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94期 重燃傳教的心火

教廷文物特展回顧 一名導覽員的反省

譚璧輝

  本文是從教會學、教會歷史、禮儀的角度來回顧這次文物特展。

  「天國寶藏,教廷文物特展」由中華民國外交部、教廷及國立故宮博物院共同策劃,在多方協助下促成了這次特展,六十件展品中,除少數幾件外,都借自教廷聖器收藏室(即一般所稱的更衣所),且是第一次出國,便選定在台灣展出,身為中華民國的國民,無論天主教徒或基督新教的弟兄姊妹,或其他宗教信徒,何其有幸能觀賞這些從未展示在外人眼前的珍貴文物,這真是天主對台灣的一大祝福。而我自己更深感榮幸能獲選為這次特展的解說員。

  所有展品,除了少數幾件之外,全部都是選自十八位教宗所使用過的禮儀用品,包括全套彌撒聖器、祭披、領帶、長白衣、大圓氅、禮冠、教宗加冕時戴的三重冠、牧杖、祭台裝飾品等。此外還有極為珍貴的埃德薩耶穌聖容聖像,這是公元三到五世紀的作品,被稱為非人手繪製的聖像,另外還有少為人知的聖門磚和聖門甕,及令人倍感親切的聖若望保祿二世帶過的小白帽和已經磨損的紅色皮鞋等。這些展出文物的年代從一五三四年(教宗保祿三世)到二○一三年(教宗方濟各),在這跨越將近五百年的文物中,若仔細觀察,不難看出教會在禮儀以及教會學上的改變。

  當參觀者走進展場時,一定會被用金線以手工繡製的幾件祭披、以鍍金製成並雕刻不同圖像的聖爵和聖盤,和鑲滿各種寶石、閃爍耀眼的三頂三重冠,所吸引,不禁讓人覺得教會也是小型的歐洲宮廷,教宗似乎也如穿戴華麗的帝王貴族,而教會的禮儀儘管在高貴華麗中呈現了莊嚴的一面,卻與一般信友保持遙遠的距離。但當我們繼續向前走去,看見近代及當代幾位教宗的文物時,我們便看到,那昔日璀璨華麗的服飾和用品,卻已經由簡約樸實,但仍不失其美麗與莊嚴的展品所取代,它們使人容易接近,並給予人平實的感覺。其實,這便是教會在教會學與禮儀觀念上極大的改變。教會由昔日高貴華麗的殿堂裡走出來,走向廣大的人群,與世人,尤其是與平民百姓一起走在通往天國的道路上。這是教會的路,也是耶穌基督所走過的路,而我們深信祂仍然與我們同行,一如那幅埃德薩耶穌聖容聖像一樣,時時以慈愛關懷的眼光注視著我們。

  三重冠的原意是表示教宗的三種重要職務,即是:教導、聖化與治理。新選出的教宗在就職時有加冕禮,類似國王的加冕禮,這禮儀被保祿六世的繼任者若望保祿一世(僅在職三十三天)廢除,這又是教會要脫離歐洲宮廷形象的一項改革,因為教宗不是國王,教宗是僕人中的僕人。

  在這十八位教宗中,確有幾位教宗對當今教會與世界極有影響力,其中大家熟悉的不外乎聖若望二十三世,聖若望保祿二世,及當今教宗方濟各。但在我十二次的導覽中,我發現有兩位很少為人所知,但卻對天主教會和中華民國教會極有影響力的教宗,他們是教宗碧岳九世(一八四六│一八七八)及教宗碧岳十一世(一九二二│一九三九)。前者是目前在位最久的教宗,他在一八五四年宣布聖母無染原罪為天主教會當信的教理,一八五六年在教會內正式推行敬禮耶穌聖心,一八五八年聖母在法國露德顯現,一八六九年召開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後來因為歐洲局勢動盪而被迫中止。後者,在一九二二年派剛恆毅主教來華瞭解當時中華民國的天主教情況,剛主教遂在一九二六年選出六位中國籍神父,送他們到羅馬,接受教宗的任命,成為中華教會第一批國籍主教,中華聖統制從此正式成立。這一段很少為人所知的中華教會的重要歷史,在這次特展中僅以幾張照片和剛主教(日後榮升樞機主教)的牧杖呈現,參觀者不知道有幾人會注意這段重要的歷史。轉眼中華教會聖統制的成立已屆滿九十年,在經歷種種考驗後,祈願台灣的天主教會仍能踏著耶穌的腳印,走在這塊土地上。

  教廷文物特展的展期為二○一六年的二月五日到五月二日,它為台灣教會掀起一陣熱潮,許多中南部的教會團體租車北上,專程前來觀賞這批文物。身為導覽員的我在十二次的解說服務中,深切體驗我們的教會是旅途上的教會,我們的禮儀是在簡單樸實中帶有莊嚴與美麗,我們在禮儀中獲得力量,使我們能繼續與弟兄姊妹一起走在通往天國的道路上。

  這項特展結束後的半年,中梵建交的話題又成為兩岸關注的焦點,身為台灣教會的教友以及神修小會的會員,我們要如何面對未來可能在台灣教會與教廷之間關係的改變呢?如何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裡,保持信仰並不忘與人分享基督救恩的使命呢?

譚姐於共融營中有系統的為我們回顧故宮的「教廷文物特展」。

 楊榮國報導他的西班牙朝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