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因篇幅有限,分上、下兩次刊登,原文已刊登於[芥子48期,「第五世紀一段風譎雲詭的教會歷史」],有興趣的會員可鍵入〔中華基督神修小會〕網站或[http://ccsc.org.tw〕,點選〔芥子→48期〕,閱覽全文。
今天我們談起「原罪」來,都是耳熟能詳,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可是在初期教會裡,並沒有明確的「原罪」觀念,整個教會對這端教義也沒有共識。一直要到第五世紀所謂的「白拉奇異端事件」之後,原罪論才逐漸成為西方拉丁教會的一項重要的教義,但是在東方希臘教會裡,他們至今仍然保持著與西方教會不同的看法。
在初期教會裡,由於地理環境與語言文化的隔閡,許多地區教會有他們自己的傳統。在教義上,教會前三百年最重要的討論要數「耶穌的天主性與人性」、以及「天主的三位一體」。其它的,包括天主的恩典、人的自由意志等等,每個地區的教父們常常有他們自己的見解,沒有誰是正統誰是異端的事。
到了第五世紀,在西方教會發生了所謂的「白拉奇異端事件」,這個事件的發展相當曲折迂回、高潮迭起,以風譎雲詭來形容也不為過。甚至到最後,鹿死誰手的決裁者都出乎後人的意料之外。由於這事件的前因後果非常複雜,我們在這篇短文裡只能點到為止地簡單介紹,而把重點放在事件本身的發展上。
白拉奇事件」中雙方陣營的主角分別是聖奧斯定與白拉奇,兩個人幾乎是同庚,奧斯定出生在公元三五四年,白拉奇據說是出生在三五四到三六○之間,兩人的出生地則是一南一北,奧斯定出生於北非今日的阿爾及利亞,白拉奇則生在英格蘭。他們兩人出生的第四世紀,是天主教會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捩點。
宗教變天—福禍難料
公元三一三年,剛登基的西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和當時的東羅馬皇帝聯合頒佈「米蘭詔書」,讓帝國內的人民享有信仰的自由,自此,天主教會不再受到被迫害的威脅。公元三八○年,皇帝迪奧多西1(Teodosio)正式宣佈天主教為全帝國的國教。
其時,羅馬帝國由於領土過於遼闊,統治不易,表面上變成東西分治,實則國勢式微、疲態畢露,強弩之末的局勢已經呈現,社會風氣也相當腐敗,這種情形並沒有因為宗教信仰的轉變而有所改善。「原來為異教服務的國家政權,現在則反過來為基督信仰服務。同樣的思想觀念,同樣的政治結構,所不同的只是改變服務的對象而已」2。
「史家們在談及『君士坦丁皇帝時代的教會』這個名詞時,經常帶有貶抑的口吻,因為從那個時候起,教會無形中便受到政治和文化的約束,這種約束使基督福音的本質受到污染。教會是由人組成的,人的生活和處理事務的方式很難不受到環境的影響,也很難不利用環境所提供的方便」3。
一個教會——兩樣心情
白拉奇在他的家鄉受了良好的教育,精通拉丁文與希臘文,是個虔誠認真的基督徒。三八○年左右白拉奇到了羅馬,很快地建立起極好的名聲。當時的羅馬教會有許多趨炎附勢、有名無實的新皈依教友,他們過的生活跟從前當異教徒的時候沒有兩樣,只不過是想利用帝國新寵的教會而已。白拉奇看了非常痛心,呼籲教會的改革。他認為每個人在天主的幫助下,都有能力改過自新,做個好教友,每個人要對自己的得救負責。許多有心振作的羅馬貴族基督徒迎他為座上賓,拜他為師。
奧斯定皈依的過程則多曲折,他的母親莫尼加是虔誠教友,父親卻不是基督徒。按照當時的習慣,奧斯定出生時並未受洗。在迦太基(Carthage)求學期間,曾著迷於摩尼教,後又醉心希臘哲學。一直等到他在三八五年到了米蘭,認識了聖安博羅修(Ambrose)主教,並且在花園中有過一次神秘經驗之後,才領洗成為基督徒。奧斯定的傳記很多,我們不在此詳述。奧斯定後來在三八八年回北非,被任命為神父,後來又晉升主教,成為當時北非教會的中堅人物。北非的迦太基雖然是西羅馬帝國第二大城,北非也是羅馬的穀倉,但是比起羅馬和義大利來,北非算是偏遠的鄉下地區,教會和教友都比較保守。因此有這樣的傳統背景,才產生了陶納派(Donatists)異端,這些人堅持聖潔的教會不容許曾經叛教的人回歸,在第四世紀中,北非教會因而分裂。奧斯定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與陶納派主教神父們周旋與對抗。
同樣的拉丁教會,羅馬與北非所關注的議題卻是完全不同。白拉奇在羅馬,奧斯定在北非,他們各自為了教會、為了天主,努力去承行天主的旨意。白拉奇和奧斯定雖然都稍稍知道對方的思想,可是如果沒有四一○年北蠻入侵羅馬的事發生,他們兩人可能像井水不犯河水,相安無事,可惜事與願違。
交鋒北非—招災惹禍
羅馬帝國因為領域遼闊,在二八五年開始東西分治,到了三九五年終於分裂成東西兩個羅馬帝國。這時的羅馬帝國已失去往昔光彩,顯出強弩之末的疲憊姿態。
公元四一○年八月廿四日,日耳曼「北蠻」西哥德人(Visigoths)的首領阿拉利克Alaric)進入羅馬城、洗劫了三天三夜,幸虧阿拉里克不久就病死在準備南侵北非的路途上。早先在四○二年,西羅馬皇帝已經遷都到拉文納(Ravenna),此時的羅馬雖然不是名義上的皇城,但是大部分的達官貴人都還住在羅馬。如今蠻人入侵,雖然不久後就平息,但是羅馬人已如驚弓之鳥,有辦法的人開始準備移居他鄉,素有羅馬糧倉之稱的北非自然成為許多人的首站。白拉奇以及支持他的羅馬貴族和他的門生就如此地來到北非的首府迦太基。
白拉奇和奧斯定雖然對天主恩寵與人的自由意志的看法相左,但是表面上還是彼此尊重。當時奧斯定是希波(Hippo)的主教,希波是在迦太基西面距離有三百公里的一個小城。白拉奇到了迦太基之後,還曾經到希波造訪,可惜奧斯定當時不在家,兩人為此曾經交換過信函,對於錯過的見面機會表示遺憾。白拉奇和他的支持者在北非待了一年又乘船去了耶路撒冷。
白拉奇的一位門生凱勒逖阿斯(Caelestius)卻留在北非,又闖了一場大禍。白拉奇自制甚嚴,謹言慎行;凱勒逖阿斯剛好相反,不只為人囂張,看法也與白拉奇有異。他一到北非,就屢屢跟當地的教會展開辯論。根據白拉奇的主張,人所需要的天主恩寵,在天主創造的時候就給了人類,亦即有能力擇善避惡。不像奧斯定,白拉奇認為人生下來像一張純凈的白紙,並沒有被原罪污染,因此嬰兒出生以後,沒有馬上受洗的必要。如前所述,在早期教會裡,嬰兒受洗的習慣各地不同,而北非教會是主張嬰兒受洗的大本營。因此凱勒逖阿斯在北非大放厥詞、反對嬰兒受洗,被當地教會視為眼中釘,非拔去不可。可是不知好歹的凱勒逖阿斯不僅不知道收斂、趕緊跟著老師白拉奇去耶路撒冷,他甚至向北非教會提出晉鐸的申請書。這就給北非的主教們一個大好機會,公元四一一年,北非的主教們在迦太基開會,他們自然拒絕了凱勒逖阿斯的晉鐸申請,而且列舉了他的六項異端主張。凱勒逖阿斯自知在北非待不下去,趕緊搭船到小亞細亞的厄弗所,並在那裡晉鐸成為神父。
當北非主教們在迦太基開會,譴責凱勒逖阿斯的時候,奧斯定正在希波忙著處理陶納派(Donatists)異端事件所留下的許多事務,並沒有參與其事。但是北非主教們的決議傳到希波,迦太基會議中所列舉的六項說法,加上白拉奇的寫作,一套稱之為「白拉奇主義」的異端邪說儼然已經在奧斯定心中成形。在往後數年,他把這個學說套在白拉奇以及他的支持者身上,對他們施以無情地鞭擊。(待續)
1. 迪奧多西當時是東羅馬帝國皇帝,後來又兼西羅馬帝國皇帝,是最後一位統管東西兩半的羅馬皇帝。
2. 江國雄:天主教歷史淺談【上十七】 羅馬帝國信仰基督的皇帝
3. 江國雄:天主教歷史淺談【上十六】 信仰基督的帝國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