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心泉」上談論「同溫層360度」這個看似獨立、卻又與小會密不可分的團體,不僅僅是面對小會的各位長輩,甚至一手拉拔這個團隊的褚爸、Amy姊,還有眾多參與其中的青年組夥伴們,著實讓我感到惶恐。固然希望能藉這樣的機會,獲得更多大老們的支持與鼓勵;但同時也擔心自己粗陋的文筆愧對了大家付出的心力與期望。
還記得大概是今年初吧,褚爸帶我參加一個以部分小會青年組成員為班底的聚會;在那之前他幾乎是隻字未提,但隨著過程中大家聊天的內容,我才慢慢察覺到褚爸的用意。雖然大半年過去了,說久不久、說短不短的時間,但回想起那個讓大家滿腔熱忱的傍晚,還是充滿了興奮!「同溫層360度」這個乍聽之下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名字,就這樣在大家的熱情透過Amy姐的循循善誘中誕生了。
「同溫層」原本是個氣象學名詞,在台灣已被氣象局更名為「平流層」;他位在「對流層」之上,這裡的大氣呈水平流動而無對流現象,溫度相對穩定而得此名。但隨著網路傳播的快速發展,「同溫層」三個字的意義,逐漸轉變成個人所接觸到的小眾社交圈中,針對某些特定主題產生共鳴,而從中產生自我認同與肯定的現象;這點尤其在所謂九○後的年輕人身上更為顯著。
初出社會的年輕人,面對職場與生活環境中的各個長輩與前輩,他們成了大家眼中的「草莓族」、「小屁孩」。然而,台灣近十年的國民教育,顯著提升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大家接受的不再是當年的威權教育,學生的自主權比起老師的尊嚴變的更受社會關注!可是當他們出了社會,面對殘酷的職場倫理與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關鍵績效指標)時,他們的價值觀錯亂了…;他們開始發現自己原來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了不起,太陽花事件的成功不代表他們畢業之後就能無往不利。這對絕大部分在家人呵護下成長的年輕人而言,該是多大的衝擊?也因此他們只好回到自己的「舒適圈」、「同溫層」裡,或許是藉著遊戲或匿名討論區等等,希望能夠從中找回屬於自己的尊嚴與成就感。這樣的現象相信其實並不是大家所樂見的,然而面對這個問題,究竟我們能做些什麼?究竟我們能為這些年輕人們準備些什麼,來為這個大人們所建構起來的、但還不是那麼健全的社會制度做一些補償?這就是這個團隊的核心價值與出發點。
「同溫層360度」從命名開始,就期望能夠取得年輕族群的認同;不僅僅是一個讓你能夠建立信心與自我認同的地方,更致力提供360度全方位無死角的面向,讓年輕人們有更豐富的資源、更充足的實力,來面對未來種種的考驗與挑戰!而小會更是個充滿資源的母體,每一位資深會員都是社會上的菁英與佼佼者;雖然有些會員已經退出了自身崗位的第一線,但大家也都很樂意將他們的專長與經驗分享、甚至傳承給新一代的年輕人!從第一堂「鮮為人知的成功秘訣」開始,我們沾了卡內基與黑先生的光,成功的打響了第一炮;接下來楊校長的法律常識也在台中獲得了好評!我們推出的這些課程,雖然一開始是設定給年輕人,但由於太過豐富與精彩,也吸引了許多「大哥大姐」前來共襄盛舉!然而回歸到這個團隊的初衷,還是不免產生了一個迷思:究竟要怎麼做才能真正地打入我們的目標族群?
對所有產業而言,如何行銷給年輕人始終都是個很大的課題。我們都會以「我們自己的思維」去揣摩年輕人的想法,但卻沒有發覺到實際上我們卻是用「過來人的思維」在做這件事;或者換句話說:我們其實正在用上個世代的思維來看這個時代。大環境不停的在變,現在的年輕人和廿年前的年輕人,甚至五十年前的年輕人所面對的時空背景完全不同;誰也不知道當這群年輕人到他們四十歲的時候世界會變怎樣?還記得一九九○年代,聽著鄧麗君長大的長輩們對張雨生的音樂嗤之以鼻,卻怎麼想得到他影響了之後卅年的台灣流行樂發展?同樣的,現在的我們也搞不清楚去年金曲獎和「五月天」世代交替的「草東沒有派對」到底是誰!這就是世代的差異,存在了很多我們想跨越卻似乎無能為力的鴻溝!所以即便我們準備了很多豐富精彩的內容,但如果不能理解年輕人的思維邏輯,不能引起年輕人的共鳴與認同,那麼就會與同溫層的初衷,以及初始時期望達到的目標產生落差。
不知道這麼說是否恰當?同溫層360度之於青年組,就類似青年組之於小會一樣,是希望為這個團體帶來年輕的新力量!因此我們把目標放在更年輕的地方:不只是我們開課的對象,我們也期望青年朋友的加入;不只是為我們帶來新的刺激,相信對青年朋友而言,在這個地方一定會有很多的空間與機會得到「自我肯定與認同」。我們需要更多的宣傳、更多的夥伴,還有更多的參與;在這裡我們不談福傳,但大家都有堅定的信仰把福音落實在生活裡!雖然不知道自己寫的這些能傳達給各位什麼,只希望能夠引起大家一點點的共鳴,給這個團體一點點的支持與鼓勵,也期待有更多的新血能夠加入我們的行列!
林立泰(前排中)於今年5月20日領洗,隨即投入同溫層360度的活動