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第50期 50

芥子50期 -編後語 進入内心,再走出去 (鄭至麗)

編後語
進入内心,再走出去

鄭至麗

 

這期《芥子》是第十次出刊,在網上再次與各位神修小會會內外的讀者見面。

這期《芥子》的三篇文章:曾慶導神父的:『對「啓示的宗教」和「福傳」的一些反省』,王世彬的:「啟示的宗教」,郭蘭生的:『人人需要理解「十誡」之真意』可以作為我們溫故知新的思想支柱!曾慶導神父說:『但對天主聖言的信德的服從是會受到考驗的,因為我們生活的世界似乎常與信仰給我們所保證的相差甚遠。邪惡、痛苦、不義及死亡的經驗似乎與聖言的福音喜訊背道而馳,信仰會有「黑夜」』; 『無論如何,在信仰受到考驗時我們應註視「信德的見證者」耶穌(希十二12)和聖母』。

王世彬認為在尋求天主所創立的宗教時,首先要「承認自己思維能力的局限性,所擁有的知識也是非常有限的,應像那位登上月球的科學家阿母斯特朗一樣,以明智嚴謹的理性,探索神啟示的宗教在那裏」。他的文章內說:「天主既然要人借助祂所創立的宗教去親近他,天主就必然以各種語言方式告訴人,祂啟示的宗教在哪裏。」

羅文彬在他的文章「信仰需要不斷發展 」 內 提到一些臺灣天主教教友的統計數字:「今天全世界有1/4的人口是基督徒,也就是說平均每四個人中間就應該有一個基督徒,臺灣基督徒比例是2.7%,其中天主教只占1%。按照這個比例,淡水堂教友應該有1000 - 2000人,但是淡水堂教友人數只有250人左右,只有淡水人口的千分之一,遠遠落後於臺灣教友比例的平均值….大家主日來望個彌撒,出了教堂,信仰生活就結束了,這樣的信仰只是一種讓自己感到心安的生活習慣罷了,它不是真正的信仰,天主的計劃絕對不可能那麼消極而被動的。」

我在此響應新澤西華人天主教會出版的雙月刊:《活泉》吳承旨的文章:「走出去」。新澤西華人天主教會堂區教友成立了「關懷小組」,每月聚會一次,除討論工作進展,並根據「向近人傳福音」一書,學習並體認教友福傳的使命。「奧義羔斯」(Oikos)是古希臘文,是指那些與我們經常往來的近人,這些人無非是:親戚、近鄰、朋友、同學、同事等。

芝加哥方面,曾安菲提供豐富的資料,她說:「最近在澳門的靜怡修女提及需要文字福傳(英文譯成中文)的志工,對象是臺灣、港澳、和中國的青年人,我想這也是神修小會能夠發揚中華文化、小會宗旨的一個機會」。希望我們能够響應這份召叫!

北美神修小會分會主席吳懷瑜在「致北美神修小會會員的家書」中提到:「感謝現代科技的進步與便利,從去年九月開始,北美共融營籌備小組每一個月一次定期的通過Skype開會,討論有關小會的事情」。 每個月定期 舉行的Skype會議正在替2018北美共融營『前進中的小會』舉行跨地區的溝通。願天主一步一步帶領我們。願我們在芝加哥的共融營將是一個豐收的共融營。

杜曉雲的「芝加哥城召叫你 」介紹的就是北美神修小會2018年共融營大本營的所在地!

胡國楨神父寫的:「信義宗及天主教神學交談的回顧」的總結:「信義宗及天主教雙方神學交談了五十年,最大的共識是彼此瞭解到對方所說的「成義」或「稱義」(Justification),與己方的懂法並沒有太大出入。這是最大的突破,彼此不必因此而「譴責」對方了」可是,如果要知道細節,請詳讀胡國楨神父的包括附錄的全文。

萬致華寫的「不斷攀爬的信仰 」內,短短的幾句:「進堂時仰望那片片我一寸一寸熨過的長,長,長的淡彩垂帶,付洗池圍著的桃紅挑金紗的彩結,心中浮起濃烈的歸屬感。」很鮮明的描繪出她的心境!

郭瑞蘭寫的「小黑的故事」記載表姐每日風雨無阻騎車回舊家餵小黑,舊家和新家之間的確小有一段距離。天主是如何的分秒不停的呵護著我們!

許書寧寫的「我之所以寫《沈默之後》」「《沈默》所探討的,不僅是基督信仰於西歐與東洋文化中呈現的樣貌差異,也圍繞著「背叛」這個從古至今不斷反覆出現於人類史上的悲傷課題。因此,我寫了《沈默之後》企盼此書或許能成為廣大華人讀者一條接近小說《沈默》的道路。」

孫長安翻譯的Anthony T. Padovano著作的:《生命之慶》第九回 Healing 治療, 桂冠詩人羅伯特‧潘‧華倫,在他的小說《國王的人馬All the King’s Men》中指出:「我們是生 活在一個有道德框架的世界裡。以此,他認為這框架約束著人們的倫理和行為,影響著世世代代的每一個人」。華倫的觀點指出「歷史是沿革過去,持續不斷,相互作用的歷程。由於人與人之間都是互相連接,相關的,即使是素昧平生,未曾見面,但仍然是互有感應和影響的」。

郭子文寫的長篇連載「紅巖大漠蒼茫行(四)-- 緩緩開啟記憶之窗,靜觀土巴生活素描-- 無牆世界」其中描寫她得到頓悟的一段:「記得是個星期六的早晨,窗外晴空萬裏,二個印地安婦女 ,穿著傳統服裝,一老一少,一前一後,走入我家後院而過 ,悠哉遊哉!忽然我領悟到印地安人一再強調的 Mother Earth 是什麼。人屬於大地,而不是來征服大地,然後切割大地的。人與大地同體,是合一而非對立。印地安婦女漫步於「我的」後院,原本是非常合乎自然的事。這裏沒有「你的」或「我的」後院,土地是人和動物共有的。看著她們漫步於空地上,使我頓然有從拘束的動物園,釋放回歸大自然的自由感 」。

從星熒的雙語詩三首:《中秋月餅 / The Moon Festival Cakes》;答 東坡居士 / My Answer to Su Dong-po》;《美洲明月光 / Moon Light on America Continent》及著手翻譯的Bob Dylan 寫的Blowin' In the Wind ,可以看出我們這一代是從我們北美神修小會朋友們都是從我們國土移植到北美的花木。我們的創作終究是:落葉歸根的!

耿慶文寫的詩:「水 月 生 涯」;及一首古七言詩 :「一年容易又逢秋」;郭瑞蘭的書畫三幅: 「信」、「望」、「愛」;徐琪的:「筆尖上的相遇」;譚愛梅的畫:「意大利北行Lake Como 湖畔」。

譚愛梅的兩篇文章:「我的左右眼」及「小棒球手」,文中附上的畫作兩幅:「兩小無猜(1992年 24"x36")」及「運動後的小歇。(1993年 24"x24")」。譚愛梅給自己的認定是:我是一位藝術家。

王玉梅的「多采多姿的葡西之旅」;她藉著圖文並茂的遊記,進入另外的境界,她說:「耶穌經過痛苦、死亡後︐復活了。痛苦、死亡也 是人生必經的旅程︐復活是希望、力量和愛︐愛給人復活後 的新生命︐愛比死亡大、愛超越死亡、愛永不止息。」

讀了郭子文的「七年之癢」,似乎人生步步有個待解的玄機,其實未免可以看出天主不疲的給我們生活上許多挑戰!

許建德「愛的真諦」夫妻篇 及郭瑞蘭的 「生活中低潮經歷後的省思 」 各以 或輕鬆或寫實的筆調寫出他們的日子。郭道生的「追念慈父」描繪的就是天主給我們每個人多麽寶貴的家庭的溫暖!

方光珞的『「天再旦」 忙著看日蝕的人們』中說:『「天再旦」,這也就是天亮兩次的意思。 當耶穌基督爲人們受難時,也有 天昏地暗全日蝕的景況,但在那之後,天再亮起來,不也是讓得福受恩的人們,獲得那復明的光亮,讓人們 對 「復活」及「新生」有所期待!』

詹紹慧的「司諾衣斷代史」寫盡人與貓之間的感情,貓與人情感的細微親密之處有時勝於 人與人!

郭子文的「病友乒乓俱樂部」讓我們看到他們的精神就像一粒粒堅韌不拔的乒乓球,聽說最走在時代先鋒的乒乓球是:一種無縫可擊,渾然一體的小球。

Print Friendly and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