言部分說:「天主的恩寵是多彩多姿的,無限豐富的。」我們人那麼有限,怎能全部領受?所以各人被吸引的重點不同,修行的方法各異,有些人從理性之路走向天主,有些人從熱心敬禮的氣氛中碰到天主。新教反對我們的聖母和聖人敬禮,然而我自己在信仰上突破的經驗告訴我,聖母和聖人並不是偶像崇拜,他們把我帶到天主那裡。如果沒有聖女小德蘭,就沒有今天的我。
2. 聖經裡記載,患血漏病的婦人觸摸耶穌的衣穗就得到了醫治。這是否信心的事?藉著觸摸到具體的東西,使天主的醫治顯現出來,聖髑的作用就是如此。
胡神父:和信心無關,而是和個人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認知有關,和個人的接觸面有關。天主的醫治是直接的,不必找理由。
荊嘉婉事後對以上討論的補充:
每次靈修講座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討論,一次又一次,在胡神父精闢的解釋中,許多疑惑逐漸得以澄清。這回神父在白板上以圖解為我們所上的課,在此無法細述,只有來參加的人能領會。
回家以後,我繼續想著此岸和彼岸的象徵,忽然間,我意識到,聖衣會所流露出來的濃郁相通功氛圍,散發著強烈的彼岸訊息。一個人一旦沈浸在這樣的氛圍中,目光就能穿越此岸和彼岸之間的鴻溝,生活怎能不改變呢?這種越過鴻溝的洞察所產生的力量,不是更有助於小會「超脫、喜樂、進取、合作與服務的生活態度;以及奉獻所有,神化一切的胸襟」嗎?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