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采多姿的葡西之旅
王玉梅
里斯本
2017年四月,和朱琦老師到葡萄牙、西班牙旅遊,行程的第一站是里斯本。位於大西洋岸邊的里斯本是歐洲大陸最西端的城市,終年氣候溫和、花草茂盛。腓尼基人、迦太基人、羅馬人和摩爾人等,都先後統治過葡萄牙。十三世紀,里斯本成為葡萄牙首都,與羅馬、巴黎、倫敦同為西歐歷史最悠久的城市。十五、十六世紀地理大發現時代,滿載金、銀、香料的船隻,都由這裡登岸,再轉運到其他城市。
十字架無所不在的葡萄牙,地理位置獨特,北面、東面與唯一的鄰國西班牙相接,其他邊界則濱臨壯闊的大西洋海域。十二世紀時已是一個獨立的王國。之前的歷史進程和西班牙極為相似,也和整個伊比利半島的歷史難解難分,因此留有許多羅馬人和摩爾人的建築遺跡。十五世紀初,約翰一世在位時,恩里克王子開始建立首座航海學校、天文台、港口、船廠等,為葡萄牙日後成為海上霸主奠下堅固的基礎。葡萄牙軍隊控制非洲海岸的航行,也為航海家們打開了探險之門。
「路止於此、海始於斯 」,這是葡萄牙偉大的民族詩人、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文學家路易賈梅士的著名詩句。站在歐洲大陸的最西點「洛卡岬」遠眺,遙想一群群奔向大海的英雄人物,就是因為他們的勇於探險,地球得以翻轉,世界才連成一體吧。掛著十字架旗幟的葡萄牙船隊,跑遍大半個地球、建立海上霸權、控制商船航線。為福音捨命、獻身,前赴後繼的傳教士,他們搭便船,順著水路也叩開了印度、日本及中國的大門。1415年自北非起,長達五個世紀的殖民文化,2002年終於在東帝汶畫上了休止符。
葡萄牙人特別敬愛聖母,不僅宮廷貴族,一般學者也一樣願意宣誓效忠聖母,因此擁有「聖母瑪利亞之邦」的稱譽。葡萄牙獨立後的第一任國王約翰四世更是虔誠,1646年,他將王冠放於聖母態像前,召集宮廷大小官員,當眾正式宣佈:聖母是葡國王后和主保,以後任何人都不得再戴冠冕。(並立碑紀念)。玫瑰經是敬禮聖母的禱文,是天主教教義的綱領,也是葡萄牙人在公開場合及每晚在家必念的經文。1497年,達伽馬啟程出海的前一夜,船員即一起在港邊的聖熱羅尼默修道院念經,祈求祝福和平安。第二年,歷盡海上風險的達伽馬,終於抵達印度。當時,香料貿易帶給葡國巨大的財富。國王為慶祝這項地理大發現,遂以香料百分之五的稅收重整修道院。修道院之名源於聖人熱羅尼默〈Jerome, 347-420〉,華麗的拱門兩側刻有聖人的浮雕。這位飽讀詩書的聖經學者,著作極豐,除拉丁通行本聖經,還有聖經註釋、歷史傳記等書,是西方教會四大聖師之一。達伽馬和詩人賈梅士的靈柩,分別安置在聖熱羅尼默修道院教堂內,見證葡萄牙大航海時代的輝煌成就。
興建於十六世紀、造型宛如一座古堡的貝倫塔,雄糾糾地立於塔古斯河出海口,許多航海家由此揚帆出海,因此成為扼守里斯本的美麗門戶。為顯示王國聲威,具大海風格的貝倫塔和熱羅尼默修道院外牆,掛著十字架、繩索、貝殼、石結,及各種動、植物形狀的飾物,和一般線條簡潔的建築大不相同。不遠處,十分優雅美麗的4月25日大橋橫跨水面,看起來如此親切熟悉,原來它和舊金山金門大橋的造型,全出自同一設計公司呢。大橋如此命名,是為了紀念發生在1974年4月25日,一場以和平方式推翻獨裁政權的康乃馨革命。橋的另一端是耶穌張著雙臂的巨大立像,這件高約80公尺,遠看像一座十字架的水泥雕塑,傳達著耶穌的博愛,同時也代表葡萄牙人對上主慈悲守護的感恩。1960年,為紀念恩力克王子逝世五百週年,以帆船造型設計,兩面共刻有32位名人的發現者紀念碑,十分壯觀地立於岸邊。恩里克王子在最前方領航,其後有恩理克王子的母親、神職人員、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還有第一位航行至印度、第一位環繞地球一周的偉大航海家達伽馬和麥哲倫。發現者紀念碑旁的廣場上,立著渾天儀,鋪著大理石鑲嵌的航海大羅盤。地上的古世界地圖,繪著葡萄牙帆船隊航行路線和年份,頗有寓教於樂的功能。
十六世紀初,葡萄牙人到達巴西,十七世紀在巴西發現了世界最大的金礦。大量的黃金源源不斷地運回里斯本,使葡萄 牙富甲一方。國王不但大力發展新興工業,也大興土木地蓋了圖書館、博物館、修道院、歷史學院和度假皇宮。我在英國詩人拜倫譽為伊甸園的辛特拉皇宮露台,瀏覽辛特拉古城迷人的風光。色彩繽紛依山勢而建的別墅、教堂、小屋,錯落有致地散佈於青翠林木間,使我感覺彷彿置身於優雅秀麗的圖畫中。
山坡上摩爾人遺留的城牆和城堡廢墟,使我想到中國的萬里長城、已推倒的柏林圍牆,和美、墨邊界即將可能興建的高牆。原來古今中外,都要靠牆來護衛家國,然而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隔閡,卻是無形的心靈高牆。皇宮的廳堂,大都以天花板上的圖案命名。天花板則以木片拼貼成摩爾式的幾何圖形,然後再畫上圖案。導覽述說了一些發生在皇宮天鵝廳、喜鵲廳的有趣故事,以及流傳坊間的皇室秘聞,使許多人露出了會心的微笑,原來愛聽八卦的「人性」,亦古今皆同。 除此,放置展示廳桌面的金色地球儀、帆船廳弧形天花板上所繪的海洋、帆船,廳堂中整片青花瓷壁面和廚房的銅鍋組及兩隻大煙囪,都令我印象深刻。
1807年,葡萄牙因不願對英國實施封鎖策略,慘遭法國和西班牙的軍隊入侵,王室逃到巴西成立流亡政府,從此國事衰弱。1812年,約翰六世回葡萄牙問政,其子留在巴西領導獨立運動,1822年建立巴西帝國,脫離了葡萄牙的殖民統治。1908年,葡萄牙國內政治動蕩,葡王和王位繼承人乘車時遭槍手伏擊身亡。十九歲的曼努挨爾二世即位後,內閣經七次改組,仍無法安定政局。1910年十月五日,爆發革命,國王逃至英國殖民地直布羅陀,葡萄牙人推翻王室,成立了第一共和國臨時政府。此時葡國新政府開始壓制教會、放逐耶穌會士、取銷教會節慶、封閉公教大學法庭。原來婚姻是天主教的七件聖事之一,新政府卻開始允許離婚,聖誕節時更宣佈,婚姻是社會制度,與宗教無關。隔年下令政教分離,教會財產充公,教堂改成庫房或馬厩,神職人員不能穿會服,也不能舉行任何公開活動。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參戰的青年傷亡慘重、國庫負債累累,成為葡國史上最黑暗和痛苦的時期。揚威海上數世紀之久的葡萄牙,國運一落千丈,成為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的弱小地域,其狀況之淒慘,令人難以想像。幸好,天主沒有棄葡萄牙於不顧。
1917年5月開始,聖母瑪利亞在每個月的13日,連續六次,顯現給法蒂瑪山區的三個小牧童。聖母希望牧童傳達的訊息是:請眾人悔改,並為戰爭的結束、世界的和平祈禱。由於媒體報導,十月十三日聖母最後一次顯現時,當地就有好幾萬人在場。雖然他們看不見、聽不到聖母對牧童說話,但都親眼目睹太陽快速旋轉、跳躍和天空中出現的異象,而紛紛跪地呼求上主垂憐。(經縝密的調查,1930年,教廷才許可教徒敬禮法蒂瑪聖母。)三位牧童中享有高壽的路濟亞修女,97歲過世時,葡萄牙政府宣布出殯當天為國殤日。那天和選舉有關的活動都延後舉行,可見全國上下對她的愛戴。由於聖母的影響,葡國人民重拾信心、重燃心中熱火。二十五年後,葡萄牙終於產生了徹底的改變,不僅經濟欣欣向榮,也保住了可貴的宗教信仰。法蒂瑪聖母顯聖五十周年時,教宗保祿六世曾前往朝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81年遇刺後,亦三訪法蒂瑪謝恩朝聖。1974年4月25日的康乃馨革命,開啟了葡萄牙的民主化進程。1983年,聖熱羅尼默修道院和貝倫塔等成為世界遺產。1986年加入歐盟,1998年里斯本主辦世界博覽會,充分表現了海洋城市的特色。1999年,葡萄牙將長期租借管理的澳門交還中國。2013年,終於走出衰退困境,擁有「酒瓶軟木塞王國」和「沙丁魚罐頭王國」的美名。
二千禧年十月一日,我和好友同去梵蒂崗參加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為中華聖人封聖大典時,就曾先到法蒂瑪朝聖地。今年2017,恰逢法蒂瑪聖母顯聖ㄧ百周年,前往里斯本卻不能去法蒂瑪朝聖,令我感到十分遺憾。然而天主的慈愛無所不在,就在出發前二個月,教宗祝聖的法蒂瑪聖母態像巡行至台北聖家堂。教宗希望藉此,將聖母的特殊福佑,分送至世界各地。台灣是亞洲繼菲律賓、香港之後的第三站,我非常幸運能恭逢其盛。在台北聖家堂默想100年前的聖母顯現,也再次提醒我自己,要真心悔改及為世界的和平祈禱。
聖母顯聖至今ㄧ百年,世界經過大戰、工業革命、科技產業日新月異等巨變。葡萄牙登峰造極後急轉直下,如今正力爭上游,如同天主教會走過黑暗的中世紀又重見光明一樣。二十幾年來,我自己也經歷了人生最大的轉折,精神上彷若亦跨越百年。願以悔改的心、補贖的行動,敬禮聖母,尋求上天的護佑。也願以虔誠的態度,在天主內,發現自己平安喜樂和富於關愛的面容。
西班牙古城梅里達
西班牙和葡萄牙同處伊比利半島,由里斯本出發經埃武拉古城,再過邊界就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的西班牙古城梅里達。梅里達曾是兵家必爭之地,由羅馬帝國奧古斯都大帝建立。西元二世紀時,祖籍西班牙的皇帝圖拉真、哈德良,繼續增建了多項公共設施。有小羅馬之稱的梅里達不僅是古羅馬帝國的交通要道、公共建築的典範,之後又成為傳播基督福音的重鎮。建於西元前十八年,可容納六千名觀眾的公共劇場,為了視聽效果,座位分為三個區塊,舞台亦豎立著許多堅固的大理石柱廊,上面的雕刻仍栩栩如生,令人不難想像當年演出時的盛大場面。古城遺址區的競技場、劇院、神廟等公共建築,和使用中的道路、橋樑,雖已有二千年的歷史,卻都狀況良好。尤其是全長八百公尺,初建於西元一世紀末,橫跨瓜迪亞納河的羅馬石橋。此羅馬橋連接 南北大道,是「銀之路」的重要關卡,也是伊比利半島北方礦產的運輸管道,目前橋頭邊還有一座建於9世紀,非常可愛的小城堡。經大自然長期的嚴峻考驗,這些古建築依然昂揚矗立,見證著梅里達曾經的榮耀和輝煌,很令人動容。古羅馬劇院和鬥獸場,每年夏天都舉辦國際性古典戲 劇、藝術節,不但喚起古城新生命,也帶動了觀光事業的蓬勃發展。
到達古城的那一天恰好是耶穌受難日,西班牙全國放假,因此沿途交通順暢,公共場所也格外安靜。晚餐時分,導遊告知外面有宗教遊行,於是我們到旅館門口觀看,原來紀念耶穌受難的遊行隊伍正要經過。人高馬大的騎士走在最前方,接著是一群穿白、藍、綠、紫、紅、黑色長袍、戴面罩和尖帽子,只露出兩個大眼睛的信徒跟在其後。按傳統,黑色象徵死亡、追思,紫色等代表懺悔、光明、愛和希望。之後是十數位全身藍衣、藍帽打扮的年輕人,神情肅穆地抬著一座玻璃棺供人瞻仰。應是十字架上卸下的耶穌聖體態像吧。眾人都抬頭行注目禮,有些信徒在祈禱,有些則趁機教育子女。年輕人了解節慶活動的意義,如此禮儀才能繼續傳承下去。街道不寬,路邊的看台及對面小公園裡都站滿了人。行進隊伍在幾位捧著聖物的小朋友引領下,繼續緩緩前進。輕聲演奏的樂團帶來寧靜的氣氛,聖母高大的座車跟在最後。聖母一出現,四周立刻變得沈默無聲。仰望身著黑色長袍,低頭俯瞰環繞車邊眾生的聖母,我強烈地感受到她巨大、深沉的悲哀,因而觸動了自己的傷痛,不禁熱淚盈眶。這是我第一次經歷這樣的情境,內心十分震撼。
教堂位於公園和旅館旁邊,因此附近街道入夜時仍燈火通明。由旅館前台得知,教堂紀念耶穌受難的禮儀在深夜一點舉行,於是我懷著感恩和悔過之心前往參與。煙霧繚繞的聖殿,擠滿了信徒。許多神職人員和修女都身著黑衣,好像我們中國人居喪守靈時一般。他們神色肅穆地由內室抬出耶穌苦像,上香、念經、祭拜行禮如儀,雖然我不懂西班牙語,但他們這樣慎重地紀念耶穌的苦難,使我再次省思耶穌的道路,就像耶穌時常跟門徒所說,祂的道路,需透過十字架的苦難才能獲得。馬爾谷福音第八章的記載:「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清晨二時許,黑衣男士們斜抬著高大的十字架苦像,在教友環繞中走出聖殿,邁向街頭。
每年,我都在住家附近的天主堂參加聖週四黃昏後舉行的「主的晚餐」,和聖週五耶穌受難的禮儀。若望福音第十三章記載:「耶穌從席間起來,脫下外衣,拿起一條手巾束在腰間,然後把水倒在盆裏,開始洗門徒的腳,···。」洗腳在當時是奴僕的工作,耶穌這樣做,是為教導門徒相反世俗的價值觀。祂希望門徒彼此相愛,也要謙遜地為他人服務。可惜猶達斯不了解為師的苦心,沒有及時悔悟,否則他的人生絕不會如此終了。耶穌深知人性的軟弱,受難時雖眾叛親離,復活後非但沒有責怪,反而要他們別害怕,並祝他們平安。很慶幸在古城以祈禱、默想參與聖週五的遊行和祭典,使我更深刻地體會耶穌的苦難、死亡和復活。但願這樣寶貴的經驗,伴隨我繼續生活,直到進入永恆的生命。
和藹親切、體貼入微的蔣姐姐,是我的室友。夜深人靜,我躡手躡腳地進出旅館房間,希望真的沒有驚擾她的好眠。
塞維利亞 Sevilla
塞維利亞是西班牙南部金融、藝術和文化的中心,瓜達及維河(Guadalquivir)由北向南再流入大西洋,因此,塞維利亞一直是西班牙十分重要的貿易中心,也是伊比利半島上最活躍的河港之一。塞維利亞不僅在發現新大陸事件中舉足輕重,在文學、音樂和藝術上也非常重要。風流瀟灑的情聖「唐璜」、迷人的蕩婦「卡門」,他們的故事都以此地為舞台背景。大作家塞萬提斯在此度過青年時代、在此地監獄完成名作「唐吉訶德」,最後也長眠於此。莫札特的歌劇「唐·喬望尼」、「費加洛婚禮」,羅西尼的「賽維利亞的理髮師」等,亦和此地有關。曾為世界博覽會場的美麗西班牙廣場,傳統的鬥牛表演,和熱力四射的佛拉明哥舞,使塞維利亞更充滿了城市魅力。
住塞維利亞的那一夜,導遊安排我們一面享用豐盛的晚餐,一面觀賞佛拉明哥舞蹈表演。表演節目十分精彩,在微暗的燈光中,我目不轉睛、全神貫注於舞者美麗的服飾和迷人的風采,以至於回旅館途中,完全記不起自己到底吃了什麼美食。塞維利亞是研究佛拉明哥藝術和舞蹈的重鎮,許多藝術家和舞者,紛紛前去朝聖、觀摩、學習以完成夢想。安塔露西亞地區為什麼會成為佛拉明哥藝術的搖籃?故事說來話長,長話短說,也仍需由十五世紀末講起。那時,的西班牙王國,由天主教的雙王統治(斐迪南國王和伊莎貝拉女王),他們在卡斯蒂亞建立了宗教裁判所,頒佈法令驅逐猶太人和穆斯林,因此開始了長達數世紀排除異己的宗教迫害。大批不願皈依基督教的摩爾人、猶太人只得逃亡,有些人則混在吉普賽人中,避居鄉村或山區。他們時常就著微弱的燭光,彈奏吉他唱歌跳舞至深夜,以排解心中的鬱悶。外來音樂和當地的音樂相互融合,(拜占庭教堂音樂、猶太祭祀的合唱等),於是逐漸發展成今日的佛拉明哥藝術。佛拉明哥舞似一種即興表演,丰姿卓約的舞者以雙手拍打響板、以雙腳踩踏出令人心情澎湃的節奏,彷彿在宣洩潛藏心中的哀怨、讚嘆、悲憤和歡喜。他們真情流露、扣人心弦的演出,極富激情和韻律感,立刻引起觀眾的共鳴,我不知不覺地也融入其中。
1987年被列為世界遺產,由清真寺改建的塞維利亞主教座堂,與梵蒂岡聖彼得、倫敦聖保羅大教堂並稱世界三大教堂。主教座堂由五座哥德式聖殿及許多小禮拜堂組成,聖殿之間以交叉的迴廊相連,包括王室座堂、主禮拜堂、教堂博物館等。王室座堂是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我們可低著頭,由教堂特製的明鏡中一覽無遺,其拱形圓頂上精工雕琢、富麗堂皇的紋樣圖飾。華麗的巨型主祭壇壁面,是描繪基督生平故事的浮雕,全由來自南美洲的黃金打造,不僅金碧輝煌且極具精雕細琢之能事。許多聖物和宗教藝術珍品都收藏在大教堂的博物館中,包括繪畫、聖經古抄本、祭祀用的服飾銀器等。祭壇的裝飾,顯示出許多不同年代的建築形式,因此,這座屬於西班牙哥德藝術鼎盛時期的聖殿,完美地融合了基督教、伊斯蘭教的經典佳作,因此成為今日不可多得的建築藝術品。教堂內安置著國王家族和許多神職人員的靈柩,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哥倫布的石棺,和石棺上西班牙四古國騎士抬著哥倫布靈柩的雕像。我非常喜歡雕塑中四位騎士的造型,不論他們所穿的衣服、鞋子或所戴的帽子及裝飾品,都極具特色和現代感。
哥倫布1451年出生在意大利,自小對遠航就充滿了嚮往。1479年和里斯本一位航海家的女兒結婚,因獲得非常有價值的文件、日記和圖表,三年後成為一名船長,開始了遠洋探險的活動。他非常崇拜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遊記發表後,對亞洲更充滿幻想。他相信地球是圓的,因此認為:如果由葡萄牙出發,一直向西行,就可到達東方、到達亞洲。他曾向葡萄牙國王提出計畫,但沒有被接受。1492年,是西班牙歷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因為發生了二件大事。第一件是:元月二日,格拉納達最後一位蘇丹離開伊比利半島,西班牙完全收復了失地。第二件是:8月3日,哥倫布在西班牙王 室的資助下首次橫渡大西洋,展開遠洋航行的探索。哥倫布將旗艦命名為「聖瑪利亞」號,船員每天晚禱後還要齊唱「又聖母經」。1492年至1502年間,他一共出海四次,成功地到達美州,拉開西班牙殖民美州的序幕。1506年5月20日,這位偉大的航海家貧病交迫地與世長辭,最後遺體被安葬於塞維利亞大教堂的主聖堂內。1522年,麥哲倫由塞維利亞出航,完成歷史上首次的環球航行,證實了:「地球是圓的」。
哥倫布等英雄人物將殖民地成堆的黃金,以“白銀船”戴回歐洲,在當時意義重大。然而新航線開闢,歐洲人對殖民地原住民的剝削和掠奪,確實造成驚人的傷害。五百年後的今天,重溫地理上的發現史,仍被哥倫布、麥哲倫等不畏艱苦,勇於探索、追求理想及未知世界的精神所感動。然而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家,征服、奴役、消滅殖民地文化,並迫使他們成為基督徒的行徑,也令人深感遺憾。他們自以為光榮了天主,然而對原住民來說卻是野蠻又殘酷的迫害。教宗方濟各一再地為殖民時期原住民所遭受的苦難,誠摯地道歉並請求原諒。他曾對南美洲原住民代表說:「我要十分清楚的地告訴各位,我謙卑地請求你們的寬恕,不僅為本教會神職人員犯下的罪行,也為以上主之名進入美洲,對原住民犯下的惡行道歉...。」弱肉強食年代的殺戮行為,實在慘不忍讀。但願世人記取教訓,避免相似的歷史重演。
教堂旁方形的希拉達塔(Giralda),原是清真寺高98米的宣禮塔,十六世紀時改建為教堂鐘樓。塔上有阿拉伯風格的網格花紋圖案和多拱馬蹄形窗,塔頂有文藝復興風格的鐘塔,充分融合不同宗教藝術的特色和風采。站上塔頂可俯瞰整個市容,登頂樓梯是環形坡道,應是為當時騎馬上宣禮塔的人設計的吧。教堂方形庭院裡種植了許多漂亮的橘子樹,就像西班牙各地的行道樹一樣,不但時時散發令人心曠神怡的芬芳,當黃澄澄的橘子成熟時,又將是另一番歡樂的景象吧。庭院中阿拉伯式的噴泉,是十二世紀建清真寺時留下的遺跡,原為洗手淨身之用,因此地上滿佈細細的小排水溝。洗手間在庭院的另一頭,穿細跟鞋的女士,一定要小心行走喔。
摩爾人曾統治五百多年的塞維利亞,其老城區的許多建築,不論外觀或內部裝潢都留有伊斯蘭文化的特色。大教堂前的廣場十分熱鬧,高大挺帥的駿馬和其載客的豪華馬車,靜立路旁等待觀光客搭乘,非常有優雅,是城市美麗的景觀之一。附近街道、巷弄內的餐廳、小酒館和紀念品店,有各式各樣的 tapas 、飲料和伴手禮, 因此一年四季天天生意興隆。我們離開教堂時,戶外有人正忙著排椅子,應該在為第二天復活節的慶祝活動做準備。塞維利亞聖週遊行,是歐洲最經典的嘉年華會,滿城市民和遊客都在拭目以待吧!
畢卡索的故鄉馬拉加
陽光海岸邊的馬拉加,是一座由腓尼基人建造,基督徒、回教徒都分別居住過的古城。漫步於舊市區的石板路上,宛如走進了歷史。馬拉加也是一座面對地中海,氣候溫和,有山、有水又有豐厚文化底蘊,詩人筆下譽為天堂般的城市。
具哥德和文藝復興風格的馬拉加主教座堂,1528-1782年建於一個古老的清真寺遺址上。原設計兩座塔樓,北塔高約84米,南塔因經費問題,至今仍未完成,故有「獨臂」大教堂的稱號。這座16世紀建造的主教座堂,有三個相同高度的聖殿,其穹頂、祭壇和獨具風格的雕塑都美的令人驚嘆。今天是復活節,教堂裡燈火輝煌,節慶的氣氛確實令人感到特別溫馨。耶穌經過痛苦、死亡後,復活了。痛苦、死亡也是人生必經的旅程,復活是希望、力量和愛,愛給人復活後的新生命,愛比死亡大、愛超越死亡、愛永不止息。我在天主台前,為好友懷台的意向、親友的平安和逝世家人的靈魂,獻上祈禱和點亮電子蠟燭。願我們都能分享復活主耶穌基督的平安,死者得享安息,生者健康快樂並有能力去幫助別人。
山坡高處,摩爾人為防禦而建造的城堡和城牆一字排開,在綠樹掩映中壯觀又美麗。城堡內設有露天劇院、音樂廳、博物館,遊客不僅可欣賞珍貴藝術典藏,居高臨下,亦可飽覽秀麗的陽光海岸風光。順著道路,我們經過藝術大師畢卡索〈1881-1973〉受洗的教堂、生長的故居、開始繪畫創作的地方,和小巧卻收藏有二千多件作品的畢卡索美術館。不禁使我想到自幼就展現傲人天賦,少年即鋒芒畢露的畢卡索,曾經說過的話:沒有體會過馬拉加陽光的人,創造不出立體派的繪畫藝術。
畢卡索十五歲離開馬拉加,至巴塞隆納的美術學校就讀。父親在巴塞隆納為畢卡索租了一間畫室,由於父親督導甚嚴,父子曾為此發生口角。他的作品The First Communion《第一次領聖體》,在巴塞隆納第三屆美術工業展覽會上展出。畫作中,領受聖體的女孩,身穿白衣、頭披白紗,正虔誠地跪在教堂的祭壇前接受祝福,神聖又莊嚴。西班牙是天主教國家,教徒一生與聖事緊密相連。嬰兒出生後,父母就會帶著她們去教堂領受聖洗聖事。當孩子八、九歲時,就要開始準備初領聖體了。正如身體需要食物,領洗後的神聖生命也需要聖體、聖血的滋養。第二年,畢卡索的油畫:《科學與慈善》入選馬德里全國美展,使他獲得人生的第一枚金質獎章。畫面中央是一位躺臥病床的婦人,左邊是坐在椅子上專心為病人量脈博的醫師(畫家以父親為模特兒)。右邊則是一位抱著小女孩,並為病人端送飲料的修女。畫家以醫師和修女,比擬科學和慈善,這是當時社會非常熱衷探討的兩大主題。目前這二幅畢卡索年少初露頭角的傑作,均珍藏於巴塞隆納的畢卡索美術館。
1897年,畢卡索註冊入讀馬德里皇家美術學院,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普拉多美術館裡,學習、觀摩他最尊敬的前輩畫家們的作品。葛雷柯拉長的肢體、憂鬱的氣質,委拉斯奎茲迷人的用色和結構,戈雅詭異的作畫風格,都深刻地影響了畢卡索。當時年方十八的畢卡索,經常流連於巴塞隆納的四隻貓小酒館,也開始和前衛藝術圈來往。他不但發展了自己的審美觀和繪畫技巧,也在小酒館舉辦了他的個展。當年一些藝文人士留下的隨筆或塗鴉,如今都成為餐廳的資產。畢卡索曾為餐廳設計的菜單,原稿也已收藏在畢卡索美術館內。四隻貓的店名,其實跟貓一點關係也沒有,它的意思是:來的人不多,只有小貓二三隻。這家百年餐廳,如此赫赫有名,不僅因曾是自由藝術家的聚會場所,更大的原因是,曾有畢卡索這位藝術青年的熱情參與。1900年,十九歲的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告別了家鄉西班牙,和好友前往五光十色、充滿憧景的巴黎。他徹底脫離父親的管束後,作品從此不再用父姓路易茲,而以母姓畢卡索,縱橫天下。(西班牙人名字中有兩個姓,第一個來自父親,另一來自母親)
哥多華的清真寺大教堂
哥多華聖母升天主教座堂,又名清真寺大教堂,綜合多種建築風格。在此之前,我從未見過像哥多華清真寺大教堂這樣奇妙組合的建築。這座中庭花園種滿柑橘,可容納2萬5千人的清真寺大教堂,已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清真寺大教堂最早建於786年,是阿拉伯摩爾王朝的文化古都。8-11世紀初,哥多華是穆斯林統治下極繁榮的首府,也是歐洲人口最多、最先進的城市。十三世紀時,阿拉伯人退出伊比利半島,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三世將清真寺改建為大教堂。修建工程持續了兩百年,直到16世紀,得天獨厚的卡洛斯一世當政時才完成。卡洛斯一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支持麥哲倫完成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開啟了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時代。
斥鉅資完成的教堂十分寬大,結合了文藝復興和早期巴洛克的建築風格。教堂南邊有一金碧輝煌的壁龕,原是回教徒祈 禱的地方,其巧奪天工的鑲崁藝術及造型特殊的多重葉瓣拱形門柱,都令人嘆為觀止。紅白相間層層疊疊馬蹄形的門廊,以及八百多根取材於瑪瑙、碧玉、大理石等柱所散發的光彩,富麗堂皇且有層次之美,使我感覺彷彿進入妙不可言的奇幻異境。幸好當時戰勝穆斯林的西班牙軍隊沒有大肆破壞古物,負責規劃的建築師也無私地、大膽地保留了部份清真寺的美麗,才使這一座混合回教、基督宗教,兼容華麗、古典,如博物館般的奇妙殿堂,持續散發著神聖的魅力。使我想到建於西元六世紀,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它曾由教堂改變成清真寺,現則兩教同處共用,成為舉世聞名的教堂博物館。如今驚見這座融合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藝術之美的聖殿,亦止不住地歡喜讚嘆感謝上主!
教堂入口的拱門上方,有一藍色為底,方濟各教宗的牧徽。教宗的牧徽上有充滿象徵意義的教宗帽、伯多祿的金銀鑰匙、羊毛披帶等。深藍色盾牌上方金色太陽中有紅色的字IHS,代表教宗所屬的耶穌會。下方有一顆八角星,象徵聖經新約中的真福八端。而右下方的甘松花,指的是大聖若瑟。在西班牙傳統聖像學中,聖若瑟手中拿著的,就是一束甘松花。盾牌下方的格言是:「因仁愛被揀選」。教宗選用這句話為 生活的方針,是因他十七歲在聖瑪竇的瞻禮日,奇妙地感受到天主慈祥溫柔的召叫。他因體驗到天主愛的臨在,於是決定獻身,度修會生活。如同瑪竇福音第九章中所寫,耶穌走過稅關,看見瑪竇在那裡坐着,就對他說:「跟隨我!」。瑪竇因耶穌喜愛他而被召叫,方濟各教宗亦若是吧。耶穌說: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耶穌要所有領導人慈悲為懷,謙虛地為他人服務。如今,耶穌揀選了畢生為窮人服務、並樂為「僕人的僕人」的方濟各教宗,的確為教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
離開清真寺大教堂,導遊帶我們漫步觀賞狹窄巷弄中,猶太街區漂亮住家的小前廳和迴廊。有著堅硬石板地的每一個轉角、每一個天井、每一個擦身而過的雕塑,都引好奇的我們駐足觀賞。雪白牆壁上的花朵爭奇鬥妍、高聳天空的清真寺尖塔等,都定格於我美不勝收的記憶中。由於天氣極好,我們在附近餐廳享用哥多華名菜紅酒燉牛尾後,踩著輕快的步伐走過清真寺前的凱旋門,踏上優雅的古羅馬橋。這座建於西元一世紀奧古斯都皇帝時代,有著許多美麗拱形橋墩的跨河大橋,長約二百多公尺。在寬闊的橋面上我們開心地說著、笑著,心曠神怡地走著、聊著,似乎忘掉世俗所有煩惱。大橋中段,有一座天使雕像,原來是哥多華的守護神-聖拉菲爾大天使。天色漸暗,有一位女士正在聖像邊祈禱,她見我趨前,就熱心地幫我點燃一個大玻璃瓶中的蠟燭,並說這是免費的。在夕陽及燭光中,我以無限感恩的心朝拜天主。
與唐吉訶德一再相逢
喜歡《唐吉訶德》,是因為一首動聽的歌曲:《不可能的夢想 The Impossible Dream》。歌詞內容大致如下:去夢 ,不可能的夢想。去戰,不可能戰勝的敵人。去受,不能承受的痛苦。去走,勇者不敢走的路。去救,無法挽救的錯誤。 去愛,那遠方聖潔的佳人。去揮,疲憊不堪的雙臂。去摘,那無人能及的星星...,不論多麼渺茫,不論多麼遙遠,為正義、為理想而戰,我義無反顧...,縱使蒙辱、縱使遍體鱗傷,依然要努力,直到耗盡最後一絲勇氣。當我撒手人寰,我的心將平靜安祥,這世界將因而更加美好。
被譽為「現代小說之父」的塞萬提斯〈1547 - 1616〉,藉夢幻騎士唐吉訶德,為理想明知不可為卻堅持戰鬥的狂妄和癡傻,嘲諷當時社會制度的腐敗、封建,和當權者的貪婪、蠻橫。作者亦藉唐吉訶德之名,反諷當時流行的騎士小說和荒謬的騎士理想。作者塞萬提斯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大文豪,據說他曾在唐吉訶德客棧住過一夜,看到巨大的白色風車後,就將其編入《唐吉訶德》的故事中。雖然故事大部分是虛構的,但為維護正義、堅持理想而勇往直前的唐吉訶德,其善良、純真和明知不可為而為的傻勁,啟發、激勵了許多人,使其不僅是西班牙最重要的文學作品,同時也成為世界的不朽傳奇。
唐吉訶德客棧,是個很安靜的地方,那一天,除了我們這一遊覽車,似乎只見零星的觀光客進出。正午時分,四處寂靜無聲。在戶外享用簡餐後我到附近走走看看,據說客棧仍保留當年的風貌,藍白色系的外牆,黃色瓦頂,中庭有蓋子的 石槽旁和餐桌前,各有一尊鐵製的唐吉訶德雕像。客棧前的小教堂明亮安靜,很適合靜坐祈禱。下午,我們到距客棧約20分鐘車程的白色風車區遊覽。巨大的風車矗立在山崗上,居高臨下視野遼闊,可以環顧一望無際的拉曼查平原風光,使我想起希臘愛琴海上米克諾斯島的大風車。11座各有名字及主人的雪白色大風車,在耀眼的陽光下格外明亮奪目。四百年前,人們藉著風力轉動風車,研磨玉米和小麥等農作物,如今早已沒有上述的功能,只成為觀光客最愛的攝影景點。
塞萬提斯在馬德里附近出生,年輕時曾投筆從戎,左手不幸於戰役中傷殘。1575年,被海盜俘虜,在阿爾及利亞當了五年奴隸,曾四次越獄但都沒有成功。1580年,聖三會修士募款,才將他贖回西班牙。1584年,賽萬提斯娶了年紀比他小19歲的妻子,住在托雷多。為了生活,他時常四處奔波,只能偶爾與妻子團聚,最後婚姻宣告破裂。1594年任格拉那達稅吏,曾被誣告,數度身陷囹圄。據說,《唐吉訶德》第一部,就是他在賽維利亞監獄服刑時完成的,此時賽萬提斯已經五十八歲了。 《唐吉訶德》 第二部,於1615年正式出版。這部書雖然很暢銷,但多為盜版,塞萬提斯的經濟情況因此並未好轉。他晚年定居馬德里,時常接受朋友的賙濟,1616年病逝於塞維利亞。賽萬提斯一生著作相當豐富,除《唐吉訶德》,還有詩歌、戲劇、小說等。他的作品成功地在感性的修辭和自然口語間,取得巧妙的平衡。賽萬提斯曾說:「勤勉是好運之母。」、「失去財富的人損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損失更多,然而失去勇氣的人則是失去一切。」、「美德的路窄而險,罪惡的路寬而平,兩條路止境不同:後一條是送死,前一條得生,而且得到的是永生。」,他的人生雖顛沛流離、十分辛苦,但是成功的。《唐吉訶德》,確實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實際情形,並為受苦的民眾發出正義之聲。他和唐吉訶德一樣,堅持理想,走自己認定的道路,勇氣十足,百折不饒,因此留芳千古。
除了唐吉訶德客棧、白色風車區,在托雷多古城的飯店、餐廳、商店等地方,我一再和各種不同造型的唐吉訶德相遇,越發驚奇於這位將除強扶弱據為己任,舉世無雙的遊俠騎士,所仰仗的竟然只是一匹瘦弱的老馬、一隻生鏽的長矛、 一套殘缺的盔甲,和一個不可能達到的夢想。
古城托雷多和畫家艾爾‧葛雷柯
豔陽下,三面環河、矗立於數個小山丘上的古城托雷多,十分寧靜美麗。淡黃色石材依坡度起伏建造的房舍鱗次櫛比,羅馬人的哥德式聖母主教座堂,和摩爾人有四個深色尖頂的矩形城堡,遙相呼應。這樣的景緻,使我想到中世紀具遺世獨立風情的童話故事。
西元1085年,阿方索六世收復托雷多後,就成為西班牙1088-1561年的首都(之後遷往馬德里),也開始納入梵諦岡的管轄範圍。定都後的托雷多,成為歐洲和穆斯林學者的學術交流中心,許多古希臘和伊斯蘭失傳的經典,都在此重新被翻譯成拉丁文。現今,托雷多是西班牙天主教總部,也是僅次於羅馬的第二大教區。由於融合羅馬、阿拉伯和猶太人三種文化精華的建築,完整的被保護,所以1986年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
我們沿著彎彎曲曲的石板路,步入如迷宮般的街道巷弄,穿越兩旁緊密相連的石砌老屋,來到13世紀建造的哥德式主教座堂。費時約300年,外觀宏偉的主教座堂正面有兩座高樓,一座是哥德式的尖塔,另一座較低,是文藝復興式的圓頂塔樓。教堂外觀莊嚴古樸,內部則華麗典雅。炎炎烈日透過花窗玻璃,幻化成散落教堂數不盡的溫柔彩光。幽靜、神秘的氛圍,即便躁動不安的心也能逐漸平靜下來。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藝術品,呈現著多樣性的文化之美。大型祭壇、巴洛克式的浮雕等,都令人眼花撩亂。聖詩班胡桃木刻座椅、管風琴、屏風、拱門、廊柱等,無一不精雕細琢、盡善盡美。一尊聖母懷抱小耶穌的木雕最令我印象深刻,聖母和鄰家媽媽一樣,非常自在地和小耶穌一起玩樂,使我感受到聖家足共享天倫之樂的一面。主教座堂內設有許多小堂,和展示各種聖物、手抄經本、歷史珍寶的展覽廳。展出的聖物不僅做工精緻細膩,亦散發著神聖的光輝。
走進聖器室,彷彿進入了美術館。天棚上的濕壁畫、牆上的油畫、全是美術史上重要藝術家:維拉斯蓋茲、哥雅、提香、和艾爾‧葛雷柯等大師的珍貴作品。展廳正前方《脫掉基督的外衣》The Disrobing of Christ,最受矚目。這幅描繪基督被釘十字架前所受苦難的作品,是葛雷柯特別為這間聖器室繪製的。畫面中央,穿著紅袍,身材修長,雙手被綑綁的耶穌仰目望天,彷彿在說:「父啊,寬赦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路二十三:34】。他雙眼明亮,神態安詳,臉上完全沒有即將被釘十字架的恐懼,也沒有被門徒猶達斯出賣、伯多祿三次不認主,和被民間長老、司祭長、經師等極力控告的沮喪、失望或憤怒。包圍耶穌的群眾中有身披盔甲的士兵、行刑的劊子手、陷害耶穌的人、還有一些跟著起鬨的盲目群眾。
這位文藝復興時代的才子並未以透視法作畫,而是將耶穌身後的人全部疊壓在一起,彷彿耶穌正被他們推擠向前。耶穌前面,有哀傷的聖母瑪利亞和其他婦女。還有一位穿黃袍子的人,他正彎下腰準備釘釘子吧。我猜,他正要在十字架頂端,釘上耶穌的罪狀牌。因為經上記載,耶穌被捕、接受審訊及判刑後,先被脫掉衣服接受鞭打。再被總督府內的士兵羞辱。他們為耶穌穿上紫紅袍,並用荊棘編了一個莿貫,戴在祂頭上,以蘆葦為權杖,屈膝朝拜並戲弄地說:「猶太人的君王,萬歲!」隨後又對他吐唾沫、打耳光。之後,脫掉紫紅袍,讓耶穌穿回自己的衣服,然後背十字架上山受死。士兵在他釘上十字架時,拈鬮瓜分了他的衣服。因總督彼拉多查不出耶穌的過錯,所以,他的罪狀牌上寫的是:「猶太人的君王。」【谷十五:26】
西班牙最偉大的畫家之一,艾爾‧葛雷柯 El Greco(1541-1614),出生於希臘克里特島,是神秘主義畫家。在義大利時曾師事堤香,後受米開朗基羅矯飾主義畫法的影響,而形成了極端個人及兼具戲劇性與表現主義的畫風,1577年遷居西班牙托雷多直至終老。矯飾主義﹝Mannerism﹞,發展於文藝復興和巴洛克之間,是追求更多的動作變化,誇大情緒反應,使人物產生更多律動感的一個流派。葛雷柯常藉由不平衡的姿勢來描繪人及物的表情、神韻。他也常用強烈的對比色作畫,刻意拉長人物的肢體,以彰顯他想表現的主題。他的作品都以希臘文簽名,大都簽在畫作中白色的部分,例如白色的小紙片或白色的手巾上,因此沒有特定的位置。堅持自己獨到的見解,使他的畫作自成一格。這幅《脫掉基督的外衣》,曾和教會發生很長一段時間的訴訟,法院最終判決畫家不必重畫,但只能領取三分之一的酬勞。訴訟期間,他重複畫了許多張相同主題的作品,因而聲名遠播。除此之外,聖多美教堂展出的另一幅巨大名畫「奧加茲伯爵的葬禮」,也有一個很不尋常的故事。他年輕時曾加入教會靈修團體,因此早期作品,最有東方神秘主義的氛圍。20世紀,才被公認是表現主義和立體主義的先驅。
天色漸暗,和好友們一同倘佯於夜色中的千年古城。這裡沒有一幢現代建築,一磚一瓦都有歷史,每個轉角彷彿都藏有驚喜。我們在小巷中繞來繞去似乎是迷了路,然而卻怎麼也不擔心走丟,真希望可以這樣無憂無慮地一直走下去。穿過主教座堂邊微暗的小路,好像柳暗花明又一村地進入另一片天地。街道燈火通明、商店林立,有咖啡館、點心店、服裝店、手工藝品中心,還有掛著許多火腿的餐廳。據說,講究的西班牙火腿都出自於黑毛豬。由修女院精製的杏仁餅,則是這兒最著名的甜品。逛進路邊的飾品店,享受精挑細選的快樂後,發現時候不早了,才心滿意足地帶著紀念品漫步返回阿方索六世酒店。站在門邊的唐吉軻德、廳堂裡的唐吉軻德,都親切地對著我眨眼微笑。
阿維拉古城
自托雷多前往首都馬德里的途中,遊覽車停在「四柱亭」附近。海拔一千一百多公尺高的四柱亭裡有一個十字架,那是為紀念聖女大德蘭而裝置的。據說,聖女自小就很虔誠,不但尊敬天主也很想仿效聖人的殉道精神。她曾說服哥哥一起 離家,想以自己的生命,交換西班牙南部摩爾人軍營中的俘虜。結果,他們二人出城後走到四柱亭,就被叔父追回。十一世紀,阿方索六世擊退阿拉伯人後,為防禦,特在阿維拉古羅馬城牆的遺跡上,以棕色花崗石重建城牆。此牆高12公尺、厚3公尺,長約二公里,有9個城門和88座巨大的城垛,工程浩大,即便現代,亦可稱其固若金湯、如銅牆鐵壁般的美麗建築。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遺產。我們站在四柱亭,眺望雄踞一方的阿維拉古城,和歷經千年歲月依舊穩固、壯麗的古城牆,只有輕聲讚嘆,沒有任何言語。
摩爾人曾是伊比利半島的伊斯蘭征服者,主要由阿拉伯人組成。當歐洲陷入中世紀黑暗時期的好幾百年間,他們保存並光大了地中海岸的古老文明。也就是說,阿拉伯人和一些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如橋樑般溝通了基督教文化和穆斯林文化,並把它們保存下來。因此西班牙許多古城,擁有兩種文明的珍貴遺跡。二千年時,我曾和好友美娟同來阿維拉朝聖,如今再次沿著城牆,進出連接城堡大教堂的城門,風景依舊卻已物是人非,格外令我感到生命的無常,以及人在天地間的渺小。
有「聖人之城」美譽的阿維拉,是聖女大德蘭〈1515-1582〉的出生地。聖女生活在西班牙政經、文化、宗教都蓬勃發展的黃金年代。那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啟了殖民風潮。斐迪南國王和伊莎貝拉女王,建立所謂的「宗教裁判所」,驅逐猶太人和穆斯林,使許多人遠離家園,部分則歸依基督宗教。教會腐敗,反對教皇的浪潮逐漸興起。馬丁路得推動宗教改革,成立新教。修院管理也逐漸鬆散,虛偽的謙遜使修女陷於世俗的誘惑,靈修生活乏善可陳。歷史的變遷,影響了社會的發展,聖女大德蘭在深度反省、祈禱和得到長上允許後,開始了加爾默羅會的革新。為除惡習、為建立新的秩序和精神,大德蘭不但受到同會修女的反對、聖職人員的懷疑,還遭受宗教裁判所的調查。她披荆斬棘地帶領修會以平和的心,按初期會規過謙遜、簡樸的生活。她們謹守靜默、專務祈禱、自食其力。這些當時發生的事,的確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身為女性改革者,在那樣動盪紛亂的大環境中,能堅持推動下去,是多麼的不容易。除個人遠見,更需要的是天主充沛的恩寵。
大德蘭是位反宗教改革作家,撰寫了四本書,其中有關神修學和神秘學的著作,最具權威。她相信成聖之道就是捨棄自我,效法耶穌行愛德。她認為,靈修生活是一個愛的態度,而非一些規則。她說:「愛在給予,甚於領受。」她說:「若你做錯了什麼事,不要懲罰自己,改變就好。」若有人覺得沮喪,她建議:「去看得到天空的地方走走。」她寫給同會姊妹:「記得你只有一個靈魂、只能死一次、只有一次短暫的生命、只有一個永恆的光榮。若這些你都相信,再多的事情就不算什麼了!」曾有一位詩人形容她像一隻老鷹又像一隻鴿子,因為他剛強如鷹,溫和如鴿。
大德蘭帶領基督徒以默禱過沉思生活,她的生活理念隨時代持續常新。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思考聖女所說的話,並向她學習祈禱。於是這樣的思想和祈禱方式,很快地席捲西班牙,更影響了整個歐洲及世界各地的基督徒。1562年從阿維拉開始,聖女大德蘭在西班牙各地陸續建立了十六個隱修院,她和院內姐妹坐在帆布封閉的大馬車內四處奔走,成功地改革了加爾默羅會。她臨終前,以家鄉卡斯提亞語輕聲低吟:我的祭獻就是痛悔的精神,上主,祢不輕視一顆痛悔的赤子之心...。聖女大德蘭逝世四十年後,因德行和著作被封為聖人。教宗保祿六世,於1970 年再欽定其為聖師。她是教會中獲此榮銜的第一位女聖師(其他二位是聖女加大利納和聖女小德蘭)。她的標記是:一顆心、一支利箭和一本書。
她的默觀祈禱,最為人稱頌。多次神魂超拔的神秘經驗,使她的心中充滿愛火,而更願意為主犧牲。聖女大德蘭曾說,雖然身體受苦,但內心卻狂喜。是的,她的心彷彿被天主的 愛所刺透。陳設在羅馬維多利亞聖母瑪利亞教堂,十七世紀藝術大師貝尼尼雕刻的聖女「刺身狂喜」,精美絕倫。二千年,我曾在城牆邊一尊高大的、白色的聖女石雕前攝影留念。今年教堂廣場上的聖女銅雕,是新作。手握紙筆向上仰望,沈浸於天主慈愛光照中似神魂超拔的聖女,感覺彷彿和我們更親近了。
前往古城阿維拉觀光的人很多,專程到聖女大德蘭朝聖地祈禱的人也不少。先後兩次,我進入聖女故居上的教堂和小博物館時,都和川流不息的朝聖客摩肩接踵。感謝天主再次引領我來此朝聖,不論時代如何變遷,聖女大德蘭日久彌新的言行、著述和標記,和阿維拉當日溫暖的陽光一樣,給予我許多的啟發和歡喜。
西班牙首都馬德里
西班牙位於歐洲西南部,是君主立憲的國家,全國劃分17個自治區,下設50個行省。自治區各有自己的首府、旗幟和官方語言。我們跟著朱老師走過南部的塞利維亞、馬拉加、哥多華等地,這些都屬於安塔露西亞自治區,塞利維亞是自治區的首府。大作家塞萬提斯筆下的唐吉軻德,生活於卡斯蒂亞拉曼查自治區,它的首府是托雷多古城。東北部知名度最高的加泰隆尼亞自治區,首府是巴塞隆納。加泰隆尼亞語 和西班牙語,同為官方語言、一樣通行無阻。位於伊比利半島中部高原的馬德里,曾是卡斯蒂亞自治區的一部分,1983年才變更為一個單省的馬德里自治區,和托雷多、塞哥維亞、阿維拉等接壤。馬德里自治區,有完善的高速公路網,人口超過六百萬,大都集中於市區。市區以太陽門廣場為中心,周圍十條重要的街道和廣場底下的地鐵,如陽光般向外散射,自然綻放著它的萬種風情。
首都馬德里是西班牙最大的城市,名字來源有多種說法,按字面解釋是:鄰近城市的森林裡有許多熊和楊莓樹。因此自中世紀,熊和楊莓樹就成了馬德里的象徵。廣場中有一座小熊攀楊梅樹的銅雕市標,可愛又有趣。為求好運,小熊的腳後跟已被遊客摸成黃銅色,我們也不免俗地伸出友誼的手和牠合影留念。太陽門廣場是群眾集會、閒話傳播、跨年倒數的場所,商場、餐廳雲集。這裏也是西班牙公路網的中心,所有公路都由這裡開始計算里程,廣場路邊有一個零公里標誌,據說用腳踏在上面,將會再來馬德里,因此許多渴望重遊西班牙的旅客,紛紛伸出了他們的玉足。導遊介紹一種名叫「裘若」的甜點,蔣姐姐和我都很好奇,於是跟著他走去看看。那是一家十九世紀就開張的老店,門口排著一條長龍,顯然生意十分興隆。我們先在櫃枱付費,再持收據入座。原來這是一種油炸馬鈴薯粉的食物。炸好的裘若,有粗有細、有長有短,較粗短的裘若極似中國油條。其實美國的遊樂場和大賣店也有出售,我偶爾會買一根,拿著它邊走邊吃,但只有細長條灑糖和肉桂粉一種。西班牙人愛沾巧克力醬,或搭配咖啡、牛奶、熱巧克力食用。聽說,有人還拿它當解酒藥呢。
普拉多美術館是西班牙最大的美術館,也是馬德里排名第一,最受遊客歡迎的觀光點。不但擁有畢卡索、達利、米羅,和早期三大藝術家哥雅、維拉斯奎茲、葛雷柯的經典佳作,還收藏有歐洲所有流派的畫家和西班牙本土畫家的代表作品。最知名的是,美術館幾乎囊括了哥雅所有的重要作品。浪漫主義畫派畫家哥雅(1746-1828)是一位有悲天憫人胸懷的宮廷畫家,不僅繪製西班牙王室成員的畫像,同時也透過繪畫藝術和版畫創作,傳播民主觀念。他以創新的技法,使西班牙版畫藝術發展到極高峰,並以系列插畫,表達內心的憂慮、人民的恐懼和有益社會的啟蒙思想。他的版畫《狂想曲》,即以奇異多變的方式,諷刺教會和國家的腐敗、社會的不平等和不公義。
哥雅親眼目睹法軍佔領西班牙時的恐怖暴行,故以《1808年5月2日》和《1808 年 5 月 3 日》等繪畫,記錄戰爭的殘暴、血腥。一排看不見面容的士兵持槍瞄準,因恐懼而高舉雙手、張著大嘴的無辜受害者。哥雅對人性的荒謬也提出批判和抗議,但是許多以戰爭、死亡、疾病為主題的黑色作品,直到他去世35年後才得以展出。哥雅確實是一位很浪漫的人,他曾大膽地畫了一張裸女畫像:《裸體的馬哈》,當時宗教法規甚嚴,社會反應強烈,但他拒絕修改,於是另畫一幅姿態完全相同的《穿衣的馬哈》。20世紀時,西班牙政府將畫作《裸體的馬哈》印成郵票,立刻造成搶購熱潮。如今,美術館將這兩幅作品並列展出,因而成為有趣的熱門話題。戰爭結束後,西班牙王室復辟,哥雅不苟同君主政權,而流亡法國。46歲因病耳聾的哥雅,藝術表達遂轉向內心世界。誠如一位義大利美術史學者所說:他是一位在理想和技法方面打破十八世紀傳統的畫家,也是新傳統的創造者…,近代繪畫從哥雅開始。
哥雅口中「偉大的教師」、馬內稱「畫家中畫家」的維拉斯奎茲(1599~1660),是西班牙黃金時代的宮廷畫家。他和哥雅同是承先啟後型的大師,對後輩影響深遠,尤其是畢卡索,曾自他們的畫作,得到許多啟發。普拉多美術館的鎮館之寶《侍女》,又名《菲利浦四世家族》,是他1656年的作品,也是十七世紀西洋美術的代表作。這幅畫,不但讓我們看到他作畫的對象國王夫婦(由鏡子裏)、前來觀看他作畫的瑪格麗特小公主和侍從,也同時讓我們,也就是之後欣賞這幅畫的人,看到王室成員,以及明瞭他的職務和工作環境。他用色淳樸自然,採用寫實及透視法,利用鏡子反照的空間,一面記錄自己的工作場景,也同時描述畫室內的人物、景象,使觀賞者感覺自己仿佛也置身畫室一角。這樣的創意,堪稱經典。
委拉斯奎茲將自己入畫的做法,使我想到心思細膩,擅長繪人物肖像和宗教畫的葛雷柯(1541-1614)。葛雷柯同樣也將自己和他可愛的兒子,畫入他為聖多美教堂繪製的《奧佳茲伯爵的葬禮》中。葛雷柯的肖像畫十分寫實,常以深沉的背景突顯畫中人物的表情。那幅紀念奧佳茲伯爵十四世紀的葬禮圖,即以拜占庭的手法,將人物以肖像畫的方式排列,並將世俗人物和天上聖人相融並列。他將畫中人物肢體變形拉長,以直式的畫面形式取代橫式,這種獨特的畫風使他名聲遠播。至於宗教繪畫,他則採與眾不同的角度,以有別於教會一般傳統形式,來詮釋聖經故事。西班牙的宗教畫,就是因他勇於創新而享有盛名。和畫家葛雷柯、委拉斯奎茲一樣,哥雅也以觀察者的姿態,出現在《國王卡洛斯四世全家福》畫作的一個角落,這的確是一項偉大的突破。畫家將自己安置入畫,不但提升了畫家的地位,增加了畫作的可看性,而且可使觀賞者印象更加深刻。
由馬德里搭乘火車、地鐵或汽車,很快就能到達「勝利之城」塞哥維亞。我們在典雅古樸的山城,欣賞兩座非常珍貴的世界遺產。一是古羅馬人建造的石砌水道橋,另一是摩爾人建在陡峭山岩上的美麗城堡。據說迪斯尼動畫片中白雪公主居住的夢幻城堡,即參考此地的景物。十三到十五世紀,卡斯蒂亞國王定都塞哥維亞。支持哥倫布航海的伊莎貝拉女王即位、菲利浦二世的婚禮等,都在城堡舉行。矗立懸崖邊,外觀有如一艘航行中,有高煙囪輪船的建築,在阿拉伯人統治時就頗具規模,後經阿芳索六世等歷代國王擴建成為王室行宮,十九世紀火災後又再重建。目前城堡內部陳設簡潔,全都是中古世紀的文物,有精美的聖像畫、全副武裝的鐵甲武士、卡斯蒂亞歷代國王畫像、美麗的彩繪玻璃和皇家小聖堂等。雖山城視野遼闊、景色優美,然舊城街道彎曲狹窄、交通不便,因此居民不多。
西元一世紀,古羅馬人建造的水道橋,是塞哥維亞另一偉大的地標。為引進十八公里外的河水而建造的水道橋,長七百多公尺,共有一百多個拱形橋洞。最高路段,需由上、下兩層雙拱堆疊。看似高挑、單薄的水道橋,竟能如此氣勢非凡地挺立二千年,真令人不可思議。塞哥維亞古城區擁有許多珍貴的歷史建築群,其多種文化傳統共存交融的美景,成為西方城市規劃和建築藝術的典範。遙想當年羅馬大軍所向披 靡,他們在征服地設立行省、建設都市、規劃社區,蓋公共場所,也在各處築起水道橋,將泉水從高山輸往城鎮。泉水的流量和速度,全賴水道傾斜的準確度。在沒有現代精密工具和水泥及任何黏著劑的年代,由深山或遠方輸水入城,並確保其持續川流不息,真不知那些天才建築師是怎麼辦到的。凝視花崗岩石塊上滄桑、斑剝的歲月痕跡,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水道橋旁有一家米其林推薦的餐廳,其招牌菜是烤乳豬。相信到馬德里的遊客,一定會光臨這家已傳至第四代,經營逾百年,許多名人時常光顧的美食老店。創辦人Candido 的銅像不只立於店前廣場, 摔盤的英姿更被設置在通往夢幻城堡的重要路段中。傳說這位備受推崇的大廚師,曾獲得美食家國王的肯定和贈獎牌。相信更因當地民眾愛吃,餐廳主廚才能如歷史偉人一般,製作銅像公開紀念吧。想要品嚐這間名店供應的乳豬,一定要記得早早預定喔。也同樣獲得皇室授勳的現任主廚老 闆,熱情地款待我們這群食客,他親自出席致詞歡迎,然後以一只白瓷盤切開燒烤至金黃色的乳豬,最後再將瓷盤重重的摔在地上。聽到盤子落地摔成碎片的聲音,我習慣性地在心中默唸:碎碎平安!然而據說,摔盤子是一種古老節慶的傳統儀式,盤子摔得越用力越好,因為摔得越碎代表越圓滿。東、西方文化差異之大,以此為最吧!
1561年,馬德里成為首都後,即經歷了卡斯蒂亞歷代王朝的繁榮和興盛、伊比利半島四個王國的統一,以及世界大戰、內戰和佛朗哥國王的獨裁統治。參觀了建築宏偉、保存完整的西班牙皇宮極其珍貴的王室典藏。我很驚訝於歷經百年歲月,卻依然準確報時的幾十座鐘錶。馬德里其他名勝古蹟、噴泉花圃、市集廣場、大小博物館等多不勝枚舉,雖然少了羅馬時代和穆斯林時代的建築,但加上近郊塞哥維亞的水道橋和城堡遺跡,再和西班牙其他城市比較,真是一點也不遜色。
巴塞隆納
瀕臨地中海的巴塞隆納,位於伊比利半島東北方,自古貿易就很昌盛。它氣勢恢宏、文化底蘊深厚,是一融合古典和現 代的美麗港都。由蒙居克山頂向下俯瞰,山、海、建物、船隻、郵輪,在湛藍的海灣裡連結成一片新穎、壯麗的景觀。蒙居克山原是軍事重地,1929年舉辦世界博覽會後,改為娛樂休閒區,目前則是生態綠地和文化、體育中心。1992年,舉辦第25屆夏季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時,興建了直通山頂的車道、步道和電扶梯走道。寬闊的道路兩旁,則規劃為功能各異的奧運場館。
4月23日上午,團體活動結束。我們和朱琦老師依依道別後,一行七人就乘地鐵直奔外觀華美的蒙居克山。那天,恰巧是巴塞隆納的情人節,街角、路邊都有臨時賣花的小攤子。據說,情人節和一個屠龍的故事有關。依傳統,男士送女士玫瑰花,女士則回贈以書籍。玫瑰和書籍象徵美麗和智慧、愛情和知識。無處不在的鮮花使整個城市充滿歡樂,不知不覺我們也感染了他們的喜悅。在地鐵出口的購物中心,品嚐啤酒、小菜、招牌海鮮墨魚飯後,我們再搭乘玻璃電梯直登頂樓觀景。Eric,Lisa 英俊的攝影高手夫婿,十分浪漫,不但購買玫瑰花,還一路選景、一路拍照地陪我們遊上了山。位居山頂的國家宮內有西班牙藝術史展覽館,附近還有米羅美術館、奧林匹克紀念公園。親臨蒙居克山上的體育場,不禁使我回想起很久以前,一些有關奧運的精彩記憶。
1992年,奧運大會在巴塞隆納舉行,我早早就開始期待是因為一首令我著迷的經典歌曲「巴塞隆納」。除此,奧運會首次邀請五十個國家的一百多位代表參加聖火接力跑,選手中包括中國6人、台北2人。奧運開幕典禮上,殘奧射箭選手,從輪椅上站起,用火種點燃箭頭,準確地射燃七十米遠二十一米高,聖火台上的火焰,引起陣陣歡呼。大會睿智地選擇以弓箭射燃聖火的方式,確是驚人之舉。還有,開幕典禮上,一面超大的,象徵團结、和諧的奥林匹克五環旗,懸空覆蓋在所有代表團的頭頂上方,令人嘆為觀止。棒球首次成為正式的比賽項目,台灣的中華棒球隊在預賽及四強交叉賽中,都打勝日本隊,因此獲得亞軍拿到銀牌,使全台彎電視觀眾興奮的幾近瘋狂。當時,巴塞隆納蔚藍明亮的天空,也令我印象深刻。
奧運主題歌曲一向都很精彩,一首由「皇后合唱團」主唱譜寫,由他和知名女高音卡芭葉合唱的「巴塞隆納」,更是震撼全球。男女歌者嗓音華麗高亢、氣勢磅礡,是歌劇和流行樂、聲樂和搖滾樂,空前絕後的完美結合,非常悅耳動聽。 因此奧運未開始就已先轟動,並持續蟬聯流行音樂排行榜冠軍很長一段時間。然而不幸的是,男主唱在奧運前突然因病去世。主辦單位另譜一曲「永遠的朋友」替代「巴塞隆納」,其中男高音卡瑞拉斯,之後揚名國際,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
二十世紀藝術界的焦點人物畢卡索,1895年由馬拉加遷居巴塞隆納。那時他除了為家人畫像,也描繪住家附近的公園和海洋。他經常流連於現代主義先鋒派成員進出的四隻貓小酒館,透過前衛藝術圈了解歐洲其他地區的藝文趨勢,而開闊了新的視野。1899年底,畢卡索成了海報藝術家,在媒體發表了自己的作品和觀點。隔年,他在小酒館舉辦了自己第一次和第二次個展。1900年4月,萬國博覽會在巴黎舉行,主題:世紀回顧。當時巴黎是許多現代主義藝術家嚮往的聖地,畢卡索恰有一幅作品參選,因此在新世紀的開始,和好友結伴前往。他們住在巴黎蒙馬特區,盡情感受身邊五花八門,令人眼花撩亂的新奇事物和時尚。巴黎世紀初縱情聲色的夜生活確實帶給他許多靈感,然而閱讀尼采、叔本華、華格納等作家的作品,使畢卡索的繪畫由紀錄浮華世界,慢慢轉向下層社會的生活和偏遠街區貧困的邊緣人物。
當時,畢卡索深信藝術源自悲傷和痛苦,於是以一系列充滿悲情、具象徵意義的藍色畫作,紀念好友自殺死亡及記錄自己哀傷的心情。奔波於巴黎和巴塞隆納的畢卡索,其畫中人物,不論男人、女人、大人、小孩,瘋狂的、盲眼的、飢餓的,他們眼神黯淡、茫然,對未來似乎了無希望。他們拉長的軀幹、四肢、細長的手指腳趾,應是受前輩畫家葛雷科的影響吧。1904年後,畢卡索作品加入了新的主題,溫柔的淺黃褐色和粉色逐漸代替了原先神秘、憂鬱的藍。自此開始,畢卡索總是不停地探索、不斷地變化,終其一生從未束縛或停留於某一特定的繪畫風格。他和家人、同學、四隻貓小酒館的夥伴和藝術文化圈的朋友們,保持著親密的關係,精神上亦和遠方的家鄉了無間隔。他參與家鄉的示威遊行、貢獻插圖,並持續和巴塞隆納發起的各項計畫合作。最後,他將家族珍藏多年的作品捐贈給他所愛、和他名聲永遠聯繫在一起的巴塞隆納。
位於古城區的畢卡索美術館,是巴塞隆納觀光的重要景點,由好幾棟中世紀漂亮的老房子改建而成,收藏約三千六百件畢卡索的油畫、素描、雕刻和陶瓷等作品。最經典的館藏是1957年,畢卡索76歲開始創作的「侍女」系列畫作。那是畢卡索直接以立體派的創作方式,重新詮釋委拉斯奎茲侍女圖的作品,也是世界所有博物館中唯一最完整的詮釋系列。委拉斯奎茲的侍女圖,是廣為後人臨摹、研討的一幅作品。畢卡索在馬德里求學時,就經常流連徘徊於普拉多美術館的名畫中。勤於思考、樂於創新的他,以四個月的時間連續創作了四十多張分析圖。他大膽地將原作畫面,由直式轉為橫式,顏料由彩色改為黑白,並以幾何圖形簡化對瑪格麗特公主、侏儒等人物的描繪。畢卡索又在牆上開了幾扇長窗,使壁面因強光照射,呈現相似水墨畫的留白。另外,他將畫家向上移位,但坐在前方的狼犬卻變成矮小的臘腸狗。畢卡索以自己的表現方式,簡單的色彩和空間設計,重構「侍女圖」,應是現代大師向前輩大師致上的最高敬意吧。
巴塞隆納聖家堂,1882年動工興建,預計2026年,紀念高第逝世一百週年時完成。這是建築師安東尼·高第(1852-1926)全心投入、精心設計的教堂,也是世界唯一尚未完成就已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聖家堂源起於一位特別恭敬聖家的書店老闆若瑟。1872年,他至羅馬晉見教宗,回程經義大利Loreto教堂時,便發願要在巴塞隆納建一座專門供奉聖家的教堂。他回到西班牙,便積極地募款、購地、籌劃興建聖家堂。開工不到一年,自願義務服務的建築師和教會理念不合,辭職了。任建築師助理,31歲的高第被推薦接替這個重任。於是,作品色彩繽紛、超現實又有童趣的高第,承擔後續極具挑戰的任務。這位建築史上的但丁、新藝術運動代表人物之一的高第,首先將地下室的空間提高,讓光進入建築物。又廢棄原先新哥德式的設計,改為工程浩大具革命性的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式風格。高第信仰虔誠,生活簡樸,單身又無特殊嗜好,因此全心全意全力地投入教堂的設計和建設,以工地為家,直到1926年車禍身亡。這確是一條漫長的打造之路,高第那時所繪製的圖稿和模型,在西班牙內戰時全都受到損壞。直至戰後,動員大批建築系學生幫忙拼湊、整理照片資料後,專家們才成功地摸索、推敲出高第當年的設計意象。
聖家堂正殿,每週主日以加泰隆尼亞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英語舉行彌撒聖祭,因此彌撒結束後才對外開放參觀。高第曾說:「我的老闆並不急。」是的,上主是生命之主、上主是時間之主,時間可使空間成聖。我深信,高第一定在生命中觸碰了上主、經驗了永恆,才能如此篤定地規劃出一百年仍在施工、仍無人超越的聖殿藍圖。誠如高第所說:藝術必出於大自然,因為大自然已為人類創造出最獨特的造型。大自然是老師,人和自然共處,才能創造出新的作品。原來高第由山林、洞穴、花草、蟲魚等動植物身上獲得靈感,不論平面或立柱的設計,都以螺旋、圓球、錐狀、弧形、曲線來表現自然、生命和成長。因此,結構完美、精準並具科學嚴謹的聖家堂,充滿了自然的韻律和色彩。聖家堂確實與眾不同,當我仰望如萬花筒般多變的主聖殿穹頂,自上透過天花板孔洞降下和透過牆面射入的光,照亮各式元素和幾何圖形拼成的高聳列柱時,我記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陽光在參天紅木樹林中閃躍,灑落我身時內心的感動。以及某次參加避靜,居深山之夜,驚見滿天星斗閃爍,我再用力睜大眼睛也看不清時,內在產生的驚喜。因此記起舊約聖經創世紀第 一章「天地萬物的創造」,第一句話:「在起初天主創造了天地。」。天上日月星辰井然有序的運行,水中生物、天空飛鳥,和地上花草樹木蔬果爬蟲走獸,以及依天主肖像被創造的人,是何等神奇奧妙!如今,高第仿效天地的創造,自混亂中理出秩序,以光照亮黑暗。他的創作如同話語般,不斷地激勵、啟發著進入聖殿、期待被天主祝福的人們。
教堂有三個立面,分別設有紀念耶穌降生、受難,和光榮的三座大門。目前,位於東側紀念耶穌誕生的歡喜門,和西側紀念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受難門均已完成。每座大門上方各有四座約一百公尺高的尖塔,代表耶穌的十二位門徒。在十二尖塔上方,還有四座代表新約四部福音作者的尖塔,以及位置更高象徵聖母瑪利亞,和位在建築中央頂點,高一百七十公尺,象徵耶穌基督的尖塔(略低於蒙居克山)。高第賦予作品完美的尺寸比例、精確的靈敏度和穩定性,完全顛覆了以往哥德式的結構形式。記得我剛走近受難立面的入口處時,就被眼前「耶穌綑綁在大圓柱」的石雕鎮住,看到耶穌就這樣如待宰羔羊般地被鞭苔,我的心情立刻降至谷底。最後晚餐、猶達斯出賣耶穌、耶穌被捕受審、耶穌背十字架上山、耶穌被釘十字架上死、卸下聖體等立體雕塑,逐一展現著耶穌受難到死亡的過程和情境。雕刻藝術家按高第生前規劃好的設計圖創作,雖大刀闊斧、線條簡潔,卻展現出無比的張力,使我內心產生難以言喻的感動。神態謙恭的高第,站在大門上方,耶穌背十字架跌倒在地的那組雕塑邊。雕刻藝術家自己,則蹲坐於卸下聖體的耶穌腳旁。他們二位藝術家和聖經中的人物,共同見證著這件影響人類至深的偉大事件。使我想起大作家塞萬提斯的話:「藝術並不超越大自然,不過會使大自然更美化。」
二十世紀西班牙民主後,現代主義藝術在巴塞隆納興起,中世紀的城牆在大規模城市改造中拆毀,周邊地域均納入城市。工商經濟的興盛,使巴塞隆納建設發展成為一個頗具國際景觀的大都市,而有別於西班牙其他地區。如今,老城區哥德式教堂等建築遺跡、海岸城區的新建築群及商業中心,和許多如城市標誌般的藝術創作,使巴塞隆納獨特的城市魅力光芒四射。尤其市中心許多重要大街上的名樓,其外牆和線形設計,從來都不是平整、對稱的。他們以大理石、磚塊、木材、玻璃、金屬、陶瓷、雕刻等不同建材任意混搭拼貼融合, 極盡繁複裝飾之能事。這些如天馬行空般的新穎創作,徹底顛覆了我對城市面貌的認知。離開巴塞隆納的前一日,我們坐在雙層觀光巴士露天的頂層遊街,美侖美奐的大樓裝飾圖案,精緻的陽台、門窗設計等均納入眼底。屋頂煙囪和聖家堂苦難立面的雕刻,也看的更清楚一點。高第別具巧思的奎爾宮,是舉世聞名的森林樂園。滿佈彩色磁磚的蛇形長椅,據說其靈感來自舊約聖經創世紀中亞當夏娃的故事。由幾十根大石柱支撐似希臘神殿般的美麗空間,童話世界的景物和薑餅屋、人形樹,還有張著大嘴巴趴在樓梯邊的彩色蜥蜴,都令人回味無窮。高第成功地表達了加泰隆尼亞式的情趣、生命力,以及散發在大自然中歡愉的氛圍,實在很感動。也很感謝所有巴塞隆納的藝術家,他們超越無限的想像力,不但使整個城市呈現,當代和古典完美交融的景觀,在藝術、 文化和社會活動中,更展現出古老傳統的當代價值,真正令人敬佩。1999年,巴塞隆納榮獲英國皇家建築學會的金獎,且為獲頒該獎的唯一城市,乃實至名歸(其他都是個別建築)。
在老城區街邊,我用手捧甘甜純淨的泉水飲用。導遊說,喝這水,將會再度光臨巴塞隆納。他的話,令我由衷欣喜而雀躍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