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第53期 53

《生命之慶》 第十二章 Gratitude and Grace 感恩與恩典 人溺己溺、同舟共濟

Anthony T. Padovano著 孫長安譯

A Celebration of Life 生命之慶
第十二章 Gratitude and Grace. 感恩與恩典
人溺己溺、同舟共濟


 

Anthony T. Padovano著/ 孫長安譯

 

一路行來,終點就要來到,但仍有幾個路段要經過。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說人類是社會性的,過的是群体生活。人須要有歸屬感的地方,一個可傾述憂困、分享挫敗和醫治創傷,愛的見證的地方。正是這樣一體性,使得我們十分關注群体中,人的正義 (公道) 與和平。

若社會上出現不公,不安,混亂和動盪之事,而我們卻視若無睹,無動於衷,就未符本書的期望。世上物資本就充裕,但社會上每天卻有人因飢餓至死,確是令人覺得抱憾,心情糟糕。在各種形式的死因裡,飢餓最是讓人害怕,看了心有餘悸。小孩因缺食而死在懷中的景象,真會刺激人的天良,造成莫大的精神創傷。倘若人們知道這類的悲劇却是可以預防的,心中的苦楚和抱憾就愈發沉重。

在基督徒所受的教養裡,麵餅是要分食共享的。在每次的彌撒感恩祭的慶禮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受邀請前來同桌分食共享。沒有人可以聲稱這是他或她的餅或酒。相反,禮儀上這是共融禮(Communion Rite),其中的擘餅、分酒,就是交給大家吃喝的。

對感恩祭禮的本質愈是明白及融入,我們的心靈愈感不安和焦慮。因為我們意識到社會裡多數的資源是由少數人持有。有人衣食無缺,有人卻飢寒交迫至死。有人盆缽滿盈,有人入不敷出,難以為續。

但本書不是要策劃如何伸張正義,或是規劃公平經濟。這樣的探討是超出了本書的範圍。然而,為了社會角落裡缺衣缺糧的人們,我們的立場又是如何?可曾目睹加爾各答和香港地方貧民窟環境的生活,巴西和海地貧民窟的苦難?某些城市裡的孩子死在街頭,他們的命是低過在美國的孩子嗎?每個孩子都同樣地擁有生存和成長的權力。每當一個兒童無辜地死去,令人心中悲傷。每當一個兒童的離棄或離世,我們的世界便少去了一份天賜的好禮,沒有什麼可以用來替代,彌補了。

但是,正義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遭受痛苦的孩子是具體,懇禱求助的手,都是實在,可觸摸,具體的。我們當有所作為使人人都保有生命的尊嚴,種族和民族的平等,兩性平等和社會的包容。社會必須為無家可歸者,衣不蔽體者,疾病孤苦者,失學失業者,提供資源和機會使心中懷有渴望者可以成就。

若是愛基督,我們就不能讓祂受飢受寒,決不再讓基督為我們身亡苦架。這一次,我們必須要為避難的聖家準備好客棧房間。至少,我們得為祂的傷口傅油塗膏,為基督是主做證。

基督是生命之糧,是賜平安的主。

男女老幼都懇求世上的泰平安康。期盼有一天,人間會偃武息戈,化刀劍為耕犁,所有的流血和暴力日子將結束。人們從來沒有失去這個夢想。如果我們努力以赴,人道就得彰顯。

如此,凡是看過這本書,宣信基督是主的基督徒就不能搓手在旁,卻未有解決之道。我們必須求解,把憤怒化為寬恕,用寬容的心取代敵意。戰爭都是在人的心中開始的,好戰之性首先就是將心(愛)予以破壞,然後打擊生命本身的。所以應當在心中將它 (戰 )結束。人的心走向愛,以愛做依歸。

個人的召叫,團體的召叫

我們一起結伴走過很長的路。有感「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們從開始即接受天主的召喚和其中的考驗。從沿路的經歷中,逐漸地我們相信祂的臨在,洞悉生活裡所發生許多事件的本質和內在義涵,進而信靠祂,接受祂無邊的關懷。我們受到召叫,參與天主在世上的工作,這使命是多麼好,多麼神聖,讓人喜出望外卻不能言喻。

我們在途程裏一道學習,每個人各領天主的呼唤並做回應,而我們又同為群體的成員,可以聽到天主的呼喚,分辨我們共有的召叫使命。在某些程度,方面來說,人若欠缺了基督徒的素質,人就很難成就為一個口心一致的完全的人(Fully Human)。反之,我們若未能把天主賦予的人性表裡一致地實現在生活裡,確切地說,我們也很難成就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基督徒。於是,在途程中,呈現在我們每一個人生活裡的真性實意逐漸地在彼此之間,在各個方面,相互傳遞,聚融和合一。

途程中的默觀生活開始使我們逐漸去掉生活中的晦暗,變成透明的生活,充滿重新建造的活力。生活有創意使我們的行徑一方面讓人覺得少了俗套,一方面又令人感到可以信靠。我們每個人都活在一個“共在”的世界,是世界的一部分。因為我們具體地存在於世,世界的呈現也有我們的面貌,同時,我們也是棲身在世,自然也同受到她的作用與影響,正如我們身在其中也影響著她的發展。

在途程向終點前進的路上,尚有一些步調須要我們有所行動。天主要我們謹守信德,聖神帶領,養成祈禱與默觀的生活。我們是聖神的孩子,受祂荷護引領。

默觀使我們能夠洞悉事物的本質,生活中的事物便是一扇窗,一份 (禮物) 恩賜,使能由事物外像認識其內裏的本質,洞悉的心境幫助我們啟發創意。

以這些步驟做啟始,使我們的旅途有了定義,定了方向。我們顯然成為一個富有創意精神又在主內生活的人,以積極默觀的生活態度迎向世界。

生命和愛,團體和教會,恩典寓形於于聖事

在餘程上,還有其他轉折之處要提出來。

剛才,我們認識了自我付出的需要,也感受其中帶來的喜樂。

我們付出生命,生命有回饋,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相形之下,再沒有其他事情能比照顧與關懷caregiving,助人生命更安慰了。因為我們的付出,使他人回復生機,生氣盎然。這樣的事是多麼美好,令人欣喜。我們願意為生命做奉獻,因為我們本當要做,因為無有其他方式可以這樣地顯揚人性,光榮天主了。

當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自覺有責任時,當責無旁貸地起身力行。於此,猶如替天行道一樣,做主的工人。喜歡地參與祂的造化工作,以愛服事,並樂見以愛還愛的果實。愛是我們的所作所為的最大動力,是我們最願成就的事,最想實現的愿景。

此外,這裡還有其他的當務之急。

我們心感婚姻真是生命和愛的有形體現,然而,在任命聖秩(品)聖職之時,我們同樣意識到這聖事也是有形地揭露了獻身和聖禮的恩寵。每個人都是一個聖事,這聖事以超凡又謙卑的有形方式,將人類生命之奧妙,及至天主的奧秘,揭露出來。

再者,以下尚有須知銘記在心的事。

我們相聚一起是互為群體,不僅成為一聖事,更是教會。教會不只是個地方,或是個結構,它更是我們心靈發展的一個有形狀態。教會是我們與天主,天人相遇之所在。在這充滿恩典和榮耀的團體內,教會如同一個聖事,有形地體現出生命與愛的恩典,天主將她重複不斷地賜予我們。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司祭與良配嘉偶,聖事與教會。

一路行來有時是前途光明,日子充滿希望又美麗。但有時也不少困擾和沮喪。我們遭受失敗,沒有自信,於是,我們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困局總有辦法疏解,沒有無法逆轉的命數,凡事總有轉變的可能性,每每總有人適時出手幫助與支援。

有時,路是磕磕絆絆,不好走,遇到困難,我們經歷失敗和痛苦,但也得到復元和治癒。但是,社會諸多組織互成為一個系統,提供資源應對重新恢復之須要。

藉著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內的感恩之慶

如今,在終點將到,近在咫尺,我們認為一切盡屬基督和群體所體現感恩之慶。

人的生性就須友誼,要社交,成為群體,在其中歡欣鼓舞。我們要求歸屬感,害怕孤立,隔離,或受到忽視。在生活中,我們身邊有許多團體,不愁無法參加,沒有團契的生活。

凝聚群體的最大力量就是基督。也許我們未曾意識到基督的全程相伴,分秒未離。祂對我們不棄不離,及至最終,並且,祂尚會將我們深深渴望得到,卻怕失望的事情留下給我們。

所以,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值得感恩慶賀的,因為基督與我們所有的人同在。我們在基督內,基督在我們內,藉著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內,我們生命轉化至得救。這趟旅程拉開從凡俗看到神聖和感恩的經驗。教我們怎麼能不讚美,不歌唱?

感恩與恩典

細算起來,所有這一切是出於恩惠與恩典。所有這一切無有不是恩賜令人不由心生感謝。一路來,我們的信德可為何仍然為弱小,不見增長?為什麼我們的愛德仍然猶豫不決,躊躇不前?

不論是什麼情況使旅途結束了,然而我們的初衷也未曾改變。在初時我們受到召叫,踏步獻身服事之途程。過往生活中看不透的,逐漸看得透了;曖昧不明、不合情理、不能理解的也愈來愈能夠明白。途程終到盡頭,這場好跑已是跑完。與群體一路相處相助變成一份需要,一個歸屬感的渴求,一個可傾述憂困、分享挫敗和醫治創傷的地方。如今知道一路之上,天主從未離開過我們,從來不少給我們生命和愛。我們終於能以天主的心來看天主的世界,聖事寓形於教會,治癒到復元,同伴之情在憐憫和同情,共融與默觀,通過默看靜觀,看到群體生活出他們的相愛、彼此服侍、和同心祈禱,代求。這事見證了群體共融賦予人生命的動力,人的價值與天賦之神聖性。隨同群體,人在團體內與天主圓滿共融。

默觀的生活給人一顆明白心,使事物的本質,生活中不解的閱歷,變為明晰,失敗盡歸恢復,創傷盡得治癒。在基督的團體裡,共同的召叫使群體的成員可以聽到天主的呼喚,分辨群體共有的召叫使命,個人的召叫可於其內,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並做富有創意地回應。多麼奇異之恩典,我們要用以心唱出感恩歌。多麼多的恩賜直令人不斷感謝。當我們推開心中這扇窗後,一切都清晰明白了。


 

Print Friendly and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